随后,王均瑶进行了大量调查,摸清了在湖南做生意的温州人大约有1万人,从湖南到温州进货或其他公干的人则可能在2万至3万之间。如果包机成功,这些人都会成为潜在乘客。此外,他又进行了其他一些调查,比如飞机的营运成本等。调查结束,王均瑶心里清楚了,这项事业可行。朋友们得知王均瑶想包飞机,纷纷劝他,这事想都别想,国家实行严格的航空管制,怎么可能让你包飞机?也有人说,包机这个想法不错,不过温州只是个边远海边地级市,一些大的航空公司根本不屑于这个市场,不想飞这条航线。话说回来,如果这条航线上人多,不用你去找他们,他们自己就会安排航班。你就算能包机成功,也只能包下冷线,一定会亏损。对于前一种说法,王均瑶认定一个理儿:没有试过,你又怎么知道不可能?至于第二种说法,王均瑶也有一个基本估计:一开始就盈利的希望确实小,很可能要亏一部分,尤其是他所调查到只有大约3万人作为基本客源时,这种亏损难以避免。但可能乘坐这条航线的并不只是来往于温州和长沙两地的人,很可能还包括武汉、贵阳等地的人,这些地方去长沙容易,到达温州则难,如果长沙和温州之间有了航班,他们很可能选择先到长沙然后飞往温州。此外,王均瑶还考虑到了政府支持的可能性。温州政府花了那么大的精力建造机场,自然希望开辟更多的航线。由自己出面包机,和温州政府联合,共同承担早期可能的亏损,共享后期的盈利,应该是有可能的。
春节过后,王均瑶回到长沙,仍然干着推销员的老本行,同时利用时间做了个详细计划,开始跑民航。
1991年7月28日,在王均瑶动念头的半年后,一架“安24”型民航客机从长沙黄花机场起飞,降落在温州永强机场。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飞行,首开中国民航史私人包机先河。这个先例一开,紧跟其后的便是一连串的民航改革。此前乘坐民航必须县团级以上介绍信,持介绍信便是一种政府行为;一旦私人包机,搭乘飞机便是完全的商业行为,这道手续自然就免了。此后,全国民航班机均取消了持介绍信一项,安检只需要检查身份证。如果说这项规定即使没有王均瑶包机也会取消的话,那么民航机票的独家销售改为代理销售,则是受王均瑶包机的直接影响。王均瑶包机等于是将所有机票先行买下,然后分拆出售,这便成了一种代售机票行为。如果不允许其他机构代售机票,王均瑶包机便没有了法理上的依据。同时,私人一旦包机,再进一步,便是私人可以办航空公司了。几年之后,中国果然出现了私人办的航空公司。
私人包机,在1991年可谓石破天惊。在第一架私人包机起飞仪式上,湖南民航的领导握着王均瑶的手,感慨地说:“均瑶,感谢你,你做了一件我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这件事对整个中国民航业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此后,王均瑶用了10年的时间,成为身家亿万的商业巨子。王均瑶的创业经历富有传奇色彩,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他那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像王均瑶这样的人,在温州还是很多。他们往往敢于舍别人之不愿舍,弃别人之不敢弃,将自己置身于绝境而后生。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比别人更加明白:富贵险中求,置之死地才能后生;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比别人更加明白舍与得的道理:有舍才有得,舍不得也得不到。
8“口出狂言”的温州人
温州桥头镇,是一个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有着独特意义的地方。上个世纪80年代,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交通闭塞的小镇似乎一夜之间就成了东方的最大纽扣市场。小镇上的住户几乎都开纽扣厂,家家门前卖纽扣,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夜之间都成了商人。曾昌飚就生长在这个小镇。
曾昌飚很小就得了小儿麻痹症,造成了身体残疾,到现在这位叱咤商场的英豪还是跛着一条腿。但是正应了那句话“自古英才多磨难”,身体上的残疾并没有使年少的曾昌飚消沉和失落,他选择了奋起和拼搏。于是,凭着一种坚忍的毅力成就了曾昌飚人生的辉煌。
曾昌飚回忆起当年的经历时说:“都说挫折是人生的老师,它会使人变得坚强,也能使人成熟。由于自己身体残疾带来的挫折,使得我做每一件事时总是最求完美。在许多事情上,我的想法都与众不同。我总是有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而且随着自己能力的提高,我越来越自信。”
在曾昌飚高中毕业后,他放弃了高考,因为,在他看来大学毕业也不过是坐坐办公室、过过安稳日子。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应该有更大的挑战。这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选择了冒险刺激的经商之路。
温州人的经商意识好像是渗透在骨子里的,1990年,曾昌飚高中毕业后来到北京,做了一年的商场管理员。勤奋好学的他白天上班,晚上到北京图书馆翻阅有关商场管理的书籍,这种知识上的积累对其日后的事业帮助很大。后来他来到沈阳,花30万元买下了一个连年亏损的经销服装衬里布的经营部,开始迈上了独立打拼天下的历程。
这之后,通过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和联系,曾昌飚主要改善了货源和销售两方面,凭借吃小亏、占大便宜的思路建起了自己良好的经营信誉,买卖很快就扭亏为盈了。从此,曾昌飚的生意如日中天,不仅建成了东三省最大的服装材料城,而且在1999年,成立了中旭集团,经营范围迅速扩展到房地产开发、金融投资、国际贸易等大型的项目。这一系列辉煌的战绩足以证明这个看似“口出狂言”的温州人,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在朝鲜大干一场,能够活跃和改变朝鲜的经济也绝不是“痴人说梦”。
到了2004年,一个年轻人经过多年的商场磨炼,已经脱胎换骨,但骨子里的那股敢作敢为的冒险意识更加强烈。就这这一年,曾昌飚成功地跨越鸭绿江,以温州人特有的抢占市场先机的本能一举承包了平壤第一百货大楼10年的租赁权。据悉,平壤第一百货大楼位于平壤市中心黄金地段,营业面积3.6万平方米,该商人将要投资5000万元对大楼进行整体的改建装修,并计划在2004年底正式营业。
作为第一个敲开朝鲜大门做贸易的温州商人自然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其实,进攻朝鲜市场,是在曾昌飚多年的努力下才得以一举成功的。曾昌飚回忆说,自己一直盯着朝鲜市场长达七年了,可谓蓄谋已久。从1997年起,曾昌飚就打起了“进攻”朝鲜的主意。那时,在商海中跌打翻滚多年的曾昌飚已经成功地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而且又集合沈阳的温州商人进一步投资建立东北服装材料城,短短几年,就将其发展成为横贯东三省的服装面料的集散地,不仅吸引了东北商人,而且还有俄罗斯、韩国、朝鲜商人也来此进货。
此时,精明的曾昌飚就开始琢磨,何不把生意做到国外去?后来经过一番仔细的调查和分析,认为俄罗斯经商没有人身保障,经营环境不太好;而韩国市场已经具有成熟的规模,短时间打入有些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他最终选择了朝鲜。从1997年开始,曾昌飚就开始了和朝鲜之间的贸易往来,只不过那时受政策的限制,大宗的货物贸易还是由政府出面来完成。但是相比较于和其他外贸企业做生意,曾昌飚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贸易形式还是相当吸引朝鲜的贸易官员的,另外,曾昌飚的货源价格也比较便宜。
从1997~2004年,这七年的时间里,曾昌飚为了打开朝鲜市场,一面大搞人情外交,—面实地调研,这两手都很硬。前者主要是指这些年来,他一直跟朝鲜的许多重量级人物保持着密切的接触,包括朝鲜驻沈阳使领馆、朝鲜部、省级等领导。每一次朝鲜领导人到中国来,他都用最高的待遇、最真诚的态度接待他们,让他们住最好的宾馆,回去的时候,还会特地赠送对方一些铅笔、笔记本等生活用品。正是这些人让曾昌飚更好地了解了朝鲜,也为他计划的顺利实施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这又展示了温州人善拉关系的一大特征。后者主要是指曾昌飚每年都要去朝鲜很多次,目的就是考察朝鲜国家政策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