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温州人做的和你不一样
6014200000030

第30章 绝境求生——温州人做的和你不一样(2)

1990年与胡成中分手后,南存辉与几个亲戚成立了一个家族企业,1991年,他又拿出其中的一部分与美商合资,建立了柳市镇历史上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正泰”这一名称由此问世。

把自己的家产交出去与别人一起经营管理的做法,遭到了一些非议。但南存辉说:“家庭企业要发展,首先要打破家庭经营。只有走现代企业制度之路,才是家庭企业的出路。”从此,南存辉踏上了提升温州模式的探索之路。

关于正泰的名称由来,据说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南存辉发现一张从香港购买设备时开的发票,这个商店名字叫“丰泰”,这个“泰”字蛮好的,南存辉觉得:“做人要正直,处事要泰然,把这两个字合起来就叫正泰。”

1994年,南存辉为了卖东西给美国人,就组织了温州地区同行业第一家企业集团,有30多家成员企业。结果南存辉发现自己做了冤大头,抓管理整整抓了5年都没用,有的成员企业将不是指定的产品也贴上“正泰”标签以次充好,有的做假账骗利润,有的拒绝自己出钱技改。

怎么办?南存辉把成员企业主拉到雁荡山开会,讨论“合好还是不合好”,最后决定统统合并。家族企业大合并这是新鲜事,首先正泰开放股权,让这107名“山大王”全部成正泰私人股东。

然而在合并后,又变成了“国有企业”,这些不是法人的管理者,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南存辉又要想法子把他们调开,方法之一是3个差不多的公司合并,谁当头大家都不服气,那么统统调到总部,另派经理人目标责任制承包。调到总部的老大王们又开始对经理们指手画脚,于是又要教育他门“只能对股东大会、董事会提意见,不能直接管经理,经理由董事会来管。”这样才完成正泰合并。

南存辉在摸索中渐渐发现,家族企业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无法更多更好地吸纳和利用优秀外来人才。到1998年,南存辉突破阻力,决定弱化南氏家族的股权绝对数,对家族控制的集团公司核心业务——低压电器主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把家族核心利益让出来,并在集团内推行股权配送制度,将最优良的资本配送给企业最为优秀的人才。就这样,正泰的股东十几个增加到一百多个,南存辉的个人股份由原来的100%稀释到了20%,但资产却膨胀了数十倍,同时催生了数十位百万“知本”富翁。现在,加上6个子公司,正泰上上下下共有300多名股东。在企业的不断壮大和股份的不断稀释中,也完成了由“家长式管理”向“专业团队管理”的转变。

对南氏家族股权的瓦解只是南存辉对家族革命的前奏。接下来,是产权制度改革,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不管你是大股东,还是小股东,如果按制度考核下来能力不行,就要“下课”;反之,不管是否是股东,只要有能力就掌权。在产权制度的革命后,集团又进行了股份化改造,建立健全了“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形成了三会制衡、三权并立机制,初步形成了以公司总部为投资中心,以专业总公司为利润中心,以基层生产公司为成本中心的“母子公司管理体系”,一个现代企业就此诞生。南存辉也通过不断“革自己的命”而成为“温州最具现代企业家气质的老板”。

在一次企业内部的高层会议上,一个大胆的改革建议浮出水面:正泰的主要股东、高管人员的子女大学毕业后,不得进入正泰工作,更不能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任职。南存辉将这样的改革戏称为“拿起刀革自己的命”。对于确有能力的人,可以通过董事会聘请的方式来正泰工作。这与传统家族制企业的子承父业有着明显的不同。至于子女的经济利益,则通过原始股东成立基金,交由专家管理来保证,由基金来供养那些“败家子”。这就是他的“败家子基金计划”。南存辉首先带头,让当时与他共同创业的妻子辞去了财务经理的职务,退出了正泰集团。

在环境相对特殊的情况下,南存辉对家族企业的改革是在摸索中创出的新路子。这对于现在中国大量的家族企业来说,不失为是一个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南存辉——温州人白手起家的缩影

有人给南存辉做了这样的评价:“中国新兴民营企业的代言人、温州人奋斗发家史的缩影。”的确,南存辉是温州人的一个代表。

南存辉这样一个温文尔雅的男人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创造了温州经济的奇迹。如今,正泰的总资产超过30亿元。员工已经达到14500名,如果加上协作厂和2000多家国内外销售机构,在整个产销链上,直接间接带动了10万人的就业,而且,正泰从2001年开始,就率先在民营企业里实现全员保险。对温州尤其是乐清当地来说,正泰解决的远不止是就业问题。因为正泰的出名,全国甚至全球更多的人认识了柳市,认识了乐清,认识了温州。正泰成为温州企业的一个形象窗口,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到温州、到正泰来取经。

从一个修鞋匠到亿万富豪,南存辉认为有一点体会使他终生受益。那就是创业要具备良好的心态。当年创业时,他经常睡在漏雨的破房子里。为了早起,他甚至在床底放个鸡笼,让大公鸡代替没钱买的钟表。等赚到钱后,有人问南存辉:“你的目标是什么?”房子有了、衣食也无忧,目标是什么?野心勃勃的南存辉回答:“赚更多的钱!”可是随着赚的钱越来越多,以亿计算,他对这个发问却感到无从回答了。后来,他想明白了:人追钱是永远追不到的,更何况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为此,做善事成了他的又一追求。目前,正泰已向社会捐献了1个多亿,涵盖了教育、医疗等领域。

几年前的一次经历,更让南存辉对自己的企业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时,南存辉和美国一家跨国公司谈合作。谈着谈着,对方提出收购正泰。当时正泰的资产是20多亿元,对方愿意以100多亿元的价格收购。“我算了一下,这些钱是我几辈子可能都赚不来的,当时确实犹豫了。”短暂的迟疑之后,南存辉很快意识到,自己本来是来谈合作的,而不是来卖正泰的。企业都没有了,他的个人抱负也就没有了施展的平台。所以,当对方后来愿意以7倍甚至10倍的价格来谈收购正泰时,南存辉仍然不为所动。

在南存辉的思想中,创一个中国独立的品牌,非常之难。目前,正泰已经具备了这个条件,他的责任就是保护正泰、珍惜正泰、做大正泰,使“中国制造”在全球都能扬眉吐气。

可以说,现在的南存辉已经在“争创世界名牌,实现产业报国”的道路上了。正泰的产品现在已经卖到了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乃至亚洲低压电器产业的龙头老大,在低压电器产业中排名世界第三,对一些传统的电气巨头西门子、施耐德也构成了威胁。“现在,外国人一看到正泰就很害怕。”南存辉不无自豪地说。如今,正泰集团的年销售额已达150亿元。而南存辉现在的目标是,用10年时间,实现销售额向100亿美元的跨越。

根据最新的调查统计:2005年正泰集团年销售额已经突破150亿元,在2006年福布斯中国顶尖企业排行榜中,正泰排名第15位。目前,正泰已经成为中国最大工业电器制造企业之一,经济实力名列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第4位。

不过,南存辉有着更高的奋斗目标,正泰要跟国际巨头通用电气比,2005年仅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收入额就接近50亿美元,几乎是正泰当年总销售额的3倍。南存辉的目标,是要打造世界一流的电气制造企业。2006年,正泰准备投入60亿元资金,把“打造国际性电气制造基地”作为企业新的坐标。

正泰现在已经开始积极与国际接轨,建立国际级的高科技企业。为此,正泰集团把科技研发提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据介绍,正泰集团的研发经费始终保持在年销售额的3%至5%左右。2006年,正泰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还将高达6亿元。位于温州乐清的生产基地建有国际一流的理化测试中心、计量中心、低压电器检测中心和高低压电器科研开发基地在上海,正泰集团建立了研发中心在美国硅谷。正泰建立了电气前沿技术研发中心在欧洲,正泰正准备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将自主创新的触角伸向国际行业最前沿。

作为温州人的南存辉带领他的正泰集团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同时他做人温和、理智的个性,以及在社交场所表现出的睿智,都极大地鼓舞了温州人,逐渐成为中国企业家的学习榜样。

2“野蛮”斗士:打火机之王李中坚

★打破铁饭碗,下海专做打火机生意

李中坚,1957年出生。初中毕业后的李中坚进入了一家街道企业当起了小工,那时他刚刚16岁。因为李中坚手脚勤快且为人憨厚,很快就得到了居委会主任,也是这家街道企业的负责人的赏识,并于4年后将企业交给了他负责,而这时的李中坚只有21岁。李中坚回忆,当时他给这家企业制定了一个理念:为企业节约每一分钱。这家街道企业当时的规模并不算大,大概有五六十人,主要的业务就是帮当地的一家工厂加工产品。在李中坚的严格管理下,企业没有一分钱流入个人口袋里,在李中坚管理这家企业的15年时间里,把企业办得是有声有色。其中,宝贵的经历使得他对企业管理有了深刻的认识,也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经验。

温州人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尽管李中坚是这家企业的负责人,但是毕竟是在给别人打工,作为温州人的李中坚对此并不满足。李中坚最终决定放弃这个铁饭碗。“下海”后的李中坚先是做一些零散的批发生意,比如从上海买一箱热水瓶转手到温州销售,从中赚一些钱。当时很多消费品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物质的匮乏,商品流通渠道的不畅通,使市场到处是空白,让人感觉只要是做生意就必能赚钱,因此李中坚乐此不疲地往返于温州与各个城市之间。机会总是青睐于精明的头脑。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给李中坚带来了改变人生的机遇。

在1988年的一天,李中坚和一位外国回来的朋友见了一面。当这位朋友把一款价值300多元人民币的日本原装打火机递到李中坚手中时,李中坚惊呆了。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么小的一样东西,居然可以卖到这么高的价钱。要知道,在当时的温州300多元人民币足以在郊区买—间面积四五十平方米的房子。朋友介绍说,因为这打火机是高科技产品,所以才会卖这么贵。脑子灵活的李中坚从中看到了赚钱的机会。很快,在李中坚的带领下,几个人将这个小小的打火机拆得七零八碎,并对每个部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最终决定,在外形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对内部进行一定改进,李中坚相信这样制造出来的打火机一定会赚钱。李中坚认为,一般人都是外行,他们不会特别去研究打火机,自己制造的打火机和日本原装打火机从外观上没有什么区别,内部的区别一般人不注意也看不出来,日本的打火机卖300元,咱们的打火机卖其80元,同样是外观漂亮时髦的打火机,人们肯定会买便宜的。果然不出所料,李中坚的打火机一投放到市场上,就被抢购一空。

后来李中坚开始把温州打火机带到国外市场。李中坚后来回忆说“但当时真正的批量出口还没有,直到我哥哥回内地探亲。”李中坚的哥哥李中方,上世纪80年初便到香港打拼,经过几年的努力,在香港拥有了自己的贸易公司。他对于李中坚以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每每谈起自己的哥哥,李中坚不止一次表露出敬佩之情。80年代末,内地还没有多少人做过国际贸易。以至于当李中坚带着哥哥去考察温州的一些打火机厂时,厂家除了提供生产的样品外,对于如何进入国际市场茫然不知。拿着这些样品,李中坚与哥哥对香港市场做了一番详尽的调查,温州生产的打火机与日本产品相比,价格上差10倍之多,李中坚当时马上在温州采购了6万支打火机,首批从深圳报关出口到香港。李中坚不无自豪,因为这是温州第一批真正的出口打火机。

而在当时,占据国际打火机市场多数份额的是日、韩产品,成本都高于2美元,温州打火机却只有1元人民币的价格水平。由于劳动成本低,尤其是规模化的专业分工与协作机制,温州打火机跳跃式发展,跨过了本地市场和内地市场,直接进入了全球体系。也正因温州打火机的迅速崛起,原来的打火机生产大国日本,有90%的打火机生产企业被迫关闭,转向温州定牌生产,而温州打火机也一度占据了国际打火机市场的80%,李中坚所生产的打火机占据温州市场的80%。

对于李中坚的长相,见到他的人肯定会深感惊讶。李中坚的外貌与伟人邓小平非常相似,尤其是那双眼睛,更像伟人邓小平。有人说,李中坚有着不甘平庸,敢于挑战自我,敢于冲破藩篱的秉性。

★短线操作,迅速崛起

在温州,打火机生产厂家每生产一只打火机只赚几元钱的利润,一弄到国外,每只打火机可以赚上百美元。时间一长,许多人都知道温州的打火机便宜,纷纷跑到这里来进货。据说,1992年前后温州街头到处都是外国人,有的是第一次来温州,所以见人就打听:“你有打火机吗,有多少我要多少。”

在巨大的市场诱惑下,温州人欣喜若狂,但同时也失去了理智的头脑。似乎在一夜之间,温州一下冒出了3000多家打火机生产作坊。而为了降低成本,提升生产规模;许多厂家下调设计标准,偷工减料,竞相压价。和其他产业一样,温州人很快受到的市场的报复。

1992年,当李中坚与其哥哥李中方共同创办的东方打火机厂成立时,李中坚没有随波逐流去在价钱上做文章,而是将精力放在了加大产品技术含金量上,这也是日后他们与多数作坊式小厂区别开来的根本原因。为了改善打火机的质量,李中坚兄弟二人几乎掏空了家中所有积蓄,引入外国先进的进口设备。

1993年,李中坚在温州买下20余亩地,比原来的工厂规模扩大了好几倍。对于李中坚买下这么多的地,有人嘲讽他们说:“你们是在炒地皮吧”。但是李中坚有自己的打算:企业树立品牌首先要有入地生根的东西,有自己固定的市场,有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东方打火机厂就是要扩大规模,让消费者对自己的实力和产品质量放心。

由于温州打火机行业的粗制滥造,短短几年时间,从3000余家一下锐减到几百家。而李中坚的东方打火机厂不仅存活下来,并且销量猛增。那一段时期,可以说是东方打火机厂的鼎盛时期,每3只出口的温州打火机中,就有1只由东方公司经手,东方打火机厂在温州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