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温州人做的和你不一样
6014200000031

第31章 绝境求生——温州人做的和你不一样(3)

此后,踌躇满志的李氏兄弟专注在打火机上,在打火机领域大步前进。李中方在香港经营东方国际的营销,主要从事温州打火机的出口贸易,李中坚则坐镇温州,打理东方打火机厂。

但是,在李氏兄弟走上海外的道路上,也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温州打火机市场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让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渐渐有了危机感,出于对自己的保护,1994年,美国启动了CP法案。CR法案就是:“如果打火机的价格低于2美元,必须确保7岁以下的儿童自己不能使用。”而当时,温州打火机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已远远低于2美元。对于美国的这一法案,按照国际规定,李中坚的公司完全有理由去争辩,但此事却未引起他们的足够重视,而是选择了放弃美国市场转战他国市场。就这样,温州打火机又大批量涌入其他国家。2000年,欧盟效仿美国也发出一个通告,同样称之为CB法案,跟美国一样,如果打火机价格低于2欧元以下就必须添加一个装置,保护儿童的人身安全,但这种装置做起来很难。现在想起这些事件,李中坚深感遗憾,因为这些法案没有引起自己的重视,这也为李氏兄弟的打火机生意留下了巨大隐患。

随着时间的流逝,危机终于爆发了。在2002年,国际市场对李中坚的打火机生意来了迎头一棒。

★ 与欧盟“野蛮”抗衡的勇士

2002年初,正当李中坚将大批的温州打火机投放到海外市场的时候,一件出乎李中坚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欧盟打火机生产商联合会提出反倾销诉讼。2002年6月,欧盟委员会正式发起对中国打火机反倾销调查,把中国打火机业逼到了绝境。而由于温州是中国金属打火机的生产基地,占有国际打火机市场80%以上的份额,欧盟各国每年进口的金属打火机中,90%以上来自温州,这也自然使温州成为了积极应对欧盟CR法案和反倾销调查的主战场。

欧盟的这一举动让所有温州打火机行业的人都傻了眼。他们对“反倾销”可以说是一窍不通,就是听也没有听说过。李中坚也同样面临着危险的遭遇。当时打火机在温州已经成为了四大产业支柱之一,对于反倾销及CR法案,引起了温州政府的重视。政府要求打火机生产企业要做好准备,来应对欧盟的反倾销和CR法案。当时李中坚一听,心想完了,一个CR,一个反倾销,这个行业还怎么做呀!

后来经过一些反倾销专家的教导,李中坚才意识到,最好的选择是积极地行动起来,也可以战胜欧盟的反倾销,如果一味地消极躲避,那么温州打火机市场将会失去整个欧洲市场。

欧盟长期以来把中国视为非市场化经济国家,欧盟认定倾销的标准是把中国产品的出口价格与一个实行市场经济的替代国的产品价格进行比较;计算出倾销幅度。而根据这样的计算方法,中国产品没有不存在倾销行为的。通过应诉市场经济地位的努力,如果中国公司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就可以采用自己的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计算是否构成倾销。这也就意味着:假如不应诉,温州所有打火机行业将面临着要么缴纳200%的反倾销税,要么永远别跨进欧盟市场大门。

到底应不应该去直面应对,谁又能第一个站出来应诉?国家商务部一直鼓励李中坚出面应诉,李中坚清楚地记得,当时在场的温州打火机企业老板无人敢应声,于是有人提议,东方公司企业实力最大,他们的生产操作也最规范,就让东方打火机厂代替大家出手应对欧盟吧。

李中坚觉得当时自己出头,也是赶鸭子上架,迫不得已,其实,自己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应对欧盟。幸好哥哥李中方找来一家国际知名的律师事务所,律师提出,如果采取应诉,就必须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要有充足的准备,但当时温州打火机企业规模还不算大,内部管理包括财务管理、生产管理也没那么健全,所以根本不敢应诉。当李中坚律师听了一些企业负责人的看法后,建议干脆就去做无损害抗辩。无损害抗辩就是明确中国生产的金属大货架,与他们所提出来的塑料打火机之间没有利害关系,最主要是,如果采取无损害抗辩方式,欧盟对于企业内部的核查没有那么挑剔。

李中坚马上采用了律师的建议,紧急联合温州15家企业共同向欧盟提出无损害抗辩。但很快,李中坚就接到浙江省及外经贸部领导的电话,责问李中坚为什么不去应诉争取市场经济地位而去做无损害抗辩,而对李中坚的对策深表遗憾,因为,如果是无损害抗辩,官司打赢打输只是打火机行业的事情,但如果争取市场经济地位,那是关乎国家利益的事情。在政府眼里,李中坚的选择无疑是太狭隘了。

此时李中坚的肩头又多了一重压力。哥哥李中方是一个特别爱国的人,他还没有在温州投资建厂之前,就一次性向温州市教育事业捐助了260多万元人民币,如今一听说关系到国家的利益,认为就算是牺牲再大的费用也要去应诉去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经过反复思考和研究,东方打火机厂最终决定站出来单独应诉,只要有一个企业赢了,就说明我们国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有一些企业先行了一步,如果失败了,东方打火机厂砸锅卖铁也在所不惜。为此,温州市特意成立了一个反倾销小组,李中坚的哥哥李中方任组长,于是,在做无损害抗辩的同时,李中坚开始着手准备单独应诉申请市场经济地位的各种材料。

2002年9月初,李中坚填写了市场经济地位调查表,9月9日,欧盟派官员到东方核查。欧盟官员一到温州就先在东方打火机厂核查了一番,然后在会议室坐下并清退所有无关人员。当时欧盟官员一脸的严肃,在他们面前有一张布满了各种问题的纸,而李中坚则像一个待考的学生一样,他们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企业这么大,占用的土地是如何来的?李中坚回答说:“我们这是向乡政府征地买过来的,并且买了50年的使用权。”欧盟官员立即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把购买土地的证据拿出来,好在李中坚对于这些开销都留有存根,赶紧将收据找出。对于欧盟官员的用意,李中坚心里非常明白,他们是想证明这个东方打火机厂不是他们面前这个人的。随后,一个个近乎苛刻的问题都被李中坚逐一成功化解,而精明、能干的李中坚则利用欧盟官员核查的机会,巧妙周到地安排了一些细小的活动,让欧盟官员从各个角度去了解在温州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经过改制的国有企业。在欧盟官员吃饭的时候,李中坚特意给他们安排了3个不同的环境。这3个环境恰恰证明了东方打火机厂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第一天是安排在温州饮食行业中的巨头企业阿外楼;这是一家私营企业。第二天李中坚带他们到中外合资的奥林匹克饭店,第三天则到了温州酒家,这是一家国有企业。3天安排3个不同体制的企业就餐,这样,欧盟官员对温州的经济环境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李中坚为自己的策划效果感到满意。

欧盟官员的此行没有表现出任何态度,只是临走时留下的一丝微笑让李中坚看到了希望,而仅仅过了几天,李中坚就得到了好消息。2002年10月2日,李中坚接到邀请,代表温州打火机企业去欧盟参加一个反倾销的高层论坛,李中坚意识到这是一个好机会,他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欧盟的其他官员了解温州的打火机行业和市场环境。其实当时李中坚就下决心,在这个会上,一定要把把市场经济地位拿下来。

2002年10月7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首届“欧中反倾销论坛”在此召开,当天有40多位中国人来到会场为李中坚“打气”。面对台下的观众,李中坚用他略带生硬的普通话做了主题演讲。他用生动的比喻向到会的官员讲解了温州打火机和一次性打火机的区别,同时层层剖析了温州打火机为什么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他以事实向欧盟官员表明,温州打火机不但没有倾销,更没有造成损害威胁。正如李中坚所料,他的一番发言起到了预想的作用,第二天,也就是2002年10月8日,欧盟官员口头通知李中坚,他的东方公司已经获得了市场经济地位,此战,不仅让国际市场知道了东方打火机,更让他们铭记,在中国的温州有个长相酷似邓小平的商人李中坚,他是中国的反倾销勇士。

这次战役有着特殊的含义,这是一次温州民间力量与欧盟的一次抗衡,最后的胜利再次向人们诠释了温州人的“野蛮”之处。这也绝对是温州人的骄傲!

★一个野心勃勃的温州商人

虽然温州打火机市场占有率很大,但毕竟都是低端产品,好卖主要靠的是便宜。如果企业要进一步发展,还要在产品质量、品牌知名度、企业规模上下工夫,使自己的产品质量好、档次高、品牌优,靠技术创新取胜,而不是仅仅单靠价格低廉去竞争。李中坚心里非常清楚,只有走以质量取胜的路子,温州打火机制造业才能长久地发展下去。

以前,温州打火机制造行业品牌意识非常淡漠,也很少有人注重塑造自己的品牌。大多数工厂做的是促销品订单,来维持生意。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单就温州一个地方就生产了3万多个品种的打火机,对此,李中坚认为,这中间利弊个占了一半。利是品种多,弊则是对品牌的意识不足。李中坚说:“我和哥哥尽管在向国际市场推销自己的产品方面走在了别人的前面,但始终没能注意品牌的推销和消费市场品牌的建立。”李中坚认为,难怪欧盟较真,根本原因就出在自己身上。

自1992年东方打火机厂创立伊始,就从事着大量的贴牌生产,企业在生产贴牌过程中,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带动了企业其他产品的质量,同时对管理、质量、服务的要求都有所提高。但对于贴牌,李中坚也感到有些无奈,这实际上是某种意义上的自食其果。国外的进货商看中的就是温州打火机的价格。贴牌生产打的是“短、平、快”,效果显著,但是做自有品牌付出的代价显然要大得多,以至东方打火机厂一直选择贴牌,这说明李中坚当时没有一点长远目光。

外商一般都把价格压得非常低,贴牌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致使整个打火机行业进入了微利时代,哪怕是20万元的订单,两毛钱的利润,都会有大把的人来抢。由于优势在慢慢减少,又没有自己的品牌,东方打火机占整个温州打火机市场的份额降到了10%左右,尽管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来讲市场份额占有率仍然算数一数二。但李中坚不得不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他引导了一种新型消费方式——集团消费,让大集团把东方打火机当作促销品来购买。

品牌是应对微利时代的最好武器。但是,走这条路并不容易。到目前为止,李中坚经常拿到几百万的集团大订单。所以,每当李中坚要准备精心去打造自己的品牌时,各方面的力量就会被分散,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没办法去创造品牌。于是,贴牌生产继续成为东方以及温州打火机企业的主打业务。而对是否敢于与国际打火机知名品牌竞争,李中坚称现在想都不敢想。无疑,传统的温州模式正遭遇着第二次危机。尽管生产能力已为世界公认,但与行业整体实力相比、企业的力量显得单薄。

对于今后东方的发展,李中坚已申请了一些专利项目,比如将打火机功能做到MP3上等等。而眼下,李中坚对公司的发展进行了重新定位,正着手寻找一位品牌实施总监,与自己合作,设计出东方独有的自主品牌。对此,李中坚也有了初步设想:“打造品牌我们准备走中高档,打算先开拓内地市场。因为我们公司在内地市场的销售少,95%都是外销,在国际市场上已有相当的知名度。我们准备在内地开100个专卖店,让中国主要大城市都知道我们东方打火机.同时,对外我们准备联合一些对打火机有销售渠道的人加入到我们的品牌行列,在国外进行销售。”李中坚笑称,在市场经济时代,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市场讲究的是“双赢”,现在温州有能力生产高档的产品,所以东方打火机厂准备把东方品牌做成中国的第一品牌,世界的名牌。

3驰骋商海的三豪杰

★庄吉三巨头之一:野性十足的陈敏

“庄吉”诞生于中国一个非常有争议的年代和非常有争议的地方,也正是因为逆潮流而上,自它诞生之初就决定了它要么步入辉煌,要么走向衰亡?而当它辉煌时又显得格外耀眼。可以说,庄吉的“野蛮”成长史是温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庄吉的建立充满了浓浓的民间味道和江湖色彩。原因是创造庄吉的三个人物,出身都很一般,都是在外漂泊多年闯荡江湖的人,这些经历让他们身上散发着一股江湖草莽英雄的气息。这三个人物分别是:陈敏、郑元中和吴邦东。

我们先说一说陈敏。陈敏从小就独立。在陈敏六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小小的他从此很少讲话。在温州工艺美术学校当校长的父亲,就把他带在身边。他不愿意成为老跟在父亲身后的一根尾巴,常常自己溜进教室,溜进陈列室,眨着眼睛,对那些美术作品看懂看不懂的,在心中暗自琢磨。

24岁陈敏开始参加工作,但他不安于这种工作环境。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温州服装生意这么好,去搞搞服装蛮有意思。他就和同学到百货公司买了面料,请人加工了五件风衣,便拿到市场去销售。风衣那时不多也不少,有人看着合适,挑挑拣拣一番也就买走了。七天过后,那五件风衣居然全部卖出,每件赚了20元,总共赚了100元。数着这100元钱,陈敏心里一下子就认准了,搞服装前途不可限量!

陈敏有着雷厉风行的性格,说干就干,当即和同学各出500元,到胶鞋厂买了一捆帆布,染成蓝色,动手做牛仔裤,然后投放市场开始大卖,第一次陈敏赚了。第二次陈敏又赚了。但是,天有不测风云,1986年,温州服装市场发生了变化,牛仔裤在温州销不出去了。看着堆得满屋子的牛仔裤,朋友在那里急得直跺脚,一再说:“早知这样,当初何必弄这么多?这下完了,这下完了……”陈敏天性乐观,说:“有什么可怕的?温州不要,我们找别的市场去。”朋友说:“你说得轻巧,怎么找?”陈敏说:“我们背着牛仔裤,一路走一路卖,反正这几年我们也赚了不少钱,这次就当是给自己放个假,出门旅游。能够卖得出去,我们的旅游费用赚回来了:卖不出去嘛,也没什么,反正我们也没损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