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温州人做的和你不一样
6014200000034

第34章 绝境求生——温州人做的和你不一样(6)

第二天一早,王振滔在柜台前贴出告示,他所卖的并不是以前被焚烧的温州皮鞋,而是经久耐用的奥康皮鞋,奥康承诺:如果6个月内出现质量问题,奥康将以鞋子两倍的价钱赔偿。王振滔的承诺果然起到了作用,这天有个顾客买下了第一双奥康皮鞋。王振滔异常激动,当即拿出一个本子,要求这名顾客留下通讯地址。王振滔特意解释说,这是奥康公司售出的第一双皮鞋,所以授予这位顾客奥康荣誉客户的身份,将来奥康做大了,将享受奥康永久的免费试穿机会。也是处于机缘巧合,而这位买鞋的顾客恰好是一名记者。没过几天,奥康皮鞋的承诺便出现了报纸上。媒体广告的宣传效应是巨大的,一个星期之内,王振滔竟然把4000多双奥康皮鞋全部卖出。

就这样,王振滔冲出了温州鞋的阴影,奥康鞋业就此起步,不几年后就成为温州鞋业的龙头。王振滔是一个炒作概念的高手。从他为第一位奥康顾客提供永久免费试穿中可以看出,王振滔其人深深懂得制造新闻眼的重要性,知道媒体需要的就是这类新闻。

在王振滔以良好的质量再次赢得顾客的青睐之后,他挺直了腰板。他觉得为温州鞋正名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在时隔12年之后,1999年12月15日,王振滔在全国范围内搜罗了2000多双皮鞋,运到杭州中村的一块地上,点起一把火给烧了。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他表示:12年前杭州一把火,烧掉了4000双劣质温州鞋;今天,他同样点起一把火,同样选择了杭州,不过,今天他烧掉的不是温州鞋,而是假冒温州鞋,是假冒他奥康的鞋。这则消息迅速在全国各大媒体上登出。

长窗拱门,大楼高处圆拱顶,欧式风格的庞然建筑。一到夜晚,整座建筑灯火辉煌,犹如一座宫殿。这里是奥康集团的总部。坐落在永嘉奥康工业园。王振滔走进宽大的办公室,看着一叠全国各地销售量、销售种类的市场信息反馈单,颇有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气度。1999年,王振滔向全球皮鞋生产机器制造商招标,一次性引进六条国际一流的意大利流水线。台湾有个鞋厂老板知道此事后,就说:“这下奥康死定了。”奇怪的是,奥康非但没死,反而越走越稳健!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王振滔瞄准了市场,把这六条流水线专门用于制造女鞋,为女性打造美丽。王振滔说:“以前是我看到,所以我相信。现在不同了,现在是我相信,所以我能看得到。”

奥康在意大利建立了设计中心,还高薪聘请两名意大利工艺师和设计师来温州,常年担任奥康公司首席工艺师和设计师。王振滔吩咐把房子腾出来,让老外住得舒坦。王振滔还吩咐食堂每天都按老外的口味做饭,让老外全心全意在公司工作。

2000年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王振滔来到上海的南京路,来到当年第一个挂出“本店不卖温州鞋”的地方,将“奥康皮鞋南京路直销处”的牌子挂上了。几天之内,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在内的近百家媒体发出同一个声音:温州鞋杀回上海滩。奥康集团高举“温州制造”大旗,一鼓作气,在上海市区开出了近二十家专卖店。引得温州不少企业纷纷抢进上海滩,刮起了“温州旋风”。

★奥康鞋王的生意经

王振滔至今身上还留有一股子草莽气息。在北大纵横的一名管理咨询师眼中,这位浙江老板很不一般。当时李刚作为北大纵横的项目经理,正率领团队帮助王振滔的奥康集团进行战略规划。当他们最后把厚厚的一摞报告交到了王的面前,忐忑不安地等待客户的反应。王振滔看都没看,转过身去,从旁边的抽屉中同样拿出了厚厚的一摞钱,堆在桌面上,“我觉得你们工作实在太辛苦了,这有10万元,算我个人给你们的,你们拿去分了吧。”王坦率地说。“之前从没有碰到这样的老板。一般咨询项目做完了,客户会千方百计找借口不结尾款,哪还会主动给对方额外奖金?”这样的真诚深深地打动了李刚。制片人张克俭同样幸运地碰到了这个“草莽老板”。当时他正在为自己的纪录片寻求赞助,“我只见了他15分钟。他直奔主题,建议说,你就直接说个数吧。”身材高大的张克俭回忆起王振滔。结果一笔300万元的广告费没几天就打到了张的账上。

作为温州商人代表人物之一的王振滔,从来就不缺乏精明的头脑。“如同大多数温州老板,王振滔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经过多年不懈的学习,主动与外界交流,他的思维已到了很高的一个层面。”不过,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多得是,王振滔很多时候还是愿意把自己的成功更多地归结为人品、性格使然。2004年6月26日,王振滔成为惟一被授予中国十大策划风云人物称号的温州企业家,也是中国鞋业界的惟一代表。

在一次营销会议上,王振滔曾总结出了自己的15条心得,其中有一条是:“要赢得胜利,小处不妨让一让。很多时候退一步可以进两步。”

2003年2月下旬,奥康集团国际贸易部接下了意大利客商的一笔订单,双方谈好产品单价为23块美金,并签订了购销合同。但在产品投产时,他们发现生产部门在核算成本时将皮料的价格算得过低,若按实际成本计算,出口价格每双鞋最少还要增加一美元。得知这一消息,意大利客商表示要严格恪守合同,并没有让步的打算。双方僵持不下之际,奥康集团国际贸易部负责人将这个情况汇报给了王振滔,并请示是否继续与外商洽谈加价时,王表示:一美元是小事,商业信誉是大事,退一步海阔天空。既然签了合同,就是亏本了,这笔买卖也要做下去。消息传到意大利客商的耳中。听说奥康主动做出了让步,他在意外的同时表示感动,便主动提出在价格上增加一美元。但王振滔婉言谢绝了。王表示:奥康多赚一美元少赚一美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恪守信用。

意大利客商大为感动。他当即决定追加订单,将原来20多万美元的订单一下子增加到100多万美元。数月后,奥康又接到了这个意大利客户的200万美元的订单。

2003年5月,伊拉克战争和非典加速了国内鞋业的洗牌大战。这期间,因为商店人流量的骤减,使得大部分依赖商场销售网销售的制鞋企业陷入困境。而王则亲临第一线,凭借自己遍布全国的2000多家独立专卖店搞促销活动,在吸引顾客的同时,又凭借自己的生产能力不断推出同行来不及推出的新款。广告宣传上,又针对非典期间人们在家时间增多、看电视的人群增加等因素,加强了电视广告的投放力度,极大地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而这次营销战的导火索又是王振滔亲手点燃的。这份由他亲自操刀的涉及上千万元预算的策划案,最初曾遭到公司许多人的异议,但是王振滔独特的眼光和果断的行动,让他漂亮地赢得了这场遭遇战。

奥康的成功,跟王振滔的个人魅力有关,还和他一手创造的讲究亲和的企业文化有关。办厂15年,当年的老员工有超过半数至今还留在奥康,而新员工进厂的第一天便能感觉到某种亲切感:因为外地人多,食堂按照放辣的程度分成“温州”、“四川”、“外省”3个窗口,而就餐时间,在食堂里还经常能遇到跟他们吃着一样的食堂饭的总裁。就是这个总裁,在为员工尽量创造福利的同时,每年还拨出几十万元专门接待优秀员工的家属来温州探亲、游玩。

王振滔,以他良好的个人素质为温州商人的形象进了一个“加分球”。王振滔,这个经过近20年的市场拼杀,脱胎换骨于温州民营经济潮起潮落的汪洋大海,成熟于国际化轨道的温州商人,深深地明白:财团之梦的追求,要能够承受天时、地利的风风雨雨。

5叶康松: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辞官下海,第一次呛水

出生在温州永嘉农村的叶康松,从小便过着苦日子,除了读书,一有空余时间就必须帮着家里做家务做农活。在那个年代,农村孩子如果不想一辈子种田,只有一条出路:当兵。运气好的,在部队提干,从此成为国家干部,运气差一点的,4年兵下来,转业后可能安排成工人,再差一点的。大概也能混上个生产队干部。叶康松18岁参军,在部队一干就是差不多10年。

1978年全国大裁军,叶康松转业回到地方,被安置在永嘉县委办公室当秘书。不到30岁的叶康松有着军人硬朗的作风,进入地方后显得极为出众,时间不长,组织上决定重用他,提拔他为永嘉县县委委员、城关镇党委书记。

一般而言,城关镇都是每个县里的第一大镇,能够担任城关镇党委书记,差不多就进入了县领导的后备名单。叶康松是个改革派,为了改变城关镇的面貌大刀阔斧。他把县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拉到镇上,现场办公,仅两天时间便审批了185间公司。不仅仅鼓励扶持私人办企业,叶康松还亲自上阵创办了大量的集体企业。

此时是1982年,省委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工作组进驻温州已轻有一段时间,各地都在割“资本主义尾巴”,叶康松却在鼓励私人创建企业以及创办挂靠集体的红帽子企业,显然是“顶风作案”。这种压力是不难想像的。如今叶康松还能得到如此之多的温州人认同,也是因为当年他顶住了压力。他也因此付出了代价,那就是1986年辞职下海。公开的宣传资料称,身为县委委员、镇委书记的叶康松之所以下海是受到了温州模式的鼓舞。叶康松辞去公职后,从事的第一份生意是回到家乡瓯北镇承包土地做水果试验场。

叶康松下海这件事,创造了中国第一,给原有的公务员体系撕开了一道口子。当时中国政府正为公务员体系的庞杂、如何精简机构而费神。叶康松下海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大讨论,其意义恰恰在此。几年后,国家制定新政策,允许和鼓励公务员辞职经商或者停薪留职经商。

作为全国第一个辞职下海经商的公务员,叶康松得到了多方扶持。1987年5月,个体户身份的叶康松被选为温州市人大常委。严格说来,下海经商的公务员大多数都在利用自己以前积累的人脉关系,从事各项紧俏物质的贸易,从中赚取高额利润。完全脱离此前的关系经商的,叶康松是第一人,直到今天大概也属于少数人。

叶康松经商遇到过许多困难,有些是政策、人脉上的困难,有些是操作思想上的阻碍,也有些属于天灾人祸。

叶康松在温州苍南马站区承包了对虾养殖场,就属于天灾。

1987年底,叶康松坐汽车一路颠簸、吃尽了沙尘,终于到了苍南的云亭乡界牌村。原来靠海的云亭乡界牌村还是个革命老区,当地也是人多地少,前些年为脱贫,山上的农民从山上搬下来,1986年的时候,听说养对虾效益好,全村人东拼西凑加上县里支持,凑了170多万元围了个三百来亩的虾塘,对这个穷村子来说,这已是了不起的大事了。

但想不到的是,这个全村人寄予厚望的虾塘却被上年的一场潮水冲垮了。重修虾塘要20多万元,已尽了吃奶气力的界牌人再无这个力量了,于是叶康松的来到,对他们来说真是“盼来了救星”。

从1988年下半年起,叶康松即将现金汇到界牌,修筑堤塘,然后在1989年初投放虾苗,让当地人根据专家意见进行科学饲养。这当中,具体的事虽然不用叶康松亲自干,但他几度往返,亲自督查,来回颠簸,也是花了不少心血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虾苗生长良好。1989年初投放的虾苗到夏天时就长到八九公分长,可以起捕了。但因国际市场情况变化,负责收购对虾的福建外贸方面说,对虾一时还出不了口,暂缓捕捞。对此叶康松一点也不担心,他对村支书说:“别怕,皇帝女儿不愁嫁,实在不行可以转内销。这么好的东西还怕卖不掉?”那时对虾在国内市场可是稀罕物,一般老百姓都还没看过呢! 到了中秋前夕,福建外贸部门终于传来好消息,说,有人要了,于是叶康松与村里商量准备起捕。

农历八月十三下午,叶康松来到界牌村围塘旁进行试捕,一网打上来有百斤之多。堤塘上海风拂面,带着腥咸味,看着这些又大又肥,发着宝玉般光泽活蹦乱跳的对虾,想到可观的收益,叶康松真是心花怒放。 不一会儿他们就捕了一大批, 天色渐晚,潮水上涨,要到第二天潮落时才能再捕,他们便收工回去。

当晚10点多,叶康松正朦胧入睡时,只听得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却原来是隔壁前岐镇的潘镇长与另两个人。他们脸色有点发僵地说:‘叶经理,我今天从界牌那边过来,听人说下午大潮时虾塘被潮水冲坏了,具体有无损失我也不太清楚,你明天去看看吧。”

一种不祥之感蒙上了叶康松的心头。难道真的出事了?第二天一大早,叶康松就与妻子、岳父三人赶到虾塘。一看,他愣住了!只见虾塘堤坝出现了一个二三十米长的口子,海水涛涛,涌进涌出!

“没了!全没了!”叶康松喃喃地自语着。就这样,叶康松的20多万元资金和这一年多的心血,在一夜之间就化为乌有了。

★美国创业遭人暗算再次受挫

1989年,叶康松遭受到了下海后的第一次沉重打击——他投资20多万元在苍南马站区创办的对虾场,丰收在即时,却被大水潮冲毁了,20多万元资金和他一年多的心血在片刻间荡然无存。这一沉重打击,使他感到了寻找新路的紧迫性。想起此前市政府一位负责外贸的副市长曾与他讲过到国外搞农产品经营的事,于是叶康松产生了去美国搞农业开发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