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强悍性格所表现的内涵是积极的人生观,是强烈的权威感,是高度的成就需要。”到了近现代湖南人的强悍性格更为丰富、更为具体。毛泽东说,光绪末年的湖南学生,“好干事,不怕死,是他们的特色。反抗官厅,不服压制,是他们外在的表征。”到了清末民国初,在湖南青年学生中流行一首《学生运动曲》,毛泽东在其早期文稿中全文录之。歌词说:“大哉湖南;衡岳齐天,洞庭云梦广。沅有芷兮澧有兰,无限发群芳。风强俗劲,人才斗量,百战声威壮。湘军英武安天下,我辈是豪强。……”从黄兴从事革命一再失败而不气馁,到蔡锷的“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而战;从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陈天华“与为奴死,宁为鬼雄”,到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都突出地表现了湖南人性格和特点及其内涵。毛泽东说:“湖南人素来有点勇气,驱张(敬尧)、驱傅(良佐)、驱荡(芗铭),就是最近的证据。”陈独秀曾经高度赞扬湖南人的奋斗精神,他说:“‘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无论杨度为人如何,去不能以人废言。湖南人这种奋斗精神,却不是杨度说大话,确实可以拿历史证明的。二百几十年前的王船山先生,是何等艰苦奋斗的学者!几十年前的曾国藩,毛泽东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仗’的书生!黄克强历尽艰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抵挡清军大队人马;蔡松坡带着病率领子弹不足的两千湖南兵,和十万袁军打死战,他们是何等坚韧不拔的军人。湖南人这种奋斗精神,……已渐渐在一班可爱可敬的青年身上复活了。”
毛泽东、曾国藩等这些芙蓉国里走出来的杰出人物,他们的人格个性来自于湖南人的个性特点,在他以后的足迹中带有明显的湖南人性格的印记。
【评点解析】
曾国藩是个非常鲜明的人。他智慧过人,精力过人,勇气过人,坚韧过人。毛泽东质朴纯真,国内外见过他的人有过许多描述:他既是一个通晓古今的学者,又像农民一样平易近人;十分幽默风趣,可又非常严肃认真:既坦率、又精明、既单纯,又复杂:既猛烈,又温和;细致周到,明察秋毫,可又衣着随便;具有成就事业的耐性,而一旦需要当即立断,又决不坐失分分秒秒……毛泽东自己说过,“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这虽然是一种形象的比喻,但却反映了他的性格特征。曾经长期跟随在毛泽东身边的卫士长说:“毛泽东是一位充满斗争性的伟大革命家,又是一位多情善感的朴质的常人;他的意志坚硬如钢和他的心底善良柔和都是一样鲜明,一样强烈。”可以说,这就是毛泽东性格的主要特征。性格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毛泽东的性格,是自幼在湖南这块土地上逐渐形成的,后来是在曲折而艰难的革命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自古英雄多磨难,毛泽东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也经历过种种磨难,但他性格最重要的塑造期是在湖南度过的,因此具有湖南人性格的特点。湖南作为中国的一个省,湖南人当然具有中国人的性格,“比如和平主义,知足常乐,稳重,耐力,这些都是中国人的突出性格。”杨度在《新湖南》中认为,湖南人的风气稍近于云贵,而冒险之性,颇同于粤”。
章士钊对湖南人的坚韧性格有一段颇为精辟的论述,可以说是抓住了其本质特征。他说“湖南人有特性,特性者何?日:好持理之所信,而行心之所安,势之顺逆,人之毁誉,不遑顾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犟”、“老子不信邪”,也就是说,从来只认理不认人,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哪怕是碰着了天王老子,皇帝国戚,或者是刀砍斧劈、五马分尸,总是勇往直前。正如毛泽东说的:“湖南人素来有一点倔强性、反抗性和破坏性。”
湖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特殊性格呢?古今中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探索。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侧重血缘和文化因素,地理学家和文学家侧重山川气候因素,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则注重个人经验和受教育因素,等等。由于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出现了曾国藩、毛泽东等杰出人物,人们又以血缘说和地理环境说来论说湖南人的个性。
先看血缘说。持此说者认为,湖南人性格的特征是由于不同民族杂婚的结果。昔日湖南是三苗之地,《文献通考》卷319页记载:“潭州,古三苗国之地。”朱熹在《九江·彭蠡辨》一文中谠“洞庭、彭蠡之间,乃三苗氏所居。”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湖广》一文中亦云:“常德之西中,南壤接五溪,其诸蛮错居,傈悍乐祸自汉已然,非可以礼义法制柔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汉人始入湖南,于是汉人与苗人杂居。近人谭其骧说:“清朝以来,湖南人材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窃以为蛮族血统活力之加入,实有以致之。”汉人与苗人通婚,成了一个混血的民族,因此才有特殊的个性。
自古以来,湖南又是一个移民区。江西人在明初和清初两次向湖南大迁移,这对湖南人性格的形成亦有影响。当代学者林增平认为“近代的湖南人,是经历元末明初、明末清初两次大移民,在族源和血缘方面同清代的前湖南居民基本上没有联系的新居民。全省人口素质实现了更新,带来了移民所具有的开拓精神和进取心,又因与苗、瑶、侗、土家族等族联婚,吸收了这些少数民族强韧、犷悍和刻苦的习性,从而在湖南渐渐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他省的朴实勤奋、劲直勇悍、好胜尚气、不信邪,甚至流于偏狭任性的乡俗民气。”
美国人类学家奥天柏(Ottemberg)亦有类似的看法。他把湖南人的血型列为世界六大血型之一,名之日湖南型。奥氏从血型上将世界人类分为:1.欧洲型;2.中间型;3.湖南型;4.印度满洲型;5.非洲南亚型;6.太平洋美洲型。而且在湖南型之下,包括日本人、华南人、匈牙利人、罗马尼亚系犹太人。在1921年左右,日本的人类学者不愿将日本人列入湖南之内,正式向奥氏提出,请求将湖南型这一名称改为日本型,可是奥氏始终不愿更改,仍然保留着湖南型这个名称。
再看地理因素说。“湖南汇洞庭之汪洋。聚南岳之奇伟。”梁启超认为山川自然环境对人们的性格有广泛的影响。他说:“湖南古南楚也,北通江域,南接猺疆,故其人进取之气颇盛,而保守之习亦强。”他以屈原为例,他原是一位贵族,但“又是有怪脾气的人,常常和社会反抗,后来被放逐到南方,在那变化诡异的山水里头,过着他的幽独生活,特别的自然界和特别的精神作用相激发,自然产生特别的文学了。”正因为如此,湖南之山川也常常受到歌颂,欧阳修在《送疗倚序》中说“山川之秀,自称衡山。”韩愈在《送疗道上序》中亦云“南方之山,巍然高而大者以百数,独衡为宗。”“衡之南八九百哩,地益高,山益峻,水清而益驶,其最高而横绝南北者岭。”“中州清淑之气,于是焉穷。气之所突,盛而不过,必蜿嬗扶舆磅礴而郁积。……意必有魁奇忠信才德之民生期间。”杨万里在《种爱堂记》中说“山川木石之奇,生其问者多秀民”,这就是所谓“地灵人杰”。
近人钱基博认为,以毛泽东、曾国藩为首的湖南人性格之倔强是地理使然,他说“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两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其地水少而山多。重山迭岭,滩河峻激,而舟车不易为之交通。顽强赭上。地质刚强、而民性多流于倔强……盖地理使之然也。”这种由地域特征的影响而形成的倔强性格,不仅表现在古代和近代的湖南人身上,而且在当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亦有反映。陶铸的女儿陶斯亮认为,他父亲性格刚毅顽强,这与家乡的自然山水有关。她说:“我们父亲在言谈中,常讲到家乡,讲湖南自然风光好。”就是在生命垂危时刻,他还以“东方”、“潇湘”为题,写诗抄在旧报纸上:“东风吹暖碧潇湘,闻道浯溪水亦香。最忆故园秋色里,满山枫叶艳惊霜。”“潇湘二汇江清湘,何事诗人易断肠?九嶷云飞衣变彩,洞庭波涌道成康。愚溪迹存高客志,芝山书在喜僧狂。芙蓉国里朝晖遍,又见零陵草亦香。”毛泽东也说过“湖南的地理民性,均极有为”。
上述血缘因素论和地理因素论虽然不无道理,但如果将它们视为形成性格的唯一因素,则失之偏颇。其实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血缘只是为性格形成提供了可能性,并不是现成的性格。马克思说:“环境也创造人。”人总是生活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环境当然对性格有影响。但是,环境影响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因此,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性格具有可塑性。时间越早影响越大,时间越晚影响越小:交通不便的农村影响大,交通方便的城市影响小。民国《醴陵县志·礼俗志》说:“醴俗索称醇厚,近以交通日便,外界接触日多,居民亦渐去其故习而与之俱化。昔之俭者今以奢,昔之醇暂今以薄,昔之勤者今思逸乐,昔之安土者今恋江湖。”曾国藩曾招收山乡者入伍,认为“山僻之民多犷悍”,但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却认为他们暮气很深,因而决定解散湘军。
而毛泽东是这样评点曾国藩的个人性格: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不死之谓也,进步之谓也”
“做人应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应必须有倔强之气。”
“刚字立身之本,有嗜欲不能刚”
这说明,性格是可以改变的。
性格是怎样改变的呢?马克思又说过“人创造了环境”,人是活动的根本,人们在接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改造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性格。对具有坚强意志、积极进取的人来说,环境越艰难,斗志越旺盛。因此、“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湖南原是一个山国,道光《凤凰厅志》卷七说“山多田少,治生为急。”到了近代交通逐渐发达以后,湖南又是南来北往的走廊,因此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这里是阶级斗争最尖锐和战争频繁的地方之一。湖南人性格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实践而逐步发展形成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