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6024000000010

第10章 段落篇(1)

引言:从句子到段落——学习段落翻译的必要性

在前面一章,我们从复杂句的翻译了解到汉日语句式结构的一些不同点,这一章,我们将跨越句子,讨论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连贯及其与翻译的关系。

英汉翻译领域,语篇翻译早有提出。如张美芳(2002)指出“在实际的翻译中,译者既是原文的接受者,也是译文的生产者,他在接受原文的过程中要进行语篇分析,在生产译文中同样要进行语篇分析,而且要将两次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才能较好的完成翻译任务。”

虽然实际翻译中,我们面对的往往都是大段大段的文章,可是大部分时候我们可能不会去考虑段落翻译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翻译实践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按照原文一句一句翻译完毕似乎并无大碍,可将译文全段或全篇阅读一遍,却发现或衔接不畅,或逻辑不通。没有接受过专业翻译训练的学生,一般并没有将全篇阅读检查一遍的意识和习惯,更别说发现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语篇翻译意识,把语篇分析运用到语篇翻译中。

而且近年来语篇研究的发展也为我们进行有意识的语篇翻译提供了有力支撑。本章将从段落翻译实例出发,发现问题;结合篇章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解决问题,帮助大家培养段落翻译意识,学习段落翻译技巧。

篇章的衔接与连贯,可以从多重角度来考虑。下表简单列举中日英三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

流派理论层次

Halliday(1985)

佐久間まゆみ

(1999)

陈平

(1991)

第一层次

衔接(cohesion)

接続指示

反復省略表現

第二层次

连贯(themerheme)

提題叙述表現

话述

推进

本章分别从第一和第二层次来观察段落语篇和段落翻译。其中第十一、二课中的“照应”和第十三课的“接续”属于第一层次,而第十四课“段落主题意识”则属于第二层次。

第十一课 段落内句子衔接之一——照应与翻译

本课为大家介绍篇章语言学中关于照应的相关知识并结合翻译实例分别介绍各种照应手段与段落翻译的关系。

§§§第一节 照应手段概览

何谓照应?当某一个或某一类人、事、物、状态、行为或时间、地点在语篇中的某地方再现时,言语的发出者可用相同或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示它与第一次出现的那个表达式所指相同,简称照应或回指。构成照应的手段多种多样,可以使用同义语复现,近义词替代,或零形式省略,或指示代词、人称代词指称。照应手段字面上的指示与被指示关系,落实到语义上便是照应关系。我们首先结合一些简单例子初步认识一下各种照应手段及其形成的照应关系:

一、直接照应

(1)同形同指(同形照応):一般为同一名词再次使用,又称同义语反复(反復表現)。如:

例1:田中学長は演説をした。田中学長は大喝采を浴びた。

(2)部分同形同指(部分同形照応):一般为指示词+先行词的中心词,可以说是指示代词指称的一种(指示表現)。如:

例2:田中学長は演説をした。その学長は大喝采を浴びた。

(3)异形同指(異形照応):由指示词、代词代替先行词,或为指示代词指称,或为人称代词指称(指示表現)。如:

例3:田中学長は演説をした。彼は大喝采を浴びた。

(4)省略,也称零照应(ゼロ照応):照应词被省略(省略表現)。

例4:田中学長は演説をした。¢大喝采を浴びた。[¢表示被省略的内容,下同。]

二、 间接照应

间接照应表现为近义词或相关词语的省略与反复(省略表現或は反復表現の一種),如:

例5:太郎は花子から水筒を取ってきて、美味しそうに¢飲んでしまった。[¢=(水筒の中の)水]

段落翻译的第一步就是要准确识别以上各种照应手段,例如省略的识别与补全,指示对象的识别等等。下面我们就分别看看如何在段落翻译中识别指示、省略和反复这几种照应手段。

§§§第二节 指示与翻译

指示是语篇照应的重要手段之一。语篇翻译中如果不明确指示所指,理清照应关系,翻译也无从谈起。

语义照应关系可以作如下分类:

即:如果一个指称词在语篇内有明确的指称对象,指称与被指称形成的照应关系称为内照应,如果指示或被指示的某个成分不在语篇之内,隐含于交际双方的固有知识或共有信息之中,则称为外照应。而内照应又依据所指对象位于指称成分之前和之后,分为前照应和后照应。

指示手段具体分为人称代词指称和指示代词指称两种,下面我们分别了解一下这两种指示手段所构成的照应关系。

一、人称代词与翻译

人称代词指称方面,我们要特别注意人称代词指称的一些特殊现象,例如区分内照应和外照应;识别指称转移现象。

(一)内照应和外照应

内照应和外照应的区分关系到我们对指示对象的理解。例如人名称谓究竟是内照应还是外照应,往往就需要上下文语境支撑才能判断。请看下面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

例1:田中さんは社員旅行に行くんでしょうか。

单独看这个句子,我们无法断定「田中さん」是内照应还是外照应,相应地,可以预想的翻译就有两种:

译文1:田中,公司旅游你去吗? (内照应)

译文2:公司旅游田中去不去啊? (外照应)

产生这两种翻译的语境必然是不同的,可以设想其语境分别是:

例1’: 「田中さんは社員旅行に行くんでしょうか。」 (内照应)

「うん、行きますよ。」

例1’’ : 「田中さんは社員旅行に行くんでしょうか。」 (外照应)

「田中さんは行かないらしいですよ。」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段落翻译实践中人称代词的误译例,大家看看出错的原因在哪里呢?

例2:「婚約をしている娘さんは、どうしてこんな見合い旅行のツアーに参加したのですか。」

「家内にきくと、お友達のご主人がこのツアーに参加していて、どうも彼女と一緒に行くらしいので、どの人が彼女か調べてほしいと言われたそうです。あの子は気のいいので引き受けたのですが、それがこんなことになるとは……」

原译:“订了婚的女儿为什么参加这种征婚旅行呢?”

“听我妻子讲,一个朋友的丈夫参加了这次旅行,而且好像约我女儿一块去的,因此想拜托她查明那个女的是谁。那孩子心肠好,便答应下来。可没想到会出这种事……”

这个例子中有不少人物指称,弄清楚“谁是谁”很重要。译文1的主要错误在于对「彼女」一词的理解。如果查字典,我们很容易就发现日文中「彼女」一词除了用于第三人称代词以外,还有「愛人である女性」的意思。如果有勤查字典的好习惯,或者对该日文词汇掌握透彻,自然不会出现这样的误译。但是,在大部分学生眼中,「彼女」是一个过于简单的人称代词,他们不会想到去查字典。我们认为有必要从语篇照应的角度好好认识一下代词指称。

从语篇照应的角度看,我们认为误译产生的原因就是没有“区分内照应和外照应”的意识。学生对照应的理解一般仅限于“内照应”,看到「彼女」,想到的只是从文内寻找它的所指,不曾想到它是另有所指。除了「彼女」,这段话里的「娘さん」「あの子」等词都是“外照应”,所指示的人物都是隐含于交际双方的固有知识或共有信息之中。

当然另一方面,日语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彼(女)」本身也比较特殊,田窪行則(1992)、浅田秀子(1992)等认为与其说「彼(女)」是第三人称代词,不如说是专有名词更贴切。那么,不管这里所论及的「彼(女)」的词性是第三人称代词还是名词,“外照应”这一特征是不变的。至于日语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特点、特殊性等,我们在第十二课还将进一步讨论。该例的译文可以修改如下:

改译:“你女儿已经订婚了,怎么还会参加这种征婚旅行呢?”

“听我爱人说,女儿朋友的丈夫参加了这次旅行,而且好像跟相好的一块去的。朋友便拜托我女儿跟着去看看那相好的是谁。那孩子心肠软,答应了。哪里想到会出这种事……”

(二)指称转移现象

指称转移是指文章、谈话中的某些人称代词(也包括极个别名词)的指代关系并非按字面所指,而是出于某种需要(多为语用需要)发生了转移。即,字面上本指第一人称,而实际上指代第三人称或第二人称;字面上本指第三人称或第二人称,而实际上指代第一人称;字面上是单数,而实际上却指复数;字面上是泛指,而实际上是确指。

下面举几个日语指称转移的例子。

例3:わけもないのになんで人をにらみつけるのか?

例4:「計画はうまくいったの?」 「いいや、誰かさんのせいでだいなしだよ」

例5:父親:はい、わかりました。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医者:はい、どうぞ。あっあら、黙って、アメ、もらっていくの?なんでいうの、僕...ふん?

父親:いただきますって言うんだよ。

子供:いただきます。

「人」和「誰かさん」字面上是泛指,其实是确指,而且「人」并不是指别人(第三人称),而是自己(第一人称)。这两例在汉语中都能找到相应的指称转移表达方式。「人」大致相当于汉语中的“人家”,而「誰かさん」即“某人”。在特定语境下汉语的“人家”也可以是确指,表示说话人自己,语感上稍带不满情绪;“某人”大部分时候用作“泛指”,特定语境下也可以指一定的人,知道其名但不说出来。例如:

例6:你别跟我闹了,看不见人家正忙着。

例7:我厂某人偷东西,我不点他的名字,他应坦白交代。

而例5中「僕」的字典释义是:「小さい男の子に対して呼びかける語」。第一人称转用作第二人称了。这是日语特有用法,汉语中并没有相应表达。因此翻译的时候也只好意译了。

以上几例日文例子试翻译如下:

例3译文:干嘛莫名奇妙地瞪人家啦。

例4译文:“计划进展顺利吗?”

“别提了,还不是叫某人给搅和了。”

例5译文:父亲:明白了,谢谢您啊,医生。

医生:来,这个给你。嘿,一声不吭,糖就这么收下啦。应该说什么呀?嗯?小家伙……

父亲:应该说句“那我收下啦”。

孩子:那我收下啦。

二、指示代词与翻译

指示代词方面,日语使用指示代词较为频繁,日汉翻译要注意指示代词指称对象的识别,特别要注意前照应和后照应的区分。

日语「コソア」系列指示代词虽然在日语精读课上都学习过,但是很少有机会从语篇的角度去认识。

日语指示代词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有「ソア」的区分,其实用前面提到的内照应和外照应来说明的话,即日语用「ソア」明确区分了内照应和外照应,而汉语都是一个“那”字。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コ」的后照应功能,虽然汉语的“这”也有后照应功能,但不如日语使用得那么广泛和自然。

遇到简单的例子,指示对象的识别并不难。

例8: 私はその会議に行かなかった①。それ①は鈴木さんのやり方が気に入らない②からだ。しかし、こんなつまらないこと②で会議をボイコットするのは不当だ③。本当にそう③思う。

(“ ”表示指示代词部分,“ ”表示相应的指示对象。下同。)

译文:我没去参加那个会议,(那是)因为不满铃木的做法。但是因为这么点小事逃会挺没道理的。我真是这么想的。

例9: 警察の発表によれば事件の経過はこう①である。事件の発生は午後三時。犯人は強奪した現金を待機させていた車に乗せ……①。

译文:警方表明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时间是下午三点。犯人将劫来的现金送上了接应的车子……

以上两个例子,例8里面的指示代词都是指代前文的“前照应”,例9则是“后照应”。这两个例子都还比较好识别,但在实际段落翻译中遇到复杂交错的指示代词网络时,指示代词的翻译便很容易成为导致误译的陷阱。

例10:相手の嫌な部分に慣れることができるかどうか、嫌な部分になれることができるくらいに、相手を許容できるかどうか。そして、これが肝心なんだけど、そのことを面白がれるかどうか。あ、面白がれるってのはちょっと違うか、それが苦じゃないかどうか。うん、こっちの方が近いな。結婚生活の鍵って、案外そんなあたりにあったりする、と私は思っている。

译文:能不能习惯对方的缺点,能不能把对方的缺点一并包容。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会不会觉得这些事情有趣呢?啊,说感到有趣可能有点不妥,或许该说那样是不是很痛苦呢,好像这样说更接近现实。婚姻生活的关键,很意外地就在这些看似很小的问题上吧。

这段译文不仅有“硬伤”,而且单看译文,指示代词使用过多,语义含糊,作为一段汉语文字也够别扭的。这里我们且不看汉语表达问题,先来找找“硬伤”在哪里。

首先我们要对原文进行语篇分析,就这段话而言,主要是指示代词的指示对象识别。「ソ」类指示词不用说都是“前照应”,问题不大。但是「これ」和「こっち」这两个「コ」类指示词既可以是“前照应”也可以是“后照应”,需要谨慎对待。「そして」「うん」这些接续词也有助于我们判断。「そして」表示顺承或递进关系,暗示接下来要补充说明点什么。另外,「これ…けど」是日本人交际常用的缓冲表达,提示对方接下来要说事了,因此这一句式在日语中几乎成为“后照应”的标志句式。而「こっち」前面的「うん」则是对前文的承接,而后文再无指示对象可寻,因此可以判断是指示前文的。

原文分析标示如下:

例10’:a相手の嫌な部分に慣れることができるかどうか、嫌な部分になれることができるくらいに、相手を許容できるかどうか①。bそして、これ②が肝心なんだけど、そのこと①を面白がれるかどうか②。cあ、面白がれるってのはちょっと違うか、それ①が苦じゃないかどうか③。dうん、こっち③の方が近いな。e結婚生活の鍵って、案外そんな③あたりにあったりする、と私は思っている。

其中指示代词和被指示的对象图示如下:

a ①

b これ②=(そのこと①+を……)……

c (それ①+……)=③

d こっち③……

e(結婚生活の鍵)……そんな③

这段日文中指示代词所构成的照应关系相当错综复杂,难点应该说是b句中「これ」的理解。我们可以将译文的指称关系梳理如下:

译文’:能不能习惯对方的缺点,能不能把对方的缺点一并包容①。这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会不会觉得这些事情①有趣呢?啊,说感到有趣可能有点不妥,或许该说那样①?是不是很痛苦呢②好像这样②说更接近现实。婚姻生活的关键,很意外地就在这些?看似很小的问题上吧。

可见该译文把b句中的「これ」理解成“前照应”,铸成了大错。下面提供两例修改译文供对比鉴赏。

改译1:能否适应对方令人生厌的毛病,能否由此进一步包容对方,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能否以此为乐。啊,“以此为乐”也许说得过分,应该说能否不“以此为苦”。嗯,这样说才更准确吧。我认为婚姻生活的关键无外乎就在这里。

改译2:对方不合自己心意的地方,能否习惯,甚至包容。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否甘之如饴。啊,说甘之如饴有点过头,应该说能否苦中作乐。恩,这么说更贴切。我觉得这才是婚姻生活的关键。

§§§第三节 省略与翻译

省略,也可以看作是语篇照应形式的一种,即“零形式照应”,或称“零形回指”。也就是说它是通过“零形式(分析时常用¢来标示)”来实现语篇信息的照应,是语篇衔接的常用手段之一。省略不能离开具体语境。语境保证了被省略成分的可还原性,保持了语篇的信息连贯性。省略能够使语言简洁,结构紧凑,尤其在日语和汉语当中,省略几乎是最常用的语篇衔接手段。因此,日汉语篇翻译过程中识别原文中的省略表达,理解零形式所指对象,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关于省略的识别方法本课只做简单介绍,我们还将在第十四课结合“主题意识”重点介绍。至于省略识别完成之后,译文是否需要将原文省略部分翻译出来,则需要根据上下文,并结合日语和汉语各种照应形式的使用特点来综合判断,这是第十二课要讨论的内容。

我们说省略的识别补全离不开语境。假定语境不完备,语义不明确,零形式所指就难以确定,即所谓的歧义现象。例如《日汉翻译教程》(高宁,2008:237-238)曾举过这样的例子:

例1:(¢は)知人宅を訪ねるために、妻と駅で待ち合わせた。念のため(¢は)(¢に)電話してみると、(¢は)よかったらもう少し時間を遅らせてもらえまいかという。それで(¢は¢を)連れ立って駅前の喫茶店へ入った。

译文1:为了拜访朋友家,我和妻子约好在车站见面。为慎重起见我给另一个朋友打了个电话,他说:“要是可以的话,我要晚一点来。”于是我和妻子走进站前的一家咖啡馆。

译文2:为了拜访朋友,我和妻子在火车站等他会面。为了明确起见我给朋友挂了个电话,朋友说如果可以的话,他要再晚点儿才能来。于是我和妻子一起走进了车站前的一家咖啡馆。

译文3:为了去一位朋友家,我和妻子约定在车站见面。为了保险起见,我给妻子挂了个电话,她说如果可以的话,要晚点儿到。于是我和朋友一起走进了车站前的一家咖啡馆。

译文4:为了去朋友家,我和妻子在火车站碰头后,便给朋友打电话确认。他说如果可以的话,要稍晚一点才能来接我们。于是我和妻子走进了站前的咖啡馆。

译文5:为了去朋友家,和妻子在火车站碰头后,我便打电话确认。结果他说能否晚一会儿来接我们。于是我们进了站前的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