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一分钟提高执行力
6068000000026

第26章 缩减成本:把执行成本最小化(3)

所以,朱泙漫远不如庖丁聪明。朱泙漫的屠龙术虽然比庖丁的解牛风光得多,但再高深的武艺,如果没有用处,也只不过是摆设而已。再不入流的技术,如果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会取得不俗的成就。

对企业领导者来说,“屠龙术”或许偶尔会遇到一些,但更多的还是“解牛”的工作。不论是员工,还是领导者,不要老是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含金量不高或者没有发展前途,没有挑战性,迫切地想发挥自己的“屠龙术”,精神是好的,但天下哪会有那么多的“害龙”呢?所以,与其像朱泙漫那样清高地郁闷,还不如像庖丁那样享受踌躇满志的快感。

一些企业的培训也轰轰烈烈地做了不少工作,钱花了不少,管理层也强调了不少,可最后的结果,对工作的绩效并没有真正提高多少,只停留在形式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企业领导者只是对员工进行了说教而已,并没有在他们的思想和心态上下工夫,员工原来的工作思想和状态依旧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很多参加管理培训的学员精力可能费了不少,但由于习惯或自身部门的利益,并没有把现在最先进的管理知识用在管理上。一些有关管理培训的内容往往是世界上最前沿的理论和实践的结晶,有的是直接从国外搬进来的,有的是根据我国企业的现状作出改动后的培训知识,如果不能被企业领导者用到实践上,我们何以与国外的企业去开展竞争呢?所以,我们要拿来,要学以致用,将先进的知识变成支撑企业发展的支柱,这样才能扬长避短,为企业带去持久的活力和竞争力。

施瓦伯是美国第三大钢铁公司伯利恒的创始人,一位在事业上卓有成就的成功人士。而没有成功前,他是一位出生在美国乡村,只接受过短暂教育的人。

在他15岁的时候,施瓦伯就因为家中贫困而去一个山村做了一个马夫,尽管这样,他没有丝毫灰心,他无时无刻不在寻找自己发展的机会。18岁那年,施瓦伯来到钢铁大王卡内基的一个建筑工地上打工。当工地上的很多工人都在抱怨工作辛苦且薪水很低的时候,施瓦伯却一丝不苟地工作着,并且为了以后的发展,独自学习了很多的建筑知识。当晚上工友们闲聊时,唯独施瓦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看书。

一次,恰巧有一个经理去检查工作,发现了独自看书的施瓦伯,经理看了看施瓦伯手里的书,又翻了一下他的笔记本,然后一句话也没有说就走了。第二天一大早,施瓦伯被经理叫到办公室,问他:“你学这些东西做什么?”施瓦伯说:“我认为,公司并不缺少打工的人,而是缺少既有工作经验又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或领导者,是不是?”经理赞许似的点了点头。

不久,施瓦伯被提升为技师,面对一些其他工友的讽刺挖苦,施瓦伯平静地说:“我不是在给老板干,也不是单纯为了挣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打工,我要使自己的工作产生的价值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工资。在认真而严格的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这样才能不断获得提升,为自己赢得发展的机遇。”

怀着长远发展的信念,施瓦伯孜孜不倦地汲取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并把他们成功运用到工作中去,勤劳和努力使他一步步高升到总工程师的岗位上。25岁时,他做了这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后来还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大型伯利恒钢铁公司,并创下了非凡业绩,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一定要像施瓦伯那样,有自我规划和管理的习惯。这种能力和习惯将会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但是,很多人和企业在学习方面就有跟风赶时髦的倾向,而且还好高骛远,认为只要是先进的管理方法,不管对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没有帮助,都先拿来再说。

试想一下,即使我们给自己镀了层金,我们就能对工作中的难题得心应手了吗?就能游刃有余吗?可能大多数人还不敢给予充分肯定。其实管理工作中,不是缺乏挑战,而是缺乏平和的心态,不能把应做的工作做到极致。如果空有一腹经纶而不懂得运用,那就等于找不到打仗的目标,岂不悲哀。人要想成就一番伟业,不能空有知识,重要的在于怎么样运用这些。与其做能纸上谈兵的赵括,不如做有着实际作战经验的廉颇。不仅在于能知,更在于能行。

20世纪初,英国的乡村有一套牛奶配送系统,将牛奶送到顾客门口。由于牛奶瓶没有盖子,山雀与知更鸟常常毫不费力,便在顾客开门收取牛奶前,先一步享用。后来,随着厂商加装了铝制的瓶盖,山雀与知更鸟便不再拥有这“免费早餐”。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地的所有山雀(约100万只)居然都学会了刺穿铝制瓶盖,重开“免费早餐”的大门。反观知更鸟,却只有少数学会,始终没有扩散到大多数。

很明显,山雀经历了组织学习的过程,借助个体的创新技能,传送给群体成员,成功增加了族群对环境的适应力。但问题是,为什么山雀可以,而知更鸟却不能呢?

生物学家发现,山雀在年幼时期,就已习惯和同类和平相处,甚至编队飞行。而知更鸟则是排他性较强的鸟类,势力范围内是不允许其他雄鸟进入的,同类之间基本上是以敌对的方式沟通。因此,虽然两者同属鸟类,但和谐相处的山雀,比起互相敌视的知更鸟,更能学习互助,进化程度更高。

由此可见,在一个群体之内,如果内部竞争太激烈,成员之间互相争位敌视,就难以发展成一个学习型组织。要成为学习型组织,先决条件是必须有和谐的内部气氛,组织内的成员才能互相分享知识。

有些企业的领导者误以为内部竞争越强越好,甚至刻意制造很强的竞争文化,自以为这是高明的管理手段,殊不知只是在带领企业步知更鸟的后尘!

我们正是要创立一个真正的学习型企业,轻松和谐、相互学习、团结协作、分享创新!

综观国内外,一些着名企业的发展,无一离开“学习”二字。美国排名前25位的企业中,有80%的企业是按照“学习型企业”模式进行改造的。国内一些企业也通过创办“学习型企业”而给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汪中求先生在他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写道:在创业过程中,“第一代老板靠胆子,第二代老板靠路子,第三代老板靠票子,第四代老板靠脑子”。毫无疑问,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不管是作为创业者,还是守业者,一定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作为员工,也只有不断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型员工”,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就是一个非常注重学习的企业,董事长郭广昌先生经常说一句话:“企业之间最核心的竞争,就是看谁能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

现在,一个新观点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这就是:“培训是最大的福利。”许多企业也不惜重金使员工接受新观念,充实新的知识。培训是间接投资,虽然培训不是今天投1万元,明天就立刻能产出2万元的利润,但是只要坚持下去,那些善于学习的团队一定是最后的赢家。

一个团队学习的过程,就是团队成员思想不断交流、智慧火花不断碰撞的过程。英国作家萧伯纳有一句名言:“两个人各自拿着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两个人各自拥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换,每个人就拥有两个思想。”如果团队中每个成员都能把自己掌握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拿出来和其他团队成员分享,集体的智慧势必大增,就会产生1+1>2的效果,团队的学习力就会大于个人的学习力,团队智商就会大大高于每个成员相加的智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给一个人一条鱼,你只能喂饱他一天;教会一个人钓鱼,才能使他一辈子不会挨饿。作为团队领导,不但要自己会钓鱼,还要教会员工钓鱼。给人以鱼只能使他“做对事情”,授人以渔则可以使他“以正确的方法做事情”。不仅要做正确的事,还要正确地做事,这是活到老也要学到老的事。

学习是为了应用,是为了解决生活中实际发生的问题。人生处处皆学问,员工要把学习当做一种境界,一种追求,要在头脑中牢固树立一种学习意识,努力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和团队,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和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