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白杨风骨
6131100000016

第16章 三秦先锋(16)

符毓秦用寂寞和清苦换来意想不到的回报。他营建杨树标本园70亩,定植杨树种140个,这被中国杨树委员会列为重点保护标本园,成为杨树育种宝贵的基因库。通过引种试验,他从百余个杨树品种中选择出15号杨、沙兰杨、合作杨等10多个杨树优良品种,这比原有的箭杆杨、加拿大杨等品种的生长速度快5096以上。陆续在全省推广后,每年增产木材14.2万立方米,价值1500万元以上。

白杨树通直挺拔,每一个枝丫部拥抱蓝天。她倔犟耿直,执著追求……

符毓秦常给助手讲:“在科研的路上,没有坦途,没有捷径,更容不得半点虚假,只有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出成果。”

有一年初春,符毓秦与课题组的同事去南郑县黎坪搞野生杨树调查。第一天走了100多里路,个个腿脚肿了,背的七八双草鞋伞穿破了。第二天咬牙爬起,却下起了大雨,他们宁肯淋雨,却用雨衣包住资料和标本。山道泥泞光滑,一跤连着一跤。摔倒了,大伙儿搀扶着爬起;厚厚的棉衣湿透了,浑身冷得直哆嗦。眼看要到林场了,小河涨水挡住去路。无奈,他们沿河走,终于看到一棵倒在河中的大松树,他们一个拉一个小心翼翼地爬过去。林场职工惊呆了,这简直像一群叫化子,个个淋得落汤鸡,拄着树枝,衣衫褴褛,浑身泥巴……

从林场返回,符毓秦发高烧病倒了,一躺就是四五天。

为研究白杨,符毓秦的足迹印满大半个中国。陕西有些县,他骑自行车一个村一个村地跑过,仪采集标本就数百个。

人常说,十年树木。符毓秦在白杨树选育上所下的功夫,难以计量。他主持毛白杨优良无性系选择研究,14年后通过国家鉴定,17年后获奖,这可是6105个日日夜夜啊!在选育陕林3号时,第一年插播2000苗,第二年插播5000苗,然后经过多次淘汰,优选出的品种,再搞栽培试验设置重复,在试验地及不同的区域重复4次栽培……光鉴定陕3号、4号杨的资料就有20多公分厚。有一次调查杨树病,一天记载了上万个数据,复核时,符毓秦念数据时竟发不出声。在他珍存的七八大本影集里,很难找到他个人的照片,却尽是他拍摄的杨树、梧桐、猕猴桃的研究资料照片……

科研的繁琐、重复,符毓秦有这种耐性和毅力。科研的周期不能缩短,他就同时开展多项研究。在他担任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的10年间,他不仅使林科所跨入全国林业科研院所20强行列,还第一个获得林业部授予的“黄土高原林土培育开放性重点实验室”的牌子。就是再忙,周末两天,他必去看他的白杨:每年的国庆节,他都是在试验站度过的。一次从美国考察归来,第二天他就换上4个口袋衣服,大裆裤,翻毛皮鞋……

符毓秦的研究成果多,获奖多。他选育的截叶毛白杨,得到分类学家的承认,收入《中国植物志》,该品种经鉴定迅速在北方省区推广;他主持选育出的陕林1号、2号杨,几年间推广近2000万株,每年增加木材6万立方米,价值2000多万元:他主持泡桐研究,选育出陕桐1号、2号优良无性系,列入国家重点推广计划,他写出全国第一篇有关泡桐有性杂交试验论文;他主持选育出的陕林3号、4号杨,干形直、生长快、抗病,造林成活率高,鉴定专家认为,这项研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先后有10多个国家的林木专家参观了试验林,国际杨树委员会主席维亚赫也给予高度评价。

白杨树只需一方沃士,速成参天大树。她伟岸却不高傲,为人类奉献甚多……

符毓秦成功了,他被推选为中国林学会理事、中国杨树和林木遗传育种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农林推广先进工作者,而且在国际上也有知名度。

符毓秦却始终谦虚如一:“荣誉证书上的‘符毓秦’是集体的代名词,如果把我们这个集体比作林海,那么,符毓秦只不过是林海中的一片绿叶。”

在他成功的背后,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牺牲和付出。符毓秦在试验站时腰被扭伤过,腰病常犯。一次从试验站回家,下了汽车,突然腰疼,眼看距家两三里地,却一步都走不成。幸好一位熟人路过,最后用自行车载他回家。

符毓秦常给助手说:“从得到种子以后,管苗子要像管孩子一样精心。大棚关晚了,苗子就冻了;大棚揭迟了,苗子就烧死了……”他把试验站当成了家,一年有一半时间在试验站忙活;他把对妻儿的关爱,更多地给了那些没有感情回应的白杨。

那年儿子高考,他匆匆回来取资料。家里悄无声息,他预感不好,果然妻子病了。见他回来,妻子的胸腔起伏着,挣扎着想坐起,他赶忙搭手,妻子无力地笑着,眼角却滚着泪。原来妻子冠心病犯了,已躺了4天,儿子又参加高考,这几天是对门邻居天天照看做饭。符毓秦给妻子擦着眼泪,心里一阵酸涩。

妻子一直身体不好,近十年又患了神经衰弱,半夜半夜地靠着床不能睡,有时睡着了又像作恶梦似的喘息、大喊,非常痛苦。一旦符毓秦下乡十天半月,常常是邻居,也是同学的妻子陪妻子睡,这都是他们守口如瓶的一个秘密。

妻子李亚兰很理解丈夫。“学林的都是这样,媳妇、娃在家,男人在野外。他们比农民还农民,农民还有个农忙、农闲,他却没有。”

有一年腊月,符毓秦远在佳县的父亲第一次来杨陵,他想儿子了,风烛残年的老人想与儿子过个团圆年,他高兴地买好菜、肉,备齐碟子、碗,就等儿子回来。直等到腊月二十八傍晚,儿子回来了,却背了一大捆用漆布包着的树枝,脸上胡子拉碴,头发凌乱,一身灰土,这哪是知识分子的儿子!父亲见了竟不敢认。

晚上,全家人帮着整理、修剪树枝,直忙活到深夜。第二天,符毓秦又早早起床,他要及时将杨树枝送到渭河试验站做处理。放心不下的父亲也跟着起床,为了多陪儿子,他要送儿子到火车站。

一路上,73岁的父亲帮不了儿子,就在一旁滔滔不绝地叙说着家乡的变化;儿子背着齐胸高的树枝,边走边点头高兴地回应着。儿子坐上火车该走了,父亲在车下挥手,火车已走得很远,父亲还在月台上呆呆地瞅着,符毓秦探出车窗,望着晨风中父亲那孤独的身影,双眼模糊了……

符毓秦有愧疚,有遗憾。但心灵的天平,依然倾斜在事业一边。去年,他理智地辞去了所长的职务,59岁的他,又一门心思继续研究美洲黑杨和新疆杨的杂交。

本世纪第99个春天来得特别早,到试验站一下车,他换上早被都市人淘汰的解放鞋,又开始了耕耘。这里的白杨属于他,他也实在是离不开白杨!他与白杨树融在一起,一样伟岸,一样高洁……

“双万”干部邱磊

热血铸青春

5月13日,是无数紫阳人揪心的日子。

一辆北京吉普在“之”字形山路上疾驰,载着刚看完天星村石材场的省下派干部邱磊及客商6人下山。突然,汽车刹车失控,在陡峭的山路上剧烈颠簸,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直冲悬崖。

“快跳车!”在后排靠车门坐的邱磊喊着,用手猛推发懵的小李。来不及跳车的邱磊随车翻入120多米的崖下……

36岁的邱磊英年早逝,惊得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县医院门口,跪倒一片。一群被救助过的山里娃抹着泪,凑零钱,要为邱磊叔叔送行;悬鼓村干部嘶喊:“你来得太迟,走得太早啊!”县领导哽咽:“你给紫阳带来福气,我咋向家人交待?咋向父老乡亲交待……”

他毅然来到贫困山区,见穷就帮,掏空身上2000多元钱,救助84名失学儿童,乡亲称他“活菩萨”

紫阳山峰鳞次栉比,就像千万双因贫困伸向上苍呼救的枯手。

大山连绵的折皱里,一户亮着的灯光快要被仲春漆黑的夜室息。从省经贸委所属的工业展览馆,来到紫阳县向阳镇悬鼓村当一名副主任,邱磊翻来覆去睡不着。喧闹了一天,最终这简陋潮湿的房间剩他一人,寂寞、孤独和胆怯袭来,来时大干一番的热望被这贫困恶劣的环境冷却了。这时他想起了母亲,“磊儿呀。你没插过队,没当过兵,这次下基层锻炼,妈支持,孩子由妈管,你放心干。”他又想起白天,镇领导要给他租好房住,他拒绝了:“没扶贫呢,怎能先花钱?我就是来吃苦的。”真的遇到苦,怎能退缩?自己读电大,上函授,终于有了实践机会……他激动得披衣起床,在日记本扉页上郑重写道:“脚踏实地,克己奉公,谦虚务实,雷厉风行,一诺千金,实事求是。”

第二天一大早,邱磊就去看农户。悬鼓村289户,散布在方圆10里的沟坡上。他气喘吁吁爬山走进特困户杨顺学家,一股怪味扑鼻,眼前的情景让他吃惊:土房破败不堪,灶台上半边锅,稻草垫上堆着油渣似的破棉被,一家四五口人不是哑巴就是残疾。邱磊正要坐靠墙的三条腿长凳,村干部拦住他,邱磊说:“他们坐了几百次,我这才坐一次嘛!”最后,他掏出100元钱,步履沉重地离开了。

一天下来,邱磊跑得腰酸腿疼。晚上,他翻看村上几年的报表,全村人均收入400元,62家贫困户,28家特困户。10天,他跑遍全村。一户户穷光景刺疼了他,他不由自主不停地掏,到最后,他想给,可身上2000多元已掏空。这些激起他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邱磊掏500元救助孙宗霞兄妹重返校园。为了救助更多的孩子,他回到西安,给姐姐邱莉看孙园勇的照片,沉重的背篓几乎将瘦小的孩子压倒,这位全国优秀民警、席王派出所所长的眼眶湿了,未等弟弟开口就提出包扶孙园勇上学。

经邱磊牵线搭桥,他的亲友以及省经贸委31个局处级干部与失学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向阳镇84位失学儿童得到救助。省经贸委还拨75万元,为向阳镇中心小学扩建操场,修建教学楼……

镇干部说:“邱磊见穷就帮,从不嫌贫爱富。”他看到农民来镇上办事找不到门路,就帮着跑:农民上街卖菜被人抢了,他拔刀相助;因公致残的刘光烈老人生活困窘,他掏钱买粮管饭吃。多少被他帮过的山民提着腊肉、猪蹄、鸡蛋来,他婉言拒收。一位姓陈的老汉,抱着公鸡走二三十里路,蹲在宿舍门口等他起床……

鸡场、茶厂,他送观念,送技术,木讷的山民被带进商品经济大潮,村民唤他“活财神”

输血,只能帮一家一户,造血才能带动全村人致富。会上,家里,田埂,山坡,邱磊一字一板地灌输新观念。

“干部干部先富一步,你穷得连一包烟都买不起,你怎么带领群众致富?”

“不能等靠要,先干出成绩,人家才敢给你钱。否则,担心给你的钱成了肉包子打狗。”

“不要害红眼病,怕别人挣钱,那样,你也挣不来钱,资金引进来,厂子搬不走!”

干部脑子开窍了,心热了,大家商量先办蛋禽养殖场,可谈到资金,会上沉闷了。邱磊掏出1000元钱,诚恳地说:“这是风险抵押金,你们各出一些钱,搞股份制吧。”大家感动了,勒紧腰带凑足7000元,贫困的悬鼓村,历史上第一个由干部党员入股、风险共担的股份制企业成立了!

5月的一天下午3点,鸡饲料告急,要到百里外的汉阴县拉鸡饲料,场长孙定乾挡他,他却说:“你是村干部,我也是村干部,我为啥就不能去?”

从汉阴往回赶已是半夜。途中,狂风暴雨大作,遮盖的篷布不时被掀起。饲料不能打湿!邱磊与孙定乾干脆爬在篷布上。身体泡在水里直哆嗦,他俩一只手紧抓车帮,一只手互相紧拉着,一百里山路,几次拐弯,邱磊险些被甩下车。赶回村天已泛白。

鸡产蛋了,支书朱达元和孙定乾高兴地提着一篮开窝蛋,要送给邱磊补身子,邱磊却生气了:“办企业要讲核算,讲效益。如果一出产品就到处送,那就是一本糊涂账,企业非垮不可!”他们明白邱磊教他们搞管理呢。

紫阳茶过去是“贡茶”。如今,饮誉的茶乡,名不副实。邱磊得知其原因是茶贱伤农,又没有自己的包装和商标。发展地方优势产业,他迫不及待。一方面说服镇茶厂提高鲜叶收购价;一方面又打电话给西安的亲友联系销路,同时又与技术员研究改进工艺,有空还抓紧办理茶叶的包装与商标。

茶厂红火了,农民交鲜叶排长队。邱磊发动村镇干部学制茶。每天晚上,茶厂灯火通明,邱磊带头用手在滚烫的锅里搅拌,杀青、揉捻、提毫、提香,一锅茶50分钟,锅温高达180摄氏度。一双手红了青,青了又黑,被烙出泡,直到烙成厚厚的茧。那一阵,邱磊回家,母亲心疼地抚摸他那核桃皮一样粗黑的手,他嘿嘿一笑:“吃青核桃染的。”

紫阳月池牌碧螺春茶打出去了,销量翻一番,价格比原先提高近10倍,一斤月池王卖价300元,周围农民靠缴鲜叶人均增收80元。

“干部带群众,企业带农户,富户带穷户,大户带小户”,造血式的致富酵母迅速膨胀,向阳镇、悬鼓村呈现一股发展商品经济的洪流,村民生活越过温饱线。邱磊帮孙宗弟办起全县第一个甲鱼养殖场。他往孙家跑了40多次,如今甲鱼增值数万元,孙宗弟成为远近闻名的甲鱼王。他又帮朱达兴办起大棚蔬菜,光送给药肥兼备的绿农素就达二三十瓶,技术资料一厚沓。朱家当年净赚5000元,来年又扩种,带动全村白色大棚的崛起。

马不停蹄地奔波、游说,引进上亿元资金,办起13个企业,百姓尊他“邱县长”

邱磊与省经贸委扶贫小组研究调整思路,订规划:力争在3—5年内,在资源优势的开发中实现蚕桑陕西第一,茶叶西北第一,板石全国第一,从而使紫阳成为全国富硒食品和板石生产基地。

重担压肩,邱磊睡不好吃不香,他给在台湾的伯父写信,找在北京、珠海、深圳等地当老板的同学、朋友。他带紫阳茶,按出厂价150元一盒给亲戚摊派,推销宣传。

原来性格腼腆,不爱说话,不善交际的邱磊,像换了一个人。他着魔似地逢人就说紫阳的资源优势、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紫阳人的醇朴厚道……

一天他把朋友王宏方给说烦了。“好吧!你算一下,给多少钱,我资助两个学生。”“宏方,我不是要你的钱,而是要你去办厂发财,紫阳也发展。”

听说北京、珠海的朋友到西安,他几次夜里12点从安康开车翻秦岭;一位袁老板来紫阳投资,其侄女在西安患病,邱磊多次打电话联系。袁老板没掏钱,病人手术已经做完;投资者来了,腊月二十八,他陪着进山走60多里路,最后鞋和袜子被血糊了;去年,他正忙一个项目,父亲在深圳病情恶化,他想忙完再去,不料老人去世,让他终身抱憾:可红兴化工厂纪厂长过生日,他提着蛋糕去祝贺,平时滴酒不沾,他硬咽下两杯啤酒,醉了;他还帮投资者租房、装电话、跑手续……他用诚恳、热心、真情感动每一位投资商!

拉朋友投资,他不搞无原则的交易。他给安康农行信贷科科长说:“拉朋友来,我要对朋友负责;给你们介绍项目,也要对你们负责。农行资金是国家的,你们按规定办。”

一次招待吃饭,上了一瓶五粮液,他不高兴了:“你们把这瓶酒打开,我就把客人带走。紫阳还很穷,我想我的朋友会理解。”最后硬是退了高档酒。他常对紫阳人说:“紫阳太穷,多花钱的事要少花钱,少花钱的事尽量不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