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白杨风骨
6131100000025

第25章 草根人物(7)

没有资金,他采取多方筹集的办法,村民只承担下户线部分,其余村集体拿一点,电管站拿一点。他带头拿出5万元,仪电管站集资贷款402万元。

1995年下半年,张有才正忙着近百公里的线路勘测,不料,他79岁的母亲查出胆囊癌晚期。母亲守了他这一个儿子,可紧张的勘测工作不能停,他只有把悲痛憋在心底,让妻子和妹妹侍奉。

一天中午,他风尘仆仆特意赶回来为母亲买止疼针杜冷丁,一路小跑,当他满脸汗水捧着针盒跨入家门时,凄厉的哭声击溃他心灵的防线,腿一软,便结结实实跪在母亲床前,七尺男儿无言的泪水横流。他长跪不起,肿胀的双腿,增生的膝盖,几个人硬是把他扶不起来。他本打算再过几个月为母亲热热闹闹地过一次80大寿,没想到这却成了他终生遗憾。

农网改造,按说是办好事,可一些群众不理解,认为电管站是在想法子捞钱。连他本家媳妇都指桑骂槐,有的村竟贴出大字报,说“砍树、栽杆、停电,是日本鬼子进村”。有几个村的电工、施工人员遭围打。某村一姓冯的人,不让在他家门前挖电杆坑,当众用刀剁手指威胁,剪断线路阻拦,致使60多户200名群众家停电。公安部门以破坏电力设施为由要抓人,冯家便花钱寻门子说情。较上劲儿的张有才,也豁出去花钱找路子主持正义。他一户一户召集全村群众开会,苦口婆心说道理,讲政策,口干舌燥地回答群众的一个个提问。很快,群众理解了,三天内交完下户线款,正气终于战胜邪恶。

1998年10月,辖区农网改造完成。栽杆1800个,拉低压线75.6公里,用户照明线92.35公里,建立电价、电费、电量公布栏44个。仪电价和线损两项年减负金额近百万元,为电管站创收60多万元,整个工程验收全部达到部颁标准。

为拉这75公里的农网线,张有才不知跑了几个75公里。哪个配电室蹲在哪里,线路在哪里拐弯,他都烂熟于胸。会议室挂的那张辖区低压线路布局图,是他用心绘制的。

张有才和职工都是农民身份,可他硬是用高标准的管理带出这支农民正规军。他引入企业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了岗位、财务、收费、奖励等14项管理制度和三项规定,严格实行安全用电、设备管理、电费回收、综合线损、中心工作、文明服务等6项目标管理责任制。用制度管理,每月考核,专项核算,综合评分,工资奖励兑现。

一次,东安村老母殿电工利用校验电表之机,随意改变用电性质,少收电费120元,所里按制度处罚直接责任者当月工资及季度、年终奖近千元,对间接责任者因监督不力各罚100元。少收了不行,多收了更不行。陈沟村上朱组电工借换电表之机,给一户群众多算385元电耗,张有才不但令其退还多收款,还按规定处罚电工680元工资,并调离使用。严明的制度,没人敢以身试“法”。

张有才在优质服务上,出点子,搞承诺,实行了“五统一”、“三公开”和“四到户”。对用户24小时值班服务,给每个电工配备了传呼机,将传呼号和电话号码公布,以最快捷的方式为农民群众服务。使群众用上了放心电、明白电、满意电。

大水沟村,是辖区最边远、最贫穷的山村之一,31户分散居住在5个山头,因电力不足,群众下山磨面往返一趟就是40里。因电价高,相当一些群众又点起了煤油灯。1992年,张有才急群众之所急,徒步往返40里,硬是贴钱4000元办电。山罩群众给电管站送来一面锦旗,上书“上山办电、为民造福”。他还为山区3个乡、4所小学捐赠电力设施达10.5万元,使山区无电村组用上了电。

8年来,电管站赢来鲜红的锦旗和金光闪闪的奖牌40多面(个)。昔日的骊山供电营业所,走出家门学习别人的经验,如今,却引得来自外省的参观学习者……

农机安监站长魏建明

责任

干烂摊子的磨难

1992年年末,富平县农机安全监理站挂牌成立了,可担任站长、35岁的魏建明一脸愁云。

二亩大空荡荡的院落里,孤寂地停放着全部家当:一辆旧面包车、两辆手扶拖拉机和一辆三轮摩托,职工吃饭喝水没有灶房,拉屎拉尿没有厕所。全部17名职工,肩负着对全县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和安全检验、审验、考核、牌证照管理以及纠正违章行为和处理农机事故等安全监督管理重任。可他们还没有干呢,却人人身背分家给的一万元债务。工作从负数开始!

夜深人静,辗转反侧的魏建明一遍一遍自己给自己做思想工作:党把这一摊子交给你,总不能刚挂牌就散伙,那不成了富平的一大笑话。天大的困难,干好干坏,也要把这摊摊干下去!

七尺硬汉带领大伙甩开膀子干开了。没有水,他们老远去挑;没有电,会计杨聪明掏钱买蜡烛;为跑资金,魏建明天天烧饼夹咸菜……

不到10天,这儿借3000元,那儿借2000元,职工们垒墙和泥,自己的灶房盖起了;之后,他们办的创收实体加油站开张了;风里雨里在路上巡查车辆的安全监理业务逐渐走上正轨。到年底全站创纯利润5万元,这不大的数字,却激发起每一位职工对收获的喜悦和信心。

汗水没有自流,他们换来了省、地、县的先进荣誉,更让他们高兴的是省上决定在1993年春在富平召开全省农机检审现场会。

就在这当儿,一封告状信如飞来横祸,举报魏建明贪污、挪用公款。会计被隔离审查,财务室的账被抱走,一时人心惶惶。魏建明简直不明白:为了这摊子事,家顾不上,妻子、岳父住院,自己没陪过;自己长年累月在外奔波,一分钱的出差补助没报过,这样干,还有人找茬,到底为什么?

苦闷之中,组织还他以公正、清白。县检察院检察长找他谈话:“你单位领导和财务工作,没有经济问题。请你回去好好为党继续工作。”魏建明眼圈红了,所有的冤屈、愤懑都化作“好好为党继续工作”。

这一次虽是诬告,但魏建明却把它当成一次警钟。

在流曲镇筹建分站,魏建明累得不停地咳嗽、气喘,39.8度的高烧烧得他一脸通红。到医院一查,是急性胸膜炎,中量蓄水。住院两月,病情一缓解便出院。要打吊针,他天天在隔墙的县中医医院插上针,提着回到办公室,边打吊针边工作。职工们还记得,那一年,站长天天一早一晚端一大碗中药喝。

几年下来,农机安全监理站发展起来了:小摊摊变成大摊摊,大小车辆8台,固定资产300万元,5个监理分站,110名职工:一座占地5亩、建筑面积3900平米的家属楼正在拔地而起。国家农业部农机司的司长来富平肯定地说:“这样的规模,在全国县级监理站中少有。”

魏建明个人获得的各级荣誉证书,能提两大兜……

一巴掌扇出个先进

一天,站长魏建明把青工李晨从派出所领了回来。原来李晨打麻将一次输了800元,望着这丢人的部下,一股心火直往上窜,忍不住便抡起胳膊,啪啪便是几耳光。

冷静下来,魏建明陷入深思:如何带好占全站95%的青工,这些二三十岁的小伙子,收入不高,可抽的是高档烟,出门便打“的”,一个比一个耍得大。这帮年轻人带不好,不仅自己脸上无光,也无法向青工的父母交待啊!

不久,李晨重感冒,魏站长多次到医院送饭,20岁出头的小伙子看着与父亲一样年龄的站长不计前嫌照顾他,心中的感激哽噎在喉。从此,小伙子像换了一个人。大伙戏说:一巴掌扇出一个先进。

用制度和严要求规范每个人的行为。魏建明着手制定了10多项制度。制度强硬,如工作期间“喝酒一次罚20元,赌博一次罚100元,相互打架各罚100元”等,还有一些近乎苛刻的要求,未结婚年轻人不准抽烟,在全站也成了不成文的规定。为了提高年轻人的业务素质,他要求全站职工写日记,写心得,定期检查,这一习惯已坚持数年。

每天早上,在监理站院内,着装整齐的监理职工像士兵一样集训半小时,然后浩浩荡荡上路,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几年来,几乎没有投诉,而锦旗、感谢信倒收得不少。

为农机户服务的使命感

前年的一天,在西铜一级公路上,一辆红色桑塔纳轿车,在追赶一辆农用汽车。坐在车上的魏建明,双眼急得喷火,嘴里催促着司机加速。原来,接到农民举报,几个铜川人以买车、试车为名,把车给开跑了。车终于追到了,农机户和派出所感动得送来了锦旗,一面是“农机监理,人民卫士”,一面是“协同作战,友谊长存”。

农民、农民的利益,在这位农民出身的站长心里分量很重。他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学的是农机专业,他以自己的才能和赤子之心实实在在地为农民服务。

农村搞活了,农民有钱了,富平县的农机数量由5年前的6000多辆发展到15000辆,农机安全监理的担子更重了。为了消灭农机的无牌照,魏建明提出让全体职工深入到有农机户上门办牌照。

“每一个职工完成10个证照的办理,与工资补助挂钩。下乡全骑自行车。这样做,一是深入到每一户宣传党的政策;二是体验一下农民的艰辛,将立足点移到农机户一方来,好为他们服务。有的农机户证照不全,一出县,让人家罚得牺惶,这是我们的责任啊!”魏建明在全体职工大会上动情地动员。

魏建明身体力行。有时,他骑上自行车走村串户,体察民情:有时,他拦住农用车,搭一段路,明察暗访。魏建明定的作息时间表,就是农民的作息时间。农民出门,他们就上班;农民一天吃两顿饭,他们的家近在咫尺三顿饭不吃,天天吃单位食堂两顿饭;农民一年四季没有节假日,他们有法定节假日却不休息……

忙活了一天的农民已经熄灯了,可魏建明和他一班人的办公室还亮着灯光。他们要清点外出的职工是否回来,他们要查看外出的车辆有无损伤,他们要听取职工有无异常情况的汇报,他们要沟通家属楼基建是否正常……

操心太多的魏建明永远是那么瘦,双眼总是那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