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白杨风骨
6131100000026

第26章 社会写真(1)

记者心中的郭秀明

新世纪第一个春天,一个普通山村党支部书记的名字,因了记者们的手笔,一时传遍华夏大地。

继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先进人物之后,又推出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作为惠家沟村民心中的一个能人、病人、穷人、“恶”人、好人、共产党人的郭秀明,他的人格,他的精神,首先征服记者们的心。

“郭秀明把好事干多了,好得让人怀疑他是假的”

中央新闻单位记者采访团初来乍到,这些“无冕之王”们目光锐利,语言直率,在饭桌上就频频发问,郭秀明真那么好,不会是加工拔高了吧?为什么在去世一年多才在全国宣传……说着,这些互不熟悉的记者们,情绪激动,竟为郭秀明“吵”起来。采访过各类先进人物的“老记”们,有比较,有思考,作为重大典型在全国推出,他们总是审视的眼光。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吴朝晖说:“听到郭秀明事迹,我一路充满疑问,惠家沟是什么样子?郭秀明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以真实报道闻名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记者,开始以为这是个假典型,路上问开车的阎师傅,这里真有这样高尚的人?中国青年报记者苏敏与中国妇女报记者朱谦及随行地方记者,探讨郭秀明直至深夜。苏敏说:“现在社会上有人把坏事做绝了,可郭秀明把好事干尽了,简直是登峰造极,他好得令人怀疑他是假的。”苏敏代表了一部分记者的看法。郭秀明这个典型,事迹全面,就像一度塑造的“高、大、全”人物,完美得像是艺术创作的,他所生存的土壤似乎不应该是市场经济这个年代,而应该是战争年代或五六十年代。

原本安排第一天上午听汇报,下午看影视资料,听报告团介绍,可急于开门见山的记者们,渴望见到村民,用耳闻目睹、用第一手资料,注解心中的一个个疑团。于是,下午调整采访方案,直奔惠家沟。

“恨不能打开墓门,与郭秀明谈一个小时”

惠家沟的乡亲们,一听是北京来的大记者,本来座谈会只叫12名村民参加,没想到来了38位。对着麦克风,对着摄像、摄影镜头,山里人没有胆怯,有的只是争先恐后的发,如泣如诉的颂扬。

一阵一阵的抽泣呜咽笼罩着会场,一年多来,村民经历这样的场面不知有多少回,但回回热泪长流,感情总像随时冲开闸门的激流,一触即发。记者跟村民一起流泪。多次采访的本刊记者,采访完几位等候多时的妇女后,她们拉着本刊记者的手说:“见到你们,就像见到俺郭书记。”“村民们的发言出自肺腑,桩桩件件,浸泪含情。”记者们感到了民心,看到了正义。金子总是金子,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亲、精神可敬的郭秀明走进记者心里。

记者信服了,郭秀明是真共产党员,是真汉子、真典型。经济日报记者刘晓辰说:“心灵受到很大冲击。”吴朝晖说:“眼前看到的让我吃惊和感动!”朱谦记者说:“他的精神撼人心,泣鬼神。”光明日报记者夏欣说:“郭秀明能做到这一步,付出的东西是一般人很难想象的。他以自己朴实无华的行动为共产党员树起一面旗帜,一面很有光彩的旗帜,确实令人敬佩!”

选择自己的角度,深挖郭秀明事迹,记者们又在孜孜以求。新华社记者张严平、屈胜文,已是第二次来惠家沟,村民中还流传着他们第一次采访的佳话,白天采访顾不得吃饭,常用几块南瓜充饥,夜里采访到凌晨4点,真是废寝忘食。这次来,张严平看到郭秀明最新的事迹通讯后,感动得几乎哭了一夜。她对记者说:“每次来都有新发现,我认识的郭秀明是把一辈子都豁出去、献给了惠家沟的村支书,他让我看到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宽大的胸怀。对我个人非常震撼,人怎么样活才有价值,有意义,从郭秀明身上得到启迪,不管人在哪个岗位,你只要为社会、为老百姓办一些事情,你可以什么官都不当,一样在人们心中有位置。”这正像一位私营企业老板张国安,他得知郭秀明事迹后,深受感动,他特别羡慕郭秀明,村民对他有郧么深的情和意,也有想带领一个村干一番的冲动。

这次来,新华社记者为了挖掘更深的东西,他们“单独”行动,早出晚归,减少一切诸如吃饭、休息、应酬等时间,分秒必争地去采访。在郭秀明墓前,张严平甚至傻想,我要是能进去和郭秀明谈一个小时,哪怕半个小时也好,我非常想知道他的内心世界,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郭秀明没有走,他把信仰的力量留给我们”

“大兵团”采访后,记者们又是“游击战”的方式,各使各的招数,走村入户,随机采访。一桩桩,一件件,大量的事实摆在面前,从不信到信,再到郭秀明为什么要这样干,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记者们追根究底,要解开这个深层谜团。行车途中,茶余饭后,采访期间,这又成为记者们的热门话题。

吴朝晖说:“我佩服老郭,一个有理想的人与一个没有追求的人不一样,一个有信仰的人和浑浑噩噩仅仅为了一点利益活着的人不一样。而郭秀明是为‘干一大事’苦苦追求着,非常难得。”记者们从郭秀明的穷苦出身说到他的报恩思想,又从他的文化程度、见多识广分析他的人生追求,从他的入党转正申请书看他对共产党的忠诚。

中央电视台地方新闻部记者姚华,洒脱干练,带了两名记者直奔惠家沟。听村民谈已经死了一年多的村支书,怀念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说:“我们报道郭秀明,不只看他种几棵树,修几条路,而要把他的精神境界体现出来,要让人认识到郭秀明是学习的榜样,明白干什么值,干什么不值。不能只是哭一把完了,过两年忘了。他是要给人一种动力,一个精神支柱的。”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年轻的高级记者黄立新说:“郭秀明是心胸坦荡、顶天立地的真人,是惠家沟人心目中的伟人,是农民中的哲人。他要把党的阳光送到农民手中,他深知农民最实在,只有拿在手上,心里才会有。他就用生命撞击贫困,立起一座精神丰碑。”

经济日报记者刘晓辰,这位研究生毕业,又当过大学教师的学者型记者,她更多地从理性角度探讨郭秀明。她与同行、与采访对象探讨。她还打长途电话,把郭秀明的事迹告诉远在南开大学任博士生导师的丈夫,晚上打着热线电话探讨。

白天刚采访完,她从凌晨3点动笔,一气儿写到下午5点。7000字的初稿拉起来了。她认为郭秀明对党有宗教般的信念,在评论《信仰的力量》中写道:“郭秀明没有走,他把信仰的力量留给了我们!他让活着的人们看到对正确信仰的执着追求能产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无尽勇气……”

“记者们是在用郭秀明精神采访郭秀明”

郭秀明精神紧紧凝聚起惠家沟的父老乡亲,郭秀明精神同样也感召着中央新闻单位的20多名记者。他们先被感动得流泪,他们才会让读者和观众流泪:他们学做郭秀明,才会深刻透彻地宣传好郭秀明精神。

短短的几天采访,从采访团带队的黄川处长,到默默吃苦扛着摄像机四处跑的电视记者,每天风尘仆仆地来回奔波,为了节省吃饭时间。中午在村上不是吃自带的干粮、方便面,就是在村民家吃一碗捞面条。

人民日报驻陕记者孟西安,常年在陕采访,他感觉遇到像郭秀明这样的村支书,确实很少,他真诚地说:“郭秀明确实是基层干部的典范,一心一意干党的事业。采访中,村民流泪,我们也流泪,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党的传统作风和实践‘三个代表’的教育课。”为了拿出重头稿子,孟西安下势采访,白天采访半截,他干脆晚上住在村民家采访;采访村干部干扰太大,他就把村干部接到宾馆彻夜长谈。别的记者采访完走了,他还在采访。他与北京来的曹宏亮记者蹲在铜川写稿,夜以继日,直干到发稿为止。

农民日报记者江彦博,执意要写好作为农民的郭秀明,他把采访对象叫到宾馆,采访一夜。他感慨地说:“是郭秀明把我留在这里,应该让更多的公仆也到惠家沟受受教育!”记者黄立新,采访中患重感冒,他一边打吊针,一边坚持采访、写稿。中央电视台记者侯湘玲一行4人,下午到铜川,晚上就采访到夜里11点多……

红士镇镇长杨红刚感慨地说:“郭秀明遇到了好记者,他们是在用郭秀明精神采访郭秀明。”

探析千阳:“万元村官”上任后价值几何

出千阳城向北蜿蜒而上,一片赤裸的早塬萧瑟尽收眼底,来到南寨镇新两村,迎接我们的是一群老实巴交的村民。他们言语木讷,但情不自禁。

原村支书罗吉焕说:“李支书上任三天,就给贫困户送来38袋面粉。我当了30多年村干部,村上没多大变化。就是要叫有文化的上。”元月14日,原县卫生局办公室主任、现公选出的村支书李俊魁披红戴花到村上任,老支书罗吉焕交接下台不仅没闹情绪,还在党员会上要求党员要支持新支书工作。

记者又到城关镇的西关村,一村民给记者说:“一个科级干部来村上干啥,工资不由村上开,他来还不是想干事,干成事。”西关村“公选”村支书叫雷录信,公选前是县面粉厂的总经理。

千阳县公选的38位村支书,上任一月就站住了脚,已得到所在村村民的认可。

抓农民增收这个“短腿”,配强贫困村的“领头羊”

“我2000年来千阳之前,想着千阳人比川原人的观念差5年,比城里人差10年。来后半年,感觉千阳和川原县实际差一个改革开放。”千阳县委书记刘升周对记者直言不讳。

“当时看到一些村貌几十年变化不明湿,有1/3农户的家当仅值一两千元;2000年时,12万人的千阳县,国家没给一个项目:机关干部开会发言,还是计划经济那一套。”

县长冯力军也有同感:“你推开村民家门,只听‘来啦,坐,喝水’,他不问你是谁,你找谁。好像千阳岭阻隔了千阳与外界的联系。千阳人朴实,老实,干部扎实,实在。”冯县长一下用了4个“实”。

如此落后、封闭、贫困的山区农业县,需要大刀阔斧式地改,强劲飓风式地干。刘升周带领干部群众不断地调整经济发展思路,调整发展支柱产业。连续三年组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会战。同时,四处出击争项目,争来了生态县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家沼气项目,陕西最大的上地整理项目等共计5000多万元。他们还抽调421名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层层分解任务,村村创建百亩科技示范园、百户示范户,苦干三年,打下了基础。县上又提出:巧干三年上水平。

尽管有了大变,但农民增收依然是“短腿”,相当一部分村还很贫困。木桶效应,就是把最短一截的木板变长,发展经济的整体水平才能提高。县领导认为,农村最有活力、最有前途的经济层次是村一级。它自治权最大。贫团村要富,外帮固然重要。内因是决定因素,先要把村党支部书记这个领头羊配强,有了好书记就有了好班子。如果按照传统就地取材,材料不佳:近亲繁殖,先天不足。由此,千阳县委书记刘升周萌发了在全县范围内万元公开选拔村支书异地任职的念头。

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实行“高位嫁接”

千阳农村基层组织现状如何?分管副书记田振锋介绍道:“相当一部分村下部墨守成规、安于现状。有的村党员年龄严重老化,后继乏人。当时二类班子占全县村班子1/3,村支书没有合适人选的有三四十个村。有的村党员轮流当支书坐几‘庄’了,但村面貌‘涛声依旧’。在‘筷子’里再拔也拔不出‘椽’。”

有着农村工作经验,敢闯敢干的刘升周分析道:“千阳县有大中专、农技干部480人。一方面,农村需要的农业科技人才奇缺;另一方面,县上供养着一批有文化、有技术的干部却闲着;有些好村人才济济,步入良性循环,有些穷村人才缺失,陷入恶性循环。人才供给矛盾突出,人才资源配置极不合理。如何盘活人才资源,激活村级组织的活力,我们想到拿出30个二类村,选拔优秀人才,配强村级班子,搞‘高位嫁接’。”

税费改革以后,村干部工资已由财政转移支付。“与其拿不多的钱供养一批低素质的村干部,不如拿多一点钱供养一批高素质、能干事的村干部。也就是说,用万元年薪在全县范围内,打破地域界限、身份界限、城乡界限,打破几十年一贯制的传统思维和传统做法,公开选拔一批高素质的村支书异地任职。”刘升刷接着说。

为啥要求异地任职?千阳组织部长董晓岗说:“外来人到一个新环境干事,他不带任何偏见矛盾,能甩开膀子干;再则,来人的新观念、新经验有激活作用,能打破村子固有的平衡、固有的模式。”记者想到了“鲶鱼效应”。

“可以试—试”,这在全省首创的做法,得到了宝鸡市委组织部长张民义、市委节记吴登昌的支持。随后,他们赴内蒙考察,研究制定细则。方案出来了,干部、党员会不会参与,冷场咋办?县领导心里很不瓷实。

2003年11月,有关部门大张旗鼓地宣传万元公选村支书一事,全县就像摇了一次“地震”,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全是热门话题。一些中游村干部有了危机感,纷纷给组织写保证,表示要干好村支书;一些穷村村民,来人或来信,请求县委把本村列入“公选”村之列……报名要求年龄在45岁以下,县乡机关、企事业单位具有大专文凭的党员,农村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在1.5万元收入的党员。没想到报名党员达557名,占全县党员1/10,是30位公选人数的18.6倍。报名者有科级干部,有企业经理,有年收入数万的企业推销员,农业专业户。大多数人是冲着施展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平台来的。

公选的意义大大超出县领导的预想。

双向选掸与竞争投标,把优秀人才推向市场

选拔在阳光下进行。先初审,再严格笔试,之后面试,现场提问、答辩、打分。

为了真正把热心农村工作、想干一番事业的人选出来,他们又反复征求本人意见,强调自觉自愿。最后确定初步候选人44名。

公选难的是最后的竞争投标。不是谁想干就能干,而是在公正科学的定位下,决定你是否能干,村民是否认可你干。先是各乡镇成立议标小组,深入各“公选”村调研,听取村民意见,初步议定“公选”村党建、经济和社会发展任期日标任务,再层层审核,确定为标的,“公选”村“一村一标”;“公选”候选人自愿选择不同乡镇的3个村填写自愿书,并深入所报村实地考察,填写标书。

竞标大会上,候选人按照投标志向逐村进行演讲答辩,竞争投标。有的村几个人报,有的难缠村报的人就少。究竟谁干合适,这要评委团说了算。评委团由“公选”村所在乡镇3名党政领导、包村干部、村两委会成员、村民代表、县委“公选”领导小组成员组成。这个环节强调村民一方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候选人重点从对村情的认识、上岗后的设想打算,回答评委提问三方面进行施政演说,评委现场打分。在比较中选择,在优中选优。

最后汇总成绩,结合个人现实表现,逐级审核。38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热心农村事业的村党支部书记脱颖而出。平均年龄40岁,比公选前下降8岁;中专以上学历27名,比公选前上升60个百分点;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身份的11名,占总人数29%。村党支部书记的整体素质、水平上了一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