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白杨风骨
6131100000003

第3章 三秦先锋(3)

回到家。夜已深,村民闵苏香在等候。念起书记明天上西安,她特意从镇上买了一身红色秋衣。她劝慰到:“娃他叔,你把这穿上好去看病,红能冲邪,群众盼你早回来……”郭秀明心里感激,乡亲们的情,他十辈子也还不清!

12月20日一大早,郭秀明在党员权长江的陪同下赶往西安看病,他还未住进医院,突然大口呕血……他走了,年仅49岁。

噩耗传来,惠家沟像天塌了一样,全村群众一夜没睡,家家门前点燃篝火,篝火映红一条沟,映红半个天。村民齐刷刷地等在场院,等郭书记回家。

次日凌晨3点,叫不应的书记回来了,在寒风中望眼欲穿的群众,扑上去哭成一片……

村民慢慢剪开郭秀明身上破烂的救济衣服,将自发掏500元买来的新西服、领带、皮鞋给穿上,党员们给郭秀明遗体盖上党旗。村民哭诉道:“郭书记是一头牛,拼命拉着惠家沟这架破车,车刚拉到平处,牛就给挣……死……”村民自发捐款连夜镌刻了《功德碑》,表彰郭秀明的丰功伟绩,让子孙后代和过往行人永远记住这位为惠家沟流尽最后一滴血的好书记。灵堂两边,大写着:“德高望重艰苦创业受尽千辛苦,音容宛在精神永存干群送青山。”横批是“问天无愧!”

四面八方奔来的党员干部与群众500多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

郭秀明墓前,23名党员,像23名斗士,举起拳头庄严宣誓,后面跟着的是黑压压肃立的村民……

这一天,惠家沟小学的80多名学生,都在日记里写道:郭爷爷去世……我要……

郭秀明走了,可他的精神,紧紧凝聚起惠家沟400多颗心。惠家沟人以自己的实干、苦干,继续着郭秀明未竟的事业,实践着他们的铮铮誓言:一个郭秀明倒下去,更多的郭秀明站起来!

东英村儿子郭孝义

村官一面旗

2006年11月27日,韩城市东英村的老老少少为村党支部书记郭孝义举行隆重的“村葬”。

819口人的山村巷道,涌满上千人,在城里当官、打工的回来了,出嫁的姑娘带夫携子回来了,千里之外的果商奔来了,30多年前的战友聚来了。一群又一群人失魂落魄地涌向狭窄、破旧的院落……

50岁生日刚过的郭孝义,为给村上买水管把命搭上了。一个不该去的黄金年龄,一个谁见谁落泪恓惶窘困的家,一个带领村民一步步走上富路的领头人,一生操心他人不顾自己的人突然走了,村民像遭受灭顶之灾,人心在悲伤的泪水中挣扎。

唢呐声凄历揪心,几十名壮小伙高抬着灵柩,扶老携幼悲伤的人流缓行,痛哭、嘶喊、抽泣,与那似被感动的老天挥洒的雨雪,尽情释放发泄……

“好娃哩,好娃……”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哭诉,撕扯着送行人欲碎的柔肠。

生前最怕麻烦别人的郭孝义,没料到他最后一次给乡亲们“造成”天大的“麻烦”。

活着,他心里装着伞村人,死后,全村人用悲壮的“村葬”这特殊形式给他作人生最隆重的褒奖——

为村民,呕心沥血,肝脑涂地,衣带渐宽终不悔:

任支书,恪尽职守,两袖清风,黄沙吹去方显金。

“无论干啥事,上要对得起党的培养,下要对得起生养的这块上地”

复转军人郭孝义,永远穿着一身发白的黄军装,他骨子里一直透着军人的本色。

乡亲们看在眼里。1999年,东英村党员把他推上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

面对全村22名党员的信任,话不多的郭孝义,掷地有声地道出自己的责任:“不给群众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不改变村子面貌,我就腾出这个位子!说了不算,干了再看!”

东英村地处黄河两岸黄土台塬区,纵横的沟壑隔阻着村经济的发展,村穷民穷。基本生存条件差,修路、拉水是祖辈无法解决但又是村民渴盼解决的大难事。郭孝义一上任,下茬要啃几块硬骨头!

拓宽、硬化道路,村集体没有一分钱。郭孝义用硬道理鼓动村干部带头垫资启动修路:“如果咱们干部不愿垫钱,群众就更没有人垫了。路修不好,村民就永远要过穷日子。那村民要咱这些干部干啥!”

会后,郭孝义把他自己穷家最值钱的耕牛,狠心拉到集镇卖了,把卖的1300元交给了会计。村民说,一头耕牛可是农村一个好劳力。事后,村民看到郭孝义与妻子充当耕牛,在田地里拽着牛绳犁地、磨地、种麦。常常看到夫妻俩躬身紧拽的麻绳嵌进肉里,肩膀上浸出道道绳索红印。

郭孝义对村支书的理解,就是时时事事走在群众前边,带头捐款、带头干没有钱的活,带头帮贫困户。村里需要干的事,没有他不是第一个带头的。

芝阳镇财政局干部王自荣回忆说:“2001年征收农业税,郭书记第一个交了他家的100元税款后,才领我去别人家收。”在东英村,其他党员干部、群众渐渐习惯了跟紧这个用行动示范走在前边的领头人。

2002年,国家实行“村村通”项目,农村修一公里柏油路补助两万元钱。但还有多一半配套资金要自筹。修1.9公里还要6万元。对于穷村,这是个不敢想的天文数字。郭孝义偏要跳起来摘桃子;原来修的石子路已不适应行路的发展。他要拼力抓住东英村难得的发展机遇。

同在芝阳镇为村支书的高建勤,是郭孝义的“挑担”,他千方百计劝阻东英村干部不要修油路。他不为别的,是心疼、可怜他的“挑担”。村里一些怕掏钱的也在等着看“好戏”。

郭孝义不吭声的犟、硬,村干部领教过。他这次带头筹钱的办法让乡亲们瞠目结舌——

郭孝义要将弟兄三人为父母置办的棺板卖了。这在农村可是大忌,大逆不道。两个弟弟怒不可遏,撕扯着郭孝义面见父母。

曾为村干部、72岁的郭朴乾,心里也酸楚,可心地慈善的父亲理解大儿子的难场,扶起跪拜在地的大儿子,他无奈地劝说二儿子和三儿子:“穷村干部难当,你哥干村上事遇到难关,急需要钱。我和你妈精神好,以后再拉好的棺板。”

二弟郭忠义哽咽地说,这是兄弟几个唯一一次红脸。当年,大哥答应拉最好的棺板,可他却先于父母走了……

棺板卖了1100元,郭孝义又以个人名义在信用社贷款5000元。干部、村民被感动了,贷款的贷款、借钱的借钱,终于争取到修柏油路的项目。

靠着一股拼劲儿,郭孝义力争每一次发展机遇。为解决饮水、灌溉问题,他把原本不在计划内的东英村水站修复工程成功“挤”进韩城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争取项目资金22万元。

他又拿出4000元积蓄,发动村民集资两万多元作为配套资金,带领村民开展了一场水利大会战!一举改变了东英村自古以来用水难的问题: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96以上,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00亩。在一个只有800多口人、1500多亩耕地的小山村,这实在是一个大功劳!

出村路畅通,吃水灌溉有了保证,希望的田野里椒果飘香。

郭孝义曾对西赵村村支书冯克忍说道:“咱都是当兵出身,你也知道,干村干部非贴不可,不贴事干不成。”冯克忍劝他,你贴再多,能落什么结果?郭孝义说:“从心里讲,要对得起支持我、信任我的村民。”后来,其他村干部、党员为村上垫资、贷款,他都用项目资金想办法还了,而他自己的贷款至今没还。

领头人付出与村经济发展成正比。郭孝义一次次贴钱,穷村经济在节节跃升。

“我是公家人,公家人就是带领大家致富的人”

“我是公家人。”这是郭孝义响当当的一句名言,这也是他理直气壮、奉民为天的理由。

韩城大红袍花椒名声远扬,可东英村民端着“金碗”讨饭吃。规模小,品质差。郭孝义一上任就带领干部制订了《因地制宜,大力倡导椒果产业,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三年规划。

花椒发展起来了。不料一场百年不遇的霜冻,把给村民带来喜悦的花椒大面积冻死。这打击,又逼得郭孝义带领一班人想招儿:优化产业结构。在灾后第5天,他就为村民批发回高酸苹果树苗。

到2006年底,东英村共栽植花椒880亩,苹果350亩,新品柿子100亩。多样化的种植结构。有效增强了抵抗自然和市场等各种风险的能力。

果、椒栽上了,群众的技术、管理跟不上。郭孝义又四处跑着请专家讲课,播放科技光盘。他苦口婆心挨家挨户说叨:“咱村一颗粮不种,照样吃白面。但果椒挣钱多少在管理、在技术。”

镇干部证明,东英村5年请专家讲了9次课,科技与收入相辅相成。村民科技意识大转身。

“牺牲”自家利益,成就村民利益,这是郭孝义带领村民致富的价值取向。

一度农药市场鱼目混珠,要使用新农药,郭孝义第一个吃螃蟹,用自家果树做农药试验,结果5亩苹果树根全被烧黑了,妻子刘秀能气得直流眼泪,郭孝义却欣慰地说:“多亏在咱家进行试验,要不然全村将会遭受多大的损失呀!”他用自家惨重的损失换来村民更实在的收入。

每年收获苹果,郭孝义总是催促妻子早早贱卖自家苹果。其目的有二:一是以自家卖的低价果留住客商,好让村民卖高价果;二是自家早忙完后好与妻子腾出手帮其他村民采摘卖果。

一次,妻子帮人摘果摔伤,手指骨折,村民要给看病,平时通情达理的郭孝义却无理阻挠:“是她自己不小心摔伤的,你不管。”他不舍得让村民花钱。

村民用“大量事实”证明郭孝义是“憨憨”,他们把郭孝义不惜一切代价为村民的思想境界误读为“憨憨”。有人说他“憨憨”,他微笑默认,甘愿为之。郭孝义在村上是“文化人”,是硬扎扎考上的高中生,他唯一的兴趣爱好就是看书,他记的工作笔记有好几本。他带领村民致富时的智商、点子,村民不光服气,更是感激。

村民郭建勇说,郭支书帮我养鸡提供废弃校舍,还随叫随到地跑着给鸡看病,现在光鸡场收入在上万元;

养猪大户郭存超说,郭支书帮我义务焊猪槽,教我按市场规律调整饲养周期,使猪出槽正好赶上猪肉高价时段。我家一年综合收入在3万元以上,去年盖了200平方米新楼房;

会计郭同川说,郭书记看到家庭养殖建沼气前景好,他想在全村推广,发展生态农业。就先鼓动帮我建起了村上第一家沼气池,让我尝到甜头。

如今,东英村的电焊业、建筑业、木材加工业搞得红红火火,传统的卷烟囱业已垄断了韩城市场。

村民挣钱了,总是感激不尽。办起木材加工厂的郭旺民提着糕点、香烟感谢郭孝义,他却躁了:“我就是替大家办事的人,我要是为群众办点事都要酬谢、吃回扣,怕早给撑死了。”

郭孝义这个不图回报的“公家人”,真正使出浑身解数带领村民致富。他说,有哪一家村民日子穷得过不去,就是我的失职。

“群众信任我,我有责任为乡亲们跑腿、忙活”

孝顺、感恩、诚信、谦和、忍让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司马迁故里的韩城,有着深厚的土壤。随处看到各家门楼刻字和人名,就能感知司马遗风的外化。

郭孝义从小耳濡目染,长大后又经8年部队熔炉的锻造和党的培养,使他拥有了优秀品质与完美人格。

郭孝义去世后,30年前的战友从天南海北发来一封封怀念信,诉说当年雷锋式的好战友郭孝义的一点一滴。

他为战士洗衣服、烤鞋垫、端洗脚水;修川藏公路当炊事员,他缺营养指甲盖凹陷得能存住水;干保管,他闲时收拾废水泥袋、磨好钢钎:装炸药、放炮,他总是冲在前拿下难啃的骨头,干最危险的活;在工程建设部队干了8年当到代理排长,11次嘉奖,4次当选优秀党员,完全有资格在部队转志愿兵。人生关键时刻,他却把指标留给更困难的战士,选择回农村,孝敬已过继给的叔祖父祖母。

人生选择的偶然也是必然。

记者在郭孝义17岁的入团中请书中,看到了他的雄心壮志,也找到了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我们有责任肩负起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重担,更有责任完成实现共产主义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一生交给党安排!”

信念无敌!那时,他背负起的社会责任,让优秀成为人生常态。

一个战友在延安包工程,给郭孝义月工资1800元,可他只干了一个多月就要回家。原因是换届选举没选出村长,他放心不下村里事。他给战友说:“我小能因自己挣钱,把大家的事耽搁了,咱是党员……”

在个人与乡亲们的利益权衡中,他绝对放弃自我。

2003年,在给村民发放粮食直补款时,多了三块钱。有人说,干脆买一盒烟,大家一抽算了。郭孝义脸一沉:“抽啥烟?事关群众利益,复查。”大家不敢吭声,纷纷拿起账本,近200P一户一户地核对,一直查到凌晨一点多,终于发现差错在三组村民家的地卣数。第二天他亲自把三元钱送到郭百川手中。这三元钱在郭孝义眼里是国家给农民享受的一项政策,执行政策他不打折扣,不怕麻烦。

2005年底,村妇女主任王元阁因工作考核没有达标,被镇上扣去了年终补助费60元。而郭孝义却瞒着她,不吭声拿自己的补贴依然给她发放了补助。直到一年后,王元阁在镇上开会才知道这件事。她哭着说:“我家房子能抵他家三个,他垫这60元钱,是怕我情绪受打击,实际是对我工作的默默支持和鼓励……”

在外务工的张彦福家里着火,郭孝义第一个冲上房顶扑救。火灭了,他像从枪林弹雨中冲出来的战士,被熏烧得没有个人样儿,妻子心疼地责怪他:“今儿房子塌了,你就火化了,咱一家该咋过呀?”郭孝义回答道:“我不救火,村南十几家房子着了,几十口人的日子咋过呀?”

2006年10月,韩城市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本是国家给农民办的一件好事,可要收钱农民就不理解。郭孝义能磨破嘴,跑断腿,还要受一些村民的风凉话。可他毫不在意:“当村干部就是这样,只要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受点委屈算个啥?”

郭孝义的善解人意、忍让、包容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那年修路村里欠工程队几千元钱,工程队的人天天追着屁股要,几个愣小伙把他逼到墙脚,要他给出期限,他很无奈,便是一顿拳脚相加。村人气愤至极:打人就不给他钱!郭孝义捂着青肿的眼睛说:“人家也不容易,咱还是欠人家的钱么。”

自那以后,郭孝义就神秘失踪三个月,三个月后,他回村把挣的4500元钱替村里还了工程欠款。原来,他跑到百里之外的桑树坪两沟煤矿出苦力挣钱去了。乡亲们见到他双眼深陷,胡子拉茬,1.74米的个头本就清瘦的身骨,显得更加瘦弱。

乡亲们服了这忍辱负重的硬汉,天大的苦他独自扛,乡亲们更心疼呀!要早知道谁都不会让他去挖煤!

郭孝义是个孝子,他每次外出,宁愿自己饿肚子,也要给年迈的父母各买两个油糕。村民郭广学说得好,“孝义哥是把全村父老乡亲当父母一样孝顺,他是全村人的孝子。”

贫困户、残疾人、弱势群体,他在心窝里裹着。他常说,党不管这些人谁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