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的拦路虎横在前面。那就是接通公路必经的下沟村。下沟村不修路,瓶颈制约着王院村;借道占地又牵扯到村与村的赔偿。两个村为此谈判扯皮10年。不干则已,要干非干成不可的陈分新下开了死功夫。他一次次跑二三十里山路到下沟村,微服私访当说客。他挨家挨户走访群众,算大账,谈利弊,作承诺。走到谁家,吃到谁家,天黑回不去就住到谁家。他跑了20多户,下沟村的群众被鼓动起来了,逼迫着向村干部要路。
火候已到,陈分新热情邀请下沟村村组干部到王院做客。艰难的谈判持续了一天,深夜,当合同的签字划完最后一笔,豪爽的山里人痛饮开了自酿的拐枣酒。一条路牵起山里人对新生活的希望,一天里凝聚起扯皮10年的两村人!
1992年冬,轰隆隆!随着一阵阵撼山动地的爆破炮响,王院200多村民挥舞着镢头、铁锤和钢钎,打响了他们战天斗地、气冲霄汉的修路战役。这一干就是4年,不避酷暑寒冬,挥镐劈石,大干苦干。整整4年,王院村开山的炮声没有断过;王院人身上的汗水没有干过;王院人的手粗糙得像树皮一样的裂口没有合缝过。
身为支书的陈分新,更是夜以继日地苦干奔波。一次,在检查修路质量时,发现一农户修的盘道宽度不够。陈分新要求他拓宽。不料,这个村民气冲冲地顶撞说:“修那么宽,要埋几口人?”这句话噎得陈分新半晌,这明明是在咒我的路呢,他还是忍了忍说:“你再挖宽些,就当将来埋我。”
1995年腊月通车那天,8辆面包车披红挂彩,浩浩荡荡,从镇上开往王院。想不到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守候在路边,车过之处,炸响一串喜庆的鞭炮,欢声笑语喧闹这千年沉睡的峪。几位一辈子没见过汽车的老人,抚摸着车身,噙着眼泪说:“这辈子不说坐一趟车,今天能看到这么多车,我死都闭目了……”看到这场面,刚强的陈分新也止不住热泪长流。他与百姓一样地激动,一样地感到幸福,这更坚定了他为群众干事的信念:“凡事只要群众高兴,就是我最大的满足。”
4年,王院村共投资138万元,投工12.5万个,人均240个劳日,移动土石23万立方米。一条通往村、组、户的22.5公里的出山石子公路盘旋在苍茫的群山间。这条路,真正成为王院^超越贫困的致富路!
“群众越是听话,越要充分发扬民主”
路通了,对贫穷落后的王院村来说,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要拉电、引水、建校,一步更比一步难。怎么干?用陈分新的话说:“我们村穷,每干一件事,就要用新点子、新办法、新观念,这样才能超常规发展。”
1994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陈分新闭门思过,想了一天。那黄皮粗糙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了几页。吃过晚饭站在院子赏月,圆月被乌云覆盖,依稀可辨的群山,围拢压抑得人透不过气。此时,在山外,人们围坐在电视机前正欣赏元宵晚会呢,可王院天地间一片死寂。难怪村里小伙儿外出打工不回来。可上次开会一提拉电,吵吵嚷嚷不了了之。因拉电比修路投钱更多。电,非拉不可!从修路得到启示,陈分新要充分发动群众,把民主权利交给大家,让百姓做主。正月十七,陈分新要开一个会,他起名叫群英会,为开成这个又一次决定全村命运的会,陈分新年没过好。正月十四,他请村上的老先生,用毛笔在50张大红纸上写邀请信,这自制的红请帖当天送出。开好这次会,他已成竹在胸。
正月十七日11时,全村的党员干部来了,手持请帖在外务工经商的能人来了,村里一些德高望重和调皮难缠的人来了。七八十人在土教室济济一堂,王院村的人气从来没有这么旺。陈分新长篇大论的主体报告一作完,各层代表纷纷发言。群情激奋,拉电成了会上的一致呼声。为了打消一些群众的疑虑,会上,陈分新提议,大伙选出长年在外搞贩运挣大钱的“小老板”李光明,专管拉电资金和外联工作。
王院村的群英会,真正成为反映村民呼声,代表村民利益,决策全村发展大计的最高会议。以后的引水、建校等大事都是由群英会决策。落后的王院村村民不愚昧,他们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
拉电和修路比,投工量小,投资量大。群英会上决定人均集资450元。路正在修,又要掏钱拉电,邻村人传开风凉话:“王院村是蛮干,今年修路,明年拉电,后年要把人累死一半。”
为了做好群众工作,村干部人人包组,党员包户。陈分新参加5组会议。有一家人口多的要拿出两三千元,不免发牢骚:“没有电,祖祖辈辈还不照样生儿育女?”有的说:“几十年黑灯瞎火都这么过来了,剩下的日子就过不去了?”曾当过兵、见过世面的60多岁的老汉李春辉坚定地说:“咱就是砸锅卖铁、倾家荡产也要拉电!”55岁的邱令智为交集资款不得已卖了耕牛,他又怕电拉不成,就指着陈分新的鼻子说道:“到年底不通电,来年就把你当牛套着犁地!”形似慢性子的陈分新,心头也上火,他也真想反问一句,可惯于忍的脾气,又把话咽了下去。冷静一想,这村民也是在激他,他暗暗发誓:只能进,不能退!
王院人真是疯了!家家户户卖了耕牛卖牛犊,卖了老猪卖小猪,还有卖粮、卖棺材,能变成钱的都卖!
群众中蕴含的魄力和能力深深地感动了陈分新的一班人。很快全村集资一多半钱,可村上还有三分之一的户实在拿不出,另三分之一的户手里还有余钱。怎样把这些余钱也能用于拉电?陈分新深夜回家睡不下,烟一根接一根地抽,直到窗户发白,他才冲出烟雾的谜团。一大早,他肿着红眼,找村上主要干部提出他的新招。这就是大胆突破国家的325政策,将村上的600亩林地的30年承包期拍卖延长到50年。
要冒政策风险,这是不是村干部胡来?风声传出,有人私下到县上、地区去咨询,有人准备告状。可陈分新胆正气壮,在全村村民大会上说:“有村民问我,你这土政策是根据哪一条政策、哪一个文件?我现在回答,没有政策,也没有文。我们这是用自己的资源换资金,把闲钱集中起来用于‘忙事’,用我们自己的东西办自己的事,为啥不行?如果违背政策,追究责任,我一个人承担,即就是坐牢,我也不牵连任何人!”
话音未落,有人喊道:“如果村干部坐牢,我们群众都跟着去!”“对,都跟着去!”群众一声吼,一个腔。陈分新的泪水夺眶而出,他激动得说不出话,心想着,有这么好的百姓,如果干不好事,就太愧对大家了。
全村共拍卖延包林地和荒山筹措资金22万元。
“一二——嘿!”“一二——嘿!”抬水泥杆的号子声响彻山谷。长长的高压杆上千斤,在没有路的山上前行,下推上拽要32个人,抬杆的那几个月,村里的男劳背着干粮一干一天,肩肿得有一寸高。一字排开的抬杆队伍,从棕溪沟到王院村的30华里的山上,摆开的是蚂蚁移泰山的长蛇阵。108根高低压杆在村民脚下一步一步移动,一步一份重压,一步一个高度。光明,在苦干和血汗的抛洒中渐进!
当年腊月十七,2组先期送电,几户灯光大亮,灯光吸引了上百村民,迟迟不愿离去。黑沉沉的夜终于被光明撕破!大年三十,全村送电,整个王院的一沟两坡灯火通明。更有意思的是几户村民,白天晚上都大亮着灯,他们在尽情享受电带给他们的温馨与欢乐。
有了电,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家家购置了粉碎机、脱粒机、压面机等小机械。之后,有了电视机、电冰柜、电话,生活有了质的飞跃。
创新,源自实践,是在实践中被逼出来的。
王院村学校的土教室已成危房,每逢夏季瓢泼暴雨,师生们留不敢留,走不能走,只有齐刷刷打着伞在雨中硬站几个时辰。陈分新说服群众道:“娃们在危房里读书,一旦有个闪失,就是把我们村干部枪毙了,也向群众交代不起!咱盖好学校,一是让娃们有个好环境,二是为吸引好老师,教好咱的下一代,让咱山里多飞几个金凤凰!”
苦口婆心,文盲占相当比例的王院百姓,像以前理解修路、拉电一样支持建校。可1999年夏,靠烟叶卖钱的烟苗还在生长,群众集资要等几个月后,怎么办?陈分新与村班子苦思冥想,算来算去,还是资金缺口大。
此时,闻到建校风声的大小建筑队头目,像抢唐僧肉,狂轰滥炸似地找村干部。陈分新一看这建筑市场是卖方市场,他不愁建不起校了。冷静下来,他想起在省城支部书记培训会上讲的“借鸡生蛋”、“借船出海”,咱何不借钱建校?想法一出,大家拍手称绝。
一宣布“带资招标”,60个建筑队“吓”跑了一多半,剩下真正有实力的建筑队展开了角逐。最后由一家捐资6500元的建筑队中标,由他们垫资建校。
村上又成立了由村民推选的建校组委会,严格监督建校的进料、施工、验收等。2000年底,—砖到顶,钢筋浇铸的500平方米的两座标准教学楼同时竣工。全贴白瓷片的教学楼,成为王院村最亮丽的风景。
10年,王院村基础建设总共投资156万元,人均1300多元。这个数字对贫穷落后的王院村民来说,后来感到吃惊,一年一年的投工量更是大于这个数。可王院没有一例告状、上访,王院人身上到底蕴含了多大的潜力和容纳量?邻村人说“王院村人听话”,王院的村民说:“陈分新和村一班人最能想办法,最会走群众路线,给群众奉献最多。”
“干部要先换脑子,扑下身子”
收获季节,王院人的笑容与秋色一样灿烂。5万多株地坎桑镶嵌田边,2000多架黑木耳棒散布地头,500亩黄姜亭亭玉立,上千亩地膜烤烟舒展肢体傲视苍穹。配上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一幅美不胜收的山水田园立体画卷。
王院人脸上挡不住的富足感,从人均400多元10年跃上2300元,这得益于山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得益于科学种植烤烟。仅烤烟一项全村年产值达150多万元,年提供财政收入30万元以上。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主导产业、科学种植、养殖等。这在10年前,王院人像听天书一样遥远。如今王院人已入耳入脑,变成自觉行动,换来一年比一年多的喜人的票子。
可在最初推行,这比在农民口袋掏钱还难。那几年搞基础建设,陈分新就开始给干部换脑子:“老问群众要钱,就要想法让群众挣钱”,“作为一名村干部,除了他综合素质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经济头脑和超前眼光”,“王院村一直守穷,还有个根源是全村没有主导产业,群众发展经济无路子”。
王院村有种植烤烟的传统习惯,气候、土质也适宜。但过去是烟麦套种,科技含量低,规模小,群众收效不明显。陈分新与一班人考察后,决定将烤烟种植作为全村的主导产业。
科学种植,要下硬茬推广。他先带领村干部多次到种烟示范区学习营养袋育苗和地膜烤烟栽培技术:之后又聘请县烟技站、镇烟站技术员上门培训指导。从1995年起,他要求干部党员带头种植。并规定村组干部的工资与个人发展经济和包组、户的发展经济情况挂钩;党员考评打分,也把个人和包户发展经济情况作为硬杠子。干部党员先成为科学种植的行家里手。
陈分新动员种烤烟,群众根本不理茬,你说得天花乱坠,根本撞不动祖辈们沿袭下来的种植习惯。5组村民李春辉反诘干部道:“我没钱,又不懂技术,地种坏了谁赔?”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群众不愿冒险,陈分新就豁出去了。他到镇信用社好说歹说,以个人名义贷款1.2万元,然后买来籽种、营养袋、农膜、化肥等,统一组织运送发放到各组;对男劳外出打工的户,送货上门。
那一年种烟喜获丰收,李春辉老汉种了10亩烟,每亩收益2000元,共收入两万元。几辈子没见过这么多钱的李春辉,打心眼儿里感谢陈分新。眼见为实的农民,真正服了科技的力量!
老支书徐兴双说:“我们村上烟草为啥发展这么快,就是陈分新和村干部,从产前、产中到产后销售,人家一条龙服务到家了。”
初春,陈分新和村干部拿着笔记本,挨家挨户上门统计种植面积、计算籽种、农膜、化肥等,然后统一组织运送分发。这组跑了跑那组,能跑断腿;
盛夏,陈分新和干部摸爬滚打在各家烟苗地里,烟苗地热不透风,陈分新汗湿得衣服全贴在身上;
初秋缴烟叶,陈分新和干部几天几夜不回家,守在收购站,帮百姓卖烟,他怕压级压价百姓吃亏。当天收不完,群众回去了,他和干部睡在烟垛上看烟叶。每年,他总是第一个到收购站,却是最后一个缴售自家的烟……
这里有一组数字统计:近4年来,王院村村干部每年帮群众贷款10多万,累计48万元;帮群众购买拉运化肥100多吨,累计500吨;给群众发放蚕种累计600多张;帮助群众缴售烟叶每年30万斤以上,累计130万斤。
数字是沉甸甸的,每一个数字都浸含着陈分新和一班人带领群众发展支柱产业的浓浓血汗……
“人活着,就是要为社会做贡献”
王院村发展巨变的10年,是陈分新家异常艰辛的10年。10年,陈分新几乎成了职业村官,在家干活一年平均60天。3600个日子,家里的8亩地和家务全靠只有一条好腿的妻子刘忠群支撑。作为残疾的刘忠群,用王院人的话说,是顶了一个半天!
妻子刘忠群说到陈分新也难过:“他看到我可怜,我感觉他在外比我更辛苦。只要他有能力干,我还是把他支持出去。”陈分新说到妻子也心疼:“我们媳妇哪是媳妇,简直是在当牲口用。”
夫妻俩各自独当一面,超负荷的付出,到底是怎样一种神奇力量在支撑着?
两人相恋时,妻子冲破阻力,非陈分新不嫁;妻子患骨癌痛不欲生,要离婚,要自杀时,陈分新以男人的责任和深情,默默背着妻子去看病;妻子说是陈分新给了她第二次生命,为了支持陈分新,家里再大的苦、再大的难,她一人承担。王院人说,这是撼人的爱情力量!
1994年春,陈分新为拉电跑县上,临走挑了两天吃的水,想着很快就能返回。谁知,他一去7天。水用完了,妻子和孩子将带泥的红薯蒸熟,整整吃了三天。
山里一家一户相距很远,陈分新十天半月不回家是常事。有一年麦收,陈分新跑各组检查修路状况。龙口夺食,怠慢不得,妻子刘忠群挣扎着割麦,6岁小女儿往回背麦捆。似火的骄阳,热得刘忠群浑身上下衣服湿透,脸上的汗珠小溪似地往下流。几天疲劳,她觉着眼前一黑,便一头栽倒在地。小女儿见状,吓得哇哇大哭。在哭喊中,刘忠群醒了,可她没有一丝力气,假腿摔断了,小女儿怎么扶都扶不起,母女俩一阵抱头痛哭。最后拄着小板凳,一步一挪地才回到家。晚上,陈分新回来,他忍着泪帮妻子脱下裤子,只见妻子的大腿根儿被磨破一片,鲜血染红了假腿……
陈分新自知愧对妻女,每次回到家,尽管疲惫不堪,可他还是在有限时间里,拼命干活。村民常常看到陈分新,举着火把挑水,趁着月光割麦,亮着灯光串一夜烟叶。
妻子经营着小家,陈分新在经营着王院这个大家。陈分新常给干部说:“作为一个人,生存在这个社会上,就要为这个社会做贡献。从主观上说,给王院每办一件事,不仅仅为百姓,也为咱自身利益。”他这样想,不觉得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