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欧洲]中世纪教育思潮与教育论著选读(上)
6137200000008

第8章 生平和着述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公元1225-1274年)是意大利十三世纪神学家、最富有权威性的经院哲学家,以博学多识着称,有“天使博士”(DoctorAngelius)之称。他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洛卡塞卡(Roccasecca)城堡。五岁时,被其父送入蒙特·卡西诺(MonteCassino)大本尼狄克修道院,接受了为期九年的初等教育。

时值教皇与国王不睦,国王派兵占领修道院,阿奎那也因而辍学。不久,他又进入那不勒斯大学,学习传统的七艺。此时,他学习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科学和宇宙学等着作。公元1244年,阿奎那加入了多米尼克会。此举触怒了他的家族。因为他的家庭属于本尼狄克派。其母苦言相劝,其兄暴力威吓,均不能使阿奎那回心转意。结果,阿奎那在洛卡塞卡受了一年多的家禁。在此期间,他写了两篇短文,阐述有关形式逻辑的问题。据传说,在他被家禁期间,其兄想用美人计软化他,送一位美人陪他过夜,阿奎那怒火中烧,立即赶走美人。“从那时起,他就有一种习惯,总是象避开蛇一样避免看见和接触女人,除非是出于某种必要或公务”。家禁解除后,阿奎那进入设在科隆的多米尼克研究院。其时,着名学者、主教大阿尔伯特thegreat)正在那里执教。阿奎那以大阿尔伯特为师,学习亚里士多德的着作。他勤奋好学,熟读精思;唯性格沉静,寡言少语,被学友戏称为“哑牛”。但其口才出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的老师阿尔伯特曾称赞说:“这头哑牛的吼声将响彻全世界”。公元年阿奎那随大阿尔伯特赴科隆办学。公元1252年,阿奎那前往巴黎大学攻读神学硕士学位。同时,他以学士身份在巴黎大学讲授《箴言书》。该书是《旧约圣经》中的一卷,共三十章,为格言汇编,成书年代不详,一说成书于公元前四世纪,内容包括修身、治家、处世、办事、敬畏上帝、社会法令、道德准则以及哲理性问题等。按照当时巴黎大学的教学制度,一般情况下,早六时至七时由教授讲课。九时至中午前由学士讲授《箴言书》。在举行正式辩论时,由教授主持,提出某一题目,说明和论证正反两方面的意见,学士负责解答听众的问题,最后由硕士作评判。阿奎那在攻读学位、担任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写了两篇文章:《论自然的原则》和《论存在与本质》。

从公元1255年起,阿奎那主持巴黎大学的神学讲座(那时他还未结束硕士学位的课程),其主要任务是讲授圣经。在讲学之余,他研究了早期基督教神学家波爱修关于三位一体的论着,阐明自然科学、数学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关系。公元1256年获神学博士学位。

公元1259年,阿奎那离开巴黎大学,在意大利的奥尔维耶托、罗马和维泰博等地讲学。在此期间他写完了《反异教大全》fldeiCatholicaecontragentiles),全书分为四卷,每卷约有一百章,共约三十万字。第一卷阐明不依赖天启的理性所能认识的上帝的本质;第二卷说明上帝创造的世界及其创造过程;第三卷讨论理性创造物在上帝那里寻找幸福的途径,涉及到众多的伦理问题;第四卷评述基督教学说。

公元1265年,阿奎那受命到罗马创建多米尼克研究院。这段期间,他集中精力撰写《神学大全》(SummaTheologiae),这是阿奎那教学成果的结晶,既是神学着作,也是哲学着作;既是神学教学的入门教科书,又是一部专着。公元1268年,阿奎那重返巴黎大学,主持神学讲座。公元1269~1273年间,他从事于亚里士多德着作的评述工作。阿奎那是一位多产多能的着作家,据传他有同时向三、四个秘书口授的习惯,甚至说他在熟睡时也能口授连贯的作品。透过这些溢美之辞,我们可以想见其工作之勤奋和成果之丰硕。

公元1272年,阿奎那离开巴黎到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在多米尼克会中任职,负责建立新的神学研究院。多年的教学与着述生涯,累垮了他的身体,于公元1274年以不足五十之龄而逝世。公元年,罗马教皇宣布给予阿奎那“圣徒”的称号。

阿奎那的着作除前已提及者外,尚有《论世界永恒性驳窃窃私议者》,《论智力的统一性驳阿维罗伊派》,《论分立的实体》等。

十二世纪以来,阿拉伯哲学家将亚里士多德的着作和思想传播到西欧,引起思想界的强烈反响,传统的基督教神学面临危机。阿奎那为了维护封建秩序和教会神权,乃用哲学来论证基督教义。影响其思想形成的主要是亚里士多德,此外,尚有亚里士多德学派、斯多阿学派(Stoicism)、新柏拉图学派、奥古斯丁派(Augustinism)和波爱修派(Boethianism)。同时,也受到阿拉伯哲学家伊本·西那和伊本·路西德以及犹太教哲学家伊本·迦比若、姆·迈蒙巴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