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欧洲]中世纪教育思潮与教育论著选读(上)
6137200000009

第9章 论人性

阿奎那承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探讨人的本性,并以之作为教育工作的依据。他既肯定人性的精神性,又强调人性的物质性,把二者综合起来。他说:“人被安置在一个精神界与物质界的交会处。人必须具备来自于二者的能力”。他强调“人并不仅仅是作心智活动而已,他也有感觉的活动”。

阿奎那探讨人的活动,并依据活动的性质而得出关于人性的结论。亚里士多德把人的灵魂区分为三种。植物灵魂:灵魂中的低级部分,表现为营养、生长、消萎、生殖方面;动物灵魂:灵魂的中级部分,除植物灵魂的机能外,还表现为感觉和欲望等;理性灵魂:灵魂中的高级部分,超过植物灵魂与动物灵魂的特性,而表现为理性。和亚里士多德相似,阿奎那把人的活动分为三类;维持生命和繁殖后代的活动;感觉及对外界的感情反应活动;意志和理解的活动。就感觉而论,它包括视觉、听觉等五种“外在的感觉”和对外物整体的概念、记忆、联想、分辨等“内在的感觉”。感情反应活动包括爱、欲、愉快、失望、悲伤、惧怕、勇敢、希望、愤怒、怨恨等。意志包括“不自由的意志”和根据对事物的了解而作决定的“自由的意志”。理智或理解是人所特有的活动。阿奎那认为人是有生命的存在物。人具有自然界存在物和有生命的存在物的共同属性。人又是属于有生命存在物中动物的一类,具有动物的各种功能。但是,人又不同于一般的存在物,不同于有生命的存在物,也不同于一般动物,人是社会性的理性的动物。人与一般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理智”或“理解”的能力。阿奎那区分了人类理智的两种活动:一种是确定事物的简单本质,例如:什么是人,什么是动物。这类活动没有真假可言。第二种活动是“结合或分离”(Compositioetdivisio),即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当心灵把一个观念与另一个观念结合起来,以便把握它们所涉及的事物的结合或同一性时,这些思想就被称作结合;而当心灵同样把两个观念结合起来,但却是为了把握它们所涉及的事物的不同性时,这些思想就被称作分离”。判断可能是举棋不定的,也可能是斩钉截铁的。阿奎那依据可能出现的种种不同的判断,把理智能力区分为“怀疑”(Dubitatio),即不作出判断;“意见” (Opinio),即允许有错误的犹豫不定的看法;“理解”(Intellectus),即坚定地同意某项真理;“知识”(Scientia),即根据推理而坚定地同意真理;“信仰”(Credere、fides),即缺乏有说服力的理由而坚定地相信。

理智或理解的性质既然如此,那么,理智或理解又是怎样形成的呢?阿奎那认为,人的理智或理解是通过对印象(Phantasmata)的抽象而实现的。理智这种官能具有两种能力:主动理智和接受理智。

所谓主动理智是指从特殊的感觉经验中抽象出一般观念的能力。所谓接受理智则是保存和运用这种获得的观念的能力。

阿奎那对人性的理解既有神学的一面,又不忽视人的物质属性。

他强调人同自然存在物一样,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同具有生命的存在物一样,具有自我维持其生命的本性,维持自身的存在、安全与健康。人又同动物一样,具有成长、生殖活动的功能。人作为一种社会的、理性的动物,又凭借理性趋善避恶,追求终极的目的。教育的终极目的和教育的作用即在发展人的理性。

阿奎那的人性论是教育思想的基石。阿奎那为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企图调和神学与世俗科学、理性与信仰、人性同神性的矛盾。

其基本点当然仍在维护基督教的体系,但已不同于早期基督教视肉体为灵魂的监狱,而是承认人的物质性,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培育出真正的人性。阿奎那与早期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已有所不同,他在教育工作中承认同自然存在物的一致性,要求教育顺应自然的要求,注意学生的健康;他重视人的动物的各种功能,认为生育、抚育子女是人的天赋的义务,但是阿奎那的最终目的还是引导人性趋向人类独有的理性生活、追寻真理,克服无知,运用人的智慧,皈依神性,从而维护基督教义,巩固神权或王权--封建制度。

阿奎那采纳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和质料的学说,认为人的本质是肉体或精神的统一体。但在涉及基督教义的基础时,他却改造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转而维护奥古斯丁的既神学理论。在他看来,人类本性中的自然倾向,其根源都在于上帝,是上帝赋于人类内心的一种行善避恶的道德自然规律。所谓道德即是理想的创造物接近上帝,达到与上帝融合的活动。人类最高生活价值的最高目标在于符合上帝的旨意。自然的生活可以使人得到尘世间的幸福,怎奈这种幸福是暂时的,虚幻的;只有神圣的生活才是永恒的、真正的幸福。

教育的功能在于引导个人的人性从人世间的尘世生活过渡到来世的天国的生活;引导社会,消除纷乱的秩序,遵循上帝的旨意,按照严格的教阶和封建等级制度,服从教会和封建国家的利益。

由上可知,托马斯的人性论是从现实的世俗的情境出发,承认人的物质欲求,从而引导人性达于基督教义所指明的最终的归宿,调和人性与神性,最后归于神性。教育则是引导人性达于至善的工具或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