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禅道
6268800000028

第28章 空欲禅——六根清净(3)

于是,这位门徒弟子扮成乞丐模样,与挑水禅师共度了一天乞丐的生活。第二天,乞丐群中死了一人,挑水禅师于午夜时分同这位门徒将尸体搬至山边埋了,事完之后,仍然回到桥下他们的寄身之处。

挑水禅师倒身便睡,一直睡到天亮,但这位门徒却始终未能入眠。天明之后,挑水禅师对门徒说道:“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我们那位死了的同伙还剩一些食物在那儿。”然而这位门徒看到那肮脏的碗盘,却是一口也吞咽不下去。

挑水禅师不客气地说道:“我曾说你无法跟我学习,这里的天堂,你无法享受,你还是回到你的人间吧!请不要把我的住处告诉别人,因为天堂净土的人,不望有别人的打扰!”

门徒哭着跪下来,诉说道:“老师!你珍重吧!弟子确实没有资格跟你学习,因为你的天堂,弟子无法领会!”

禅就是内在的清醒。禅为“衣单”,衣单亦冷,冷的状态下人是清醒的,所以禅与外物无关,禅自疏朗,禅意清明。

[禅中智慧]

禅认为,佛士在人心,而在于外,心净佛土净。

26.苦集灭道

一个禅师与自己的徒弟在一座小庙中求佛问道。一日,师徒二人在山上采药的时候,救得了一个跌落山崖的姑娘。于是在庙中为她养伤。

经过数日,姑娘身体逐渐恢复。她那形体的美和自然散发的香气使已经长大的小和尚凡心大动。但他并不晓得此心会在日后种下什么样的因果,于是迷茫。

在欲火的驱使下,小和尚已经把所有的清规戒律抛诸脑后,步入凡尘。规矩终敌不过天性,禅师也明白,只能有点失落地静静送走爱徒。爱徒走时带走了佛像,这恰恰说明,在他心中修佛只是一种习惯、一种形式,还没领悟个中真谛。

时光渐渐流逝,禅师老去,小和尚长大,禅师仿佛预见到一切,安详地等待小和尚的归来,等待为爱徒上宝贵的最后一课,也为自己的人生划下完整的句号。

许多年已经过去,尝到生活苦涩的小和尚终于回到了小庙。而禅师已经不在人世,留下的只有那等待的尸骨。顷刻间,小和尚顿悟人生。

[禅中智慧]

凡夫,只要放下妄执妄念,心生清净心和真诚心,才会有般若波萝蜜的洒脱。小和尚花费一生时间,悟懂了其中玄妙。

27.和尚喝粥

某寺中有一个和尚,已经修行了很久都无法得道。其实他没有其他的毛病,就是贪吃贪喝,别人吃一钵饭就够了,可是他总觉得不够,吃了还想再吃。有时明明已经吃不下去了,还是要求别人施舍给他。

眼见比他晚进来的师弟们都一一得道,他很苦恼地请教师父:“为什么我这么认真刻苦地修习佛法,却一直没有得道呢?”

这位老禅师回答说:“正是因为你贪吃,所以一直没有得道。你不用着急,这样吧!明天我为你准备一餐饭,等你吃完后我再为你说法。”

第二天他一起床,便急忙赶到师父那里。老禅师就端出一钵满满的小米粥,旁边放着一个空盆。钵里的粥不断冒出热气,还散发一阵诱人的香味,看得出来是刚做好的小米粥。

老禅师说:“这一钵小米粥归你了,你可以把它吃得精光,吃得像旁边的空盆一样空,不过你要知道,这是刚出锅的粥要等它稍微凉一点之后,你才能吃。”

但是他一闻到小米粥的香味就控制不住自己,很想马上把它喝掉,免得一会儿有人来分享,于是他低下头对着那钵热腾腾的小米粥使劲吹着,想让粥快点凉下来。

刚吹了一会儿,他就急着问禅师:“这粥已经凉了,我可以吃了吧?”

禅师盯着他说:“小米粥就算被你吹凉了,可是你的心还是热的。你应该把粥看作是不干净的东西或者是一碗清水,这样你才能使自己的心冷却下来。”

他茫然地听着禅师的话,似乎听懂些什么,可是还是迫不及待地端起钵开始喝小米粥,结果小米粥太烫,他不得不吐出来,刚好吐在面前那个空盆中。

这时,禅师指着他刚吐出来的小米粥对他说:“你现在再把它吃掉。”

他惊讶地回答说:“这已经是不干净的东西了,怎么能再吃下去呢?太恶心了。”

这时禅师便对他说:“只要你把一切饮食看作是别人的鼻涕或呕吐物,你的心自然会清净下来,内心清净才能深入了解佛法要义,修得正道。”

和尚恍然大悟,很快改掉贪吃的恶习,刻苦用功,后来果然进步神速,终成为了一代高僧。

[禅中智慧]

欲念闪人都有,是人性中“恶”的一面。应常思贪欲之害,能洁身自好,问心无愧,平心静气度终生,便受人尊重,自己也可解脱于不得之中。

28.心迹

三藏法师自诩神通广大,他来到慧忠禅师面前,想与他验证一下。

慧忠谦和地问:“早就听说你能够看透人的心迹,不知是不是真的?”

三藏法师答道:“只是些小伎俩而已!”

慧忠禅师于是想了一件事,问道:“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法师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禅师微笑着点头,将心念一转,又问:“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法师又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笑着说:“禅师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

“果然了得!”慧忠禅师面露嘉许之色,称赞过后,随即将风行雨散的心念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禅定的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世界相、无动静相,这才笑吟吟地问:“请看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

三藏法师神通过处,只见青空无云、水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

三藏法师使尽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彻照,全不见慧忠心迹,一时惘然不知所措。

慧忠禅师缓缓出定,含着笑对三藏说:“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道他人一切去处,好极!好极!可是却不能探察我的心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三藏摇摇头,满脸迷惑。

慧忠禅师笑着说:“因为我没有心迹,既然没有,你怎么能够探察到?”

[禅中智慧]

只要你心迹在,无需隐藏得多深,别人也会察觉。

29.扔掉烂南瓜

人生中本就有许多忧烦苦恼,如果自己再给自己加上一些额外的精神负担,就会累得一生直不起腰来。只有把强加在自己身上的负担卸下来,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心灵的家园。

从前,有一个流浪汉在看不见尽头的路上长途跋涉,他背着一大袋沉重的沙子,一根装满水的粗管子缠在他身上。他右手托着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左手拿着一块岩石,脖子上用一根旧绳子吊着一块大磨盘,脚腕上系着一条生锈的铁链,铁链上拴着大铁球。他头上顶着一个已腐烂发臭的大南瓜。

这个流浪汉一步一挪吃力地走着,每走一步,脚上的铁链就发出哗哗的响声。他呻吟着,他抱怨自己的命运如此艰难,他抱怨疲倦在不停地折磨着他。

正当他在炎炎烈日下艰难行走时,迎面来了一位禅师。

禅师问:“喂,疲倦的流浪人,为什么你不将手里的石头扔掉呢?”

“我真蠢,”流浪汉明白了,“我以前怎么没想到呢?”他摔掉了石头,觉得轻了许多。

不久,他在路上又遇到一位禅师。

禅师问他:“告诉我,疲倦的流浪汉,你为什么不把头上的烂南瓜扔了呢?你为什么要拖着那么重的铁链子呢?”

流浪汉答道:“我很高兴你能给我指出来,我没意识到我在做什么事。”他解开脚上的铁链子,把头上的烂南瓜扔到路边摔得稀烂。他又觉得轻了许多。但随着他继续往前走,他又感到了步履的蹒跚。

后来,他又遇到了一位禅师。

禅师见到流浪汉十分惊异:“啊,好人,你扛了一口袋沙子,可一路上有的是沙子;你带了一根大水管,好像要去穿越大沙漠,可你瞧,路旁就有一条清亮的小溪,它已伴随着你走了很长一段了。”

听到这些话,流浪汉又解下了大水管,倒掉了里面已经变了味的水,然后把口袋里的沙子倒掉。

他站在路上,看着落日沉思。落日的余辉映照在他身上。突然他看到脖子上挂着的磨盘,意识到正是这东西使他不能直起腰来走路,于是他解下磨盘,把它远远地扔进河里。

[禅中智慧]

人只有卸掉所有负担,徘徊在傍晚凉爽的微风中时,才能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30.幸福的味道

幸福是什么?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答案。幸福本没有绝对的定久,平常一些小事也往往能撼动你的心灵,幸福与否,全在于你怎么看待。在需要的时候得到满足,就是一种幸福。

一日,佛遇见一个农夫。农夫的样子非常苦恼,他向佛诉说:“我家的水牛刚死了,没它帮忙犁田,那我怎能下田作业呢?”于是佛赐他一只健壮的水牛,农夫很高兴,佛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佛遇见一个男人。男人非常沮丧,他向佛诉说:“我的钱被骗光了,没盘缠回乡。”于是佛给他银两做路费,男人很高兴,佛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佛遇见一个诗人,诗人年轻、英俊、有才华且富有,妻子貌美而温柔,但他却过得不快活。

佛问他:“你不快乐吗?我能帮你吗?”

诗人对佛说:“我什么都有,只欠一样东西,你能够给我吗?”

佛回答说:“可以。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

诗人直直地望着佛:“我要的是幸福。”

这下子把佛难倒了,佛想了想,说:“我明白了。”然后佛把诗人所拥有的都拿走。佛拿走诗人的才华,毁去他的容貌,夺去他的财产和他妻子的性命。佛做完这些事后,便离去了。

一个月后,佛再回到诗人的身边,诗人那时饿得半死,衣衫褴褛地躺在地上挣扎。于是,佛把他的一切还给他。然后,佛又离去了。

半个月后,佛再去看诗人。这次,诗人搂着妻子,不住向佛道谢。因为,他得到了幸福。

[禅中智慧]

在需要的时候得到满足,就是一种幸福。

31.珍惜自性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感多或少失去一些东西,只有自性从不会失去,而且也只有自性才会永远陪伴着我们。所以,我们不应该忘记自性的存在,更应该珍惜存在的自性。

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富商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

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

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我才不去呢!”

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旅行!

最后,释迦牟尼说:“各位,这个商人就是你们自己。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时两个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第四个老婆是指自性(万事万物不改变不生灭的特性)。人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永远陪伴着你。”

[禅中智慧]

在这个世上,只有自性会永远陪伴着我们,所以,一定要珍惜。

32.钱财为何物

虽说没有钱财不行,但千万不要把钱财看得太重,更不要刻意去追求。因为,钱财只不过是身外之物而已,生带不来死也带不去。

有一个刚出家的小和尚问禅师:“钱财为何物?”

禅师没有回答小和尚的问题,而是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国王,名叫难陀。这国王拼命聚敛财宝,希望把财宝带到他的后世去。他心里想:我要把一国的珍宝都收集到我这儿来,不能让外面有一点剩余。

因为国王贪恋财宝,所以他规定:谁想结交他的女儿,就要带着财宝当见面礼。他吩咐在身边侍候她的人说:“要是有人带着财宝来结交的女儿,把这个人连同他带的财宝一起送到我这儿来!”他用这样的办法聚敛财宝,全国没有一个地方还有金钱宝物,所有的金钱宝物都进了国王的仓库。

那时有一个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她对他极为疼爱。这个儿子看见国王的女儿姿色美丽,容貌非凡,非常喜欢,但是他家里没有钱财,没法结交国王的女儿。为了这事,他生起病来,身体瘦弱,气息奄奄。他母亲问他:“你害了什么病,怎会病成这个模样?”

儿子把事情告诉了母亲,说:“我要是不能和国王的女儿交往,必死无疑。”

母亲对儿子说:“可是国内金钱宝物,一无所剩,到哪里去弄到宝物呢?”母亲又想了一会儿,说:“你父亲死的时候,口里含有一枚金钱。你要是把坟墓挖开,可以得到那枚钱,自己用那钱去结交国王的女儿。”

儿子照着母亲的话,就去挖开父亲的坟,从口里取出那枚金钱。他拿到了钱,来到国王女儿那儿。这时国正的女儿便把他连同那枚金钱送去见国王。国王见了,说:“国内所有的金钱宝物,除了我的仓库中,都荡然无存。你在哪里弄到这枚金钱?你今天一定是发现了地下的窖藏了吧!”

国王用了种种刑法,拷打这寡妇的儿子,要问清楚他得到钱的地方。寡妇的儿子回答国王说:“我真的不是从地下的窖藏中得到这枚金钱的。我母亲告诉我,先父死的时候,口中含着一枚钱。我挖开坟墓,由此得到的这枚钱。”

国王派了个亲信去检查真假。这亲信果然看见了此人父亲口中放钱的地方,这才相信了。国王听了亲信的报告,心里暗自想道:我先前聚集一切宝物,想的是把这些财宝带到后世。可是那个父亲,一枚钱尚且带不走,何况我这样多的财宝呢?

故事讲完了,禅师问小和尚:“钱财为何物?”

小和尚答道:“身外之物。”

[禅中智慧]

钱财乃身外之手,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别把钱财看得太重。

33.讨价还价

人生在世,有些东西是无法打折的,像亲情、友情、爱情等。如果我们试图把它们当做商品来衡量,就会使本来美好的京西变质或者腐烂。

有一个人因为父亲去世,就去寺里请佛光禅师诵经超度。这个人很关心诵经的费用,于是不停地问佛关禅师:“诵一卷《阿弥陀经》要多少钱?”

佛光禅师看不惯这个人悭吝不舍的样子,就不客气地回答道:“一卷《阿弥陀经》需要十两银子。”

那人认为太贵,就讨价还价说:“禅师,十两银子太贵了吧!能不能打八折,八两如何?”

佛光禅师心里觉得很好笑,但还是点头道:“好吧!”

在诵经佛事进行的过程中,那人听到佛光禅师念念有词地说:“十方诸佛菩萨,请将今天诵经的一切功德,回向给亡者,让他能往生东方世界。”

那人听了之后觉得不对头,就向禅师抗议道:“不对呀!禅师,我只听说过人过世以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没听说往生到东方世界呀?”

佛光禅师调侃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需要10两银子,你坚持要打八折,只好送亡者到东方世界去啦!”

那人很尴尬,只好说:“我再加二两好了,你还是让我父亲往生西方世界吧!”

[禅中智慧]

在人一生中,像亲情、爱情,不是商品,因此是无法打折的。

34.无欲无求

俗话说知足常乐,无欲则刚。在生活中,只有那些无所奢求的人,才能够活的开心,过的幸福。在很多时候,我们越是无所奢求,得到的反而会越多。

宋朝的雪窦禅师喜欢四处云游访学,这天,禅师在淮水旁遇到了曾会学士。

曾会问道:“禅师,您要到哪里去?”

雪窦很有礼貌地回答道:“不一定呢,也许去往钱塘,也许会到天台那里去看看。”

曾会建议道:“灵隐寺的住持珊禅师跟我交情甚笃,我写封介绍信给您,您带去交给他,他一定会好好地招待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