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我是理财能手
6272700000010

第10章 零花钱不乱花,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1)

1.零花钱定期给

豆豆上五年级,妈妈每周给他10元零用钱,原本是让他在学校买些学习用品,没用完的部分可以存起来。想不到他每天都把钱花的精光,还经常让妈妈多给他一点。

妈妈心想,一周10元零用钱也不多,就每周给他20元零用钱。没想到,这还不够豆豆花,当豆豆又找妈妈要的时候,妈妈本不想再给他。但是豆豆一撒娇,妈妈就心软了。于是,豆豆用完钱后妈妈就给他,结果豆豆每周的零用钱越来越多,花钱也越来越没有节制了。

给零花钱是为了让孩子接触经济问题,逐步培养经济意识,满足孩子合理的经济需要。另外还能培养孩子如何打理零花钱的能力,引导孩子懂得钱的价值和功能。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这就要求家长讲究发放零花钱的方法,不能孩子什么时候要就什么时候给,也不能孩子要多少就给多少。

正确的做法是定期给孩子零用钱,在每周或每个月固定的时间给孩子数额相同的零花钱,这是教孩子理财的好方法。

当然,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的花销必定会增多,家长可以适当增加零花钱的数额,但是不能轻易增加,更不能增加得太多,否则其作用将会适得其反。孩子的年龄越小,零用钱就越要分多次给。开始每两三天给一次,以后可以每周给一次,再后每半月或每月给一次,以培养孩子计划用钱的习惯。

在给孩子零花钱的时候,要告诉孩子:“这是一周(或一个月)的零花钱,在这个时间内,你应该好好利用这些零花钱购买学习用品,而不能乱花,如果有结余,应该将其存起来,以备今后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如果孩子没有按照你所说的那样做,提前把钱花光了,你切不可再给孩子增加零花钱。否则,孩子会变得得寸进尺。

每次给的零花钱要具有一定的量,使孩子能将一部分钱用于消费,一部分钱用于储蓄。在决定零花钱数额时,家长应该和孩子好好谈一谈,问问他们觉得需要多少,为什么需要某个数额,同时你应该告诉孩子你认为多少比较合理,不会超过家庭预算开支。还要把你的愿望告诉孩子,如你希望孩子用零花钱做什么用。

家长应以认真的态度和孩子进行讨论,已达成彼此满意的解决办法。告诉孩子,协议一旦达成,他就必须遵守执行。也要让孩子明白,零用钱是家庭生活的一项规定,并不是父母对他施加压力的工具,也不会因父母情绪好坏而随意增减。

等下一次给孩子零用钱时,父母最好问孩子上次零用钱是怎样花的,如果发现孩子花了不该花的钱,应该指出来;发现孩子花的合理的地方应该予以表扬。父母双方要配合默契,及时了解并解决孩子花钱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2.家务与零用钱不可简单挂钩

晚饭后,小家伙准备去客厅里看电视,被爸爸一把抓住。“去厨房,帮妈妈洗碗。”孩子不太愿意,嘟着小嘴。爸爸笑着说:“想要零花钱吗?以后的零用钱就用做家务活来换吧!”

“啊?”孩子大叫一声,嘴巴一下子撅了起来。

爸爸解释道:“你现在都上初中了,应该在家里做些家务了,还可以培养你的劳动能力,这难道有什么不好吗?”

孩子不太高兴地答道:“好吧,我做就是了。但是具体怎么算报酬呢?”

爸爸说:“这样吧!洗一次碗,我是指全部洗完,包括擦灶台刷水池扫厨房的地和拖厨房的地,1元钱怎么样?”

“嗯……还行,可以!扫房间的地呢?

“扫房间的地,包括所有的房间,还有外面的阳台,一次2元钱。”

“如果我还拖地板呢?”

“拖地板很累人的,如果你把家里全拖干净,一次给你5元钱!”

“哇!这么多!那我天天拖!”

……

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认真地做家务,确实也得到了不少零花钱。但孩子做家务的目的完全是出于钱的考虑,所以一旦有其他事与“钱”发生冲突的时候,孩子就会选择放弃做家务。

比如,每当小伙伴找他去玩时,他就扔下进行一半的家务跑掉,爸爸说他时,他就反驳道:“大不了不给我零花钱,我才不稀罕呢!”当孩子不愿意做家务时,妈妈批评他,他却顶撞道:“我心情不好,不想做家务,没想要零花钱。”而过年后,孩子得到了大笔的压岁钱,那段时间他再也不做家务了,他说:“我现在不缺钱花,就有权力选择做不做家务。”

慢慢地,爸爸妈妈发现孩子没有责任感,让他帮个忙就要求给钱,孩子好像掉进了钱窟窿。

当家长将孩子的零花钱和家务劳动扯在一起时,时间一长,他们就会发现孩子做事的出发点是金钱。慢慢地,孩子会失去责任感,丢失感恩的心态,在他们眼里唯有金钱可以衡量一切家务劳动。甚至在妈妈生病卧床的时候,让孩子帮忙倒杯水,有的孩子都会问:“给多少钱?”

不错,这样的孩子很有“经济头脑”,但是这不是父母想要的结果,因为它与教育宗旨背道而驰,培养出来的是一个没有人情味的孩子。因此,千万不要把家务劳动和零花钱混为一谈。

家务劳动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做家务是每一个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员,虽然他年龄尚小,但这不能抹杀他做家务的义务。父母应该让孩子承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譬如扫地、洗碗。也可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增加孩子的家务劳动量。

以家务劳动来换取零用钱,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正常的家庭生活。至于孩子日常生活所需的零用钱,应该由家长提供。这与家务劳动索取报酬,完全是两回事。

不少家长赞同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家里每位成员都应该分担一点家务,不存在拖一次地给多少钱的问题。一位母亲说,有一天她的女儿告诉她,她们班里有的同学在家里做家务赚零花钱,希望以后也可以这样。

这位母亲是这样回答的:“如果你需要零用钱,妈妈可以每个月给你一点。但你要帮妈妈做家务来赚零用钱,妈妈不同意,因为家务是家里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如果你做家务要收钱,那我和你爸爸做家务、给你洗衣服、做饭是不是也要收钱?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不应该收钱。爸爸妈妈是出去工作挣钱,挣别人的钱。如果你想挣钱,就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出去挣钱。”最后,女儿明白了妈妈的意思,同时也更加珍惜爸爸妈妈给她的零用钱。

所以,我们不能把孩子做家务与给零用钱简单地挂钩,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使孩子通过其他途径挣取零花钱。而对于孩子需要的零花钱,家长不能不给,也不能多给,要给的恰当,还要让孩子用的合理;对于家里的家务活,应该引导孩子去做,让孩子知道那是一种义务,也是对家庭的一种责任。

3.金钱奖励,方法要恰当

李阳刚进入初中时,父母为了让他有学习的动力,三年后能考上重点高中,就对他频繁进行奖励。今天作业写得工整,奖给他两元钱;明天考试取得好成绩,奖给他10元钱;老师对李阳有好的评价,父母高兴地奖给他20元;期中期末考试进入班级前十名,分别奖给他50元;在家做了家务,也奖。总之,李阳处处都有机会“得奖”。

一个学期结束后,李阳总共得到了1000元的奖励,他在金钱的激励下自然表现不错,成绩在班里很棒。第二学期,爸爸妈妈觉得这样奖励下去自己承受不住,于是不再奖励李阳。李阳见没了奖励,马上宣布罢课。

爸爸妈妈很生气,批评他:“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不好好学习今后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可是李阳根本听不进去,反而质问爸爸妈妈:“你们想我好好学习,就是为了以后我赚多点钱让你们好好享受生活,你既然想达到目的,现在就应该付出,奖励我是应该的。”

爸爸妈妈听了这话,差点没气晕,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儿子这样不明事理,说出这种没良心的话。但是,既然是自己的“奖励”影响了孩子,现在又能够怪谁呢?

现在的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常常被家人哄着,孩子有好的表现父母就奖励他零花钱,不少孩子每天得不到几块钱就不去上学。而家长为了满足自己的孩子,就用钱来打发他们去学校。这样一来,孩子也习惯了向父母要钱,直到最后认为父母奖励自己金钱是应该的。没有了奖励就不上学、不听话,变得霸道、任性,让父母伤透了脑筋。

其实,这就是不恰当的奖励给孩子造成了不良影响。奖励没有什么不对,正确地运用奖励手段,是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但是如果父母三天两头奖励孩子钱,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奖励他是应该的,奖励他时不正常的。因此,父母要注意奖励的方法。

(1)不能过于频繁地奖励孩子。

奖励不是“渲染式”的,而应该是“点缀式”的,偶尔来一次,能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如果什么都实行奖励制度,今天作业做得好,奖;明天考试考得好,奖;家务劳动做得好,奖,等等,很容易产生负面效应,容易使孩子产生这样一种心理:你不奖我就不做,我做了你就应该奖励我,否则我岂不是白做了?这样孩子就把获取奖励当作目的。

家长应该分清楚,什么该奖,什么不该奖。凡是孩子应该做的,是孩子的义务,比如作业写清楚、简单的家务等都不应该奖,而对于孩子额外的积极表现、突出成绩、明显的进步,才应该给予适当的奖励,且不能过于频繁。

(2)奖励形式要多种多样。

奖励最忌直接用金钱或是物质,那样容易使孩子受到拜金主义的影响。正确的奖励应该力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比如当孩子达到了你规定的目标时,可以奖励他一本非常喜欢的课外书,带他去看一场电影以示奖励,带他去外地旅游以示奖励,或者奖励孩子由他自己选择一样礼物等。总之,奖励应该是有意义的,应该具有精神鼓舞作用,能产生久远的影响力。

(3)融奖励于不经意间。

有时候孩子进步了、有好的表现,但是他并未发现自己的进步和优点,这时父母点出孩子的进步和优点,给他一些奖励,会让孩子兴奋不已。这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时刻在关注着自己,因而他会加倍努力。

比如,孩子平时生活习惯不太好,房间总是乱糟糟的,可是有一天你发现他的房间整洁干净,这时,你不妨给他一定的奖励,给他一个惊喜。又比如,孩子班里的一个同学生病了,孩子自作主张,用自己的零花钱给那位同学买了礼物去看望同学。当你得知此事后,不妨赞扬他,给他奖励,表示对他的这种行为进行充分的肯定。

(4)要辩证地对待奖励。

优点和缺点是相对的,优点的背后往往是缺点,缺点的背后也往往是优点。对孩子不能只奖励而不惩罚,更不能只惩罚不奖励。要奖罚分明,不能因为奖励了孩子就看不到孩子的缺点。

值得注意的是,奖励不能失信于孩子。说好了要奖的就必须奖,说好了奖多少就奖多少,不能说话不算数,也不能给孩子打折扣的奖励。只有当父母正确地运用奖励手段教育孩子,才能使奖励真正发挥作用。

4.严格控制孩子的零用钱

陶娟12岁这一年,妈妈和爸爸开始给她支配零用钱的权力,并在一番商量之后,将每月基础零花钱定为107元。因为陶娟每个星期都要参加小提琴、英语、奥数三个培训班,特长班学习都是孩子自己赶车前去,一个星期来去的路费8元,一个月四个星期32元;每天早餐为两元,30天即60元,除去路费和早餐费,还剩下15元。表面上陶娟拿到的钱挺多,但真正用于满足个人需要的零花钱并不多。

第一次给陶娟零花钱的同时,爸爸妈妈给了她一个小本子,爸爸摸着她的头豪爽地说:“既然是给你的零花钱,就由你全权支配,但我们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你应该建立零花钱账本,把每次零花钱的使用时间及事项记下来,这是为了培养你的计划能力和核算能力。”陶娟乐呵呵地说:“爸爸妈妈真民主,你们这个小小的要求通过!”

在父母的细心管理下,陶娟的零花钱使用的很合理,她学会了精打细算地花钱。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关于孩子零花钱的问题也被提上了家庭议程。许多家长都想给孩子灌输花钱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引导孩子正确地面对财富,学会管钱、省钱和用钱。然而,给孩子多少零花钱?又如何控制和管理孩子的零花钱?这些问题在不少家长看来还是很棘手的。

那么,要想控制好孩子的零花钱,应该怎么做呢?

(1)每月给孩子基础零花钱。

所谓基础零花钱是指每月孩子必须用的钱,例如上文故事中提到的交通费、早餐费,就属于这类零花钱。因为这些钱是必用的,孩子没办法从中省出钱来。因此,这笔钱表面上是给孩子的零花钱,实际上是“死”的。

如果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当他没钱买零食或玩具时,想从基础零花钱中省出钱来用于其它花销,那么他就会遇到很多麻烦。比如,孩子从交通费、早餐费中省钱买零食,那么他得步行或挨饿。这种麻烦会对孩子大手大脚花钱的行为有制约作用,当孩子发现步行太累、挨饿难受时,自然而然变乖起来。

(2)让孩子学会写零花钱申请。

当孩子遇到特殊事情需要花钱时,如他看中了一本书想买,就要写零花钱申请报告,报告中要写明增加经费的原因。当父母觉得孩子的申请具有合理性后,就可以把钱给孩子。

事实上,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毕竟孩子处于成长过程中,他们内心充满好奇,需求不断变化,经常会被一些新奇的东西吸引。如果父母给孩子的零花钱太固定,缺乏灵活性,孩子的需求就容易因为缺少零花钱被压抑,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

(3)要求孩子进行零花钱账目管理。

并不是把零花钱给孩子就完事了,还要给孩子准备一个记账本,让孩子将每个月的零花钱使用情况记录下来,这样能对孩子的零花钱进行更细致的管理。否则,孩子花完零花钱后,却记不起钱花在什么地方,家长也没办法发现孩子哪些钱花得不合理。

(4)零花钱定时发放。

定时给孩子零花钱的好处是,让孩子知道如果自己随便花钱,就没办法在零花钱的使用期限内再次向父母要钱,这就促使孩子学会计划花钱。

(5)加零花钱的方法。

如果零花钱没有合理安排好,提前用完,坚持不再给予,如果孩子在学校表现优异,在家积极做家务,家长可以适当奖励孩子一些零花钱。但是这仅是奖励,而不能让孩子认为这是通过自己好好学习、积极做家务交换来的。否则,孩子容易将学习、做家务的目的看作是赚钱,这就有“动机不纯”之嫌。

5.千元名牌宠出奢侈孩子

尽管家庭条件优越,但如何教育孩子理财还是让黄女士非常头疼。黄女士说:“因为我家里很富有,平时给孩子的零花钱一大把,但是孩子还不知满足,经常跟班里的同学在穿着上比高档,讲的是名牌,我心想家里也不缺这些钱,就给他买。结果孩子就越来越不像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