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我是理财能手
6272700000009

第9章 参与家庭理财,小鬼当家方知柴米贵(3)

女儿问:“妈妈,我们的购买力强吗?”妈妈说:“原来我们家的购买力还不错,但是现在爷爷生病了,需要钱给爷爷看病,妈妈又没了工作,少了收入,所以,现在我们的购买力很弱。”

听了妈妈的话,女儿小声地说:“妈妈,你是说我们家现在没有那么多钱是吗?”“是的。”妈妈看着女儿说道。“好,我懂了,今天我不买娃娃熊了。等以后我们的购买力强时再买。”“真是乖孩子,妈妈爱你。”说完,妈妈牵着女儿的手走了。

购买力是什么东西,很多10来岁的孩子并不懂,这就需要家长来教会孩子们了。因为很多孩子认为,想要什么东西就可以买,反正爸爸妈妈有钱,还可以找爷爷奶奶帮忙。这也就间接造成了孩子大手花钱的毛病。

所谓购买力,就是人们支付货币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能力,或者说在一定时期内用于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额。通常情况下,决定家庭购买力的因素有工资收入、个人理财投资、出租房屋等获得的收入,还有从财政方面得到的收入(如补贴、救济、奖励等)、银行和信用单位的农业贷款、预购定金净增加额、居民其他收入、社会集团购买消费品的货币。

这些收入的总和决定了一个家庭的购买能力,也就是说如果家庭较为困难,那么就没有那么多钱用来买东西。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你的家庭确实存在资金紧张的问题,那么孩子吵着要买这买那的时候,你不应该瞒着孩子忍痛割“爱”,而应该实话实说,告诉孩子为什么你不答应他的要求。这就要求家长在必要的时候把家庭的经济状况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钱不是大水冲来的,不是在地上捡来的,而是通过辛苦工作换来的。

当你以平和的语气把购买力分析给孩子听,孩子会理解父母的苦衷,与此同时,他也会约束自己膨胀的购买欲望。因为,他知道家里确实没有那么多钱,不得不节省一点。这就使孩子懂得了理财的必要性,这时家长再教孩子一些实用的省钱小妙招,孩子很容易养成节省的习惯。

9.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理财计划中来

张甜的爸爸妈妈很注重培养她的理财观念,给个月的月底他们就要开一个家庭经济报告会。会上,爸爸、妈妈分别报上本月所得的工资,加在一起后,在扣点全家人各方面的生活开销,算出最后的结余。

张甜就是这个大会上的记录员,她还负责算账。因而,家里的每月收入是多少,开销是多少,结余了多少,张甜心里都有数。爸爸妈妈告诉张甜,要把每个月一半的结余存起来,留给她以后上大学。

由于爸爸妈妈很早就让张甜参与到家庭理财中来,张甜已经养成了节俭的习惯。现在,上初中的张甜在吃穿用上不追求时髦、不要求高档,只要能用就行了。而且每个月爸爸妈妈给她的零花钱,她总是很小心地花,每个月都能省下几块钱。

基本每位家长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带孩子去超市时,孩子总嚷着买这买那。针对这种情况,家长有必要教育孩子合理消费。这并不意味着要对孩子讲大道理,讲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家长可以让孩子直接参与家庭的“经济管理”,让孩子清楚家庭的收入、支出情况。这样孩子自然懂得该不该乱花钱。

给孩子充分的知情权,让孩子对家庭经济状况有所了解,会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让孩子知道,父母每月挣的钱,有多少要用于日常开支,多少要用于临时性事务,还剩下多少要留下备用。当孩子们懂得了这些,也会自觉收敛自己的铺张浪费行为,还有可能主动为家庭理财出主意,想办法,再加上家长的正确引导,孩子走出高消费的误区就不难了。

然而,有不少家长认为早早地就和孩子谈论金钱,还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收入,容易把孩子带入“钱罐子”里。而且有些父母收入不菲,他们觉得如果告诉孩子,孩子对金钱的欲望会更加膨胀,而一些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则自卑地认为,孩子得知自己赚这么一点钱,一定会看低父母,甚至使孩子变得自卑。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专家给家长们一个建议:作为家长自己要把好关,要对孩子做好引导工作,让孩子参与家庭理财。应该和孩子一起把每个月家里的收入和支出记在账本上。不要认为还在才10来岁,觉得为时过早,或觉得把收入告诉孩子不太好,事实上,这比起有的父母总是给孩子讲哪些该花哪些不该花,取得的教育效果更好。同时,家长还应该引导孩子把他所花的每分钱记下来,然后一起检查哪些钱花得不应该,哪些钱花得物有所值。

如今,中学校园里,孩子们攀比的内容越来越离谱。如果家长让孩子了解自家的实际情况,更能教育孩子从实际出发,学会理智消费。

10.不要过早成为“刷卡族”

有位家长看自己孩子的压岁钱多,过完年就以自己的名义给他办了一张借记卡。一段时间后,这位家长被银行通知,说他在某商场一下子刷卡消费掉800多元。这位家长马上找到儿子,问怎么回事。儿子说好朋友要过生日,得买礼物,就刷卡买了一个800元的MP4送给同学。这位家长一听气不打一处来,跑到银行要求退卡。

还有一个男孩子,在妈妈的帮助下办了一张银行卡,父母把他每个月的生活费及零花钱存进他的卡里。可是这个孩子却时不时告诉爸爸妈妈:“没钱花了。”而当父母问及理由时,他就说学校要交这个费那个费。

有一次,妈妈去学校接他,到学校门口的一家便利店买饮料,当时正是放学时间,店里挤满了穿校服的学生。零食、饮料、八卦杂志、小玩意……学生们忙着挑东西,售货员也忙得不亦乐呼。结账的时候,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刷卡。

这时,妈妈似乎明白了什么,仔细追问儿子消费的情况。原来,自从办了银行卡他经常到便利店买零食,不知不觉钱就花没了。经过商谈,妈妈和儿子达成协议,到便利店消费可以,但不能没有控制,不能把生活费都搭进去。

理论上,6岁以下的孩子只要愿意办卡,在有监护人陪同的情况下,带上户口簿,就能够拥有一个账户,可以是存折,也可以是借记卡。如今,孩子的零花钱和压岁钱越来越多,为了便于孩子打理,许多银行都向中小学生“敞开大门”;与此同时,孩子可以在ATM机上取出现金以及POS机上刷卡消费,十分方便,而且不会被父母阻拦。

但是,这就意味着孩子可以拿着卡乱刷一气吗?这就要求家长在孩子的理财教育上多花点心思。其实,如果家长仅仅是退掉孩子手中的卡,而不去培养孩子良好的消费习惯,孩子拿着现金照样会好不心疼地花出去。

之所以不赞同孩子刷卡,是因为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不强,在关键时候无法控制自己的购物欲望。看到同学们刷卡了,买了什么东西,他们出于攀比心理,也会跟着买,甚至买更好的。而这时父母丝毫不会发觉,更无法阻止。如果直接给孩子现金,一周给一次,家长就比较容易监督孩子的消费行为。

难道家长帮孩子办一张带有储蓄性质的英汉卡,反而办错了吗?反而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花钱的坏习惯?当然,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储蓄,学会有节制地花钱,但是家长误解了对孩子的理财教育,他们简单地认为替孩子将压岁钱存进银行卡里,就是教会孩子理财。

事实上,理财教育包括对金钱、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和价值认同,包括经济金融常识及个人家庭理财技能和方式,包括理财情景教育、实际操作训练和理财氛围的营造等。对孩子的理财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美国,一些家长从教孩子认识硬币到认识数额大的纸币,从培养孩子的储蓄观念到让其学会“炒股”。

也就是说,如果家长给孩子办卡了,也不必有太多的担忧。家长可以加强监管力度,不要一次性给孩子往卡里打太多钱,这样可限制孩子的消费,即使孩子不慎将卡遗失,也不会造成太大损失。

当然了,对于已经养成了良好的消费习惯的孩子,家长应该充满信任地对待孩子,给孩子办一张银行卡,让孩子将平日攒下的钱存到卡里,对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还是很有作用的。

11.“想要”和“需要”是两码事

10岁左右的孩子见到什么就想买,晓芬就是这样的。妈妈为此感到烦恼,后来朋友建议她让孩子分清“想要”和“需要”,让孩子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放弃自己想要但是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

有一次,妈妈带着晓芬去逛商场,晓芬看到了一个锅,缠着妈妈要买。妈妈纳闷了,问:“你要锅干什么?”晓芬说:“她和伙伴们玩过家家的时候要用锅。”妈妈告诉她:“那只是游戏,不必用真的工具。”但是晓芬不同意。

妈妈对晓芬说:“如果你真的想买,那先告诉我‘想要’和‘需要’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

晓芬不假思索地说:“‘想要’和‘需要’的意思基本相同的,有‘需要’才‘想要’。”

妈妈说:“你真的认为有‘需要’才‘想要’吗?”

“是的。”晓芬说。

妈妈说:“那么不需要的东西就不想要了,不想要就没有必要买了?”

晓芬不太肯定地点点头。

妈妈说:“做游戏不需要买锅,你随便可以找个东西当道具,所以就没有必要买。”

就这样,晓芬被妈妈说服了。以后每次买东西前,妈妈都会让晓芬把购物计划列在纸上,然后让她把“需要的”和“想要的”的区分开来,只买需要的东西,不买想要的但对自己没用的东西。

为什么孩子见了东西就想买呢?因为它们想要,但是真的需要吗?不一定。每次在给孩子买东西前,家长应先考虑:这件商品是孩子需要的,还是孩子主观想要的?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在考虑这些问题时,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再做出选择。多给孩子这种体验的机会,让孩子慢慢懂得“想要”和“需要”的区别。

在这一点上,德国家长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德国人天性严谨,在买东西的时候,他们不允许孩子买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德国教育专家还提醒家长教会孩子正确区分愿望和需求。愿望是指通过广告和其他儿童的炫耀所产生的对某一物品的渴求,而需求指的是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物品。比如说:孩子近视,他需要一副眼镜,这是需求。但如果孩子要一副昂贵的镜架,那就是愿望。家长在指导孩子购物的时候,一定要帮助孩子正确领会这一区别,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有莫大的帮助。

你可以让孩子在一张纸上把从各种渠道获得的收入都写下来。这些包括零花钱、打工挣来的钱和馈赠等。然后让他把应该买的物品和想买的东西都写出来,从铅笔到遥控车,全都让他们自由支配。

一周之后,你再让孩子把那张购物清单拿出来看。让孩子们把大的列表拆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列出他必须要买的东西(如学习用品、午餐、卫生用品和其它你同意买的东西),另一部分列出他想要的有趣的东西。然后让孩子把必须买的东西需要的费用累计相加,将它与孩子的共有的钱进行比较,看看还能剩余多少钱。然后,再让孩子考虑是否用剩下的钱买那些感兴趣的玩意。

当孩子认识到,只能买“需要”的东西时,家长可以借此机会教孩子了解商品信息和购物常识。比如货比三家,如何还价、怎样看标价及商品的有效期等,从实践中获取信息。

12.学会对自己的花销负责

有一次,贝克得到了20美元的零花钱,可是转眼之间他就用这笔钱买了他并不需要的棒球卡。对此,爸爸这样说他:“贝克,我给你的零花钱就是你自己的财产,你要为自己的购物行为负责。因为,即使你花完了零花钱,我也不会在这个月继续给你零花钱。”

爸爸还教贝克把想买的东西写在纸上,过了两天后再看,是不是还很想买。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有时候一时头脑发热而买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贝克10岁的时候,爸爸为他在银行里开立了活期账户。每个月爸爸将固定的零花钱存进卡里,贝克可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不能问爸爸要钱,而是要奔向自动取款机,从个人的账户里取钱。

这样做的效果真是惊人,很快,爸爸就发现了贝克“小气”了很多,当爸爸问贝克怎么一下子变得节省起来。他答道:“以前感觉那是你的钱,但现在,觉得钱是属于自己的了,既然是自己的钱,我就得为自己的花销负责。”

如今,独生子女就像小皇帝,他们从媒体广告和社交圈子中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要什么父母就给买什么,形成了对金钱与欲望的一种特有价值观。说句实话,现在的孩子不缺钱花,有爷爷奶奶给的,也有外公外婆给的……拿到的钱多,花的也多。

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总是要这要那时,不必为此大惊小怪。毕竟,买东西的钱又不是他自己出,用的是父母的钱。因此,如果你想让孩子为自己的花销负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花自己的钱。

想看看,当你的孩子在花自己的钱时,他的态度是不是有所转变呢?逛街的时候,你给孩子10元钱,告诉他这就归他所有,他有权力决定怎样处置,你会发现,他的花销一下少了很多。

如果有一天,你给孩子10元钱,告诉他那是一周的零花钱,可是当他一下子将这些钱花光了,并转个背就向你要钱时,你可以告诉他:“这是不行的,你只有10元钱,但是你已经花光了,现在你只能等到下周才能得到零花钱。”记住,当孩子吵闹的时候千万不要向他妥协,也不要认为他只是一个孩子就再次给他零花钱,你之所以表现得那么“绝情”是为了告诉孩子:“每次给他的零花钱,他都应该好好利用,需要为自己每一笔花销负责。”

想让孩子好好利用每一笔零花钱,并为自己的花销负责,就应该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购物欲望。当孩子看到商店中和广告中展示的商品时,他们会忍不住想买下来。不过有时候,他们却对买下的东西感到失望。因此,让孩子忍上几天,那股冲动就会一去不复返了。这也是防止孩子乱花钱的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