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培养会说话巧办事的好孩子
6277200000021

第21章 孩子懂得感情投资是办事的阶梯(1)

1、教孩子学会理解他人

得人心者得天下,得人心者好办事,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家长要教孩子学会利用感情投资赢得人心,搭建好办事的阶梯。有人说:“理解他人是感情投资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也是其他所有项目投资的入门钥匙。只有理解他人,你才能知道怎样进行情感投资。”没错,只有教孩子先学会理解别人的感受,理解别人需要什么,孩子才能有针对性地付出努力。

有一次,松下幸之助在一家餐厅和客人吃饭,一行6个人都点了牛排。等6个人都吃完主餐时,松下让助理把烹调牛排的主厨请了过来,他特别强调:“不要找经理,找主厨。”助理发现松下幸之助的牛排只吃了一半,心想主厨可能遇到麻烦了。

主厨来时感到很紧张,因为他知道客人很有来头。“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主厨紧张地问。

“烹调牛排,对你已不成问题。”松下幸之助说,“牛排真的很好吃,但是我只能吃一半。原因不在于你的厨艺,因为我已经80岁了,胃口大不如前。”

起初主厨和其他客人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过了好一会儿才恍然大悟。

松下幸之助说:“我想当面和你谈,是因为我担心你看到吃了一半的牛排送回厨房心里会难过。”主厨听了这话,非常的感动。

还有一次,松下幸之助对一位部门经理说:“我个人要做很多决定,并要批准他人的很多决定。实际上只有40%的决策是我真正认同的,余下的60%是我有所保留的,或我觉得过得去的。”

经理感到有些惊讶,假使松下幸之助不同意的事,他完全可以一口否决。然而,松下幸之助解释说:“每个决策都经过你们的思考和努力,我需要理解你们的苦心。我想一个领导人有时应该接受他不喜欢的事,因为任何人都不喜欢被否定。”

相信松下幸之助的一番话会让听者的心里热乎乎的,因为他很懂得理解他人的感受,他的一言一行都给人留下了不能忘怀的好感。

教孩子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父母先要学会理解孩子的感受。比如,你正在忙着做一件十分重要的事,3岁的孩子突然打断了你,要你做一件在你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而你急孩子所急,满足了孩子的愿望。这就是真正地理解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理解,你的感情投资就成功了。下一次,当你需要孩子理解的时候,你告诉他,他就会很认真地配合。

尤其当孩子遭受失败、情绪失落的时候,父母更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学会给孩子以心灵的慰藉。比如,在拔河比赛中,孩子失败了,当你看到孩子的手起了水泡,伤心地哭了的时候,你可以来到孩子的身边,蹲下身子,握住他柔嫩的小手,告诉他:“你和同学们都尽了最大的努力。你在妈妈的心目中永远是最棒的。”当你这样对待孩子时,孩子也会这样对待别人。比如,在团队游戏中,同伴失误了,孩子不会埋怨同伴,而是理解同伴,这就为他赢得了别人的好感。

有一次,叔叔全家要外出旅行,苏斯也幸运地获得了邀请。出发前,叔叔的车坏了,行程受到了影响。叔叔非常懊恼,他告诉苏斯,必须把行程改到第二天。苏斯感到非常失落,她明显地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

妈妈发现苏斯的情绪不对,就问:“你是因为外出旅游的行程受到影响而不高兴吗?”苏斯点点头。妈妈说:“女儿,行程受到影响,叔叔也很难过,而且他的车坏了,他是最不幸的。你应该学会理解他现在的心情,知道吗?”苏斯听从妈妈的教导,给叔叔打了个电话:“叔叔,您的车坏了,我知道您很懊恼,我能理解您现在的心情。没关系,您安心地把车修好吧,相信明天是一个出游的好天气。”

苏斯的一番话让叔叔心头的不快顿时消散。第二天,叔叔带着全家及苏斯出游了,他们玩得非常开心。

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这种理解需要表达出来。比如,同学考试失利,情绪糟糕,可以让孩子对他说:“我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我可能也会难过。”这样的话能够安慰别人,表达对别人的理解,让别人心情变得好受些。

事实上,孩子对别人表示理解,是一种心理支持和精神安慰,特别是当别人失落的时候,孩子对其表达理解,并以实际行动安慰他,往往给人一种雪中送炭的感觉,会让别人铭记在心,很容易赢得别人的好感。那么,当孩子遇到烦恼时,他同样会获得别人的帮助和安慰。

2、教孩子学会关心体贴别人

现在我们的家庭大都是孩子少,有的是五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家长的溺爱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只知道接受爱,不知道关心和爱护别人。孩子不懂得对他人表示关心和体贴,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因此,父母要在孩子小时候就培养他们关心他人、体贴他人的习惯,教孩子学会通过感情投资去争取别人的好感和帮助。

有一天,妈妈和4岁的儿子在儿童读物上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

小猫戴着一顶很大的草帽和3只小鸭子一起走。下雨了,小猫把草帽当做雨伞,为3只鸭子挡雨。小鸭子走路走累了,小猫把大草帽倒过来,顶在头上,让小鸭子们坐在里面。走着走着,它们遇到了一条河,3只小鸭子把小猫的草帽倒过来当做船,让小猫坐在里面过河。

看了这段小故事后,妈妈对儿子说:“宝宝,你知道这个故事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吗?”儿子不太清楚,就问:“妈妈,您告诉我好吗?”妈妈笑着说:“宝宝,这是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和照顾,你关心别人,别人也会关心你;爸爸妈妈关心你,你也应该关心爸爸妈妈。你还要关心其他小朋友。这样别人就会喜欢你,当你需要关心和帮助的时候,他们就会出现了。”儿子听了妈妈的话,懂事地点点头。

简单的故事情节,再配上充满想象力、温馨甜美的画面,还有妈妈轻柔的语言,告诉孩子:要想别人善待自己,自己就要学会与人为善、关心别人、体贴别人、照顾别人,这样才能赢得人心,才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帮助。

关心体贴别人是一种美德,能使孩子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拉近孩子和别人的距离,让孩子变得更受人欢迎。关心和体贴他人,有时候是一句关切的话语,有时候是一句真诚的问候,有时候是一句善意的提醒,有时候是主动地帮助他人解决困难。

放学的时候,天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大部分的学生都被父母接回家了。何超、李健以及其他两位女生留在教室里打扫卫生。卫生打扫好了,他们准备回家,有位女同学没有带雨伞,正巧她的家离何超家比较近,于是她对何超说:“何超,我能和你共一把伞回家吗?我们正好顺路。”没想到何超不同意,他说:“雨下这么大,如果我们共一把伞,那我一定会被淋成落汤鸡的。”

正在那位女生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李健主动地走到她身边说:“来,我和你共一把伞回家。”女生说:“你家和我家离得很远,而且不在同一个方向,那样会把你淋湿的。”李健拍拍胸膛说:“没事的,你放心好了,我先送你回家,然后我再回家。”李健说着就把雨伞撑开,先把女同学送回了家,然后自己再回家。当他回到家时,裤子已经全湿透了。爸爸妈妈得知李健做了好事,都高兴地对李健竖起了大拇指。

第二天,那位女生关切地问:“李健,你昨天没事吧?我担心你因为我,把自己弄感冒了。”这句关切的话让李健感到非常开心,因为他知道自己对同学的关心赢得了感谢,他觉得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从那以后,李健逐渐地赢得了那位女生的好感。由于那位女生的成绩不错,因此她经常关心李健的学习,当李健碰到难题时,她很乐意帮李健解答。

教育孩子关心和体贴别人,可以从日常的生活小事着手。比如,孩子的班里来了一个新同学,可以鼓励孩子主动地和对方打招呼,向他作自我介绍;当小伙伴生病时,可以鼓励孩子打电话慰问或者去对方家里看望一下对方;当同伴不慎摔倒了,让孩子主动地把他扶起来……在这些小事上,都可以让孩子对别人表达关心和体贴,给人感动和温暖,赢得他人的好感。

当然,教孩子学会关心和体贴同伴,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关心和体贴父母。有位母亲很注重在生活细节中教女儿关心别人,而且获得了成功。有一次,她的手不小心被刀弄出血了,女儿很关切地说:“妈妈,要勇敢啊!”说着马上找来创可贴,帮她把伤口包好。父母教孩子学会关心照顾别人,而不是一直扮演一个被照顾呵护的弱者,孩子才会有感恩之心和爱心,才会懂得同情别人。

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父母可以这样做:

第一、父母不要整天围绕着孩子转。

千万不能以孩子为中心,否则,孩子养成以“我”为中心的性格,他就不知道如何去关心别人的。

第二、教孩子知道为别人着想。

父母要让孩子懂得关心、体贴他人的欣慰和快乐。父母可以对孩子说:“你学会关心别人了,我感到很高兴。”有时还可适当地对孩子进行奖励。久而久之,孩子的行为就会形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父母要为孩子做榜样。

孩子的模仿力非常强,而父母无疑成为孩子首先模仿的对象。如果父母自己的行为是自私的,那么孩子就很难学会关心别人。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都应时刻提醒自己:“我是孩子的榜样”。

3、教孩子学会安慰别人

当同伴、同学或者朋友伤心难过的时候,孩子要会安慰别人,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根据对方的心理活动给予最贴心的抚慰。

《格林童话》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老妈妈的儿子死了,她痛不欲生,心理严重失衡,便向神父寻求帮助:为什么我的儿子会死呢?怎样才能让我的儿子复生?神父非常理解她的心情,告诉她:“你拿一只碗,挨家挨户去乞讨,如果发现哪一家从来没有死过人,你就让那家给你一粒米,当你讨到10粒米的时候,你的儿子就能复活。”

老妈妈接受了神父的建议,一路乞讨过去,竟发现没有一家从未死过人。最后,她一粒米也没有讨到,但是她的失子之痛早已散去,而且也醒悟了,懂得每个家庭都不可避免地会失去亲人。从此,她的心情平和下来,顺利地度过了晚年。

在这里,神父安慰的方法非常高明,他没有直接告诉老妈妈“每个家庭都会失去亲人”,他也没有说“你别难过,别伤心”之类的话而是在理解老妈妈的心理的基础上给她一条建议,让她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幡然醒悟。在生活中,我们要教孩子学会用这种贴心的安慰去减轻别人的痛苦,那样才会被人接受,给人留下好感。

懂得安慰别人的孩子都有一颗善心,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用最贴心的安慰去减轻别人的痛苦,甚至有时候还因为安慰的言语不当,和别人发生矛盾,失去别人的好感。有的孩子挺会安慰别人,三言两语,甚至一言不发,都能让别人得到极大的安慰。

童玲和任远做游戏,童玲不小心摔倒了,“哇哇”地大哭起来。任远把童玲扶起来,安慰道:“是不是摔疼了?”童玲说:“嗯。”任远问:“哪里摔疼了?我给你揉揉。”童玲指着手掌,那里在地上擦了一下。任远握住童玲的手,轻轻地揉了起来,还边揉边吹,就像平日自己摔倒了,爸爸妈妈给自己揉手一样。

这一幕被任远的妈妈看到了,她深深地受到了感动:孩子很会跟父母学习,父母怎样安慰他,他就会学着怎样安慰小伙伴。过了一会儿,童玲不哭了,泪水还没干,就呵呵地笑起来,然后和任远继续做游戏。

孩子们在玩耍的时候,经常会有摔倒的现象,有的孩子懂得关心、照顾、安慰别人,就能赢得人心,给人留下好感。当小朋友伤心难过的时候,他最需要贴心的安慰,如果孩子能够及时地表示关心,安慰小朋友,那么孩子就会给对方留下好感,获得对方的信任,成为对方的朋友。

当然,父母要教孩子学会安慰人的技巧。

第一、教孩子学会倾听他人的苦恼。

当孩子试图去安慰别人的时候,首先要理解对方的苦恼。安慰别人,听比说更重要。一颗沮丧的心最需要的是耐心聆听的耳朵,而不是逻辑敏锐、条理分明的脑袋。要让孩子用心地听对方的声音,不要追问事情的前因后果,不要急于作出判断,要给对方诉说的机会,让他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聆听时,要让孩子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感受,了解对方的内心,这就是给予对方的最好的帮助、最贴心的安慰。

第二、要接纳对方的世界。

孩子安慰别人最大的障碍,常常在于孩子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理解别人的苦恼,对别人的苦恼不以为然。因此,要教孩子学会在安慰别人的时候放弃自己对苦恼的理解,承认他人的痛苦,这样更有利于安慰别人。

心理专家说的“放下自己的世界,去接受别人的世界”,就是这个道理。最好的安慰者,是暂时放下自己,走入对方的内心世界,用对方的眼光去看对方的遭遇,不要妄加评断。

第三、要了解事情发生前的当事人。

每个安慰者都希望自己帮对方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殊不知,每个被苦恼折磨的当事人,几乎都有过一连串不断尝试、不断失败的探寻经历。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了解事情发生前的当事人,了解其痛苦产生的原因,让当事人感到被听、被懂、被认可,并且告诉当事人,他已经做得够多、够好了,这就是一种安慰。

心理专家提醒安慰者一个重要的概念:“安慰并不等同于治疗。治疗是要使人改变,借改变来断绝苦恼;而安慰则是肯定其苦,不试图作出断绝其苦恼的尝试。”在安慰别人的时候,提供任何解决办法都可能会失灵或不适用,令对方再失望一次。因此,要教育孩子不干预对方,不要给对方讲自己的见解,而是要倾听、了解并认同其苦恼,这是安慰的最高原则。

另外,还可以让孩子陪伴受伤的朋友散步。对方会在你的孩子的陪伴下,觉得安全、温暖,于是倾诉痛苦,诉说他的愤恨、自责、后悔,当他把想说的都说出来后,内心就会逐渐平静下来,坦然地面对自己的遭遇,他会真心地感谢你的孩子的陪伴,也会觉得你的孩子是值得信任的朋友。

4、教孩子学会给予别人

家长要教孩子学会大方一点,特别是在请人帮忙、求人办事的时候,给别人一点好处,通常都会顺利地得到帮助。

卡内基小时候生活在苏格兰,有一次他抓到一只怀孕的母兔,并且很快地产下了一窝小兔子,但是他没有东西喂它们,他不得不找伙伴们帮忙。但是怎样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帮忙呢?于是卡内基想了一个很妙的办法,他对那些孩子们说:“如果你们能够找到足够的苜蓿和蒲公英,帮我把那些兔子喂饱,我就以你们的名字来命名那些兔子。”

这个方法简直太灵验了,结果许多孩子争着去为他寻找兔粮。

多年之后,卡内基在商业界利用同样的方法赚了许多钱。例如,他希望把钢铁轨道卖给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而艾格·汤姆森正担任该公司的董事长。于是,卡内基在匹兹堡建立了一座巨大的钢铁工厂,取名为“艾格·汤姆森钢铁工厂”,结果他顺利地做成这笔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