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初中物理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6314300000015

第15章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

宁夏平罗城关逸夫学校冯光爱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题目是《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常见的、很熟悉的物态变化现象,但不同的物质(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又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出乎学生意料的且是一个难点,掌握好本节内容是突破本章难点的所在,也是有效学习其它物态变化的基础。

物质熔化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对学习其他知识有广泛的迁移作用,对理解科学探究和提高探究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及确定目标的依据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参照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物质存在的三态,确认固态和液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②、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

③、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晶体熔化图象的描绘,能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实验和教师指导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善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随堂实验使学生树立规范实验、仔细实验、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以及学生分工协作的团结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教材从固体熔化实验出发,通过学生实验、操作、分析及归纳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并应用。所以我确定教学重点:1.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做好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对比实验。2.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由于学生缺乏对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的感性认识;图像法在教学过程中第一次的应用,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因此我确定教学难点:晶体熔化时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描绘晶体熔化图像;据图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4.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目标和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课时作如下处理:

①“固体熔化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没有这个实验,学生的思维活动,就缺少了支撑点,这样对学生进行熔化和凝固的教学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教师要在固体熔化的实验上下一番功夫。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固体熔化的规律。虽然,这样安排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好,但演示实验可见度不大,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因此,本节课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对固体熔化的规律有了感性认识。

②实验药品的选择:教材中只选择海波和蜡进行对比实验。为了体现科学的真实性和普遍性,教师应提供多种实验药品。因此我增加了冰和萘,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供实验时选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小学自然的的学习和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知道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等现象,是由于物质状态发生了改变,对物质在固、液两态发生的转化跟温度的变化有关有模糊的认识;但不清楚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虽然前面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历了探究性学习,但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更缺乏根据实验结果画出曲线,从中得出规律等探究技能。为了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探究、分析及总结;在课堂外,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注意观察身边事物发生的变化,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去感受科学,应用科学。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和印发熔化过程记录表、方格坐标纸以及讨论的相关问题。

粉末状的硫代硫酸钠(海波)、冰、蜡和水;铁架台(带铁圈、铁夹)、烧杯、试管、温度计、酒精灯、玻璃棒和钟表。

学生:全班同学按5-6人一组分好组,准备好课本和学具,课前预习相关内容。

四、说教学方法的确定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因此教学过程应始终关注作为主体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学习心理活动。只有这样,学生的智力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根据现代教学论的这一观点,以及教材结构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本节课拟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概念。

四、教学程序的设计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本节课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教学程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出问题激发欲望——-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相互交流获得新知————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五、说教学程序

㈠、创设情境设疑,启发探究欲望

请学生回答“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是什么?”,奖励给回答问题的同学一个冰棍,出示冰棍后发现“要吃的冰棍变成了水”,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经过学生思考回答,展示图片不同物质熔化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确认,引出新课。设计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从日常的自然现象中领悟关于物质熔化和凝固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知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特色。

㈡、展开探究活动,深入研究实践

第一个环节:设疑提出问题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过程中温度是否发生变化?不同物质变化规律是否相同?吸热还是放热。

第二个环节:自由猜想

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意识,教师让学生结合问题和生活经经验自由猜想。

第三个环节:教师指导设计实验

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验器材的限制,为了节约时间,以便有更多的时间观察熔化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实验的思路,设计出实验方案。

第四个环节: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1.分工协作,职责分明

为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组织工作,帮助学生分好小组,6人一组,(报时、搅拌、读数、观察状态、记录、描点各一人),根据学生选择海波、萘、冰和蜡做为药品的不同分为八大组做熔化实验。教师应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特别是强调实验时加强分工协作。学生只有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实验才有望成功。

2.仔细观察,认真实验

实验时要培养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的科学态度。特别强调仔细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不同温度下的状态、熔化时的状态及温度,及时记录实验中的数据(每1分钟记录一次)。注意:当海和萘开始熔化时,要及时搅拌;仔细观察温度与物质的变化情况。

附:熔化过程记录表和方格坐标图

物质时间(分)012345

温度(℃)

状态

第五个环节: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数据,学生在方格坐标纸上描点、连线、完成图像。指明坐标轴上的两条数轴的指向分别表示时间和温度。完成海波、萘、冰和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并加以投影展示,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图像进行以下分析:

你的猜想是否正确?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过程中温度是否发生变化?吸热还是放热,让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数据和图像并试述理由。

比较不同小组的数据和图像一,再分析不同物质变化规律是否相同?结合学生的图像和回答引出晶体和非晶体。

第六个环节:交流探究成果,及时调控矫正

师投影一组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对比数据和图像问:(1)从图像看晶体和非晶体熔过程有什么不同?(2)从图像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归纳出以下结论:

①固体分类:晶体: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做晶体(如硫代硫酸钠)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非晶体(如松香)。

②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热。

晶体是在一定温度下熔化的,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非晶体没有熔点。

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处于固、液体共存的状态,非晶体熔化时不存在;固液共存的状态。

问:通过你的实验得出的结论和上述结论相同吗?若不同?是哪不同?问题可能出在哪儿?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交流。

这样的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们由过去的“观察者”变为“探究者”,由“验证者”逐渐转变为“实验者”,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热情。让他们体会到了未知世界探究的乐趣。同时突出了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㈢、巩固反馈,知识迁移:

A、让学生对照熔点表讨论课本第84页“想想议议”黑龙江省省北部最低气温曾达到过-52.3℃,这时还能用水银温度计吗?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液体温度计?

B、做课本第85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小题。

通过熔化实验,分析熔化规律和图像,教师适时指出熔化的逆过程是凝固,让学生讨论推出物质凝固的规律和图像及特点,达到对知识的迁移。

①物质凝固时都要放热。

②晶体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C、做课本第85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4小题。

㈣、总结:

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结由学生自己来做:

整理自己学到的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巩固。明确本节课中采用了哪些科学研究方法,探究了哪几个问题?

㈤、作业:

1.做课本第85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小题。

2.课外实验:探究蜡烛凝固和冰的凝固特点

六、说板书设计

4.2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固体→液体

晶体: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做晶体(如海)。

固体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非晶体(如松香)。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需要从外界吸热

二、凝固:液体→固体

凝固点:晶体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

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凝固放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