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初中物理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6314300000014

第14章 《温度计》说课稿

(佚名)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温度计》是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第四单元《物态变化》的第一节。本节课介绍了温度的概念和温度计的使用,温度计是本章实验中不可或缺的测量工具,而温度作为本章的预备知识,在研究物态变化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温度的测量是学生学习本章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是本节的重点。温度计是学生真正认识的第一个测量工具,养成学生规范使用量具的良好习惯,为后面学习其他量具(如:电流表、电压表、天平等量具)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2、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实验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本节的难点是:温度计的设计原理及刻度原理。

二、学生分析:

《温度计》这节容量较大,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达到规范操作还有一定难度。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操作的方法。这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的教育理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及其规定,知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设计原理及刻度原理。

2、能力目标:会使用液体温度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观察和实验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及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使用量具的习惯。

四、教法和手段:

这节课采用实验探索法的方法和多媒体演示的手段。学生对温度计并不陌生,教学中我先强调几个实验注意事项后就放手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设计原理及刻度原理,接着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五、学法分析:

实验法。运用实验来实现教学目标。

观察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对摄氏温度的理解。

操作法: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课前准备:

课件、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两只烧杯、装满红色水的小瓶、中间带有小孔的软瓶塞、细玻璃管。

六、教学程序:

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境(5分钟)

1、用多媒体播放四幅能代表季节的美丽风景图片(春、夏、秋、冬)。

2、让学生用手触摸分别装有凉水和热水的烧杯壁,说出感觉(一个凉,一个烫)。

指出温度的意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2、让学生亲身感知不同的温度,使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对温度概念的理解。

一、摄氏温度值的读法和写法

1、师: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具体温度值吗?找学生板书其值并读出。教师纠正,强调零下温度值的读法和写法。

2、用多媒体出示课本77页“自然界的一些温度”表格,学生交流、讨论完成。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培养他们平时细心观察的习惯。

2、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一些温度值,加宽知识面。

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二)引导释疑(15分钟)

二、探究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师:凭感觉感知温度可靠吗?要想准确判断温度,就要选择测量工具——-温度计。

学生分组实验——-自设温度计。

装满红色水的小瓶,瓶塞中间插有一支细玻璃管。

用自制“温度计”测两烧杯中不同温度的水(一冷水,一热水)观察细玻璃管中水柱的变化情况,从而得知哪个烧杯水温高。

通过实验得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三、探究刻度原理。

1、师:你手中的“温度计”可以比较出两杯水温度高低,却不能测出具体温度值,怎么办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接着用多媒体展示温度计的刻度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2、展示不同量程的温度计,比较测量范围。引出量程。

四、探究温度计的设计原理。

师: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可不可以将我们手中的“温度计”改进得更好一些?

学生分组讨论,以组汇报讨论结果。(如:把玻璃管做细;把水换成热胀冷缩更明显的酒精、煤油或水银等)。

培养学生动手设、合作探究的能力及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新知的能力。

(三)梳理新知(8分钟)

一、温度计的使用。

1、让学生说出温度计的构造。(多媒体辅助)

2、使用前要注意事项: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3、使用时:a、怎样放置量具?b、读数时视线要与哪里相平?(多媒体辅助)

4、学生练习使用温度计——测两烧杯水温。教师巡视。

5、体温计与实验用温度计的不同点。(多媒体辅助)

培养学生归纳、应用能力

(四)总结93分钟)

师: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你还想知道有关温度计的什么问题?

巩固、加深新知,拓宽知识面。

(五)达标测试(9分钟)

多媒体展示有关温度和温度计的达标练习题。

检测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的掌握效果。

七、板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温度计

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