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初中物理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6314300000029

第29章 《二力平衡》说课稿一

威海七中衣少红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力的平衡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它的应用三部分。分析得出我们周围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总是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引出力的平衡,再根据初中物理由研究最简单的情况入手,转入对二力平衡的研究,通过实验,一步步观察、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接着通过实例讲述了如何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②理解二力平衡条件;③只受两个力的物体如果处于平衡状态,知道其中一个力的大小,会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另一个力的大小。

能力目标: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二力平衡条件是力学知识的重点内容,是通过实验探索得出的,并且它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所以将知识目标②作为重点;鉴于第八章刚刚接触到力,本节进一步涉及到物体的受力分析,学生感到比较生疏,分析物体受力有一定难度,所以将知识目标③作为难点。

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探索-发现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使学生对知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使之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的一种方法。教学中安排了“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为减少盲目性,利用多媒体出示观察要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探索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使重点得以突出,也为难点突破铺平了道路。

六、教学程序的具体安排:

为了顺利实施目标做好知识上的铺垫,有必要对相关知识进行诊测。测评价后,巧设导语,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们已明确了惯性定律的内容,能不能将它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随着列举常见的例子:悬挂的电灯,桌上放的粉笔盒,平直马路上匀速行使的汽车等,说明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可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此时称为力的平衡,物体所处状态为平衡状态,从而引出本节内容。

(第一部分):力的平衡的概念

1、在前提诊测的基础上,由导语引出力的平衡的概念,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

2、通过实例进一步明确其概念:静止在水平面上的书,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两个力相互平衡;用两根绳成一定角度吊起一只钩码,钩码在三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三个力相互平衡;还有的物体受更多个力的平衡情况。

(第二部分):二力平衡的条件

1、由“初中物理往往研究最基本、最简单的情况”转入研究二力平衡。

2、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总能处于平衡状态吗?例如:放在光滑斜面上的小球,能静止吗?刚刚开动的汽车能作匀速直线运动吗?(说明:这里我们只研究与物体运动方向有关的力)提问中等学生,物体分别受几个力,能否保持相应状态。

显然,上述两物体不能处于平衡状态,那么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需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达到平衡呢?下面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用实例设疑性过度语,为学生探求新知设下悬念,激发起解决问题的欲望。

3、由于教材中“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桌面摩擦阻力较大,直观性也较差,为弥补这些不是,我将实验做了改进。主要组成部分:带两个定滑轮的木版、硬纸板、钩码、线绳。

实验前,用多媒体投影出示观察目的、观察要点,以克服学生观察实验的盲目性,避免学生只注重实验的趣味性,而忽视其知识性的通病。

实验步骤:

①将木版竖直放置

②排除物体受力方向相同的两个拉力情况

③一根绳的自由端挂一只钩码,另一根绳的自由端挂两只钩码,两根绳分别通过两个滑轮,观察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将挂两只钩码的一端去掉一只钩码呢。

④将物体转过一定角度还静止吗?何时恢复静止?

观察实验时,提出相应问题进行探索,由中等学生回答。

启发学生思考受两个力的物体保持静止的条件(由较好学生归纳)很可能学生归纳不完整,逐渐引导学生补充完善。教师小结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同时指出受两个力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符合上述条件。提问彼此平衡两个力的合力,由差生回答,与诊测题相呼应。

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演示、引导充分体现了主导作用,学生的观察、探索、思考、归纳也充分体现了主体地位,还体现了目标教学照顾中差生,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另外,通过实事求是地探索、归纳二力平衡的条件,及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物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4、在得出二力平衡条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条件内容,仔细推敲,深入剖析,将条件概括提炼出来(由好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同物、等大、反向、同线。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条件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培养概括思维能力。

(第三部分):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实例:吊着的电灯保持静止,灯受重力5牛,则此灯受拉力大小和方向如何?

先由灯处于静止得到它受平衡力;然后分析灯受哪两个力,即重力和拉力,最后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已知重力5牛,方向竖直向下,确定出灯受拉力5牛,方向竖直向下。

所以,可以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已知其中一个力的大小方向,确定出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由实例过渡,自然,顺情顺理,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明确了思路,初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难点。

最后指出: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三)跟踪训练,达标检测

回顾目标,扣标小结,重申重、难点,二力平衡条件内容以及由物体受平衡力可得到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肯受平衡力,使本节知识进一步升华。利用形成性测试题检测学生达标情况。(利用多媒体投影出示测试题)

(四)矫正补授,达成目标

根据达标测评反馈的信息,采取典型问题集中讲解,个别问题单独辅导的方法,解决达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思考课后“想想议议”和习题第5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和解题思路,同时把课下作业课上适时处理,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符合素质教育需要。

七、小结:

由学生完成课堂小结,其它同学讨论补充。(加大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布置作业,练习第3题、习题第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