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初中物理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6314300000038

第38章 《大气压强》说课稿二(1)

荆门市东宝区文峰中学  邵德金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探究精神和交流合作意识是当今社会新型人材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是当今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此,本节教学中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创新”的模式进行学习。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应是与学生一起探究的合作者,尽量为学生活动创设情景,为学生活动搭建思维的平台,调动学生互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实验中发现新问题,在动手实践中,创造性的学习。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去感悟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比较法、控制变量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中,探索发现自己想知道的知识,让他们充满对科学有探究的欲望,积极动手,说出精彩。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三节《大气压强》,此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力及压强有关知识后来学习的,学生对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受力分析已有一定基础,此内容是压强知识的延续,也是后面研究流体压强的基础,虽然课标要求较低,但作为教师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直得研究的内容很多,这是一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课程。因此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及大小;

3、了解大气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让学生经过阅读、观察,了解大气压的大小及测量方法;

3、让学生自制水气压计来探究大气压强与高度变化的关系,使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发现新问题,找出新规律;

4、通过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大气压的应用,感知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经过探究活动,体会成功的乐趣,感受物理的美妙与神奇,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

同时针对教学目标订出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让学生感知大气压的存在及大气压的测量方法。难点是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生合作演示实验:教师将一周围有高低不同的小孔的塑料饮料瓶先装满水,然后让一位同学将饮料瓶盖盖上,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的变化。

师: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回答)

师强调:瓶中的水为什么不再从小孔中喷出来了,要明白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大气压强的知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问题?――大气压强(教师板书课题)

教学评析:教师创设实验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中发现问题,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科学探究,合作交流:

(一)探究活动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师提出问题:固体对支持面有压力,即对支持面有压强;液体有重力,且有流动性,对浸在里面的物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那么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是否也有压强呢?(媒体展示提出的问题)

学生猜想:空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因为空气和液体一样有流动性,也有重力,那么空气对里面的物体有压力,则有压强。(学生用类比联想法进行猜想)

师:经同学们猜想可知,大气对我们人也有压强,那你感知到大气对你有压力了吗?(生答:没有)

师:那么你怎样感知大气压的存在呢?(学生疑惑)

教师诱导:刚才我们用瓶盖将装水的瓶盖住时水不再从侧面小孔流出,想一想是什么对瓶周围小孔中的水施加了压力而不流出呢?(生回答:可能是空气)

师强调:看来刚才瓶中的水不流出确实是大气压的作用。那么我们能不能用桌面上的器材来验证一下大气压的存在呢?

师:课件展示桌面上的器材:广口瓶、小纸片、水、注射器,让学生想一想,设计验证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方案。(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给予帮助:我们将广口瓶装满水,盖上纸片,然后倒过来时,如果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能够证明大气对里面的纸片有向上的压力呢?)

学生交流实验方案,教师多媒体展示实验任务单,学生根据实验任务单动手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附:实验任务单一:

1、将小杯盖上硬纸片,倒置,用手拿住杯底,你看到的现象是;

2、将水杯装满水,盖上纸片,用手按住硬纸片,使它倒置,手拿杯底,你看到的现是;

3、讨论两次看到现象形成的原因。

实验任务单二:

1、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内筒底部,向外拉活塞,感受所用拉力的大小;

2、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内筒底部,用手指堵住针孔,向外拉活塞,然后松手再拉,感受所用拉力的大小;

3、小组内交流两次活动的感受,看看有什么不同,谈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4、想一想,在上述“任务2”中,若拉活塞水平向右匀速运动(忽略摩擦),在水平方向上,活塞受到的两个力分别是和它们的施力物体分别是和,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学生动手实验,完成任务单,并让小组同学上台交流展示。

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得出结论(媒体播放:空气即大气,大气对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这个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教学评析:让学生感知大气压的存在既是本节教学重点,又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师通过对固体和液体压强的描述,让学生用类比联想的方法进行猜想气体对里面的物体也有压强,然后通过探究实验感知大气压的存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到了知识,降低了教学难度,也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一种物理思维方法————类比联想法。

(二)探究活动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1、实验展示,让学生感知大气压强之大,领略大气压的神奇力量。

教师实验演示:先将两个大小不同的玻璃管,套在一起,倒立,看到小试管掉下;然后让学生猜想,若将大试管装满水,再将小试管放下去,倒立,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实验,学生看到大试管中水虽然对小试管有压力,但小试管不仅没下降,反而上升。

师:同学们刚才看到当大试管装满水后,放入小试管,看到什么现象?

生:看到小试管反而上升了。

师:你知道是什么对小试管施力使试管不下落反而上升的吗?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小试管倒立时,上部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下部受到大气对试管向上的压力,小试管上升,说明大气对小试管向上的压力大于水对小试管向下的压力,可见大气压强之大。

教师接着让两名学生上台共同模拟展示马德堡半球实验,教师先将马德堡两个半球合在一起让两个同学用力拉,一拉即开;然后教师先在一个半球内放上粘有酒精的棉球,并点燃,将阀门关闭的另一半半球迅速盖在点燃的半球上,过一会儿,让两位同学用力拉两个半球,可怎么也拉不开。打开阀门,听到进大气进入的响声,同时稍用力拉即开,让全体学生异常兴奋,感受到了大气压之大。

2、大气压的测量

师:刚才两个实验让同学们感知到了我们身边的大气压之大,那么你能用手中的注射器和老师手中的弹簧测力计、细线、刻度尺设计一个粗略测出大气压值的方案吗?

学生小组讨论,思考设计方案,班上交流。

教师给予肯定,请同学们课后用此方案做做看,然后提问:

那么大气压值究竟有多在呢?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折利是怎样测出来的。(媒体播放托里折利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