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心胜
6417300000037

第37章 和平之履(3)

罗斯福上台后,立即启动法国人撤出后停工以已久的巴拿马运河计划。当时巴拿马属于哥伦比亚领土,哥伦比亚议会拒绝了美国提出的开凿条件。罗斯福狂怒已极,立即策动巴拿马从哥伦比亚“独立”。1903年11月3日,巴拿马政府在美国支持下宣告成立,罗斯福立即宣布予以承认,并派出美国军舰阻止哥伦比亚人侵。11月18日,美巴两国政府签署运河开凿条约。美国不但拿到了运河的单独开凿权,还获得一项特权:运河两侧各8公里区域为美国永久租用。

一切都在令人目不暇接的高速度中完成。从11月3日巴拿马“独立”到11月18日美巴缔结运河条约,西奥多·罗斯福戏剧般地用两周时间,在创造一个国家的同时攫取一条运河,或通过创造一个国家攫取一条运河,让全世界领教了他“胡萝卜加大棒”的滋味。

令人十分费解的是,这个从来笃信弱肉强食、每一个毛孔都充满扩张气息的西奥多·罗斯福,竟然于1905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原因是调解了与美国毫无干系的日俄战争。发明硝化甘油烈性炸药的诺贝尔老先生若在天有知,不知该做何感想。

剩下的便是一连串巧合,也许又不是巧合,巴拿马运河于1914年8月通航,这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20年,运河正式启用时,美国已经是一场世界大战的胜利者,在国际舞台上取代英国占据头号强国的位置了。

今天美国自己编写的历史也承认,西奥多·罗斯福是20世纪美国成为全球性帝国的奠基者。巴拿马运河是美国人连续夺取两次世界大战胜利、最终成就世界霸权的起点。

世纪水道的世纪回归:没有帝国日不落

巴拿马运河除了象征,更多的是实质性利益。1977年巴拿马政府曾经有过一个统计,自从运河通航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从中获得的经济利益高达450亿美元,而巴拿马仅得到11亿美元。1986年统计,每年约有15,000艘船只通过运河,年平均总吨位为15,000万吨,其中60%以上来往于美国。美国每年从运河得到的好处超过9亿美元。

利益巨大,每年却只付给巴拿马政府25万美元的利息。后来支出与收人的悬殊连美国人都不好意思了,利息便由1914年的25万美元增加到1939年的43万美元、1955年的193万美元,再往后挤牙膏一般挤到230万美元,直到1977年签署《托里霍斯-卡特条约》,才将这笔钱上升到1000万美元。但所有增加与美国人从运河获得的收益相比,皆不过是九牛一毛。巴拿马运河在成为美国经营海运业务摇钱树的同时,也成为了美国海上运输的生命线。

1986年美国曾经宣布,它必须控制16个海上咽喉通道,以保护美国的安全利益。这16个咽喉通道的分布是:西太平洋地区4个,排首位的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马六甲海峡;中东地区4个,排首位的是沟通地中海与红海的苏伊士运河;欧洲地区4个,排首位的是沟通地中海与大西洋的直布罗陀海峡;美洲地区4个,排首位的是被美国视为“国防和经济的生命线”的巴拿马运河。

巴拿马运河不单是经济的生命线,也是军事的生命线,对美国来说并不为过。越南战争开始进人高峰的1965年,通过巴拿马运河的美国军用船只就多达21000艘。不单极大地方便了大西洋舰队与太平洋舰队之间的调动,而且仅通行优惠就为美军节约军费达15亿美元,成为美国掌控西半球地缘政治的战略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美军基地密布,军事区就占到运河区面积的70%。这里先后开办过美洲陆军学校、泛美航空学校、海军训练和技术学校、地理测绘学校和丛林作战学校等5所美军军校。拉丁美洲国家的许多军事将领都曾在美军的运河区军校受训。单是一所美洲陆军学校,就为22个拉美国家培训了44000名军官。他们之中有很多人在南美家喻户晓,如阿根廷的比奥拉,玻利维亚的班塞尔,智利的皮诺切特,厄瓜多尔的罗德里格斯,洪都拉斯的波利卡波,巴拿马的托里霍斯,秘鲁的贝拉斯科,巴拉圭的斯特罗斯纳等。这里不但是美军官兵接受丛林作战的专门训练场地,也是美国培植于己于利的势力的场地。所以美国长期将它五大战略司令部之一的“南方总部”设在巴拿马运河区,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英国路透社一名记者在60年代末越南战争高峰期曾说过一句俏皮话:英国雄狮还剩下一条尾巴,美国大兵挥舞着它鞭打全世界。

那位英国记者明白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的日落。现在虽然没有人说美国日落,但十分敏感、像回避瘟疫一样回避巴拿马运河回归的美国人,却从这条世纪水道的世纪命运中,隐隐感觉到这条道理:没有帝国日不落。

运河情结之二

从一条运河里攫取了太多的利益,在一条运河上建立了太多的梦想,一旦要失去它,痛苦与焦灼也可想而知。

痛苦和焦灼在产生神经过敏。听说中国香港的和记黄浦有限公司通过竞标赢得了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的管理权,美国朝野一些好事者立刻哗然。这些人情绪激动,说香港和记黄浦有限公司经营港口将危及美国安全,说中国势力在进人类同巴拿马运河这样一些最敏感的地区,硬是要从一桩普通的商业活动中透视出复杂深刻的政治背景来。

这是美国人运河情结的第二类反应。前一类可以对现实的运河世纪回归佯作不知,后一类则对想象中的任何力量介人都勃然大怒。

着名企业家李嘉诚已经向新闻界做出解释,他属下的和记黄浦集团仅在进行一项集装箱业务的投资,与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并不相干;和黄集团只是在巴拿马经营集装箱业务的公司之一,同一些美国和中国台湾公司相比,它甚至也不是最大的集装箱经营公司。李嘉诚的言外之意很清楚:美国人已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

事情闹到如此不像样的地步,克林顿也不得不站出来说几句话。针对国会一些政客的鼓噪,11月30日,他在白宫举行的吹风会上说,香港和记黄浦有限公司管理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不会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克林顿说,中国在巴拿马运河区想要展示给世人的是它在有效、公正地进行管理,“我认为,他们想向世界显示,他们是一个负责任的伙伴”。

巴拿马运河在整个20世纪都是大国政治的象征。在已经到来的21世纪,它已成为新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象征。

柏林墙的尴尬

柏林墙的不可承受之重

为了便于让人们记住纷繁复杂的历史,一些事物或事件被精心挑选出来,摆放在那里,作为划分阶段的里程碑。柏林墙就是如此:它成为持续近半个世纪冷战的象征,成为德意志民族分裂的象征,它的兴建与坍塌甚至被描述成20世纪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与这种对抗终结的象征……这段墙被反复赋予了太多原本不该属于它的意义。

从194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年算起,到1991年底苏联解体,西方意义上的冷战持续了46年,而柏林墙只存在了28年。1961年8月动工兴建的时候,冷战已经进行了16年,1989年11月它坍塌的时候,离苏联解体还有两年。以它作为冷战的象征,仅从时间上看也十分勉强。

柏林墙更不该对德意志民族的分裂负责。对德国的分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是美、苏、英、法四大国的共同决定,四个大国应该共同负责。是大国在随意肢解一个无辜的国家么?事实又并非如此。以希特勒为代表的德国法西斯不但使欧洲成为一片焦土,而且给全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分割德国受到多数国家的拥护。这些事实虽然不是柏林墙的全部基础,但是也构成其基础中不能被忽略的重要部分。我们不能因它是埋在土层之下的墙基,就不承认它的存在,那是重得我们绝对搬不动的历史。就如今天我们非常同情日本广岛和长崎的居民,也不能忘记真正给他们带来浩劫的不光是美国的原子弹,更是他们本国疯狂到极致的军国主义。

至于柏林墙是否是两个阵营对抗的象征,事实就更加简单: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在1917年,早于柏林墙44年。从那个时候起,对社会主义的围堵就已开始。迄今这座墙垮掉24年了,社会主义并没有终结,中国的社会主义仍然焕发出令全世界瞩目的生命力。

这样说只是在陈述几件并不复杂的事实,并没有小看这段106公里长的混凝土墙在国际政治史中蕴含的重大意义。只有把不该它承担的东西讲清楚,该它承担的东西才能够真正显现。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看清,柏林墙的倒塌引起了怎样的连锁反应。

第一个连锁反应就是战争,而且是自越战结束后规模空前的海湾战争。

萨达姆的失算

波斯湾与柏林墙相距甚远,各自的象征物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把它们强行联系起来的先后有两个人: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美国总统乔治·布什。

萨达姆不是最先意识到柏林墙倒塌后出现巨大权力真空的人,却是最先利用这一真空人。当时两德忙于合并,美苏忙于重新界定欧洲的政治边界和秩序,国际社会忙于谈论冷战消除后世界的持久和平,人们并未意识到进人了一个失衡的世界,和失去平衡可能带来的机会和危险。

萨达姆第一个意识到了,并很快抓住了这个机会。他把向他提供军备和训练、签定有友好条约的苏联视为实现扩张的羁绊,柏林墙的倒塌则成为羁绊的明显解脱。他觉得再不需跟谁打招呼了,出动大军一日之内吞并科威特,让包括苏联在内的国际社会目瞪口呆于这个既成事实。

被柏林墙压抑的梦想,第一个被萨达姆挣脱为现实。当他把“伊科合并”比作两德合并时,人们都笑了起来,笑过之后便没有去认真思索这两个相距遥远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后来事实证明,失衡世界最大的受益者并不是萨姆这样的冒险者,而是在柏林墙西面小心谨慎蹲了几十年的美国。

没有柏林墙的倒塌,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不可能调动全球力量。首先是冷战期间部署在欧洲的精锐力量,半年内全面封锁,38天空中空袭,100小时地面战斗,以泰山压顶之势将伊拉克压垮。美第七集团军原本的主要对手是柏林墙东面的华约部队,大墙不倒,它根本不可能从德国一路南下,又是火车又是轮船地急调到海湾地区,围歼伊拉克的共和国卫队。

仅从这一点看萨达姆也大大失算了。他首先发难,想成为那座墙倒塌之后的最先受益者,结果却首先受难,成为这个世界的最先受害者。

倒塌后的残垣碎片

如果说柏林墙坍塌后的失衡世界仅仅产生了海湾战争,那么它必定带有某种偶然性。失衡的世界难免使个别领导人物想人非非,清醒过来便又是平安。这种想法很好,却又被波黑战争击得粉碎。

波黑战争源于南斯拉夫的分裂。南斯拉夫分裂则源于柏林墙的倒塌。

说南联盟因民族问题而解体的人们应该看到,冷战时期这些问题全部存在。当时维持南斯拉夫对西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政治上将它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离经叛道”的样板,军事上将它作为北约、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缓冲”。因此在柏林墙倒塌之前,南联盟所有的民族问题都不是问题。

那堵墙塌掉之后,原先不是问题的都成为问题了,更何况原先就存在的问题。

最先分裂的是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最先提供支持的是柏林墙倒塌后重新统一的德国。当时海湾战争刚刚打完,厄运由海湾转到了巴尔干。随后一发不可收拾:马其顿、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相继宣布独立,波黑共和国随即陷人了内战。俄罗斯支持波黑塞族,德国则把克罗地亚族视为自己的盟友。英,法希望通过支持穆族来抗衡德国在巴尔干的影响,美国则挟海湾大胜之余威,或支持穆族压德国,或支持克族压英法,或支持穆、克压俄罗斯。没有大墙隔离的大国势力在波黑纵横捭阖,都在按照自己的意志与利益插手内战,重划版图。这就是为什么波黑战争久拖不决,成为二战结束后欧洲规模最大、最残酷战争的根源的原因。

南斯拉夫的分裂并未到此为止。共和国分裂差不多了又开始分裂自治省,科索沃战争成为对它最重的一击。参加空袭的北约成员,皆是柏林墙倒塌前给它提供物资、提供外汇、提供种种便利条件并帮它掩饰种种问题的国家。那堵墙倒了,它们便抓住问题摊开最后通牒,然后接着的就是精确制导炸弹。

南斯拉夫的命运比伊拉克更加严峻。后者发动人侵,是墙倒后对失衡世界的试探和冒险;前者分崩离析,则是墙倒后成了一张可以随手抛弃的旧牌。

1938年,英国首相张伯伦兴奋地高举《慕尼黑协定》,宣布说缔造了一代人的和平。一年之后希特勒的铁蹄踏遍欧洲。1989年,也有很多人站在柏林墙的废墟上,宣布人类将进人真正持久的和平。同样也是一年时间,大家又再次跌进战争。不论是打了42天的海湾战争、打了3年零8个月的波黑战争、还是打了79天的科索沃战争,都遍布了那座倒塌的墙壁的残垣碎片。

重建柏林墙?

也许到现在,我们也不能说柏林墙倒塌引发的战火已经硝烟散尽。激烈进行中的车臣战争,仍然可见那座大墙倒塌的余烬。但更大的冲突也许将暂时消停一段时间,因为北约已经向东推进700公里,达到了俄罗斯的大门口。过快的进展使得很多东西来不及咀嚼就吞了下去,需要一段时间慢慢消化。这会成为暂时平安的基础。

1989年圣诞节,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苏联列宁格勒交响乐团、德国德累斯顿交响乐团齐集柏林大音乐厅,同台演出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以表示柏林墙倒塌后新的和谐。美国着名音乐家伯恩斯坦亲临指挥。当合唱队开始高唱《欢乐颂》时,群情激动,许多人跟着唱起来,很多人对这个场面长久不忘。

只从这个场面去找和谐的人,恐怕很难理解事情的另一面:柏林墙倒塌后苏联很快解体,美国的战略对手没有了,它却一天也没有放松发展军备。美国的军费开支相当于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中国6个国家军费开支总和的1.6倍。美国军队使用的装备,不论数量还是质量,不论技术性能还是战术性能,不论杀伤威力还是打击精确性,皆远远思下了对手,也远远思下了盟友。但它的军费开支仍然年年递增。科索沃战争开打时美国国会尤其大方,批准的国防预算甚至比克林顿提交的数字还多出了83亿美元,达到2889亿美元。要说是军备竞赛,连竞赛的对手都没有了,它又是在跟谁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