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初中生物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6436300000003

第3章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

魏淑艳(河北省承德市第七中学,067200)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一节包括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材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让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三)、情感目标: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学习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来发现问题,逐渐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这样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学生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联想到生物对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首先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仙人掌、王莲、斑马、北极熊,引导学生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展开关系小组讨论。然后让小组派出代表谈自己的看法。这样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接着引导学生举出自己熟悉的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鼓励学生把与课堂有关的所见所闻表述出来,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他们表达的欲望。紧接着教师用媒体呈现图片,如:乌贼的墨囊;枯叶蝶、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体色;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适应环境,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出示了雷鸟在不同季节的图片,让同学们说出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具体表现,到冬季雷鸟体色变成雪白色是对环境的适应。假如冬季推迟到来或是冬季迟迟不下雪,雷鸟雪白色的体色还能不能适应环境?枯叶蝶不断适应环境能够躲避它的天敌带但不能逃避人的眼睛,人类大量采集枯叶蝶把它制成标本是它濒临灭绝,适应是不是具有绝对性?以问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地下耕耘者蚯蚓,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2)、植树造林有哪些好处?为什么我国大力提倡植树造林?为什么国家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退耕还湖?

通过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的生活确实影响着环境。最后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师生共同总结本节收获,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要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