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初中生物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6436300000050

第50章 《血液循环》说课稿

宁夏红寺堡中学海军,车万霞

一、教材分析:

《血液循环》一节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第二册第四章《体内物质运输》(第二节)的内容。

《一》教材的前后联系:

教材在第三章《运动》之后,分四章安排与人体新陈代谢有直接关系的四个系统——循环、消化、呼吸、泌尿系统。人体进行新陈代谢要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而人体又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实现。在内环境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血液中的血浆。物质主要是依靠血液的循环流动而被运输。所以在这四个系统中,教材首先安排循系统的学习。本节是在先学习了本章的前两节《血液》、《血管和心脏》之后才学习的。为以后的三个系统(与人体新陈代谢有直接关系)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本节教材的编写意图:

本节教学内容中,教材安排了两个学生实验,以通过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先感性后理性地学习有关血液循环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这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也体现了教材在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能力培养和学习态度培养的要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本节课重点是血液循环的途径,也是本章内容的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及血压为本节课的难点。前面学习过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本课让学生画出家兔的血液循环示意图。如有问题课堂及时解决。请几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心脏的结构,相连和血管,每根血管中流动的是什么血?学生很容易混淆。教师教会学生怎样理解、记忆。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本节制定四个目标。

三个认知目标:

(1)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2)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基础知识,循环中血液组成的变化。(3)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一个能力目标并渗透德育教育:

学会测量血压,出血的初步护理,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通过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了解冠心病最新治疗方法,从而了解医学的迅猛发展,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五》教学程序:

本节课采用目标教学法,分四个阶段:复习引入、目标认定、导学达标、达标测试。

1、复习引入:在学习新知识前复习哺乳动物循环路线,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变化。为学习本节内容打基础。

2、目标认定:使学生明确本节学习的知识内容及应达到的目标。采用课前复习整体认定,课堂集中达成,课后归纳认定的方法,使师生双方围绕目标,全力达成。

3、导学达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师生双边活动使绝大多数学生实现目标,这是主要的环节。

4、具体目标达成:先达成前三个目标

在第一个目标达成过程中促使第二、三、四目标达成,在达标过程中观察、讲述、归纳相结合注重能力培养。

达标测评是教学中反馈矫正的集中体现,检测学生达标情况,并当堂反馈矫正,进行知识补救,使绝大多数学生实现目标,针对目标采用相应题目。填空、选择、判断等题目。

二、教法指导: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能够不断地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思维,但在其思维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能够不断地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思维,但在其思维中,具体形象仍起重要作用,仍属经验性思维,需经常性的感性经验支持。为此,根据大纲,教材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特点,本节采用讲授法、实验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兴趣,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的方法。

三、学法:

(一)学情分析:

现有基础:学生在第一章对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有初步认识。在本章一、二节中对血液、心脏和血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知道血液的功能,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心室与静脉、动脉相连。在此基础上完成血液循环路线及成分变化具备一定的知识。

(二)学法指导:

充分利用实验,投影挂图等媒体手段,激发兴趣,引导观察使学生动眼、动脑、动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变被动听为主动学,实验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思考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对比记忆,借助已学知识,达成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