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初中生物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6436300000051

第51章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说课稿

漳州市漳浦四中,陈耿彬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强调设计真实、复杂、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实现课程目标。所以在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第1小节《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中,本人有两个基本定位:一是学生分组学习和探究活动;二是学生为主,教师辅助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本人针对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已经对微生物有了一定认识,但对微生物的概念比较模糊,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认识及对教材探究活动认识不深的现状,我采用了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微生物信息和分组探究活动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设计适于学生学习的计算机课件,通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使学生始终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地位

本课时内容包括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种类和微生物的生活环境三部分。在初中生物学阶段,本课时内容是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第一课第一课时,是今后与之相关的生物技术和生态系统等授课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微生物的类型;

2.分析微生物的生活环境。

【能力目标】

1.通过图书、网络和身边的人获得有关微生物的资料,学会从中获得信息;

2.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2.增强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学会辩证地分析事情、看待问题。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微生物及其种类

【教学难点】

1.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

【课前准备】

我提前准备培养基、微生物菌落等实验材料给学生,提前全班分组布置探究性活动和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前预习准备工作,包括本节第一课时知识的预习,寻求日常生活中常见微生物的图片、实物与相关资料等。另外在探究活动中,利用老师分发的实验材料对“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进行探究活动。分组按照全班人数平分四组,每组一名小组长,每组成员选1~2名代表负责回答课堂问题。

二、教学方法安排

根据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主线,面向全体学生为教学理念设计教学。具体为我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实验材料,提前全班分组布置探究性活动与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相结合,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直观的图片演示,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从中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三、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标

引入展示课前各小组收集的部分生活中比较常见、常接触的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板书问题:食用的蘑菇是植物吗?食物的腐败与哪种生物有关?引起非典型肺炎(SASR)的病原体是生物吗引导正确答案后继续让每组选一代表概括微生物的特征和总结“微生物”这个概念,根据学生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微生物,即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继续展示有关微生物多媒体(蘑菇、霉菌、面包发酵的酵母菌、青霉菌)然后讲解,各组代表简要介绍这些微生物。介绍完之后,各小组再回答板书的问题,学生回答:不是,蘑菇是微生物等,学生概括:肉眼看不见的生物等学生交流信息,有利问题探讨,以问题形式导入,把本节课基本定位在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经历,激发学习的兴趣,最终培养学生应用概念的抽象思维。

深入学习,活动探讨,巩固知识多媒体上比较不同的图片,这么多的微生物,那它们有没有分类?提出微生物的分类。让每组探讨“微生物的分类”,提示按细胞结构特点,分别展示单细胞微生物、多细胞微生物、无细胞结构微生物的图片,继而讲解,(1)展示单细胞微生物相关图片(各种细菌)讲解单细胞微生物的特点(这些微生物均只有一个细胞组成,属于单细胞微生物)继续展示细菌的不同形态。分别展示球形菌、杆形菌、螺旋形菌,让学生了解细菌的不同形态,(2)展示多细胞微生物相关图片(食用菌蘑菇、药用菌灵芝)讲解多细胞微生物细胞组成特点(多细胞微的生物)解释蘑菇不是植物,而是微生物中的大型真菌,腐生生活。继续展示真菌的不同形态,(3)展示无细胞结构微生物相关图片(HIV病毒)教师讲解此类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继续展示病毒的不同形态,提问学生所见到的微生物生活在什么场所?引导学生所介绍的微生物是我们肉眼可以见到的。但是许多微生物个体微小,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那么,如何通过实验来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呢?如果制作一种培养基,为微生物生活提供必须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就会在培养基上迅速繁殖和生长,就形成了肉眼可见的微生物菌落。少量的微生物我们肉眼看不到,但大量的微生物聚集在一起,我们就可以用肉眼观察到了。结合教材P53页活动内容,教师课前布置的分组探究活动探讨“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出示长有微生物菌落的培养皿样本,引导学生:(1)观察现象并告诉学生,两个培养皿的皿盖,一个是打开的,一个是盖好的,(2)猜测:两个培养皿哪个是开盖的,哪个是盖盖的,为什么?(3)思考:老师为什么要同时放置这样两个培养皿?老师设计的这个实验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答,指导学生的探究行动,评价并小结:微生物分布极其广泛,微生物主要的活动场所——土壤;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动植物的体表、体内和其它环境,通过小组之间交流后,教师解答和小结(证明我们身边绝大多数地方都存在微生物),为达到对学生情感教育,教师继续展示有关“非典(非典型肺炎)”的图片,讲解这场灾难的元凶属于冠状病毒,非典型肺炎(SASR)的病原体就是它的变种。此处稍微展开预防“非典”的一些日常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居室常打扫消毒、随地吐的痰带有病菌、冬天盖的棉被有经常日晒预防生菌等等,引导学生认识本堂课知识点,并布置课堂习题和课外活动:微生物广泛地存在于生物圈内,请具体地分析在什么条件下可能有微生物?每组代表阐述各自的微生物的分类,思考、分析、讨论、交流、回答,微生物的种类包括: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和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等是单细胞生物;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是多细胞微生物;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认真阅读课本积极讨论,各小组继续讨论,同样每组选代表回答。如食物发霉、长在地上的蘑菇、衣柜里衣服长霉等,学生仔细观察并作记录,每组代表介绍各自小组探究活动的过程,包括:实验场所、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和组内怎样分工合作等。各小组介绍完提前布置探究活动的结果后,小组提出活动中存在的疑问,得出结论:我们身边绝大多数地方都存在微生物,巩固重点知识,学生独立完成,自主学习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得到学习信息,从而对新知识的重建和转化,进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引入探究的问题,深化学生对微生物分布的认识,学生完成对探究实验的自主性操作,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分工合作能力学生学会健康生活。这不仅突破难点,而且实现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学生总结本堂课教学知识点,巩固所学知识,达到知识迁移目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下一节课。

五、板书设计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课时。

1.微生物的概念:

即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1)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蓝藻。

2.微生物分类,(2)多细胞微生物,如食用菌蘑菇、药用菌灵芝,霉菌。

(3)无细胞结构微生物,如HIV病毒、类病毒。

3.微生物主要的活动场所——土壤;

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动植物的体表、体内和其它环境。

六、教学反思

第一,本节课,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分组探究法、讨论法、观察法等,这些把教师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上课主导思想,学生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等学习形式,自主获取知识。

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优势,设计制作了适于学生学习的课件,直观生动,化难为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大了课堂容量。

第三,课前做了准备,如提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微生物生活的各种资料,提前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实验等。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课堂时间紧张,没能让大多数学生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组学生没能发言,造成我无法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情况。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活动的优势,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互动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