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汉代琅华照寒烟
646900000027

第27章 为官,离去:明哲保身,班固的处世哲学

明哲保身,班固的处世哲学

同为写史之人,司马迁和班固难免会被后人拿来比较。司马迁作为中国文史界的泰斗,忍辱负重编写《史记》,地位不可撼动,但其实班固也不逊色,虽然他们的时代、背景相似,但有一点他们是很不同的。

司马迁为人耿直,有什么说什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柔弱文人之肩挑起了汉朝沉沉的负重,但班固却更多地秉承了那个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的压抑性格,保全自己才是其首要考虑的事情。

二人同为才子,编著史家书籍,出身文人世家,教育良好,但是因为时代的差异,令这二人在心性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司马迁生于汉武雄风时代,外儒内法,文治武功,而班固晚司马迁将近两百年,那时的汉朝世风日下,迷信盛行,已经是东汉末年最为荒诞不经的时代了。

在那荒诞的年月里,班固与司马迁的人生哲学可谓是大相径庭,但这也是因为班固所处之境遇造成的。

班固的七世祖因为秦末躲避战乱,所以迁到山西境内,后来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班家人才辈出,是书香门第,所以,班固自小也是受到了此番熏陶,行文遣词有高人一筹的造诣。

班固年纪轻轻就和司马相如、张衡、扬雄这三个赋词大人物被人合称为“汉赋四大家”。东汉初年的文化风向标还是和西汉看齐的,赋体依然磅礴大气、润色鸿业,所以班固也未能免俗,他那个时候创造的《两都赋》极尽铺张华丽之能事,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俳句,气势恢弘。

可见班固为人是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的,他明白这个时代需要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天下道义的力量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利益来做后盾,那么任何的道德规矩都是一纸空文。班固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他虽然读着孔夫子的仁义道德之书,但内心也为自己建立起了一套处事标准。这就好像他的赋词一样,华丽之美,但又有班固的思想蕴涵其中。

乱曰:天造草昧,立性命兮。复心弘道,惟圣贤兮。浑元运物,流不处兮。保身遗名,民之表兮。舍生取谊,以道用兮。忧伤夭物,忝莫痛兮。皓尔太素,曷渝色兮。尚越其几,沦神域兮。

《通幽赋》节选班固

这是《通幽赋》的最后一段,从中可以看出班固的文史功底深厚。天地之始,万物混沌蒙昧,皆立其性命。返归天地本心,唯有圣贤通晓,天地之元气保存身躯,能在死后留下好名声,舍生取义便是此道。为世间忧伤,平添痛苦,保持质朴的心性,不被污浊。如果人能预料到今后的二三事,只怕也就离神明不远了。

在这一段中,班固自诩看透世事,而他本人却没能像文中那样洁身自好。

班固的从政功力深厚,他因为文采好为汉明帝所赏识,一跃成为兰台令史。耗时大概二十多年,班固在章帝中期的时候完成了《汉书》的主要创作内容,可以说,班固这个官当得是顺风顺水,基本没有遭受什么挫折和打击,这除了和他的才能挂钩之外,也不得不说是班固为人有道。在那个时候,皇帝总是会就一些历史或者时事来征求史官的意见。而班固总是明白何话该说,何话不该说,他能把握住和汉章帝交流的度,所以,班固纵使有着和汉章帝不同的意见,他也不会贸然地提出。司马迁的前车之鉴并不是白白付出的。

简而言之,班固因为人世故圆滑,却也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人。所以,班固一生小心翼翼,倒也没有什么大风大浪。他曾在《离骚序》中对屈原投江提出过异议,在班固看来,屈原虽然高尚,但屈原自身也是他结局悲惨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班固在君子的道德和封建专制的平台上巧妙地找到了一个立足点,他能进能退,能攻能守,明哲保身就是班固的人生哲学,他可以在任何时机找到一个契合点,让自己全身而退。

明哲保身的班固不但是个汉赋家,更是一个诗人,他一生写了很多诗歌,大多为歌颂汉室皇家功德的内容:“因露寝兮产灵芝。象三德兮瑞应图。延寿命兮光此都。配上帝兮象太微。参日月兮扬光辉。”虽然他为官并不激进,但在一定程度上是非观念还是有的,班固在他所编著的《汉书》中写过一首《咏史》,是为了纪念当时一位舍身救父的女子缇萦而做的。

缇萦的父亲被判有罪,要被送往长安处以肉刑,临行前,犯人悔恨没有儿子,只有没用的女儿。缇萦认为父亲所言差矣,便想尽办法为父申冤,状词声声啼血,闻者流泪。汉文帝知晓后,因为被女子的孝道感动,让他们父女团聚了。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咏史》班固

文中,班固的敬佩溢于言表,由此可见,班固还是保留了文人的一点正义感和道德心,这也是班固晚年锒铛入狱,最后莫名死于狱中的一点潜在原因。因为他和当时的大将军窦宪关系紧密,在一次大战中窦宪兵败回朝,后因为政治原因自杀身亡,从而牵连了班固,他先是被罢官,后被投入狱中,最终没能逃过这场无妄之灾。班固恐怕最后也没有想到自己明哲保身一辈子,最后还是落得个身首异处,不得善终的下场。其实班固的下场,既不是上天注定,也不是咎由自取,而是整个封建社会集团内部权力争斗所必需的牺牲。

其实班固心里也是明白的,从他的思想内容来看,《汉书》并不如《史记》那样深刻理性。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反映了东汉末期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已经站稳了脚跟,班固也是深受影响。而且父亲班彪的历史思想和文学理念对班固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由于以上诸种因素,班固最后没能富贵到底,而是走上了一条他不情愿走的道路,在他明哲保身的背后却是现实的无尽酸楚。

回顾班固的一生,跌宕起伏让人有些难以理解。毕竟他是始终维护着皇家利益和自身安危的,而且从表面来看,班固并没有犯下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过,但是他最后依然难以逃过一死。

人生的发展,既让人感到满足又有些遗憾,或许这就是历史令人探索的地方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