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细数晋商成与败
6538400000011

第11章 晋商企业文化——诚信(3)

大盛魁的这些特殊的规章制度,形成了晋商历史上信义道德、艰苦创业等品德和素养培养的独具特色的教科书。这些关于诚信的品行教育,为晋商的后继者提供了艰苦奋斗、诚实经商的宝贵精神食粮。晋商能称雄商坛500年,是离不开这种思想内涵的。

“间为诸子曰:谁谓天道难信哉,吾南至江淮,北尽边塞,寇弱之患 ,独不一与者,天监吾不欺尔。贸易之际,人以欺为计,予以不欺为计,故吾日益而彼日损 ,谁谓天道难信哉”。——《康对山集》

“虽以结利、疲账定功过,原以激 励人才起见,容之其间,大有分别,总以实事求是,果尔本处多利,他方未受其害者为功。 倘有只顾自己结利,不虑别路受害者,殊承统盘筹划,大公至正之意。此等办法自有公论, 兄等善自酌量,勿谓将来赏罚轻重不公也”——票号号规

制度不健全,信义成了双刃剑

有人说,一等商人是精明加厚道,二等商人是精明加精明,三等商人是厚道加厚道。晋商,大多数都是一等商人。

晋商知道,要想在商海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讲信义,以诚信为本,宽厚为怀,厚道加精明,才能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

这个道理是在买卖中悟出来的。大凡买东西时,人都要进行一番选择。首先要选择的是哪个商店,而后要选择的是哪个品牌。你之所以要选择它,是因为你信得过它,也就是说它具备讲信誉的商业形象。如果你在那个店里曾经买到过假货,你还会再光顾那个店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物美价廉才不怕“货比三家”,自然会有回头客。如果以次充好,漫天要价,顾客也只是上当一次,故为商家所忌。晋商以“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为其经营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因为了解商业形象的重要。

信用不只会决定商家的命运,任何个人和组织,任何社会和时代的存在,其实就是信用的存在。

“人无信而不立。”国而无信能立吗?

君不仁,则臣不忠;父不慈,则子不孝;夫不正,则妇不恭。传统观念认为,信用危机往往来源于自身不正。所以,信用的建立,先要从自身做起。同时,也是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共同遵守的规则,也就是法制。人人守法,才会有法,人人的利益才会有所保障。否则,如果无法无天,那就只有信用恐慌了。

当然信用也不是万能的,世上没有万能的东西。由于晋商特殊的无限责任的经营形式,使信用成了一柄双刃剑。

曾经操天下金融之牛耳、实力雄厚的晋商,一遇上社会剧变,为何纷纷倒闭?这除了时势的不可把握外,基于信义基础之上的无限责任制是主要的原因。

无限责任制赋予经营者无限的经营权,风险却全由投资者承担。这样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在经营亏损时,投资者就会倾家荡产,甚至身陷囹圄,陷于万劫不复的境地。

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很多票号的生意都陷入了困境。当时的惨状是“外欠则处处倒账,欠外则人人提款”,别人欠的钱收不回来,欠着别人的钱却人人都来要,最要命的,还是存的官款一分一厘不能少,立等提取;放贷给官方的,收回无望,把票庄逼到了绝境,一时汇兑难通,外欠难收,存款难保。

怎么办呢?各地分号只好向总号请求调拨积存银子来救火。而再富裕充实的票号,也难以应付如此疯狂的倒账、挤兑风!没有银子,就等于丧失了信誉。失去了信誉,生意也没有办法支撑下去。尤其是掌柜的,看到了大势已去,纷纷携款潜逃,或伪造账目。这样一个票号倒闭了,其他的连锁票号也都跟着遭殃。山西票号的集体破产已呈不可挽回之势。到了1921年,仅剩的5家票号在勉力惨淡经营,昔日“汇通天下”的辉煌已难再了。

票号的倒闭风潮就是这样,一家破产,数家牵连;一时倒闭,永久难还清欠债、重新开业。可以说,无限责任制的弊病在经营不善时全部暴露无遗了。山西票号的整体覆亡,除了当时的时势非人力所能改变外,无限责任制带来的无限风险,无疑是票号的一大致命伤!

显然,无限责任制是基于信义。作为投资者的东家,按照“东家出资,伙友出力”的原则,把白花花的投资银子悉数交给聘用的总经理去经营,也就等于把自己的所有家产及身家性命交给他了。如果他经营有方,一切责任自不必说了;如果他经营严重亏损,入不敷出,就要东家来偿还所有的债务;如果这些债务是投资的数倍、数十倍,东家拿不出来,那就要负法律责任。

“赔东家不赔伙计”,东家承担了全部风险,是出于对总经理的充分信任。让总经理放手经营,没有经济的、心理的负担,固然应该称道,也是经营所必需的。但负无限的责任就有无限的风险。信义也是双刃剑,伤合作者的时候,自己也就受伤了。

本来,晋商普遍实行的东伙制,有效地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完全分离,是独立经营、合理管理的需要,与现代企业制度完全一致。这是晋商所建立的东伙制的先进的一面。但另一面,这种东伙制,对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责、权、利,缺乏明确的界定,从而未建立起互相制约、密切合作的机制。

对于总经理,在充分放权的同时,却未能有效限制。经营的风险究竟有多大?事先没有预测,也就没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如果能从票号的稳健发展出发,把负债率控制在票号自身能够承受的额度内,那么出现亏损,也不至于会危及其它财产和商号;如果放贷也能像现代银行一样实行足额抵押,那就一定不会出现贷款收不回、存款也难保的窘状。

无限授权必然带来无限风险,这是山西票号整体破产所得出的一条血的教训。任何授权都要限权,这是做任何事都不应该忘记的规则。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先小人后君子”,老百姓的处事准则,也适用于商场。比如向人借钱,无论关系多么亲密,借钱者都应主动写一借据。如果借者不愿这样做,那债主就应要求他这样做。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债主要对借贷者的偿还能力有切实的估计,决不可以连自己的吃饭钱也贷出去,更不能基于信义和情感,在自己力不从心的情况下借外债给相求者,因为这样的风险在于会把自己置于债务链中。且这样的仗义之举,借贷者还未必会领你的情,他可能对你的做法持怀疑态度,甚至怀疑你以前是有意不借他。如果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外欠的钱又在催逼,那除过变卖所有财产还债之外,就是再举借更多的外债了。像这样债台高筑,日子自然难以为继。

晋商票号的破产正是类似的情形。讲求信义是中国传统商人的优点,但是人性不是完美无缺的。人们爱说:“凡事朝最好的方向努力,但也要做最坏的准备。”就是应该考虑到最坏的可能性。仅仅有道德的约束是不够的,制度的健全才是商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对此我国传统商人的认识则不及西方商人。西方现代严密的企业制度,值得我们借鉴。

从晋商票号的失败我们可以得出教训,有限责任制才既能够自我保护,又有利于长远稳健发展。

“盖山西票号,向重信用,不重契据。不做押款,此为各帮所同。至以博取重息,悬为大禁,则为平遥帮所独也。” “借款以无抵当之信用贷借为限,只须得一二保证人而已矣。”——《清裨类钞》

“又该地银行逾借之制度,视相交者之信用,大限虽有金额之制限,独对于信用最厚之商店,每有无抵当而许其有十万二十万之逾借者,对于外国商人亦同。”——《中国之金融》

“借款与官吏颇多危险,故利息也偏高。若借于商店,则须看贷抵押,或以钱庄为保证人,其信用素厚者,或无担保亦可。但无以房屋田地等为抵押而借款之事。”——《东方杂志》

“北京代理国库之票庄,以志成信为量著,经手之款项,亦以志成信为最多。故庚子以后,志成信总庄虽仍设太谷,而业务之中枢,则已移至北京。该号即收集国库余资,运往他埠,扩充营业,革命军兴,运往各埠之资金,大都损失,而清廷提用库款,不容迟延。结果此领袖太祁平汇票庄五十余年,并曾掌握全国金融命脉之志成信,在外欠四百余万、欠外二百余万之盈余账额下,宣告周转不灵而倒闭。号中负责人员,连同股东,均被押于刑部狱中。直至民国四年,此案方告解决,而连带破产者已二三十冢矣。”——《中央银行月报》

“放出之资金,当二次革命时,各票号总计约一千五百万两,此等款项均难依期收回,利息无论矣。”——《东方杂志》

“查天津自庚子之变,银根奇窘,贴水骤增,市面亏损,商情日见疲累,而尤以洋货各商亏折最巨。计华商积欠洋商之款约一千二百余万,事重款巨,迄未商议就绪。”——《直隶总督奏稿》

“年来商业不振,沿江海各埠,市慌迭起,银行随商业消长,名誉因之受累。”——《度支部档案》

“不料本年十月初一日,忽接上海连号广德泰来电,周转不灵,汇票不能应付。职商立即急电往商,实在无法,是日在营方收汇申票十余万,不敢发出,分别退还,迫得将生意停歇……以上亏赔倒欠损失不下三百余万两之多,可问者仅三十余万两而已……讵料至今市面则江河日下,职商亦赔累日深,竟至一败涂地。呜呼!”——《东盛和债案报告》

“汉口钱价奇跌,银根过紧,兼有九九商捐风潮,是以各钱庄颇不流通,著名之怡生隆、怡生和、怡和兴、怡和利、道生恒五家钱庄亏空共计三百余万,十五日乃系比期,周转不灵,相继倒闭。闻所欠均系官款,故警察局夏口厅均派弁勇临场弹压,并由钱业帮董将账目一并送交商务总会,以备考查。”——《申报》

“汉口自怡和兴等钱庄倒闭以后,市面困敝,银根愈形紧迫,钱价逐渐低落,实为近年所未有,良由现银短绌,不敷周转……不独汉商市面不堪设想,且虑牵连各埠,震动全国,关系殊属甚大。”——《鄂督致军机处电》

“京都晋益升票庄,日前因市面恐慌,一时支持不住,竟尔倒闭。除拖欠他款不计外,闻亏空津郡官款甚巨。”——《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