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细数晋商成与败
6538400000014

第14章 和气生财——谦和礼让的经营风格(3)

光绪二十九年(1903),李宏龄主持蔚丰厚票号北京分庄时,市面因讹言蜂起,人们纷纷向炉房提兑现银。所谓炉房,即冶铸金银业者,票号及商号都有银存放在炉房。炉房眼看支撑不住,政府非常着急,却想不出办法。这时候,面对京师炉房所处的困境,李宏龄认为如不帮助炉房渡过难关,必将产生连锁反应,影响整个市面。于是带头出面联合同业,用巨款接济炉房,才让市面稳定下来。

光绪三十四年(1908)冬,光绪帝和西太后两宫先后去世,又发生了银市动摇,炉房再次陷于危机。李宏龄又一次联合同业给予支持,稳定了银市。于是,京师士农工商各界“莫不交口颂君才贤”,李宏龄“独以任侠、识大体名震京师”。

有很多时候,行业内的危机会危及到其中的所有成员。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富有领导力号召力,胸怀大局的人,洞明形势,主持全局,组织大家共同渡过难关。这样的人,不仅保证了自己的生存,也维护了整个行业,而赢得高度尊重。

晋商对待同行最大度的方面,还体现在当对方所欠巨款无法偿还,也能够一笔勾销,既往不咎。

1922年(民国十一年)的一天,在包头复盛全后院里,乔家财东乔映霞双手扶起一位老泪纵横的人。这个人是包头双盛公、双盛茂的东家杨志五。杨财东在包头也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但最近他的商号赔了个一塌糊涂,拖欠复盛全的六万两白银,实在无力偿还。他上门向乔财东哭诉。乔映霞看他可怜,竟答应将欠款一笔勾销。杨志五立即伏地磕头,于是便留传下这段磕一头清欠六万两的故事。

其实,乔家这种对破产同行的宽厚态度绝不仅此一例。大顺公绒毛店欠复盛公现洋一千元,破产后,家境凄凉,乔家财东只象征性地收了他一把斧头、一个箩筐就算了帐。广义恒绒毛店借复盛西款五万元,实在还不起债,提出以数千元的房地产低债,乔财东也毫不犹豫地认可。

此外,还有过众多的包头人曾向乔家复字号贷款做投机买卖,其中也难免有亏本者不能按期还贷,便提出以土地或房屋抵顶,这在商界被视为是最坑人不过的事。可乔家对此不以为然,还地要地,还屋要屋,作价高低从不在乎。因此,包头商界有人把乔家看作是“大傻冒”,戏呼“复字号”是“糊涂海”,可他们哪里知道,乔家的复盛菜园占地280亩,包头市面上千余间铺面大都是这样扩充起来的,乔家是“吃小亏占了大便宜”。

而且,乔家也正由于上述这一系列的“义举”,包头城赢得了名声,树立了自己财大气粗、实力雄厚,又乐善好施、急公好义的形象。一笔笔未如数收回的欠款实际上等于支付了广告费,把乔家的生意越炒越红!

包头许多商号常有向复字号贷款从事投机生意的。这种生意风险极大,赚亏无常,若亏损过大,无法按期偿还贷款,只能破产还债。复字号摊子大,实力强,放帐多,经常遇到这样的倒霉事。一般来说,对这种破产商号,复字号很少为了债务纠纷与其打经济官司,因为,一者它既已破产,打官司也追不回款;二者复字号深谙忍让之理,可以吸引大量客户上门,此处亏一点,他处赚大钱。所以不管破产商号拿什么还债,复字号都不计较,照收不误。

中国古人说,吃亏是福。晋商深谙此道,表面吃亏,实际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晋商中的大商人,眼光长远,胸怀广阔,不计较一时的得失,而是着眼于生意的全局和长远的发展,可以说体现了“和为贵”原则的最高境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对属下与他人的宽厚

孔子的学说中,有一部分思想被弟子曾参概括为“忠恕”,它的基本精神就是孔子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后儒所说的“忠恕之道”,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人。后来朱熹把它解释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正是本着儒家忠恕的观念,晋商对待下人往往比较仁慈宽厚。这从山西人的商业书中记载做掌柜需要注意的事项中可以看出来:

◆做掌柜、大伙计不可自抬身价,而目中无人。即或东家有诸事,下等人一要图活通融,倘要不是处,亦以理而剖之,则上下欢心,无不服你,你若自己以尊贵,自夸其能,狂然自大,目中无人,行出坐坛,遣将之势,众不但不服你,还要留下唾骂,做大伙计者不得不思也。

◆用伙计者,必须安他之心,他才有心掌替你做生意,那人点能为,有点干办,你不可轻视于他,人道:可用托主而事,良禽相本而缕。

◆东家要察伙计家道盈余,他有什么心事你要代替他,替他揣磨,迎合而为,宾主相投,自然越处越厚道,可以成协力同心之家也。伙计亦有尽良心,必须贴心贴意,彼之银钱分文不染沾,与人账目银钱亦要清白,我既出乎忠心事彼,彼如不失我者也,弃暗投明矣。又道:贤臣择主而事,良禽棚木而栖。

◆东家要察伙计家道,盗之之半,余者不在乎,此欠缺者,即靠此俸赡家,尚或过支些须,你勿得有齐,慨然应允,他自有心待你,你具而应急于他,岂不是美事哉。

◆付薪俸与伙计者,必须俟那人用着银才问你,你千万不可吝,即称银与他,须得整齐些的,利那人寄回好用,该其银水者,切不可就其平戥亦不可短者,此乃至是之言也。

在封建时代,社会等级森严,主人与仆人往往地位悬殊,泾渭分明。可是晋商乔氏对待仆人却以宽厚闻名,他们不仅保证佣人吃得饱、穿得暖,还注意尊重佣人的人格。

乔在中堂用女仆只有老妈子(已婚妇女),不用小丫环(未婚少女)。给仆人的工资较优厚,逢年过节另有赏赐,把面、肉、柴、煤等按时发送到各佣人家中。对年老在家中服务多年的佣人则养起来,愿回家的每年发给一定数额的津贴,维持其生活。佣人偶有小的过失,也不恶语相侵,更不打骂虐待。佣人家如有天灾人祸,也总是热情相帮。因此,这些佣人多能对主人尽心尽力。甚至有的佣人还代主人受刑蹲监。

可见,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主和仆之间也不像我们想象的一定有尖锐的阶级对立,主人待仆人宽厚仁义,仆人对主人也会真心感激和效劳。因为人和人交往总是遵循以心换心的原则。

晋商范世逵也是一个非常讲究仁义,心地宽仁的君子。他经商致富后,家业大兴,有良田几百亩,银两数以万计。但是世逵生性简朴,穿的衣服、用的东西、乘的车马都不奢华。而且他为人好义,喜欢救人之急。

陕西三原人陈海犯法坐监,世逵可怜他远离家乡,就出资赎他出狱。可是陈海却偷窃世逵的许多银两逃走了。人们都谴责陈海,说他是小人。世逵说:“这个人我对他有恩,他做出坏事也是因为偶然财迷心窍,等他醒悟后,还会回来‘完璧归赵’的。”果然,没多久,真的像他所说的,陈海良心发现,回来归还所偷的钱财。众人皆佩服范世逵看人的眼光。

明代有一个叫王文显(1469~1523年)的山西蒲州商人,与人交往既讲信义,也重宽恕容让,所以能赢得众人敬重。

有一个叫龙的僮仆,曾偷窃过王文显,王文显宽容了他。有一天,一帮强盗来勒索王文显,用刀逼着那个叫龙的僮仆说出王文显的藏匿之所,龙却始终没有透露。

王文显的父亲听说后,感叹地说道:“现也,利而义者也。然天固鉴者也。”古人往往把这看成天鉴报应,而王文显因为待人宽厚才得到别人的报答,确是事实。

山西的另一个商人李明性身上也能体现出这种仁德为本,重利亦重义的精神。

李明性,生于明正德元年(1506),是明代山西曲沃的富商。李明性为人笃厚,对父母十分孝敬,与兄长相处很是和睦,与友人乡邻相处诚恳仗义。有亲友在经济上发生困难时,他常常主动给予帮助,惟恐失于照应。

向他借债的人很多,当借债人因贫困不能归还时,他经常把债券交还对方,债务一笔勾销。有的人卖给他田宅有时故意抬价,当别人把这一情况告诉他后,他也不去与卖者计较。他听说族中某人放高利贷,他就召来当面责备,并撕毁其券。所以,族中子弟都有几分怕他。

有一次,本乡一个少年偷了他的放钱小箱子,他心里知道,但是没有说出来。不久,这个少年知道事情败露,十分害怕,就连夜跑到他家认错求饶。明性只是教育他一通,劝他改过自新,也没有追究他。其他行为不好的少年听说此事后,对自己的不良行为也有所收敛。

李明性常常惋惜自己半途废学,故对子弟读书要求很严。后来,他的儿子和孙子都考中了举人。

明性为人豁达,认为事在人为,从不迷信阴阳家之说。他故去的妻子梁氏坟墓筑在给他留的墓穴之右,阴阳家看后说这对他家的后代不利。明性笑道:“子孙好坏是看他们的德行厚薄,与墓穴筑在哪里有什么干系?”他不听阴阳家之说,仍按原挖墓穴安葬了梁氏,人们都佩服他见识过人。

可以说,李明性经商取得成功,和他注重品行也是分不开的。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