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清相国魏裔介
6568000000009

第9章

晨辉初露,顺治那琅琅读书声便打破了紫禁城的宁静。这时太监吴良辅蹑手蹑脚地走来,低声对顺治说道:“皇上,摄政王又派人来窥视您的学习情况来了。”小顺治一听就火冒三丈,右手拔起御剑的同时利眼向外寻视“敌情”一般,就想往外冲。这时只听魏裔介厉声喝道:“皇上坐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顺治只好坐下并用不解的目光看着魏裔介道:“师傅你总是……”

“皇上只要问心无愧。读书!”魏裔介打断了顺治的话。顺治只好又强作乖顺地读起书来。

其实魏裔介早就预感到有人监视他对幼帝的授书导向,不时地感觉到有一双阴森森的眼睛在盯着他。但他并没有为此而怯弱,一想到自己的责任与荣誉,他就勇气倍增。时刻安慰自己:走得正不怕影子歪。为此,他对一切阴谋诡计都不屑一顾,只专心为幼帝授课。

正在这时,突然听到御书房外有一阵急促的乱脚步声,并随之有高声报道:“西北关外六百里军事加急。”听报声后,魏裔介与幼帝顺治忙向外望去,只见一位皆身戎装的军使在太监兀里虎的引领下手持军书来到书房内,一边跪叩皇上,一边高举军书报道:“启禀皇上,西北关外六百里军事加急。”顺治听后不解地问道:“关外怎么了?出什么事情了?吴良辅快把军信拿来。”

只见吴良辅迅速地接过军书呈于幼帝。

顺治展卷阅读,大意为:大同总兵姜镶置众人与众军士意愿而不顾,背叛朝廷,发动兵变,欲另立新政,现正加紧联合朔州、太原、张家口等兵将,准备联反至京……顺治吞吞吐吐地读完此信茫然不解其意。急忙向一旁的魏裔介问道:“师傅这……”

“皇上,这军国大事还需由摄政王来裁定,依微臣之见请速把此信交于摄政王。”魏裔介正眼没瞧那奏折一眼,便对顺治说道。

顺治急忙接话说:“对……对……速将此信交于摄政王。”

“摄政王那里已另有军使前去报信了。估计摄政王现在已经知道了。”此军使说道。

军使话音刚落,御书房外又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又有侍从跪下后高声报道:“皇上,摄政王在勤政殿等您速去上朝共商军国大事。”

顺治闻言,看看身旁的魏裔介,他能读懂魏裔介的目光,魏裔介的目光在暗示顺治即刻上朝。“那朕速速过去。”顺治遂对侍从说道。

话又说回来了。此时顺治能懂什么,为什么多尔衮请他上朝?他处理得了这突如其来的军国大事吗?但,顺治是皇上,萝卜不大长在了那个埝上。这突如其来的军国大事就得把他搬来,哪怕他坐在龙椅上一言不发。多尔衮才不把顺治放在眼里,但他要顾及群臣的面子,万不可从表面上凌驾于皇上之上。

魏裔介随从顺治一起来到勤政殿,只见文武大臣左右并立,忙叩头迎接皇上。多尔衮对顺治视若无人连瞧他一眼也不,只是在殿内头略下垂,眼不斜视双手后揣,走来踱去,苦苦思索。顺治照例坐在自己的龙椅上,魏裔介站在了文班一列。多尔衮的嘴还在不停地嘟囔着:“怎么这会儿都不说话了?都吃哑巴蛋了?平时的能耐都到哪里去了?”多尔衮不停地斥问众臣。这时他突然转身冲着身后的冷僧机问道:“冷大人说说你的看法。”冷僧机急忙从队列中站了出来,很自信地说道:“王爷,依末将所见,应先把京城内我们的妻儿老小马上顺近路转移到我们的军事力量雄厚的盛京去,好到时打起仗来以解除我们的后顾之忧……”

“放屁!”多尔衮瞪着白眼珠子对冷僧机狠狠地骂道。这一声吓得冷僧机打了一个哆嗦。多尔衮随后歪着头冲着冷僧机又说:“你想乱我民心是不是?想把大清的基业马上葬送了是不是?没出息的庸才。”说完多尔衮又回头对范文程说道:“范先生你说呢?”

范文程捋了捋那几根白须道:“依臣之见,应马上调集我们军队力量雄厚的屯集地,如北京及山海关的精锐部队分多路人马即刻向西北开去,以阻止或歼灭姜镶的叛军向京进发。首先保住京城乃为上策。”

多尔衮听完范文程之言觉得有些道理,可转念一想,即使马上调集军队也怕是时间上来不及,为此多尔衮沉默无语。他突然又向鳌拜问道:“鳌大将军,说说你的计略。”只见鳌拜大头大耳,虎背熊腰,皆身武服,浓眉下双目圆睁,快人快语讲道:“摄政王,末将只需精兵两万,副将两名,不出一月即可荡平姜镶,仰请摄政王给末将放权。”

尽管鳌拜说得很自信,但多尔衮还是觉得这位大将勇猛但却鲁莽,不可轻信。此时多尔衮的心情更是焦躁不安,踌躇不定。这时他突然晃见了站在文班后列的魏裔介。此时多尔衮突生诡计,他乜斜着双眼走到魏裔介面前,假装和颜悦色还略带着一些讽刺意味说道:“我们的魏先生,你这位如今闻名于朝野上下的大儒,太后和一些文臣武将又特别的器重你,你虽然品级不高,且高居幼帝之师。谈一下你的高见吧?”

此时,多尔衮对魏裔介的用心,魏裔介心知肚明。他知道多尔衮想对着文武百官,考验自己,给自己弄难堪。此时魏裔介显得异常镇静,拱手回答:“摄政王,以微臣愚见:大同乃是吾国西北咽喉,是华夏文明传播西域的重要通道,千百年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大同失则西北无控,大同得则京城稳固。为此我们必须抢时间控制局势,收得大同,但马上用兵以武击之,势必造成姜镶各部众将士人心齐反。双方都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后果不堪设想。再者,姜镶主将一人谋反,并不代表众兵士有谋反之心。众兵士皆是吾皇的手足,天子的血肉,臣想吾皇是不愿看到子民流血的。如果马上以武力攻之则必造成众平民将士流血抛颅,妻离子散,会对多少家庭多少国民造成无辜的创伤啊。吾皇是英明的,远可比得上尧舜、汉、唐。吾皇是永远也不想看到国民自残相杀,战火不息。不如这样,马上修书一封,阐明利害关系,威胁一下姜镶,看他反应如何。我想姜镶见信后会迟疑的,在这期间我朝可马上集结兵力以备之。如顺,可厚金封赏,如反,可随时率兵全力击之,也不迟。”

“好!”魏裔介陈述刚刚结束,多尔衮双手击掌喝彩道,“魏先生,我看就依你高见行事,马上修书吧。”多尔衮随即说道。

“臣反对!”宁玩我大声道。

“谁人反对?”多尔衮目光炯炯环视众臣。

“宁大学士,你有异议吗?”

“臣以为魏裔介与姜镶都为汉人,魏裔介出此策略不免有‘偏袒’之嫌,倒不如直接发兵击之。”

多尔衮瞪大眼珠子,使劲剜了宁完我一眼。“宁大学士切不可胡乱猜疑!魏裔介修书。”多尔衮话音刚落,太监遂将笔墨、纸砚连同书桌一起抬到了魏裔介的面前。魏裔介略作沉思,即挽袖挥书,大意如下:

将军姜镶尊启:吾皇遣你镇守大同,乃天子之信任,万不可辜负懈怠,更不可非分图谋。大清国泰民安,不可再遇战乱,吾皇子民不可再遭涂炭。吾朝定鼎已久,国力雄厚,军队精锐,可一夜之间捣毁你处,让你死无葬身之地。彼之倒戈如顺,吾皇可厚金封赏,加官晋爵。请切莫以卵击石,做国之罪人,望三思而后行!

魏裔介遵摄政王之意特书。

顺治六年正月二十八日。

多尔衮看罢,急忙脱口而出:“真是一封好信!大儒就是大儒,哈……哈!”说完多尔衮一声仰天长笑后急忙吩咐道:“范先生,速派精兵马上把此信送与姜镶。”话要说清,多尔衮这一声大笑,弄得满堂诧然,众臣懵懂混沌,谁也不得其解。

后来,清政府最终还是以武力征服了姜镶,但魏裔介这一高远之谋为顺利征服叛贼,在时间上,军事上,为清政府赢得了主动。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星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已至初秋的北京,天高气爽,万物和谐。皇城的御花园里更是百花芬芳,千果累累,好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勤奋好学的幼帝顺治那琅琅的读书声,传遍了整个御花园。众臣及内侍太监们对幼帝勤学精神无不暗自钦佩。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只见小皇帝手捧《汉书》在前念得起兴,魏裔介则手持孔子的《春秋》在后洗耳恭听,以察其误。

这一对儿师徒尽情地享受着初秋大地的灿烂光辉,吮吸着知识的甘露。顺治忘情地诵读着古典诗文,魏裔介跟随其后,却渐渐地被这初秋御花园的景色所迷。耳边百鸟争鸣,足下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微风吹来那清新幽香的空气沁人心脾。魏裔介不由地放慢了脚步,渐渐地被顺治帝落在了后边。

这时魏裔介听到有一个细腻的女人声在叫他:“魏先生留步。”魏裔介忙回头一看,噢,原来是皇太后领着一班侍女、太监正从假山后边走来。只见孝庄身披大红镶金边的羽绒披风徐徐走来,微风吹过,迎风飘展,飒爽英姿。再看孝庄那粉红的脸庞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越发娇嫩动人。

魏裔介忙上前回礼:“愚臣给太后请安。”

“不必拘礼,平身吧,哀家发现近日皇上很用功,知道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