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总经理掌控财务的100种手段
6609200000006

第6章 财务报表就像一本书——总经理必懂的报表常识(2)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公司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它反映了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动态情况,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全貌。

这里的现金不仅指公司在财会部门保险柜里的现钞,还包括银行存款、短期证券投资、其他货币资金。现金等价物,指的是公司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期限短”一般是指从购买日起3个月内到期。例如可在证券市场上流通的3个月内到期的短期债券等。

现金等价物支付能力与现金的差别不大,可视为现金。

现金流量是某一时期内公司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数量。现金流量信息能够表明公司经营状况是否良好,资金是否紧缺,公司偿付能力的大小,从而为投资者、债权人、公司管理者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

如何阅读现金流量表

从其他财务报表中,总经理只能掌握公司现金的静态情况,而现金流量表却反映了公司现金流动的动态情况。现金流量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反映公司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

1.分析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经营活动是指公司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主要是指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经营性租赁等所收到的现金;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主要是指购买货物、接受劳务、制造产品、广告宣传、推销产品、交纳税款等所支付的现金。

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入为正数,一般说明公司经营进入良性循环,销售带来现金流入,现金流入越大,公司经营越稳健、越成功。因为此时公司通过正常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所带来的现金流入量不但能够支付因经营活动而引起的货币流出、补偿当期全部成本,而且还有余力为公司的投资活动提供现金流量支持。

2.分析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投资活动是指公司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主要包括:取得投资收益和收回投资、购建和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等等。

通过现金流量表中的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可以分析公司通过投资获取现金流量的能力,以及投资产生的现金流量对公司现金流量净额的影响程度。

在公司投资活动符合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的条件下,若投资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为负数,一般是由于公司挖掘利润增长点、扩大投资行为的结果。当公司投资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为正数时,一般是由于公司在本会计期间投资回收活动的规模大于投资支出的规模,或者是由于公司在经营活动与筹资活动方面急需资金而不得不处理手中的长期资产来实现。

必须明确的是,公司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量,有时需要由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入量来补偿。因此,即使在一定时期公司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小于零,也不能对公司投资活动的质量简单作出否定的评价,而是要结合产品市场潜力、产品定位、经济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以此对公司未来获利能力作出判断。

3.分析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筹资活动是指导致公司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

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主要包括吸收权益性投资所收到的现金,以及发行债券或借款所收到的现金;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主要包括偿还债务或减少注册资本所支付的现金,发生筹资费用所支付的现金,分配的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以及融资租赁所支付的现金等。通过现金流量表中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分析公司筹资的能力,以及筹资产生的现金流量对公司现金流量净额的影响程度。

很多公司总经理每天忙着开拓业务,处理员工问题,但是在忙碌当中,却忘了注意一些公司的长远问题,以至于到最后公司问题严重到病入膏肓,才猛然醒悟。其实总经理们只要养成习惯,定期注意一些简单的财务报表,就能够掌握公司的发展趋势。一旦出现轻微的警讯,就可以立刻处理。

阅读报表的9条路径

所谓报表阅读路径是指在阅读财务报表时怎样尽快达到自己的目的。

通过前面介绍可见,财务报表虽然是公司财务情况的集中反映,但其种类较多,并且报表上数字信息较多,那么,在阅读报表时怎样才能用最少的时间满足自己对信息的需要呢?这就是本书所指“路径”。

从阅读目的讲,一般来说其路径如下:

(1)了解公司资产情况——资产负债表资产栏。

(2)了解公司负债情况——资产负债表负债栏。

(3)了解公司净资产——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栏。

(4)了解收入——利润表。

(5)了解成本——利润表。

(6)所得税情况——利润表。

(7)营业外收支情况——利润表。

(8)净利润情况——利润表。

(9)现金流入(出)情况——现金流量表。

如果取得的相关报表资料较少,可以先简单阅读报表中大的项目,然后再根据看表的目的,决定计算分析哪些指标:

(1)当决策是否向对方投资或贷款时,应重点分析对方三个方面。

(1)对方营运资金的多少。营运资金是指公司流动资产超过流动负债的数据,营运资金越大,表明对方偿债能力越强。

(2)分析对方资本结构。分析资本结构时,特别是资产与负债、资产与所有者权益的比例。

(3)分析对方获利能力。

(2)当要了解公司短期偿债能力时,重点分析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这些比率的分析在后面的章节中将逐一介绍。

解读报表应遵循一个总体原则:既要面、点兼顾,又要点、线顺承。面、点兼顾,是指既要有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总体概览,又要找出重点进行关键节点分析;而点、线顺承,则是指对相关节点进行分析时,要借助于报表钩稽关系实现相关项目内在联系的理顺和承接。

分析报表的最佳方法

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依据是财务报表的数据资料,但是以金额表示的各项会计资料并不能说明除本身以外的更多的问题。因此必须根据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将这些会计资料加以适当的重新组合或搭配,剖析其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或关联程度,观察其发展趋势,推断其可能导致的结果,从而达到分析的目的。

1.比重法

比重法是在同一财务报表的同类项目之间,通过计算同类项目在整体中的权重或份额以及同类项目之间的比例,来揭示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它通常反映财务报表各项目的纵向关系。使用比重法时,应注意只是同类性质的项目之间使用,即进行比重计算的各项目具有相同的性质。性质不同的项目进行比重分析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也是不能计算的。如计算某一负债项目与总资产的比重,首先,负债不是资产的构成要素,因而,从理论上讲,就不能说资产中有多少负债,也不能计算负债对资产的权重。只有同类性质的项目才可计算权重。其次,以某一负债项目除以总资产,也很难说明这一负债的偿债能力。总资产不仅要用于偿还这一负债,而且要偿还所有负债,最终这一负债能否偿还,还要看资产与它的对称性。如果资产用于偿还其他债务后,没有多余,或虽有多余,但在变现时间上与偿债期不一致,这一负债都是不能偿还的。

在财务报表结构分析中,比重法可以用于计算: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各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各所有者权益占总所有者权益的比重;各项业务或产品利润、收入、成本占总利润、总收入和总成本的比重;单位成本各构成项目占单位成本的比重;各类存货占总存货的比重;利润分配各项目占总分配额或利润的比重;资金来源或资金运用各项目占总来源或总资金运用的比重;等等。

2.相关比率法

相关比率法是通过计算两个不同类但具有一定依存关系的项目之间的比例,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它通常反映了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横向关系。财务报表结构分析中,应在两个场合适用相关比率法:同一张财务报表的不同类项目之间,如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不同财务报表的有关项目之间,如销售收入与存货。

就整体而言,相关比率法中常用的比率有以下几种:

(1)反映公司流动状况的比率,也称短期偿债能力比率。它主要是通过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关系来反映,包括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2)反映公司资产管理效率的比率,也称资产周转率。它是通过周转额与资产额的关系来反映的,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

(3)反映公司权益状况的比率。对公司的权益主要是债权权益和所有者权益。债权权益使得公司所有者能够以有限的资本金取得对公司的控制权;而所有者权益资本越多,则其债权就越有保证,否则债权人就需负担大部分的经营风险。这样,对于债权权益拥有者来说,最关心的是总资产中负债的比率;对于所有者权益的拥有者来说,最关心的是其投资收益状况,主要包括价格与收益比率、市盈率、股利分配率、股利与市价比率、每股市价与每股账面价值比率等。

(4)反映公司经营成果的比率,也称盈利能力比率。它是通过公司的利润与周转额和投入成本或占用资产关系来反映的。

(5)反映公司偿付债务费用的比率,也称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比率。它通过公司长期资金来源数与长期资金运用数,以及短期资金来源数与相应的运用数的比较,评估两方的相称性,揭示营运资本增加的结构性原因。

3.因素替代法

因素替代法又称连环替代法,它用来计算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对综合财务指标或经济指标以及财务报表项目的影响程度,通过这种计算,可以衡量各项因素影响程度的大小。如果说,比重法和相关比率法旨在建立或计算各种财务指标或经济指标,确定各项财务和经营结构,或会计项目结构,那么,因素替代法就是对其中的综合性指标或项目作进一步的内部结构分析,即对影响或决定综合指标或项目的各项因素及其对综合指标或项目的影响程度作出测定和评价。

因素替代法可以在两种情况下深化结构分析:对综合指标的构成因素进行影响程度分析;对财务报表项目的构成因素进行影响程度分析。现举例说明:

(1)对综合指标构成因素的分析。综合性财务或经济指标通常涉及不同报表中的两个项目或更多的项目,对这类指标进行分析就是要判断各财务报表项目对所计算的指标结果的影响。

某公司2006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存货各项目累计数为1000万元,年初数为1400万元,经计算存货平均余额为1200万元,当年销货成本为8400万元。该公司2006年计划值分别是存货平均余额为1000万元,销售成本为8000万元。这样,存货的计划周转次数是8次,实际周转次数为7次。如果采用因素替代法对影响周转次数的构成因素进行结构分析,其结果如下:

(1)计划周转数=8000÷1000=8(次)

(2)销售量增加使周转次数增加。

8400÷1000=8.4(次)

8.4—8=04(次)

(3)存货平均余额增加,使周转次数减少。

8400÷1200=7(次)

7—8.4=—1.4(次)

(4)销售量增加和存货平均余额增加两项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04+(—1.4)=—1(次)

可以看出,存货周转次数实际比计划减少一次的原因是:销售增加使周转次数增加04次,而存货平均余额增加又使周转次数减少1.4次。

(2)对财务报表项目的构成因素的分析。财务报表项目通常受多项构成因素的影响,对财务报表项目构成因素的分析,就是要确定这些因素对财务报表项目总结果的影响程度。

某公司2006年度的A商品销售额计划数为1000万元,实际数为1200万元;计划销售量为100000件,预期平均售价为100元/件;实际销售量为125000件,实际平均售价为96元/件。如果采用因素替代法对影响销售增加200万元的销售后价格因素进行结构分析,其结果如下:

(1)计划销售额。

100000×100=10000000(元)

(2)由于销售量增加而增加销售额。

125000×100=12500000(元)

12500000—10000000=2500000(元)

(3)由于平均售价下降而减少销售额。

125000×96=12000000(元)

12000000—12500000=—500000(元)

(4)两项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2500000+(—500000)=2000000(元)

可以看出,A商品销售实际超计划200万元的原因是:销售量增加使销售额增加250万元,平均销售单价降低使销售额减少50万元。

4.单一分析法

单一分析法是根据报告期的数值,判断公司经营及财务状况好坏的一种方法。单一分析法也要有判断标准,这些标准一般来自分析者的经验和财务分析基本知识,如通过资金结构的合理性、流动比率等指标来判断。

5.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通过主要项目或指标数值的变化对比,确定出差异,分析和判断公司的经营及财务状况。通过比较,发现差距,寻找产生差异的原因,进一步判定公司的经营成绩和财务状况;通过比较,要确定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收益性和公司资金投向的安全性,说明公司是否在健康地向前发展;通过比较,既要看到公司的不足,也要看到公司的潜力。比较的对象一般有计划数、上一期数、历史最高水平、国内外先进行业水平、主要竞争对手情况等。

6.框图分析法

框图分析法是将公司的实际完成情况和历史水平、计划数等用框图的形式直观地反映出来,来说明变化情况的一种方法。由于框图既可以反映绝对值,又可以反映比例和相对值,而且简明、直观,目前这种分析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

7.假设分析法

假设分析法是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某项指标的最高水平数值,然后假设在该项指标达到最高水平的情况下,公司的经营及财务状况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各影响因素又要达到什么水平才能较充分地发挥公司潜力。因此,这种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对公司挖潜能力的预测分析。

8.趋势分析法

财务报表的趋势分析法,是根据公司连续几年的财务报表,比较有关项目的数额,以求出其金额和百分比增减变化的方向和幅度,并通过进一步分析,预测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动趋势,这是财务报表分析的一种比较重要的分析方法。趋势分析法的主要目的如下:了解引起变动的主要项目;判断变动趋势的性质是有利还是不利;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9.水平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