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班主任工作经典教案——班主任管理班干部的学问
6609300000020

第20章 要领导更要指导(2)

汇报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但同样一个情况,一件事情,可以这样来表达,也可以那样来表达,这就有个语言表达的技巧性的问题。正确使用语言,就能使汇报内容表达得全面、准确、鲜明、生动,具有说服力、感染力。既能使班主任对本班的情况得以了解和理解,又能取得班主任的关注、重视、指导和帮助。如果在汇报中语言枯燥无味,言之无物,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句话,言不由衷,词不达意,不仅把班中情况说不清道不明,还会令人倒胃口。因此,班干部在汇报中,要学生准确使用语言,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风格,使班主任对所汇报的内容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3.汇报要有层次

汇报不能随心所欲地想到哪里说到哪里,随随便便地忽东忽西乱说一气,这样肯定不能把问题讲清楚。为了将班内情况阐述清楚,使班主任听得明白,汇报时要层次分明,一步一步地往下深入,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说完整。整个汇报分出几个大的层次,每个大层次又分几个小层次展开来讲。这样每个层次都是一个专门的问题,便于说清楚讲透彻。同时各个层次,各个问题又都既相互区别又有所联系,从不同的侧面阐述并突出了主题,从而勾画出了班级完整的工作全貌。汇报中层次分明,要注意不要前后重复,不要前后矛盾,不要前后脱钩,要互相衔接,互相衬托,互相照应。

培养集体荣誉感

集体荣誉感是集体成员意识到集体的作用和价值,并自觉维护集体声誉的一种道德情感。在集体活动中,集体荣誉感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动力。在一个集体荣誉感强的班里,谁能为集体争光,谁就能受到尊敬和爱戴;谁做了有损于集体声誉的事,谁就会受到谴责。集体荣誉感越强,集体成员越感到自豪和骄傲,越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各种集体活动也就越容易开展。

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他们好胜心强,这是非常可贵的。班主任要教育和指导班干部对此特征一方面要倍加爱护,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教育把它上升为进取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一般来说,班干部往往可以通过抓住各种评比活动,来激发同学的进取精神。通过获胜,使大家看到团结一致、劲往一处使就能战胜困难,同时使每一个集体成员增强奋发上进的勇气,加深热爱集体的感情,增强对集体的信任和依靠。争取集体荣誉的过程必然是班级和个人加强组织性、克服缺点错误的过程,这样做比简单的规定、限制、禁止,更能调动同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争取集体荣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班上提出的奋斗目标,它应是在考虑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基础上提出的,不能盲目追求,否则会适得其反。

张晓晴原是某重点中学初一年级的优秀班干部,后因父母工作调动,转入普通中学的普遍班,仍然担任班中的班长职务。这个班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觉得样样都不如别人,没有一点集体荣誉感。经仔细分析,张晓晴决定从环境卫生搞起,激发大家集体荣誉感,他首先使大家认识到,既然我们和别人一样都有两只手,我们为什么不能争取年级第一呢?这一想法有力地触动了班里同学压抑已久的荣誉感。大家劳动时积极认真,干劲冲天。在卫生评比中,果然获得了第一,这个“第一”使同学们看到了集体的力量。接着,张晓晴再提出争取运动会总分第一的目标。本来班上爱好体育的人就多,由于上次评比的鼓舞,大家信心很足,决心很大。再加上平时不断地努力训练,果然又实现了同学们的愿望。

在此基础上,张晓晴又提出了在学习方面要争取排在年级的前列。由于班里的同学大多数基础都不好,平时学习习惯差,要想在学习上赶上并超过其他班级,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他们看到了集体的力量,并从中受到鼓舞,纷纷组成互助小组和学科小组(以学科代表为核心,专门研究某一学科),张晓晴还选聘各科学习较好的同学组成考试委员会,定期抽查同学的学习成绩,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教学的信心也随之增强,张晓晴让各学科小组主动和任课教师联系,争取老师的帮助和辅导,全班学习成绩迅速得到提高。毕业时,全部达到规定的标准,不少同学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学校。

这个案例是一个很好的启示,由班干部来组织调动学生,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比教师一味地干巴巴地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协调好班内同学关系

人际关系协调,即通过满足人们的需要,调节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差别,缩短彼此心理上的距离,使之建立良好、亲密、融洽的感情或心理关系。班干部在实际学习、生活、工作中,能否与同学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会直接影响其工作的效果。而避免人际认知偏差或偏见,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前提。人际认知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比一般认知活动更易受个体的需要、动机、心理发展水平以及生活经验和认知实践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错觉和幻觉,导致认知偏差或偏见,成为班干部协调人际关系的障碍。

因此,班主任应帮助班干部克服以下几种影响协调能力的障碍:

1.个人成见

个人成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社会刻板印象,也称社会定型,或社会成见,是指人们对属于不同类型的人所持的固定看法。俗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典型的社会刻板印象。在人际交往、人际认知中,人们常常按照预想的类型,根据不同的特点(如年龄、性别、民族、身高、相貌等)进行归类,然后,套上自己头脑中固定的看法,以此作为判断某人的依据。个人成见一般不合乎实际,它往往过分强调“类”的特性而忽视个性,从而得出片面的结论。

2.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提出的。桑戴克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经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以偏概全,这就好像夜晚刮风前,天空中月亮周围的大圆环(月晕)是月亮光的扩大化一样。这是对别人认知和评价的一种偏差倾向。

晕轮效应有正负两种。正效应是从认知对象某种积极、肯定、良好的印象推导想像出对象的其他长处,对他作肯定评价。古人所谓“但见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就是晕轮正效应的结果。负效应则是从认知对象某方面短处着眼而推导出其他方面的缺点,作出否定判断。例如,看到某人较勤奋好学,就推导出他一切都是好的;看到某人顽皮,而推导出他不诚实等等评价,从而作出他不是好同学的结论。虽然人的外显行为与内在思想、动机,或人的外在服饰同内在心理是有联系的,人的性格的各个方面及人格结构的品质之间也具有内在的联系,人际认知中某些“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推测,不能说全部是错误的,但晕轮效应的最大失误就在于以偏概全。从认知理论出发,晕轮效应仅仅抓住了事物的个别特征,就草率匆忙地对事物的本质或全部特征下结论,这是不可取的。晕轮效应往往导致歪曲认知对象的整体形象与内在品质,造成对他人片面的不正确的判断和评价,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

3.心理定势

所谓心理定势,是指人在认知特定对象时,心理上的准备状态。人们在对人的认知和评价时,往往会受心理定势的影响,即以主观倾向性解释客观信息,因而使对人的认知带上一定的主观色彩。

心理定势体现在人的认知习惯、情绪和心境中。人们在认知他人时,习惯于根据自己以往经验来理解与认识,或按自己主观想像来解释。比如,在人际交往中,由于对象跟自己以前交往经验中某人在外表上相似,就认为对象也具有经验中某人同样的性格、脾气,乃至有同样水平的德识才学。或者自己心境好时,看他人的优点较多;心境不好时,则看他人的缺点较多。心理定势还表现为“先入为主”的观念。人们对认知对象的认识不在交往时形成,而是仅凭舆论或档案过早下结论,或凭空臆造,乃至歪曲信息来迎合主观想像,往往知觉出认知对象本身并不存在的东西。心理定势效应常常也会造成对人认知的偏差或评价的失误,成为人际认知障碍。

4.以己度人

以己度人又称自我投射,是指人们把自己的特征、爱好、情感、愿望投射到认知对象身上,产生认知幻觉,作出不合实际的评价。其特点是从自我出发认知他人,抹杀或混淆了自我与他人、主观与客观的区别,以主观统摄客观,将他人归结为自我。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态度和方式是极其有害的,为了客观而准确地认知他人,我们要尽量减少自我投射作用的干扰。人们常常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来表达对自我投射效应的反感。

班主任必须指导班干部在实际工作中,避免上述四种人际认知偏差或偏见,形成正确的人际认知,从而很好地协调人际关系。

严格班规班纪

纪律是建立班集体和巩固班集体的根本保证。班集体有了严明的纪律,就能使班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思想、学习、生活既有约束,又有自由。班集体就会出现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集体如果没有好的纪律是很难想像的”,“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美妙,集体的活动,集体的姿态和集体的信念。集体中的一切,归纳起来,都摆脱不了纪律的形式。”一个班如果没有必要的纪律,就无法进行教育教学,更谈不上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经验告诉我们:任课教师不抓纪律,就会出现乱课;班主任班干部不抓纪律,就会出现乱班。乱班的学习成绩一定上不去。不仅如此,学生的思想品德也会存在问题,严重的甚至还会接连不断地出现违纪违法现象。因此,班主任要教育和指导班干部认真抓好班内纪律。

1.班级经常出现的纪律问题

(1)课上随便说话

上课或自习时随便说话,是班级普遍性的违纪现象。这种现象乍看起来是个小问题,如果不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来加以制止,任其发展下去,就会产生严重的破坏力。它可以由小声说话发展到大声讲话,由两人到数人,由近距离到远距离。

(2)迟到、旷课

在中小学,迟到现象时有发生,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时间观念与时间管理能力差,在上学路上贪玩、看热闹或睡懒觉所致。

旷课是考勤制度中最严重的问题。学生旷课一定有着特殊的原因。旷课不仅会耽误学习,往往还会带来更坏的影响,如与坏人勾结或在坏人引诱下,在校外干出越轨的事情。

(3)争吵、骂人、打架

这是中小学生最易发生的问题,有时还发生在课堂上。话不投机,便横眉冷对;一语不和,更是拳脚相加。特别是有些男同学易冲动,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约束力较差,动不动就要用拳头发表意见。

近年来,中学生打架斗殴的人数、手段和对象都发生了变化,从个人斗殴发展到群殴,从徒手斗殴发展到持械斗殴,从本校学生之间斗殴到与外校学生或社会青年之间斗殴。斗殴的原因,通常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如买饭插队、无意碰撞、出言不逊等。

(4)拖欠、抄袭作业,考试作弊

无论是哪所学校、哪个班来说,此类现象都会发生,类似行为更是屡见不鲜。中学生考试作弊一直是违纪的主要方面。调查表明,考试作弊原因一般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是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平时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指望考试作弊,蒙混过关;第二种是原来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虽然平时很努力、很认真,但仍然很难过关,这类学生自尊心很强,惧怕考试不能过关的难堪,在侥幸心理和焦虑心理的支配下考试作弊;第三种是碍于同学友情,讲义气,在考试时因“帮助”别人而作弊;第四种是本身学习不错,为了争“三好”或获奖学金而冒险作弊。在以上四种情况中,以前两种情况为多。

(5)小偷、小摸

近几年来,中小学生中的小偷小摸比例有所上升。偷摸的东西小到一块橡皮、小刀,大到钱财。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有三种:第一种是无所谓心理,即认为“偷书不是偷”、“偷车不为偷”,只不过是自己用书、用车时方便一些而已;第二种是补偿心理,即别人拿了我的东西,我也同样去拿别人的东西,以补偿自己的损失;第三种是为了自我享乐而偷摸,极个别的数额较大,情节严重的会构成了犯罪。

(6)损坏公物

有不少同学抱有这种心理:“公家的东西,坏了也没事”,“反正也没人看见”,“大不了赔而已,值不了几个钱”,所以他们对公物不知爱惜,不懂节约。

(7)抽烟喝酒

近年来,我国的“烟民”、“酒民”的年龄越来越小,不少中小学生都过早地染上了烟酒恶习,对于其身心健康,对于其学习工作,都是百害而无一利。

2.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对于上述纪律问题,班主任要指导和帮助班干部做到预防为主,并可采取下列一些措施。

(1)对学生进行守则教育

中小学都有学生守则。学生守则就是学生的行为规范。为了使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必须首先对其进行守则教育。守则教育,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熟悉守则、理解守则。为了便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记忆,班干部可以把守则编成歌谣的形式,教班内同学们背诵,如北京某小学优秀班干部自编了一首《常规歌》“听讲精神要集中,手放下,脚放平。眼睛向前看,紧闭小嘴要安静。要想说话先举手,多管闲事可不行。小朋友,守纪律,人人争当好学生。”第二个阶段是初步贯彻执行阶段。这一时期,用守则去衡量班内所出现的问题。事事和守则对照,处处以守则论是非。第三个阶段是深入贯彻阶段。有重点地联系实际,围绕着班内重点人、重点事,边学边展开讨论,边集体制定措施。

(2)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

在学校中,学生应遵守的校规主要是几项成文的制度,如学校常规、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等。

学校常规是指除国家和上级颁发的成文制度外,学校自身制定的一些如作息制度、课堂常规、文明公约等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章制度。

班规是班主任班干部根据学校要求和本班实际而提出的规章制度。

一般来讲,很多班级都有自己的班规,其中一些班规是由班主任和本班学生共同制定的。

小学优秀班长万立华根据小学生易于接受生动、具体、形象化教育的特点,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编制了对学生进行校规、常规和班规教育的系列图片十六套。每套有四幅连环画。主要内容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上课了》、《完成作业再玩》;有帮助学生克服依赖性,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起床以后》、《互相友爱》;有用于文明礼貌教育的《送雨具》、《下雪的路上》等等。复印后,发给本班同学,人手一份。并每周利用班里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看图说话训练。让同学们认真观察,讲清每幅图图意,再连贯讲出四幅图的故事内容,然后谈感想。通过观察和发言,达到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