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文学常识书
6666500000028

第28章 文体流派(4)

边塞诗是以反映边塞风貌和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边塞诗在汉魏六朝已有,但数量不多。到唐代,边塞诗的创作达到鼎盛。盛唐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擅长于边塞诗的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形成了著名的“边塞诗派”。边塞诗大多意境雄浑、气势豪迈、奇丽悲壮,以古典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描写了边塞奇异的风土人情,极力地歌颂了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其中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的诗或生动描绘了西北边塞的奇丽风光,或逼真地刻画了边塞征战的激烈场面,或真挚地抒发了思亲怀乡的急切心绪,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玄言诗”与“田园山水诗”

东晋时代那些专述老庄哲理的诗,被称为“玄言诗”,因为玄学讲求“神超形越”,这种境界可以从对自然的体悟中获得。所以很多玄言诗人喜欢寄意于自然万物加以铺展描绘,把体悟自然与阐述玄理结合起来,而一旦发展到以景物为主,或主要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山水诗便出现了。所以,从玄言诗到田园山水诗是一个演化过程。据史载,陶渊明、谢灵运也并不排斥玄理。

艳体诗

南朝民歌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语言华美,色彩艳丽,二是内容多写男女之情。这种情诗,有委婉含蓄的,也有相当直露的。由于南朝社会传统道德意识有所淡化,加以民间风情小调的熏染,从鲍照开始,诗中已经有了艳情成分,到了齐代的谢朓、沈约等人更甚,发展成为了“艳体诗”,这种艳体诗其实就是梁代“宫体诗”的先导。

宫体诗

萧纲是梁武帝第三子。萧统死后,他被继立为太子,侯景叛乱,梁武帝死后,他又做了两年傀儡皇帝,最终被杀害。由萧纲倡导而兴起的宫体文学,不但风靡了梁、陈、隋、初唐,而且在晚唐、五代及至更后来的诗与词中继续留下它的痕迹。“宫”即太子东宫。萧纲为太子时,围绕着他形成一个以东宫僚属为主要成员而影响颇为广泛的文学集团,他们的一部分诗歌,专写男女之情,以及女子的容貌、举止、情态乃至生活环境,所使用的器物等,形成显著特征,被称为“宫体诗”。宫体诗的风格主要是辞采华丽、描写细巧、音乐性强。宫体诗常常被认为是当时宫廷内荒淫生活的反映。

“徐庾”体

徐庾体指南北朝时期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诗文风格。徐摛和庾肩吾都是南朝梁后期诗人,为简文帝萧纲所器重,并以写艳体诗闻名。徐陵和庾信早年仕梁,诗风亦继承父辈,比较靡丽,而且多用典。徐陵后来仕陈,继续写作艳体诗。庾信则因出使被留在北周,后期诗风有所变化,显得苍凉刚健,非徐陵所及,但重辞藻、用典多的特点,仍与徐陵有相似之处。唐代元稹为杜甫作墓志铭,曾概括“徐庾”的特色为“流丽”,这是就诗来说的。就骈文而论,则专指徐陵和庾信两人。他们比前辈沈约、任昉等,更讲究用典,写得更丽逸,但由于过份拘泥于典故,有时个别文句欠通顺,影响了文章的流畅。

应试诗

应试诗指科举考试所采用的诗体,也称试帖诗。唐代科举进士科需加试帖经与杂文,从唐高宗开始,到武后朝常考诗赋。考试内容一般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有的题目上冠以“赋得”二字。

“沈宋”体

沈佺期、宋之问主要生活在武后和唐中宗两朝,是当时文坛的领军人物,时人号为“沈宋”。沈宋的主要贡献在于完成律诗的体制和扩大律诗的影响。他们两人倾力于律体的写作,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总结了五、七言近体的形式规范。由他们所倡导的“沈宋体”,实际上就是五言、七言律诗。从此以后,律诗才为人们所公认,自齐永明以来两百多年,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化过程终于完成。

盛唐之音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是唐代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唐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准备和酝酿,至此终于达到了全盛的高峰。虽然在唐诗的初、盛、中、晚四个阶段中,盛唐为时最短,其成就却最为辉煌。这一时期,不但出现了伟大的诗人李白,还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优秀诗人。许多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篇,便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而即使是恬静优美之作,也同样是生气弥漫、光彩熠熠,这就是为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

大历十才子

“大历”是中唐时期唐代宗的年号。所谓的“大历十才子”分别是,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这10人大多是失意的中下层士大夫,在诗歌创作上以王维为宗并推崇谢灵运和谢朓,秉承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寄情于山水,歌咏自然。他们作品中最明显的特点是格律归整、字句精工,体裁多用近体格律。警句名联在十才子的诗中比比皆是,说明他们均有较深的功底。十才子中以钱起、卢纶成就较高。

韩孟诗派

韩愈周围有一批诗人,除了张籍与他们诗风不同外,其他如卢仝、樊宗师、皇甫湜,刘叉、贾岛、李贺等,都在诗歌语言、形式、风格上与韩愈、孟郊有一定的相同或相近之处,人们曾称之“韩孟诗派”,并常以“奇崛险怪”来评价“韩孟诗派”的诗风。其实,这些诗人风格并不完全一致,之所以可以这样笼统地评价,是因为他们在艺术上都尚古好奇、创新求异,采用了过去不常用的内容、句式、意象入诗的缘故。在“韩孟诗派”的影响下,中唐诗坛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元和体

元和体是唐宪宗元和年间开始流行的诗体专称。元和体有广狭二义。广义指唐宪宗元和以来各种新体诗文。认为元和以后流行的新的文风、诗风,是由韩愈等元和时的著名作家开创的,所以总称为元和体。狭义是指元稹、白居易诗中的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和包括艳体在内的流连光景的中短篇杂体诗。

长庆体

长庆体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所开创的以《长恨歌》《琵琶行》《连昌宫词》为代表的七言长篇叙事歌行体。“长庆体”的特点,大致有三方面。从内容上看,多叙写时事,往往选取具有典型性的人物或事件,通过儿女之情和悲欢离合来反映具有时代和社会意义的主题。从形式上看,为七言歌行,虽属古体,却又多用律句,间用对偶,只是不像近体那样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同时又数句一转韵,平仄韵间隔使用,以求得音调的协调圆转和抑扬变化,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七古新调”。从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上看,以铺叙为主,往往敷写淋漓,并注意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语言则要求丰富多采、婉丽缠绵。

新乐府运动

814年孟郊去世,816年李贺去世,824年韩愈去世,此后,卢仝、皇甫湜也相继去世。至此,“韩孟诗派”逐渐衰落,诗坛上掀起了另一股新诗潮。大致与韩愈、孟郊等人同时,有一批诗人在另一个不同的方向上发展,他们的显著特点是以乐府特别是新题乐府的形式,来反映社会问题,针砭政治弊端,以期达到实际的社会效果。与“韩孟诗派”所表现出的“奇崛险怪”风格恰恰相反,这群诗人大多以平易浅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意境来增加诗歌的可读性,这一新诗潮被称为“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家

早在安史之乱前后,杜甫就曾以乐府风格的诗篇针砭现实,《兵车行》《丽人行》等其实已经是一种新题乐府,只不过“新乐府”的观念没有被明确提出。此后,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李绅等人先后步入仕途。他们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和积极表现自己的愿望,企图把诗歌作为有力的政治工具来使用。其中,张、王最早从事这一类型的写作,而“新乐府”概念的形成,则始于李绅的《乐府新题二十首》。他的创作引起元稹、白居易的热烈响应,白居易把新乐府的创作推向了高潮,他的《新乐府五十首》,成为这一新诗潮的代表作。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宋时期的一场文学革新运动,其主要内容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但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讲求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的骈文。唐朝初期文坛,华而不实的骈文仍占主要地位。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一批人提出了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推动了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古文运动推倒了骈文的绝对统治,恢复了散文的自由抒写的特点,无论对实用文章还是对艺术散文的发展,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作家

韩愈、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两大领袖,他们的古文理论,包括明道、养气、学古、创新等各方面主张。两人倡导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要求“词必己出”,从当时鲜活的语言中提炼新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韩愈、柳宗元的古文作品数量多、成就高,给人们提供了古文的范本。当时的白居易也擅长写明白晓畅的文章,樊宗师好为奇奥生僻之作,刘禹锡同样也是古文好手,他们与韩愈、柳宗元殊途同归,唐代古文由此被推到全盛阶段。古文运动的后起者还有刘蜕、孙樵、杜牧等。唐末五代,又出现了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作家,他们以短小犀利之笔讽刺现实,被鲁迅誉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明代初年,有个叫朱右的读书人选了他们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唐宋八大家之名便始于此。明代中叶的散文家唐顺之所编纂的《文编》中也仅收了上述八个人的作品。另外一个叫茅坤的人也根据朱右、唐顺之的编选方法选了这八家的文章,编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共一百四十四卷。由于这部书流传很广,“唐宋八大家”这一名称也得以广泛流行,至今仍为人们所沿用。

北宋“白居易派”诗人

北宋初期,诗人效仿白居易诗体曾经成为一种风气。其中的著名人物是王禹偁。王禹偁是宋太宗时期的进士,当过翰林学士,他为人刚直,敢于说话。出于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良知,王禹偁写下了一些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但真正能反映王禹偁诗歌艺术造诣的,还是那些描绘山水景物、抒发内在情怀的作品,如《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北宋“贾岛派”诗人

宋初另有相当多的诗人继承唐代贾岛的风格,偏重以苦吟的写作方法在狭小的格局中描绘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表达或是失意怅惘、或是闲适旷达的士大夫情趣,其中最重要的是林逋、魏野、寇准、潘阆与所谓“九僧”。其中除了寇准是高官外,大多是隐逸山林的处士和僧人。在这一批诗人中,林逋最为著名,而《梅花》则是他的代表作,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素来被誉为“警绝”。

北宋“李商隐派”诗人与“西昆体”

宋初也有人效仿李商隐的诗歌风格。一些文人出身的高级官僚,以文学为显示才学与身份的手段,在唱酬应和时往往写一些深婉绮丽、多用典故的诗篇。杨亿、刘筠、钱惟演为首的一批馆阁诗人,他们大量地写作辞采华丽、属对精工的诗篇,彼此唱和应酬,使这种诗风进一步流行起来,后来,这种诗风被称为“西昆体”。“西昆体”带有浓厚的贵族趣味和明显的娱乐倾向。

北宋文学变革运动

通过以欧阳修为首的文学集团的努力,北宋中叶的文学变革终于获得成功,并在诗、文两方面确立了宋代文学的基本风格。在散文方面,他们提倡以文字浅易流畅、节奏宛转的散体为主,融合骈体,彻底结束了骈体与散体的截然对立。在诗歌方面,他们提倡减弱情感力,疏淡色彩和意象,而对事物观察和体验比前人更细腻,特别在古体诗中,散文化的叙述和说理成分往往占很大比率。这场文学变革孕育了中国文学的一些新的特色,丰富了中国文学的总体面貌。

“苏门”人物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新的文坛领袖,他也同样注意发现和提携文学新人。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四人由于苏轼推赏而知名于世,又因他们都曾任官职,故称之为“苏门四学士”。此外,与苏氏兄弟并称为“二苏三孔”的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三兄弟,苏轼的小同乡、人称“眉山先生”的唐庚,以及李廤、李之仪、陈师道,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的文学影响。在北宋后期,这些“苏门人物”成了文学领域一支最大的力量。

“江西诗派”及其“一祖三宗”

黄庭坚有很多追随者,包括他的外甥、学生、朋友,还有一些是受他影响而同他没有什么直接联系的。他们的诗歌风格及理论主张都与黄庭坚相似,在诗坛上造成相当大的声势。这些人中,以陈师道最为著名。陈师道极力主张学习杜甫,他的诗往往锤炼得很幽深,语意的减缩又太多,不容易读懂。北宋末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这些人中有一半以上不是江西人,称“江西诗派”主要是因为黄庭坚是江西人),于是文坛上有了“江西诗派”这个名称。到元代,又有人提出所谓“一祖三宗”之说,把杜甫算作这一派的祖师,而把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算作三大宗师。

花间词派

后蜀赵崇祚收录温庭筠、欧阳炯等十八位词人的五百首作品编成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故又称西蜀词派为花间派,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便被人们称为花间词。《花间集》得名于花间词人张泌的《蝴蝶儿》词“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花间派词风香软,落笔多在闺房,以堆砌华艳的词藻来形容妇女的服饰体态,开历代词作之先河,温庭筠和韦庄是《花间集》中的主要作家。

婉约词派

婉约词是指自花间词以下,以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婉约词在取材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在表现方法上多用含蓄蕴藉方法表达情绪,风格绮丽。婉约词出现较早,从唐五代以温庭筠开始,相继出现了欧阳修、晏殊、晏几道、柳永、秦观、贺铸、李清照。婉约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新体诗,婉约词的作者既要有文学素养,又要洞晓音律,每填一阕,往往锤字炼句,审音度曲,把如画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既表情达意,又悦耳动听,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豪放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