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地理常识书
6666800000022

第22章 中国地名由来(1)

紫禁城名称由来

紫禁城,是我国明清两代二十四个皇帝的皇宫。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曾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紫薇垣在三垣中央,因此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天帝住的地方叫紫宫。封建皇帝被人们尊称为“天子”。皇宫冠以“紫”字,表示皇宫为人间的“紫宫”,为人间至尊之所。另外,自秦汉以来,人们还习惯称皇宫为“禁中”,即“门户有禁,不得随便入内”之意。因此,皇宫被称为紫禁城。

长安街名称由来

长安街,以天安门为中心,东至建国门称东长安街,西至复兴门称西长安街,全长6.7千米,宽阔雄伟,横贯北京,享有“十里长街”之称。长安街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公元1267年元朝大都落成算起,这条大街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长安街的前身是元大都城南墙里的一条顺城街。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扩建北京城,把元大都的南城墙拆掉,在前门东西一线上建筑新的南城墙,原来大都城的这条顺城街,便被扩建为皇城前面的宫廷广场的两翼,并在广场的东西两边筑起了两座皇城门。东边的叫“长安左门”,西边的叫“长安右门”,于是这条街便被叫做“东长安街”和“西长安街”。

天安门名称由来

天安门,是中国和北京的象征,其图形是我国国徽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设计并建筑了一座雕梁画栋的木构牌楼,叫做承天门,这就是最早的天安门。后来承天门被大火所焚,明英宗重建。明末战乱中,承天门又被焚毁。1651年,重新修建时,新建城楼高33.7米,宽9间,进深5间,以示皇帝的尊严,并改称“天安门”。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人民大会堂名称由来

1959年9月,国庆十周年前夕,天安门广场上一座异常宏伟辉煌的建筑经过10个月的紧张施工终于全部竣工了。周恩来总理为其设计了玉兰花灯,毛泽东主席将其命名为“人民大会堂”,并由朱德题“人民大会堂”五个大字。

中关村名称由来

“中关村”,源于“中关屯”之名。清朝雍正时期,在蓝旗营设“五关”,东关在五道庙,南关在石板路,西关在苏州街,北关在成府,在四关之间设中关。中关实际是指挥所和屯兵区域,这五关控制了交通要道。而后在中关周围形成聚落,渐渐形成村落。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由“居官屯”演变而来。传说清漪园和圆明园建成后,皇帝和皇后都非常喜欢里面的景致,一年中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住在里面,并在这里召见群臣和处理朝政。因这里离城里较远,大臣们怕早晨赶不过来,于是就在离清漪园和圆明园都不远的村子里租住民房过夜,人称“居官屯”。后来英法联军烧了清漪园和圆明园,大臣们就不在这里租住了,但“居官屯”这个名字却流传下来,以后取谐音叫成了“中关村”。

天桥名称由来

天桥,位于前门与永定门之间,是明、清两朝的皇帝去天坛祭天途经的御道。御道上的这座桥,专供皇上使用,皇帝又称天子,因此人们称此桥为天桥,因称前门为龙头,桥两边的河沟为龙须沟,也俗称龙鼻子。天桥的准确位置,在今天的天坛路西口、天桥南大街北口、前门大街南口的四条交通要道的汇合处。桥长约8米,宽约5米,石桥有三梁四栏,汉白玉雕成,桥孔券洞上中心部位各雕有螭头以镇水。桥面用石板铺就,石桥两边各搭一木板平桥,中间的石桥只有皇帝可以走,其他人走木桥。中间的石桥平时用木栏封挡着,不许闲杂人等靠近。

四川省名的由来

四川省,简称川或蜀。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汉末三国时为蜀国地。秦代曾置蜀郡。汉代属于益州。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代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代设川峡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代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西蜀四川道;明代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代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

辽宁省名的由来

辽宁省,省名的意思是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唐属河北道;辽、金置东京路;元置辽阳行省;明为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改奉天将军,再改盛京将军,清末又改奉天省;1929年民国改辽宁省,为辽宁得名的开始;伪满复改奉天省,1945年收复后仍改辽宁省;建国初分辽东省和辽西省,后合并恢复辽宁省,省名至今未变。

山东省名的由来

山东省,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山西省名的由来

山西省,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南、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南省名的由来

河南省,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北省名的由来

河北省,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北道,为河北得名的开始。宋设河北路,后分河北东、西路;金分河北东路,设大名府路;元设燕南赵北道;明设北平省,后废省,所有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北直隶;清改直隶省;1929年民国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北省名的由来

湖北省,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属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宋设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开始;元设江南湖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为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南省名的由来

湖南省,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东省名的由来

广东省,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东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西名称的由来

广西省,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为广西得名的开始;元设广西两江道;明置广西省,后改广西布政使司;清改广西省;民国仍之;建国后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黑龙江省名的由来

黑龙江省,以黑龙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将军置黑龙江将军,清末改黑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浙江省名的由来

浙江省,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唐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宋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元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设浙江省,为浙江得名的开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苏省名的由来

江苏省,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之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福建省名的由来

福建省,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变。

甘肃省名的由来

甘肃省,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关内道和陇右道;宋时东部属宋秦凤路,西部属西夏;金分秦凤路为秦凤、临洮、庆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肃路(不久即改甘州路),为甘肃得名的开始,后改宁夏行省为甘肃行省;明为陕西行都司;清分陕西省恢复甘肃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西省名的由来

江西省,因地理位置在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后设江西观察使,为江西得名的开始;宋置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路;元设江西行省及江西湖东道;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云南省名的由来

云南省,以在云岭之南得名。汉即设云南县,为云南得名的开始。唐为六诏,后为南诏;宋为大理国;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诸路道;明置云南省,后改云南布政使司;清改云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贵州省名的由来

贵州省,以贵山得名。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司,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改贵州省,省名至今未变。

青海省名的由来

青海省,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属吐蕃;元属宣政院管辖;明属朵甘都司等;清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的开始;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

陕西省名的由来

陕西省,以陕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属京畿道和关内道;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后分设永兴军路,以军事鄜延、邠宁、环庆、秦凤、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元设陕西行省和陕西汉中道;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吉林省名的由来

吉林省,以吉林乌拉前二字得名,满语吉林乌拉意为沿江。唐属东北民族地;辽属东京路;金属上京路;元属辽阳行省;明属奴儿干都司;清设吉林将军,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变。

宁夏名称的由来

宁夏,以西夏安宁得名。唐属关内道;宋时属西夏;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为宁夏得名的开始,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迁甘州路。明属陕西省,改宁夏路为宁夏卫;清改宁夏府,属甘肃省,并设宁夏将军;民国初设甘边宁夏护军使,后置宁夏省;建国后撤消并入甘肃省,后设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海南省名的由来

海南省,以海南岛得名。唐属岭南道;宋属广南西路;元设海南海北道,是为海南得名的开始;明属广东省;清仍之,正式称琼崖为海南岛;民国仍之,后设海南特别行政区,仍属省;建国后设海南行政区,仍属省,1988年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台湾省名的由来

台湾省,以台湾府得名。唐宋均为化外地;元在澎湖设巡检司,兼管台湾渔民;明为荷兰所占,明末被郑成功收复,设东宁省及承天府;清设台湾府及台厦道,是为台湾得名的开始,并正式称台湾岛,后改台厦道为台湾道;清末设台湾省,后为日占,仍称台湾;民国收复,恢复台湾省,省名至今未变。

西藏名称的由来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为吐蕃;元属宣政院;明称乌思藏,设都司等;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为西藏,为西藏得名的开始;清设西藏办事大臣;民国初西藏地方;建国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内蒙古名称的由来

内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为突厥地;宋时出现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属中书省及岭北行省;明分达靼鞑及瓦剌;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民国初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后均改省;建国前中共设内蒙古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新疆名称的由来

新疆,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唐宋为西域;元明为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地;清统一其地,其北部称回部、南部称准部,合称回疆,设伊犁将军,又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其时贵州新辟疆土亦称新疆);清未设新疆省,是为新疆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后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安徽省名由来

安徽省,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复安徽省,省名至今未变。

华夏名称的由来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一词的由来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他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的均为九个州。“州”正式成为行政区是东汉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上海豫园名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