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地理常识书
6666800000003

第3章 地球母亲的秘密(3)

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反映了大自然的温度。一般生活中所说的气温,是指气象观测所用的百叶箱中离地面1.5米高处的温度。这个温度基本上反映了观测地点的气温。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是空气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一种量度。19世纪30年代,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到,花粉在水面永无休止地作无规则的运动,这就是人所共知的布朗运动。人们还发现,把含有固体微粒的溶液加热,温度越高,布朗运动就越激烈。空气也是这样,当空气获得热量时,它的分子平均动能就增加,气温也就升高;反之,当空气失去热量时,它的分子平均动能就减小,气温也就随之降低。

见证历史的化石

化石见证了地球历史的过程,它是指保存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岩层或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化石首先应具备生物特征,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化学成分等,或者是能够反映生物生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痕迹。

假如地球历史是一部书,化石就是镶嵌在文字中的图片,它们不仅能生动地注解神秘的史前世界,而且本身也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根据化石的成因,古生物学家把它们划分成实体化石、铸模化石和遗迹化石。

神秘的地球北纬30度

地球北纬30度地区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区域。从地理布局大致看来,这里既有地球山脉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又有海底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世界几大河流——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中国的长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均是在这一纬度线入海。这里也是世界许多著名的自然及文明之谜所在地:古埃及金字塔群,狮身人面像,北非撒哈拉沙漠的“火神火种”壁画,死海,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令人惊恐的“百慕大三角区”,远古玛雅文明遗址,以及传说中神秘沉没的亚特兰蒂斯王国,都在北纬30度附近。并且这里从古到今都是灾难深重的地带,在北纬30度,地震、海难、火山和空难等时常有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这条北纬30度线上,美军共损失了468架军用飞机。

神秘莫测的四度空间

四度空间也叫做四维空间,我们所生活的空间是三维的。但根据推测各多维空间是并存的,并且在特殊情况下能够在某一点交叉。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解释,空间是曲线的;两点间最近的距离并非一条直线;宇宙间是有定限的但没有一定的疆界;并行线最后仍必相交;光线是曲折的;时间是相对的,所以不能在任何地方都用同样的方法去衡量;长度是随着速度而改变的;宇宙是圆柱形的,而不是如过去所相信的球形;物体在运动中,大小将要收缩,但质量却要增加;除了大家已经熟悉的高、长、宽等空间观念,还有一个四度空间,那便是时间。很多神秘失踪并且连残骸都找不到的飞机、船舶,都被推测是进入了四维空间。

空中幻景海市蜃楼

在平静无风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处偶尔会在空中或“地下”出现高大楼台、城廓、树木等幻景,这种现象被称为海市蜃楼。我国山东蓬莱海面上常出现这种幻景。在我国古代传说中,认为蜃乃蛟龙之属,能吐气而成楼台城廓,又说海市是海上神仙的住所,它位于“虚无飘渺间”,因而得此名。那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呢?海市蜃楼是一种反常的折射现象,它是光线在垂直方向密度不同的大气层中传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常分为上现、下现和侧现海市蜃楼。上现蜃景常出现在海上和北方有冰雪覆盖的地方。下现蜃景大都出现在夏季的沙漠上或冬季暖洋流的海上。当水平方向的大气密度相差很大,使大气折射率在水平方向存在很大不同的时候,便可能出现侧向蜃景。

幽灵般的沉浮岛

地中海西西里岛西南方有一个沉浮岛,因火山活动的原因,这个岛几度浮沉,因此被人们称为浮沉岛。沉浮岛第一次被人们发现是在1831年7月10日。当时,一艘意大利船途经那里,船员们突然看见海面上涌起一股20余米高的水柱,方圆近730多平方米。转眼间又变成一团烟雾弥漫的蒸汽,升到近600米的高空。八天之后,返航的船员们发现这儿出现了一个冒烟的小岛。十多天后,小岛竟从4米长到60多米高,周长扩展到4.8千米。因为它诞生在突尼斯海峡里,所以引起了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对这个岛的主权之争。然而,三个月后这个岛又沉入了海底。

神秘的球形闪电

闪电的形状有好几种,最常见的有线状闪电和片状闪电。球状闪电是一种十分罕见的闪电形状。如果仔细区分,还可以划分出带状闪电、联珠状闪电和火箭状闪电等形状。

球状闪电虽说是一种十分罕见的闪电形状,却最引人注目。它像一团火球,有时还像一朵发光的盛开着的“绣球”菊花。它一般约有人头那么大,偶尔也有直径几米甚至几十米的。球状闪电有时候在空中慢慢地转悠,有时候又完全不动地悬在空中。它有时候发出白光,有时候又发出像流星一样的粉红色光。球状闪电“喜欢”钻洞,有时候,它可以从烟囱、窗户、门缝钻进屋内,在房子里转一圈后又溜走。球状闪电有时发出“咝咝”的声音,然后一声闷响而消失;有时又只发出微弱的噼啪声而不知不觉地消失。球状闪电消失以后,在空气中可能留下一些有臭味的烟气,有点像臭氧的味道。球状闪电的生命不长,大约为几秒钟到几分钟。

三日同辉的产生

在天空出现的半透明的薄云里面,有许多飘浮在空中的六角形柱状的冰晶体,偶尔它们会整整齐齐地垂直排列在空中。当太阳光射在这一根根六角形冰柱上,就会发生非常规律的折射现象。从冰柱出来的三条光线射到人的眼睛中,中间那条太阳光线,是真正的太阳直接射来的;旁边两条光线,是太阳光经过六角形晶柱折射而来的。这样,在人们看来,好像有三个太阳似的。其实,左右两旁的两个太阳,实际上是太阳的虚像。这种六角形冰柱有规则排列在天空中的情况极少出现,因此,这种三日同辉的大气光学现象就极为罕见了。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厄尔尼诺现象,指太平洋的温度异常升高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异常,并且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现象。厄尔尼诺这个词在西班牙语中是“圣婴”的意思。这种现象首先发生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和秘鲁太平洋沿岸附近,多数都发生在圣诞节前后,因此得名。厄尔尼诺现象过后,热带太平洋有时会出现与它完全相反的状态,这一相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拉尼娜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海温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厄尔尼诺是一种不规则重复出现的现象。一般每2~8年出现一次。从1950~1998年共发生了16次厄尔尼诺现象,10次拉尼娜现象。不过,1990年以后厄尔尼诺现象已出现4次,拉尼娜现象却只发生1次。一般而言,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全球平均温度会升高。随着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频率加快,已造成近百年来平均温度最暖的3年都在1990年以后,其中1998年是186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

焚风是福是祸

当气流跨越山脊时,背风面上容易发生一种热而干燥的风,名叫焚风。这种风不像山风那样经常出现,它是在山岭两面气压不同的条件下发生的。焚风的害处很多。它常常使果木和农作物干枯,降低产量,使森林和村镇的火灾蔓延并造成损失。如果地形适宜,强劲的焚风又可造成局部风灾,刮走山间农舍屋顶,吹倒庄稼,拔起树木,伤害森林,甚至使湖泊水面上的船只发生事故。焚风有弊,但是它也有有利的一面。由于它能加速冬季积雪的融化,不用等到来年春天,牛羊就可以在户外放牧了。焚风还丰富了当地的热量资源,像罗纳河谷上游瑞士的玉米和葡萄,就是靠了焚风带来的热量而成熟的;而焚风影响不到的邻近地区,庄稼就难以成熟。

拔树拆房的龙卷风

大自然里的龙卷风诞生在雷雨云里。龙卷风的范围小,平均直径为200~300米;直径最小的不过几十米,只有极少数直径能达到1000米以上。它的寿命也很短,往往只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最多不超过几小时。龙卷风移动速度为平均每秒15米,最快的可达70米;移动路径的长度大多在10千米左右,短的只有几十米,长的可达几百千米以上。龙卷风造成破坏的地面宽度,一般只有1~2千米。

南极杀人风

在南极考察队员中流传着一句话:南极的冷不一定能冻死人,南极的风却能杀人。风能杀人,这话听起来似乎令人难以置信,有那么严重吗?你也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可是那些领教过暴风厉害的人,无不谈风色变。南极堪称世界的“风极”,有人称南极是“暴风雪的故乡”。而寒冷的南极冰盖则是孕育暴风的产床,它像一台制造冷风的机器,每时每刻都用冰雪的躯体冷却空气,孕育风暴。那么南极的风究竟有多大呢?通常所说的12级台风,风速达到32.6米/秒,够大的了吧?可南极的狂风常常超过12级台风。在南极半岛、罗斯岛和南极大陆内部,风速常常达到55.6米/秒以上,有时甚至达到83.3米/秒。

超强台风“罗莎”

“罗莎”是2007年第16号超强台风,由柬埔寨命名,意为“鹤”。

它于2007年10月2日上午在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洋面上形成;于10月2日8时在菲律宾吕宋岛以东洋面生成;10月2日20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3日2时加强为台风;10月4日2时加强为强台风;10月5日凌晨加强为超强台风;10月6日下午在台湾登陆,并减弱为强台风;10月7日凌晨2时减弱为台风;10月7日下午15时30分左右在浙江苍南到福建福鼎之间登陆。仅我国浙江一省,受灾人数就达到了几百万,直接经济损失43亿元。

超强台风“桑美”

“桑美”由越南命名,是“金星”的意思。2006年8月10日下午17时25分,超强台风“桑美”在浙江省苍南县马站镇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20百帕,近中心最大风速60米/秒。已经创下了多个第一,堪称“台风之王”。有意思的是,“桑美”从某种程度上看,是最“标准”的台风。“桑美”在地图上画出一条几乎笔直的斜线,直扑闽北浙南而来。它一路“疯长”,迅速发展成为风力不小于17级的超强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达到惊人的60米/秒。“桑美”有几个特点:强度强,移动速度快,结构紧密,“个头”小但台风眼十分清晰。气象专家认为,“桑美”具备了台风的一切显著特征,是十分“标准”的台风。

遮云蔽日的沙尘暴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季节,由于冬春季干旱区降水甚少,地表异常干燥松散,抗风蚀能力很弱,在有大风刮过时,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沙尘暴天气。

危害无穷的滑坡

滑坡,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

风雪交加的寒潮

寒潮,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5℃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可见,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称为寒潮。

泥石流的种类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泥石流按其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水石流。

千奇百怪的湖泊称谓

在我国,湖泊的名称可谓多种多样,在不同地区的湖泊名字可是大不一样:湖(太湖、西湖)、泊(罗布泊、梁山泊)、池(滇池、天池)、荡(元荡、黄天荡)、淀(白洋淀)、漾(麻漾、金鱼漾)、氿(东氿、西氿)、泡(月亮泡、查干泡)、海(洱海、草海、居延海)、错(纳木错、羊卓雍错)、诺尔(查哈诺尔、腾格尔诺尔)、茶卡(伊布茶卡、扎布耶茶卡)、淖(察汗淖、九连城淖)、洼(团泊洼、文安洼)、潭(日月潭、商秧潭)、海子(盐海子、碱海子)、库勒(阿克苏库勒、硝尔库勒)、塘(官塘、大苇塘)、浣(库水浣)……你能想象到湖泊有这么多的称谓吗?然而,不管它们俗称叫什么,这些都只是它们的小名,在学术上它们统称为“湖泊”。

七大洲的划分

(1)亚洲与欧洲的分界: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洲与非洲的分界: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白令海峡。亚洲与大洋洲的分界:帝汶海、阿拉弗拉海。

(2)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直布罗陀海峡。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丹麦海峡。

(3)南美洲与北美洲的分界:巴拿马运河。

(4)大洋洲与亚洲的分界:帝汶海、阿拉弗拉海。

(5)南极洲与南美洲的分界:德雷克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