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公司的23个细节
6721100000017

第17章 管理细节9:奥卡姆剃刀原理(1)

奥卡姆剃刀原理

公元14世纪前期,从法国的一所监狱中逃出一个叫威廉的人,他是出生于英国奥卡姆的囚犯。人们叫他“奥卡姆的威廉”。

他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天主教教土,人称“驳不倒的博士”。

由于威廉发表的言论有许多与当时的罗马教廷不合,因此被囚禁在法国的监狱。在狱中过了四五年,他找到机会逃了出来,跑到巴伐利亚去找那里的王爷,他给王爷讲了一句很有名的话:

“你用剑保护我,我用笔保护你。”于是正在和教廷闹别扭的王爷立刻收容了他。

曾在牛津大学和巴黎大学学习的他就著书立说,声名远扬。

他当时非常厌倦“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他主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概念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

这也就是他所谓的“思维经济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也即人们常说的“奥卡姆剃刀”。

剔除累赘毫不手软

众所周知,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堪重负的时代。世界人口突破60亿,全球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人与自然的矛盾空前激化。我们的生活变得更为紧张和沉重,人们为生活奔忙,为工作压力所累,休息和休闲时间越来越少。更加严重的是,我们的组织正在不断膨胀,制度越来越繁冗,文件越来越多,效率越来越差。

当今,大公司员工数量的增长,导致了员工之间相互影响的几何增长。公司员工越少,可以保持彼此的联系程度越高;公司员工增多,相互交流会出现障碍;员工数目膨胀,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会变成不可能。

要处理这种仅仅由企业规模产生的员工之间的复杂交流,我们需要更复杂的系统。

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份常见的商业建议往往会有厚厚的一叠;一些高层经理们的个人计划书中,密密麻麻的都是目标。

即使我们的物质生活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富足和舒适,但是我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却越来越差,我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然而自己却成了这些巨大财富的奴隶。

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站在熙熙攘攘的雅典集市上感叹:

“这儿有多少东西是我不需要的!”

虽然,我们不能也没有道理回到那个“小国寡民”的时代,但苏格拉底的感叹值得我们深思。

面对这个已经严重超载的历史机车,面对这些无限臃肿膨胀的社会组织,面对已被太多的欲望压得喘不过气的各色人等,我们的确需要这把闪着阴冷寒光的“奥卡姆剃刀”痛快淋漓地剃去一些不必要的负担。

西蒙的发现

人们总喜欢把事情变得复杂,但事情并不都是越复杂越好。

优秀企业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他们知道保持事情简单化的重要性,不管多复杂的事情都能简化,变得简单易行。

事实上,由于人类思维方式的限制,简单的信息远比复杂的信息更有利于人类的思考和决策。

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n)最近几年一直在研究人工智能,他试图使计算机像人那样“思考”,而不是无效率地寻找答案。

西蒙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发现了另一个令人着迷的结论。

他和同事研究了用可编程序计算机下棋的问题,他们首先假定计算机可以在严格理性的基础上下棋,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像决策树那样给计算机编程序,让计算机在每走一步之前,都搜索和检查所有可能的招数及对手的应招,然后再做出决策。

在理论上,这一设想能够完成,然而它是不实际的。因为可能招数的数目有10的120次方那么多(10的120次方是1万亿),现在最快的计算机在一个世纪内也只能计算10的20次方的数。因此,给计算机编程序,使得计算机下得很理性,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

那么优秀的棋手能保持很高的胜率,其原因是什么呢?

西蒙要求世界上最好的棋王用10秒钟飞快地扫一眼正在进行的棋局,棋盘上仍然有20个左右的棋子。他发现,棋王能记起每个棋子的位置,这与短期记忆理论根本不符。

当A级棋手(级别比棋王低)被要求做同样的测试时,他们的成绩比棋王差一些。

但是,这个试验还有个疑难点:当棋子的摆设是随机的,而不是正在下棋的过程中时,不管是棋王还是A级棋手,都记不住棋子的位置,一定有别的因素在起作用。

西蒙认为,这些因素就是棋王有更多的被充分开发的长期象棋记忆,而且,这种记忆采取潜意识的记忆形式,或者是西蒙所谓的象棋“模式词汇”。

棋手下棋是这样思考的:我见过这个棋局(模式)没有?它的来龙去脉如何?它的前一招是什么?它后面的局势会如何发展?

西蒙发现,A级棋手的象棋“模式词汇”大约在2000个左右,而棋王却高达50000个。棋手们使用了决策树思维方式,但只在有限的程度上显示出来。

当我们明白了西蒙研究的含义时,会发现这个理论在别处有很大的用途。

任何领域的专家都有丰富的模式词汇,它们是经过长年的正规教育,尤其是通过长年的实践经历形成的。有经验的医生、艺术家和机械师都有丰富的模式词汇,这就是经验的力量。

有经验的老板有很好的直觉,他的模式词汇(西蒙称之为“老朋友”)能迅速地告诉他事情是在变好还是在变糟。

模式词汇的概念对于实行优秀管理有重大意义。它会告诉我们,在关键决策上要更加相信自己的感觉;它还告诉我们,要经常询问顾客和员工的建议,汲取他们的经验;最后,它鼓励我们坚信经验的价值。

这个发现应该被好好庆祝一下,因为在我们看来,它帮助我们解释了管理中经验的重要性。

在西蒙及其同事的研究中,另外一项重要的发现是,人类不擅长处理大量的新数据和信息。他们发现,一般的人在短期内最多能记住6到7条数据或信息。

所以,复杂的事情,庞大的信息量对于人们来说往往都是没有任何积极作用的累赘。

复杂冗繁出不了高效

商业世界和人生一样,总是朝着复杂的方向发展。

所有复杂的组织都会存在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大型组织。他们没有专注在应该关注的事上,很多大型组织都在进行昂贵的、无生产力的活动,而且这种活动的数目极其庞大。

各个组织,都是许多相互对抗的力量协力造成的产物。而这种对抗,是由许多琐碎的不重要的势力,共同对抗少数的重要的势力。

这些琐碎无用的多数,代表着组织里无所不在的惰性和无能,它们和组织中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力量混杂一处,结果我们常常是既分不出垃圾,也看不见宝石。

因此,任何组织都可以做到降低成本,把进行中的活动加以简化,并把低价值或负面价值的活动消除,让顾客享有更好的服务。

组织的高效来自简洁,复杂往往会造成浪费。

复杂组织的很多活动毫无意义,构想上毫无新意,执行上造成浪费,对于顾客来说,这通常都是毫无价值的。

有一小部分的活动极有效,在顾客眼中很有价值。但它们通常是看不见的,被掩埋在一大堆无效的活动之中。

其实,只要改变一下做事情的方式,并且少做一些无用功,事情就会有很大的改观。

我们所谓的高级管理人似乎喜欢复杂,一个单纯的公司一旦成功,经理人就忙着让公司变得高深莫测。等公司变复杂了,它的获利却大大降低,这是因为公司多进行了一些周边的琐碎事务。可以说,让公司变得复杂的行动,是人类行为中最降低效率的行动。

既然复杂只会毁掉价值,那为什么要增加获利的营利组织还要变复杂?

答案很明显:人们似乎喜爱复杂。复杂是思考上的挑战;复杂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复杂在平日的单调规律中加入了酵素,使日子变得不一样;复杂为经理人带来有意思的工作内容……

但是,有人如此认为,就算没人管,复杂还是会冒出来。虽然这句话有些道理,但是经理人的确是在为复杂推波助澜。一个企业,如果没有面临经济上的危机,或没有出现一个大刀阔斧的企业领导人,那么,一定会存在着复杂繁琐的管理活动——而这种管理活动正是当权的管理阶层所期待的。

应运而生的大型的集团企业是塞满“过客”——不赚钱的产品、流程、供应商、顾客以及臃肿的经理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