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共和国36位军事家(下册)
6754000000041

第41章 团军总留守处(2)

1938年,萧劲光等人与毛泽东讨论抗日游击战争等战略问题,为毛泽东写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素材。萧劲光把留守兵团锻炼成了一个能扛枪打仗,荷锄种地的两面手。

留守兵团的干部战士来自不同的部队,情况也不一致。要完成保卫大本营的任务,部队必须进行整编。萧劲光将部队存在问题和如何建设这支部队的想法向毛泽东作了详细汇报。

毛泽东让萧劲光每天晚上到他这里,汇报部队整编的情况。萧劲光一会儿下连队,一会儿闭门思考。

一天,毛泽东事先没打招呼,便来到萧劲光的窑洞中。萧劲光正在专心修改讲义,没有注意到。“在做什么事情呀?”毛泽东问。“哦,是主席呀,快请坐,请坐。”萧劲光起身让座。

毛泽东在桌边坐下,拿起一本讲义看了看:“谁搞的呀?”“我们司令部几个参谋。”萧劲光答道。

“我听说你口授,参谋作笔录,搞了不少军事讲义?”毛泽东问道。“哪里,我只是凭着过去在苏联学军事时留下的一些印象,粗粗地搭一个框架,主要内容还是那几个参谋搞的。”萧劲光说。

“哦!这么说,你们留守兵团可是有人才噢。”毛泽东说。“我手下有什么人,主席还不清楚吗?”萧劲光说。

毛泽东摇摇头说:“我听说你有不少宝贝哩?”“宝贝?主席指的是什么?我不清楚。”萧劲光说。

“子珍昨天来这里,说你这里藏了很多宝贝,我今天要来挖一挖哩。”毛泽东嘴里说着,眼睛却盯着桌子上的书。

“哦,主席指的是我的书呀!子珍同志昨天来这里都看过了,我就这么几本破书。在苏区时有过好些书,长征时都丢掉了,可惜呀,现在找本书太难了。”萧劲光说。

“是呀,物以稀为贵嘛!你是学军事的,你说对一个战役或战斗来讲,最重要的是什么?”毛泽东边翻书,边说着话。

“我认为首要的是战役战斗的军事指导原则问题。战役战斗怎么打,要对全局和局部有个通盘的考虑,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是进攻还是防御,什么样的进攻,怎样防御,都必须十分明了。”谈到军事问题,萧劲光有说不完的话。

“唔,有道理。你准备一下这个问题,我们找时间讨论一次。”毛泽东站起身来,拿起《战役问题》和《战斗条令》两本书,对萧劲光说,“我想研究一下军事问题,这两本书我拿去看看。”

萧劲光有些舍不得,但毛泽东还是拿走了。

1938年初春,萧劲光和罗瑞卿、刘亚楼、郭化若几人应邀来到毛泽东住处。

各人有各人的猜想。

毛泽东直接说:“请你们来,主要是谈谈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今天你们是老师,我呢,是学生。不过,我这个学生可是要给老师出题目的。比如,游击战争有没有可能提到战略位置?这是一个题目。游击战争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指导原则?这是又一个题目。游击战争的实施阶段……”

萧劲光对这一问题有些思考,便说:“我认为,游击战争的指导原则,就是要在军事上想方设法使自己处于主动的地位。因而要坚决果断地采取主动的进攻方略,善于集中优势兵力,灵活地、有计划地运用兵力。”萧劲光提出了一个论点。

“当敌人进攻的时候,采取单纯防御,分兵把口,以致被敌人各个击破,是游击战争中指挥者的戒条。必须采取积极的进攻方略,集中主力消灭或削弱敌人,以进攻的方略来争取主动地位。”

“这叫防御中的进攻。”毛泽东补充道。

“兵力的灵活运用,是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手段。好像渔人打鱼一样,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萧劲光打了个比喻。

“唔,撒得开,收得拢……说下去,说下去,有点意思。”

“游击战争要取得胜利,离不开它的计划性。无论是整个游击区的行动或是单个游击部队或游击兵团的行动,事先都应尽可能地严密计划。”

“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我很赞成。”毛泽东听完萧劲光的发言后说道,“有一点讲得不够明确,就是集中兵力的问题。在敌强我弱的抗日战争中,在战略上,我们必须强调以分散的游击战为主,而不是集中兵力的大兵团作战。集中兵力的提法,只能用在战役战斗上,相对集中数倍于敌人的兵力,达到歼灭战的目的。”

随后,大家又进行了发言,整整讨论了一天。毛泽东最后要求他们将自己的题目写一篇文章给他。后来,萧劲光才知道,这是毛泽东在为写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两篇着作准备材料。

有一天,毛泽东把萧劲光找去,说:“留守兵团的工作是不错的,但我们不能就此满足。我对你们留守兵团的要求要高一点。不然,别人说你们眼皮子下面的军队就这个样子,军队就得不到群众的拥护。

“我们打的是游击战争,但军队不能是游击队、游民队。你是喝过洋墨水的,我交给你一个任务。这几天我看了国民党发给部队的一些军事小册子,里面的内容都是封建法西斯的,都不行。你要在我们部队搞一套自己的东西。”

说着,毛泽东把国民党发的《步兵操典》、《野外勤务》、《作战指导纲要》交给萧劲光。

萧劲光接受了毛泽东的重任,决心为部队的正规化训练编出个小册子。当时,部队里文化人不多,他只有自己动手写教材,先写出了夜间训练、轻重机枪的使用等等,从一般军事常识到单兵战术,他都理出了一个小册子。

经过半年多的理论和实践,部队的军事技术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开展的创造特等射手活动,取得了突出成绩。以步枪卧姿射击为例,1937年100米环靶,命中率只有47%,而1938年200米灰靶射击,命中率就提高到87%,到了1939年,特等射手250米命中率为94%。每班至少有三名特等射手。

中央领导和边区政府领导观看了留守兵团的军事训练表演,都很满意。毛泽东勉励萧劲光要加紧努力,第二次兵团首长会议时,颁布一系列条例和规定。这些条令条例和制度的建立,使部队面貌大为改观。“有了法,就按法办事。”毛泽东进一步提醒萧劲光。

1939年,留守兵团为了推广这些制度和原则,开设了一期又一期的训练班。先是骨干训练班、射手训练班、参谋训练班,最后发展到兵团首长参加的军事研讨班,形成了空前的学习军事的热潮。文化和军事知识的逐渐积累,使高级将领们开始用理论去解决现实问题。

这正是毛泽东真实意图所在。他要通过身边这块“试验田”,既为陕甘宁边区铸造一支红色劲旅,又为未来建立正规化军队,打击日寇奠定了基础。萧劲光明白毛泽东的真实意图,而且努力实践着这一意图,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陕北地区本来就地寒土瘠,人民生活艰苦,为战争他们付出了许多。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每月拨军饷60万元,香港汇款万元。这些款项成为边区建设、发展的重要来源,但蒋介石一直拖欠着八路军军饷。

1939年2月,由于日寇向根据地大规模扫荡,实行封锁,陕北地区军队增多,延安地区粮食问题再一次严重了起来。军民只能依靠红薯、土豆和南瓜等充饥。日食三分饱的人不计其数,饿死者也有之。国民政府对我陕北大本营也实行双重封锁。八路军和边区政府赖以生存的口粮和费用就只能由边区人民分担了,人民的负担也加重了。

边区人民的负担加重了,人民有怨言,有的人甚至骂起了毛泽东。1939年秋季刚开始,各种不利的消息袭向了延安。

几天之后,毛泽东召见了大本营党政军负责人的高岗、林伯渠、萧劲光。毛泽东开口便问道:“你们谁知道陕北这地方哪些年饿死人呢?”

毛泽东望了望三人,接着说:“不错,我们到陕北来,是来干革命的。现在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顽固派要困死、饿死我们。怎么办?”他的目光紧紧盯着面前的3个人,“我看只有三个办法:第一是革命革不下去了,那就不革命了,大家解散回家。第二是不愿解散,又无办法,大家等着饿死。第三是靠我们自己的两只手,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大家共同克服困难。”毛泽东说道。

不久,中共中央就向全边区党政军民学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一个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开展起来,中央机关、各级领导都以身作则地加入了这个行列。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都加入了劳动的行列,边区人民和党要用行动解决温饱问题,打破敌人的封锁。一架纺车搬进了萧劲光的窑洞。从那天起,萧劲光每天都要抽出一段时间纺线。一开始不适应,慢慢地也逐渐适应了这一节奏,纺出的纱也均匀起来。

在中央领导和萧劲光的带领下,留守兵团在大生产运动中业绩辉煌。1939年冬天开始,第三五九旅开进荒芜人烟的南泥湾,第三五八旅开进虎豹出没的大、小凤川,烧荒屯垦,一年就达到自给有余。毛纺厂、被服厂、鞋袜厂、皮革厂、木工厂、煤窑、砖瓦窑、瓷器窑越办越多,运输业、商业等多种生产经营活动越搞越红火,留守兵团的部队成了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支生力军。

1942年,全边区共开荒近百万亩,使边区耕地面积达到了1338万多亩,粮食总产量达184万石,全边区总粮食消耗量为162万石,出现了22万石余粮。边区大部分群众做到了足食,一部分做到了自给有余。棉花产量173万斤,1至9月生产棉布15840大匹,自给率达73%。毛泽东提出的“丰衣足食”的目标基本实现。

在人民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留守兵团不仅壮大了队伍,而且实现了生产自给,巩固了延安大本营,扩展了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