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是“小米加步枪”打下天下的,但现代化的国防需要一支强大的装甲部队。许光达受命组建装甲兵,为祖国装甲兵事业披肝沥胆。
1949年冬,许光达随彭德怀从祖国的大西北来到首都北京,在党中央的首脑机关所在地中南海协助彭德怀起草给中央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他原本打算忙完此事就结束,然后返回西北,继续工作。谁知,这一来竟改变了他后半生的生涯。
有一次,周恩来向朱德、彭德怀提出,调许光达到外交部工作。因为,当时外交的主要方向是发展与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许光达是从苏联学成回国的,很适合这一工作。但朱、彭却不愿放走这个在苏联学习过的专业人才:军队要现代化、正规化,要需要有专长的军事人才。周恩来问许光达:“你是什么意见?”许光达笑着说:“外交工作我怕不能胜任,还是军队工作熟悉一些。”谈论间,毛泽东正好走了进来,问起他们议论的事,笑着说:你们都争许光达啊!还是听老总们的吧!毛泽东也赞成许光达继续留在军队工作。
1950年9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部在北京正式成立(1951年7月改称为装甲兵司令部)。一个崭新的兵种——装甲兵诞生了,许光达被任命为装甲兵司令兼政治委员。
许光达立即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工作中去,分布在各军区的坦克部队的领导被许光达召集在一起,共商装甲兵建设大计。讨论集中在两个关键的问题上:一是整编现有的坦克部队,实行全军统一编制;二是抓紧干部队伍的培养。
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懂得装甲知识并能熟练运用的干部实在太少了,许光达在分析军队人员素质之后,提出要建立坦克学校。彭德怀非常赞同许光达的观点,补充说:“适当的时候,我们再送一些干部去苏联学习,坦克兵可以多送一些。”朱德也说:“可以办学校嘛。国家勒一勒裤腰带,迅速组建一个坦克学校,很有必要。”
根据中央军委颁布的解放军各兵种组织机构草案,许光达领导装甲兵筹备组的人员首先制定了装甲兵领导机构的编制,先后成立了司令部、政治部、技术部、后勤部,完善了装甲兵首脑机关。接着,对全国的装甲兵部队进行整编。当时,全军被视为“火种”的现有坦克部队仅有两个战车师、一个坦克团,都是从火线上闯过来的战功部队。但在编制、训练和作战使用上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许光达决定先从编制做起。为了确定好坦克部队的编制表,一遍遍地讨论、查阅资料、研究、推敲,许光达几乎不回家吃饭。夜深了,许光达还留在办公室加班。最后,许光达向总部递交了一份计划:首先在三年内建成11个坦克旅,其编制按两个坦克团,一个摩托化步兵团,均以小团制。每旅坦克90辆,运输和特种车辆584辆,装甲车及装甲运输车25辆,摩托车42辆,野炮12门,迫击炮8门,人员共5000名。
为此需建4个军区坦克兵司令部,即华北、华东、华中、东北,每个司令部250人,汽车10辆,还应建3个中心修理基地,每基地800人,汽车18辆,3个中心仓库,每库120人,汽车10辆。
建立一个坦克学校,训练排以上坦克军官和机械师,领导机关和教职人员共1600人。
建立一个坦克编练基地,训练车长、射手、报务员,共计8000人。
原战车第一师第三团驻地改建为坦克学校成立大会那天,热烈的掌声中,许光达宣读了中央军委关于成立坦克学校的命令:我们今后的作战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集团,没有强大的、先进的、现代化的坦克部队同其他兵种配合,是很难取胜的。我们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把坦克部队加以整编,在技术上不断进步,在装备上不断完善,使其成为坚强的、有战斗力的坦克部队,以适应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需要。
在许光达的倡导下,装甲兵又陆续成立了一批学校,成为解放军诸兵种中院校最多的单位。
随着朝鲜战争的发展,中央军委指示装甲兵部队作好准备,随时赴朝参战。为了更好地了解第一手资料,许光达决定去朝鲜战场实地勘察。
1951年4月26日,许光达一行跨过鸭绿江到达志愿军总部,向彭德怀汇报了此行的意图,并听取了彭德怀的有关意见。随即,驱车前往在前线作战的装甲兵先遣团。
途中,眼见十几辆坦克在燃烧着,许光达忍不住跳下车。一名防空哨兵告诉许光达,这是我军缴获的美军坦克,被敌机炸毁。敌军怕我军修复使用,一次一次前来轰炸。
许光达感到十分惋惜,他对随员说:“这是个教训,应该组织一支徒手坦克部队入朝,配备足够修理工,用缴获的敌人坦克来装备自己。”
许光达还来到先遣坦克团进行实地调研考查,三天内把全团的十几个连队都跑遍了。
一个又一个的诸葛亮会,提出许多问题,也总结出了不少经验,诸如铁路运输、履带行军、技术保障、战士思想等等。他还去了步兵单位,听取兄弟单位对坦协同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手素材,不同的意见,使许光达感到无比充实,心里有了谱,他深感不虚此行。
1951年11月15日,许光达在装甲兵的一个集训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技术”这个词。“技术”对装甲兵而言,意味着它全部的军事价值,“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要解决技术问题,就需要科学的教学程序。许光达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一直都十分强调技术和文化的重要性,组织机关人员一边工作一边学技术,举办了一个个技术讲1964年6月16日,毛泽东观看装甲兵部队军事表演后,与许光达交谈。座。当时,机关大院里备有坦克、汽车等,许光达提出机关干部每人要学会一种驾驶技术。很快,学文化、学技术的高潮掀起来了。许光达首先在装甲兵实行了干部入学和院校毕业生充任干部的制度。
1959年,中苏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专家撤走,技术和原材料被全部封锁,国家的各个领域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失。恰在此时,中国第一台五九式主战坦克诞生了。人们不禁对许光达“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兵”的远见卓识深深敬佩。
第一辆五九式主战坦克出厂了。为了对它进行检验,取得第一手材料,许光达亲自参加了万里试车,试车成功,定型投产。这时,许光达才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首批国产坦克的样车出厂了,坦克厂用不锈钢制作了一辆国产坦克模型,送给了许光达。许光达高兴地接受了这一礼品,并请人打了一个玻璃罩子,把坦克模型装进去,摆在书房里。凡是进过许光达书房的人都知道,这位将军的书房里,没有什么古玩、古画之类的装饰品,除了书架上的各种书籍,就数这个坦克模型最显眼了,它寄托了许光达后半生的理想,凝结着将军为装甲兵事业披肝沥胆的耿耿忠心。
1959年国庆大典时,当国产坦克组成的坦克车队隆隆地驶过天安门广场时,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紧握着身旁许光达的手,激动而又高兴地向这位我军装甲部队的创始人表示祝贺。那一刻,许光达的心里充满了自豪。
对革命有大功的许光达,在得知毛泽东要为他授大将军衔时力辞不受,主动要求降衔,但未得批准。位居高官,不徇私情,高尚风范,永启后人。
许光达在革命战争年代立下了赫赫战功,解放后又为创建我国的第一支装甲部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许光达不仅不居功自傲,反而一再谦让。
1955年国庆节,许光达在天安门城楼上。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毛泽东根据许光达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贡献和建设现代化人民军队的需要,亲自提议说:“许光达应评大将。”许光达得知消息后,心里很不安,经过几番思考,他给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领导写了一份申请,要求“降衔”。
中央军委没有接受他的请求,根据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仍授予他大将军衔。但在许光达将军的主动申请下,中央对他进行了降低行政级别的特别处理,由应该授予的四级行政级别降为五级行政级别。许光达成了共和国十员大将中唯一一个行政五级的将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时之间,装甲兵机关传颂着许光达将军请命让衔的佳话。
1956年9月,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许光达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1959年9月,许光达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
1952年,中央决定军队大批干部转业到地方工作,装甲兵系统同其他系统一样,也要输送一批干部。许光达除了把干部转业的目的、意义,转业的主要情况都作了讲解,动员大家积极响应外,还先从自己的妻子动员工作入手。根据邹靖华的情况,完全可以继续留在军队,可是许光达却主动动员她响应号召,转业到地方去工作。妻子尽管心里难受,还是大力支持许光达的工作,带头脱去了军装,转业来到了工业部。
1960年,由于大跃进和连续的自然灾害,全国上下陷入了空前的饥荒之中。一时间,装甲兵机关许多干部亲属从四面八方拥来,打算在这里长久留住,躲避灾荒。为此,装甲兵党委召开会议,由许光达主持制定出一项决议:困难时期,装甲兵司令部和机关干部要动员亲属不要来北京,已经来的,要动员其尽快回去,以后凡是来探亲的,只允许住三天。
就在决议形成的当天,许光达的四哥许德富和六弟许德强来投亲避难,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大院,全军上下都一同关注着许光达的举动,许光达此时的心情极其矛盾。一方面,多年未见的兄弟千里迢迢投亲而来,心中惊喜不已,想多留几日,一方面,有关决议刚刚制定形成。一方是公,一方是私,许光达在其中好不为难。最终,许光达还是以集体利益为重,决定动员其兄、其弟返回老家。在许和妻子的一再劝说和将全家的钱物全部奉送的情况下,兄弟俩才又极端失望地离开许光达家。四哥许德富还算运气,平安返回故里,可六弟许德强因为几日颗粒未进,中途被饥饿夺去了生命。对此,许光达懊悔不已,成为他毕生的一个心病,久久不能原谅自己。
1967年,新年过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局势进一步恶化,在上海“一月风暴”的影响下,各地相继夺权,好多地区处于瘫痪状态。
在打倒老干部的运动中,许光达也未能幸免,被关进了装甲兵大院。许光达被关押到装甲兵大院后,即遭到连续不断的批斗。1968年初春,许光达的健康状况日趋恶化,咳嗽吐血,心脏病经常发作。可是,专案组不给他治疗,逼着交待罪行。他们在材料上写道:“许光达是个老奸巨滑的家伙,每当斗争的关键时刻,他就装病。”
林彪反革命集团对于这个军内的老将一向恨之入骨,欲置许光达于死地。林彪死党吴法宪、李作鹏等人公开说:“许光达是‘二月兵变’的总参谋长,是贺案中的二号人物”,对许光达要“连续作战,不给敌人以喘息的机会”,要敢于“刺刀见红!”“打下许光达,向九大献礼”!叫嚷“不怕许光达死,就怕完不成无产阶级司令交给的战斗任务”。
在一年多的批斗、审讯中,经常罚站、弯腰、请罪,多次搞车轮战,其中一次长达3天3夜。还多次把许光达搞到外单位去游斗。许光达被整得昏厥过去,经医生抢救后继续审讯。
1968年11月中旬,许光达夜间咳嗽,出现痰中带血、吐血等症状,专案组人员频繁审讯和逼写材料。
从11月中旬到住院的两个月中,共审讯79次,逼写材料25次。专案组不顾许光达病重,把病房变审房,加紧审讯和逼写材料。在第一次住院的78天里,被审讯29次,逼写材料29次。出院后21天,审讯8次,写材料7次。第二天住院,已是生命垂危,仍有审讯活动,直到逝世前三天,还被迫请罪。
1969年6月3日,许光达去世,一名驰骋疆场的将军,没有死在枪炮轰鸣的战场,却倒在“史无前例的革命”中。
许延滨提出要看遗体检验遗体上的伤痕,专案组的人员推脱不掉,他们来到医院,却让许延滨坐在病员食堂等候。12点钟,有人进来说:“天气太热,已送太平间,明天再看!”
6月5日,专案组的人来通知许家:“今天早上我们来人找你们,你们家没人,天气太热,已经火化。”
中国这片土地上空,一颗明亮的将星陨落了。
整理许光达遗物时,人们发现有一本一直放在许光达怀里的浸透了汗渍的党章,书边被磨损,里面已划了许多痕迹,向人们昭示着老将军对党的信念。
6月26日,《解放军报》刊登了许光达病逝的简讯。
毛泽东得知许光达的死讯后,批示道:“许光达的骨灰应该放在他应该放的地方。”
6月30日,许延滨手捧父亲的骨灰盒,庄重、严肃地走进了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
许延滨怀着悲痛的心情缓缓地放下父亲的骨灰盒,把有照片的那一面冲向了里边,站在一旁的专案组人员冲着许延滨喊:“许延滨,你把骨灰盒放颠倒了。”许延滨回过头对专案组的人员说:“放颠倒了,你们再给颠倒过来吧!”
没有人动,骨灰盒仍然颠倒放着,许延滨深情地望了一眼父亲最后的安身之所,转身走出墓室。
1977年6月21日,下午,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经中央军委批准,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许光达举行骨灰安放仪式,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邹靖华、许延滨、曾正魁等都出席了骨灰安放仪式。粟裕大将代表中央军委在会上讲话,追述了许光达的生平,评述了他的丰功伟绩。颠倒的历史终于又被颠倒过来了,强加在许光达头上的一切不实之词,全都被推翻,历史恢复了其本来面目。邹靖华深感欣慰。履盖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军旗的许光达的骨灰盒,被庄重地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这次是正着放的。
许继慎出生于安徽六安一个农民家庭。虽然父亲早逝,但有幸一直从师学习至20岁。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投笔从戎,立志报国,参加广东革命政府组织的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
许继慎,字谨生,原名许绍周,1901年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县枣林岗保(现城南区石堰乡)土门店的一个农民家庭。许继慎父亲早亡,母亲吴氏,虽是一位没文化的农村妇女,但很有见地,一直让许继慎兄弟坚持上学。
许继慎自幼聪颖,4岁即能背诵唐诗中五言绝句。8岁开始入私塾,先后从师王凤桥、张福斋、张侍臣等。他品学兼优,才华出众,深受老师的钟爱,在同学中也有很高的威望。
许继慎19岁那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5月8日,六安教育界、学生界积极响应,斗争矛头直接指向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许继慎和同学杨溥泉、安梦周等到六安看到热火朝天的群众运动激动不已,不由自主地也加入游行队伍,高呼口号,维护主权。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许继慎决定放弃旧学八股,学习科学,希望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当年寒假,在一长辈指点下,他即动身去了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