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一 公众责任难题--公众美誉度
执笔:罗燕
对于有十几年历程的中国互联网大企业而言,如何赢得公众美誉度仍然是个急待探索的问题。
无论是2010年的3Q大战①,还是2011年百度公司总裁李彦宏登顶《福布斯》中国首富之后立刻引爆的版权诉讼问题,都指向同一处:这些公司在规模和影响力上堪与国际巨头比肩,却不断面对着谁规模大谁遭到的质疑就大的问题。换而言之,它们赢得了数以亿计的用户,却还未赢得尊敬。
公众对企业的美誉度,来自于公众对企业品牌的认同程度和情感维系的紧密度。公众是情绪的动物。当这些大公司纠结于按照法律自己并没有垄断,自己并没有比同行业的其他公司更缺乏创新、更不尊重版权,它们就离公众更远了。它们根本没有站在公众的角度,与其进行透明平等的沟通,也不明白他们真正不满的是什么。
事实上,在互联网时代,尤其对于互联网公司,品牌不再是过往那种花费巨资招募模特儿、拍摄广告再进行层层包裹销售的过程。品牌会体现在公司的每个细节:产品的设计、展现形式、营销形式、内部的文化、和外界的合作与沟通……这种种的核心是企业的理想,是价值观,是文化内涵。而公众对互联网企业的品牌预期与传统产业有着天然的不同。科技仍然在人类心中占据神圣位置,互联网天生就是反权威的、平等的、透明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
想想苹果的成功之处。在"1984"和"不同凡想"(ThinkDifferent)这两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广告片中,苹果的气质得以确立:打破强权、叛逆、与众不同,而它在产品、营销、服务各个环节也遵从这些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苹果在21世纪才不可抑制地蔓延开来,证明这个世界在经历过整齐划一的个人电脑时代之后,产品已不再是稀缺资源,稀缺的是思考方式,是创新和颠覆,是站在科技的浪潮之巅对世界的指引。这个时候,乔布斯身上混合着东方禅学和嬉皮士风格的气质,得到公众强烈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依赖,这更像是一种精神世界。
同样,这也是公众对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希冀:建立道德底线,树立和输出价值观和文化,天然应该是一个领航者,而不是对不明确规则的空隙利用者。从大变成伟大并不容易,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需对此认真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