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商圣范蠡
6822000000039

第39章 法则十五:钱账要清楚,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窦生(1)

范蠡的眼光还有另外一种:“做生意怎么样的精明,十三档算盘,盘进盘出,丝毫不漏,这算不得什么!顶要紧的是眼光,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越要放得远。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

要广开财源,死守着一方天地是绝对不行的。范蠡说,做生意要做得活络,这里的活络,自然包括很多方面,但不死守一方,灵活出击,而且想到就做,决不犹豫拖延,应该是这“活络”二字的精义所在。

所谓活络就是善变。范蠡有一句至理名言:“天变了,人应变。”“天”即指时势时局之意。“天变了,人应变”,其意是指时势时局变化了,人也应该做出与之相应的改变与调整以顺应时势与时局。

“动荡识忠臣,日久见人心”。这话是说,惟有改朝换代,政权交替之际,才能看出平常忠字当头、口号震天的臣子里,谁是真忠臣,谁是假忠臣。可惜的是,中国现代史几百年的实证经验显示,有拥抱当权者大腿习惯的家伙,通常都是有奶便是娘,只要当权者换了面孔,他们就换着大腿抱。

为自己开拓财源,要有精明的生意人的眼光,要能看得准,看得远,同时还要眼界开阔,头脑灵活。所谓眼界开阔,头脑灵活,简单地说,就是不要死守住一个自己熟悉的行当,而要善于在其他行当中发现可以开发的财源,说到底,也就是要时刻想着去不断地寻找新的投资方向,不断地扩大自己的投资经营范围。一个生意人如果只能看到自己正在经营的熟悉的行当,最终只会是抱残守缺,连正在经营的行当都不一定经营得好,更不用说为自己广开财源了。因此,做生意一定要做得活络。

做生意要活络,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要死守一方天地,要能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灵活反应,二是反应要迅速,想到了就立即着手去做,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范蠡的生意就做得活络,在他驰骋商场一步步走向鼎盛的过程中,他灵活机动,四下出击,真可谓是一步一个点子,一路一趟拳脚,一动一套招式,而招招式式都能为自己点化出一条财路。

为了让刘英才帮助他开药店。范蠡一定要认了这门亲,他要借刘英才开一家自己的药店。他凭着自己的眼光,一下子就看出药生意在此时也将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财源。这乱世当口,其一,军队行军打仗,转战奔波,一定需要防疫药;其二,大兵过后定有大疫,逃难的人生病之后要救命药。因此只要货真价实,创下牌子,药店生意就不会有错。而且,开药店还有活人济世行善积德的好名声,容易得到官府支持,在为自己赚钱的同时,还能为自己挣得好名声,何乐不为?自己不懂这行生意不要紧,刘英才懂,只要能够将他收服,迫他改掉身上的毛病,他就可以当起大用,而且他手上的那几张祖传秘方也正好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想妥之后,范蠡请郁四帮忙,摆了一桌“认亲”宴,就在这认亲宴上便谈妥了药店开办的地点、规模、资金等事项。

范蠡的“永安余堂”也就这样立起来了。在其后的几十年中,“永安余堂”成为名闻天下的老字号药店,不仅成为范蠡的一个稳定财源,也为他挣来了“朱大善人”的好名声,对他的其他生意也带来了极好的影响。

一个钱庄老板,在本业之上还要去做蚕丝生意,在做着蚕丝生意的时候又想起开药店,范蠡这四面出击,不断为自己广开财源的灵活,确实不能不让人叹服。事实上,做生意最没出息的,大概就是死守着一方天地。一笔生意再大,也只能有一次的赚头,一个行当再赚钱,也只是一条财路。显然,要广开财源,死守着一方天地是绝对不行的。范蠡说,做生意要做得活络,这里的活络,自然包括很多方面,但不死守一方,灵活出击,而且想到就做,决不犹豫拖延,应该是这“活络”二字的精义所在。

范蠡做事就是这样,不了解情况,为求了解,急如星火,等到弄清楚事实,有了方针,他就从容了。

范蠡的眼光还有另外一种:“做生意怎么样的精明,十三档算盘,盘进盘出,丝毫不漏,这算不得什么!顶要紧的是眼光,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越要放得远。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

范蠡经商讲究“智”。智即权变,也就是观察市场,通权时变。这是一个商人的基本要求。而范蠡的商业智慧,还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第一是把智运用到义上,以攻人心为上,以此把握商情,第二是把智化解为“眼光”,以此评判生意。

范蠡的智慧的首要特点就是化智入义,把自己在人情关系上的基本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体人情,通人性。他对人情的体察到了十分细微的地步。

这个智慧就是人情的智慧,范蠡知道人心厌恶啰嗦,有人给你讨麻烦总是件不快的事;反过来,人本性中又总爱占小便宜,你能满足他这一小小本性,他就会喜不自胜。

这个入微体贴的关于人性的知识运用起来了,做出来的行为就入了义。

比如和太湖船行的夏掌柜谈“民折官办”的事情时,揣知夏掌拒卖米有难色,不是不卖,而是卖了不甘心,自有隐衷。范蠡就捕捉到了这一心理,并且拿话挑明了,告诉夏掌拒,有什么难处,范蠡自然会帮,否则还不如不买这批粮食。

难处积在心里头,被人讲明了,并且帮你落实了解决办法。这就是为人筹计的举动,显见出是朋友了。因此,关于人性的体察,又化作了与义有关的举动。

这种智,算不算商业智慧?应该算,而且应该是上乘。因为这种智慧是边拆边用,边用边结,最后上升为义,又为以后的商业往来打开了路子。新的机会,由于受这种义智的鼓励,是越滚越多,越扩越大。等于每一次都为未知的下次增加了取胜的机会。它和单纯的商业市场估计大为不同。

范蠡的商业智慧,实在是以智养智了。

还有一点,范蠡不但用他对人情的通透了解结义,化智入义,而且善攻心,化智为利,化智为势。

范蠡攻人心的智慧,即便它是人性的负面,表现出来是恶劣的,也要顺着对它的了解去做。

不仅如此,范蠡还具有化智为“眼光”的高超本领。

在上述管尚荣存银一例中便看出范蠡的眼光来。普遍地讲,化智入“义”均是眼光。就是说,范蠡人在做眼前的生意,思想却是放在将来。所以他不做一锤子买卖(好像准备趁着谁还没醒悟过来,大捞一把,赶快洗手似的)。

范蠡的眼光还有另外一种:“做生意怎么样的精明,十三档算盘,盘进盘出,丝毫不漏,这算不得什么!顶要紧的是眼光,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越要放得远。做大生意的眼光,一定要看大局,你的眼光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的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的生意,看得到外国,就能做外国的生意。”

这是从大处显示商业智慧。

眼光看得大,看得远,手头做起事来就放得开,摆得匀。比如官票初次发行,信用不可知,小眼光的只看到这一点,大眼光则看到官府平逆,民心所向,所以这信用得靠同行维持,官府信用好了,做钱业生意的也跟着占便宜。

范蠡的商业智慧,有这两点与众不同,也就注定了范蠡能够发展到富可敌国的程度,受朋友拥戴的道路。尤其是化智入义这一点,把狭义之心渗入到商业活动中,把握了人性中的极为复杂的方面,使得范蠡有了“商界始祖”的尊誉。现在的人,之所以为范蠡所激动,正是因为范蠡迎合了人们的浪漫性格。假定一个商人工于算计,斤斤计较,按现代资本主义眼光看,符合商人的一般标准,但其智慧是冷苛型的,做出的事也必平庸无奇,总没有范蠡的义智型来得光艳照人。

钱帐清楚,做事精明的大商人不胜枚举。下面是几例大商人精明的例子。

实例一:情利分明,账目分清

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火候。就像烙饼,时候早了熟不了,时候晚了饼就焦了,只有恰到好处才可以做出又香又酥的饼。合伙也一样,即使你需要合伙,也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合伙的,一定要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否则很有可能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