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二十四史-晋书
6846600000008

第8章 传世故事(5)

晋武帝初年,曾与羊祜筹划攻伐吴国的计划,当时朝臣们大多认为不可行,只有张华赞成。后来羊祜病重,皇帝就派张华去拜访羊祜,交代伐吴的事宜。进军之前,张华任度支尚书,由他筹措转运供给,决定后勤开支。大军攻伐之初没有获胜,贾充等上奏诛杀张华以谢天下,晋武帝说:“这是我的主意,张华只是与我相同罢了。”大臣们都认为不可轻取冒进,只有张华态度坚决,认为一定能取胜。到吴国被灭掉之后,晋武帝下诏说:“尚书、关内侯张华,与已故太傅羊祜共创大计,典掌军事,谐调各路大军,算定权谋,运筹决胜,有谋谟之功。今进封为广武县侯,增封邑万户。封其子一人为亭侯,封一千五百户,赐绢万匹。”

自此以后张华名重一时,为众人推服,国家的仪礼宪章等都由张华主持,他对国家典章还进行了部分损益改革。当时的皇帝诏诰也都由他草拟,声誉更加显赫,大有代替台辅宰相的气象。当时的荀勖自以为出身大族世家,受皇恩深久,便忌恨张华,常利用机会向皇帝进谗言,要把张华出放到外地做官。恰逢晋武帝问张华谁可以立为太子,张华推荐齐王司马攸,与皇帝的想法不符,晋武帝便不高兴了。不久就任命他出京都督幽州军事,持节领护乌桓校尉,任安北将军。

张华在北方安抚四夷,不服管教的少数民族都归附献朝,边境平安。连年丰收,兵强马壮,治理得非常成功。朝廷就有人提议召张华回京入相,加仪进号。张华以前曾经在皇帝面前诋毁过冯恢,冯恢的弟弟冯统此时正受晋武帝恩宠,冯紞借经常侍候皇帝的机会顺便谈论魏、晋的国家政事,便说:“臣以为钟会的反叛其实是由太祖皇帝引起的。”晋武帝变色说:“卿说的什么话!”冯紞免冠叩谢说:“臣愚见赘言,罪当万死,但臣心中有所微意,还是想说出来。”皇帝说:“这是什么意思?”冯说:“臣以为善于驭车的人必定懂得缰辔的收放之术,善于治政的人必定懂得对官吏臣下的控带之术。所以历史上仲由因为兼人太强而被抑制,冉求因为过于退弱便被进用,汉高祖的八王因为宠爱过度而被诛灭,光武帝时的诸功臣因为被压抑夺权才得以终老。不是由于君主的仁暴有差别。也不是臣下的愚智有差别,而是由抑扬夺用的道理决定的。前朝钟会才见有限。前太祖皇帝太过于重用他了。嘉奖他的智谋,使他处于显重地位,故而造成钟会自以为谋算高明,有功没赏,便飞扬跋扈,构成反逆。假如太祖采用他的一点小才能,按等级名分对他加以节制,对其权势也加以抑制。纳入到监控中去,钟会便不敢产生乱心,乱事也无法酿成大祸。”

晋武帝说:“有道理。”冯统拜过之后又说:“陛下既然已经赞同了臣的意见,应当防微杜渐,不要让钟会之徒再有机会作乱。”皇帝说:“当今难道有像钟会这样的人吗?”冯紞说:“汉代的东方朔所谓‘谈何容易’,《易》有言‘臣不密则失身’。”武帝便屏退左右说:“卿尽管道来。”冯统说:“陛下的谋谟之臣,著大功于天下,天下四方无不知晓,后来又据有方镇总督戎马军政的人,都在陛下圣虑之内啊!”晋武帝不语。

不久,皇帝征召张华回京任太常(掌管宗庙礼仪的文官)。后又因太庙屋脊栋梁折断,罢掉了张华的官职。终晋武帝一朝,张华仅以列侯的身份朝见天子。

《晋书·张华传》

久召不任废为庶人

蔡谟字道明,东晋时陈留(治所在今开封)考城人。世代为显族大家,南渡后晋元帝拜他为丞相,转任参军、中书侍郎,历任义兴太守,大将军王敦掌权时任其为从事中郎、司徒左长史,后迁任侍中。历东晋元、明、成、康几代帝王,他都高居显位,常有奇谋。

晋康帝即位后拜他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并领司徒之职,又代替殷浩任扬州刺史。不久又征录为尚书,仍领司徒之职,可谓荣重之至。开始,蔡谟坚持推让,皇帝屡次下诏催他,他才开始安置部属办公。

迁升他任侍中、司徒后,蔡谟上书推辞说:“臣伏惟自省,过去蒙祖荫父恩,世袭忝任官阶,尸位素餐而累迁各种职务,受到朝廷恩宠,尽管被人非议指责但仍然屡有升迁,实在是上对不起圣皇的期望召举,下对不起朝臣们的议论,心中诚惶诚恐,脸面不知往哪里搁。乞冀皇上垂鉴,允许我改谬去职。”当时穆帝年幼,由皇太后听政。太后诏报不许,仍命他留朝理政。蔡谟仍然坚决要求辞职,他对亲信们说:“我如果做司徒之官,必被后代人笑话,所以臣不敢拜任。”

皇太后派遣使臣多次劝谕他就职,从晋穆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冬天到第二年年底,朝廷屡下诏书,蔡谟还是坚持不肯就任。第三年,蔡谟又上疏,声称自己有病而乞请退休还乡,上书交出了左光禄大夫和司徒的印绶。晋穆帝临朝,派侍中纪璩、黄门郎丁纂去征召蔡谟上朝,蔡谟声称病重,让主簿谢攸回答皇帝说:“臣谟不幸有痼疾,今上龙颜近在咫尺,但天意不让我奉诏上朝侍奉,只是在家中睡卧待罪。”从早晨到下午,皇帝的使臣来回跑了十多趟去蔡家,但蔡谟还是不肯上朝就职。那时穆帝年仅八岁,几乎问左右说:“所召命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不来?视朝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皇太后下诏说:“如实在不肯来,就罢朝算了。”中军将军殷浩上奏请求免去吏部尚书江彪的官职。后来的简文帝当时做会稽王,对曹吏们命令道:“蔡公傲慢而违抗上命,没有人臣应有的礼节。倘若人主居上位而卑屈,臣子居下位而不行大义,真不知道怎样治理国家。”于是公卿们奏道:“司徒蔡谟平时因为小病而长期违抗王命,皇帝上朝临轩,群臣百僚站立良久,恭礼之至以期望于蔡谟。他如果实在想退位,自然应该到朝廷上来致辞,怎么会有人君卑劳整天而人臣不酬一顾的道理!蔡谟悖慢傲上,几同敌虏。臣等认为,应该维护国家威严,请把蔡谟送交廷尉审判受刑。”

蔡谟这才害怕了,率领他的子弟穿着素服上朝堂拜礼磕头,亲自到廷尉那里等待判罪。皇太后下诏说:“蔡谟是先帝的师傅,服事几朝。且让有司将他归罪,让他受讼思过。如从情理考虑,实有不忍。可依照旧制将他免为庶人。”

蔡谟被废为庶人后,终日闭门不出。几年后皇太后又下诏免他的罪,重新起用他为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派仆射孟洪前去册命。蔡谟上疏谢朝廷宽宥之恩,又因陈身体病重,不愿上朝。朝廷赐他几杖和侍卫僮僚。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蔡谟病死,朝廷葬以重礼。

《晋书·蔡谟传》

谢安不喜仕途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少时名声显赫,深受桓彝、王濛、王导等名士器重。初始时被朝廷召为司徒府任佐著作郎,不久他称病而辞。寓居会稽,与王羲之、许珣、支遁等相处,寄情山水,言咏著文。扬州剌史庾冰因谢安名声很高,要征用他,命令下面郡县历次逼请,谢安不得已赴任,但个把月之后又告归。后拜做尚书郎。吏部尚书范汪举荐他为吏部郎,谢安写信拒绝了。有司就上奏称谢安被召,屡次不应,应禁锢他终生。谢安的弟弟谢万当时在朝中做西中郎将,总理藩任,谢安虽然居家,但名声远在其弟之上。谢安的妻子是刘惔的妹妹,见到自己家门富贵而谢安却独处求静,就对他说:“丈夫难道不会像我这样吧?”谢安说:“恐怕也难免啊。”后来他弟弟被罢官之后,谢安才有意进取仕途,那时他已四十多岁了。

当时东晋王室衰弱,桓温主掌内外军政。征西大将军桓温请谢安出仕司马,谢安答应了,出发时朝士们都到新亭送别,中丞高崧开玩笑说:“卿屡次违背朝旨,高卧东山不肯出任,大家每次都说,安石不肯出山,怎么对得起苍生百姓!苍生百姓现在又将怎么对得起卿?”谢安面有愧色。

谢安到后,桓温非常高兴,相与叙谈,欢笑整日。谢安出门后桓温问左右道:“平时曾经见到过我有这样的客人吗?”后来桓温又去拜访谢安,正遇上他的梳理头发,谢安平时性子迟缓,很长时间才梳完,仆人拿来头巾,桓温见到后留在手里说:“让谢司马戴着帽子进朝。”晋简文帝病重,桓温上疏举荐谢安为顾命大臣。皇帝去世后,桓温入南京城吊丧,住在新事(今南京市南),陈兵卫甚众,大有篡夺晋室的气势。桓温传谢安与王坦之两位顾命大臣去见面,准备加害于二位。王坦之十分害怕,向谢安问计,谢安神色安然,说:“晋室国家命运的存亡,在此一行。”去见到桓温后,王坦之汗流沾衣,谢安则从容就座。入席后对桓温说:“谢安听说,诸侯如果有道就在国家边疆布兵防守,明公何必在屏风后面安置士卒?”桓温笑着说:“君子要正己就不能不放近一点!”于是两人笑谈多时。王坦之与谢安齐名,到这时才知道二人相距之大。桓温曾经拿着谢安给简文帝所做谥号的奏议给宾客看,说:“这是谢安石撒下的碎金。”

晋孝武帝年轻,军政大事不能自决。内外大事都由桓温专擅,时人议论纷纷。褒贬不一。谢安与王坦之尽忠国护,终使朝廷没有产生大乱。桓温后来病重,暗示朝廷给他赐加九锡。朝廷让袁万拟好了诏书。谢安见后,便改掉了这些内容。后来桓温死去,赐命的事就没有实现。

《晋书·谢安传》

晋武帝无力除杨竣

杨骏字文长,弘农华阴人。年轻时做高陆县令,为骁骑、镇军二府司马。因为是皇后之父而越级升居重位,从镇军升迁为车骑将军,封为临晋侯。有识之士议论说:“诸侯是为了藩屏王室的;后妃是为了供应粢盛、弘扬内教的。而现在皇后之父受封为临晋侯,动乱将难以避免。”尚书褚(lüè)、郭奕同时上表称杨骏器度狭小,不可以委任社稷重任。晋武帝没有采纳。武帝自太康(公元280年)年间以后,因天下太平便不再留心处理大事,只顾沉溺酒色,便开始宠用后党,让他们充斥军机大位,杨骏与其弟杨珧、杨济一时权倾天下,号称“三杨”。

晋武帝病重,还没找到顾命大臣。而杨骏则把朝中公卿全部排斥在外。自己亲自服侍在左右,从而改任朝官,树立他的心腹。不久皇帝的病稍微好了一点,发现朝中使用的人都是新臣,便厉色对杨骏说道:“为什么如此放肆!”于是下诏,任命汝南王司马亮和杨骏共同辅佐王室。杨骏害怕失去权宠,利用权力从中书省借来皇帝诏书看了,乘机就藏匿起来。中书监华廙害怕了,亲自去催索,但杨骏始终不肯归还。后来,皇帝病危了,皇后便上前奏请让杨骏辅佐朝政,晋武帝点头不语。接着便召来中书监华廙、中书令何邵,口授皇帝旨意让他们拟下遗诏说:“历史上伊望作佐僚辅幼主,功垂不朽;周公、霍光拜命,也名冠后代。侍中、车骑将军、行太子太保、钦前将军杨骏,德高望众,鉴识明远,辅助两宫,忠肃茂著,应当正式摄居相位,效尤古人。着任命杨骏为太尉、太子太傅、假节、都督中外各地军事,前任侍中、录尚书、领前将军等职不变。设置参军六人、步兵三千人、骑兵千人,移驻前卫将军杨珧旧府。若杨骏止宿殿中,应有翼卫,准着他配有左右卫三部司马各20人。殿中都卫司马10人,允许他们随杨骏持兵杖出入宫内。”

诏书草拟后,杨皇后陪着华廙、何邵呈报皇帝,晋武帝亲自过目后没有说话。两天之后,皇帝便逝世了,杨骏便享受皇帝重托,移居到宫内太极殿。皇帝的灵柩即将出殡,六宫众人都出来告别行礼,但是杨骏竟没有下殿,他身边还有百名武士警卫。杨骏乱行,就从此开始了。

《晋书·杨骏传》

破格任用马隆扬威

马隆字孝兴,东平平陆人。少年时就智勇双全,颇有名节。魏凉州刺史令狐愚坐罪受诛死后,没人敢去收尸,马隆假称是令狐愚朋友,自己出私财为他下葬,并为他服丧三年,并为他墓上种植松柏,一切都按礼而行。被传为美谈。

晋初泰始年间(公元266—275年),朝廷准备攻伐吴国,晋武帝司马炎下诏称:“吴会尚未荡平,国家需要勇猛将士为完成武功。虽然以前荐举人才之法,但是还不足以网罗那些特殊的人才。应当向各地州郡普遍宣传,把那些有壮勇秀异、才能杰出的人才推荐上来,然后选择其中特别优异的加以升迁任用。如真有特殊才能,不必限制录用的人数。”兖州就举荐马隆才能堪为良将,被升为司马督。

凉州刺史杨欣失和于羌戎,马隆说他必然要吃败仗,后杨果然被敌人消灭。从此河西危急,晋武帝,在朝堂上感叹说:“有谁能为我讨平这些虏寇凿通凉州吗?”满朝文武无言以对,马隆上前说:“陛下如果能任用臣,臣可以荡平虏寇。”皇帝说:“如一定能灭掉西虏,为什么不任用卿?只是想问问卿准备采用什么方略呢?”马隆说:“陛下若能任用臣,应当听臣自任。”皇帝说:“可你仔细说说。”马隆说;“臣请招募勇士三千人,不必追查他们的来历,率领他们击鼓西进,凭陛下的恩德,寇虏何谈不可剿灭?”晋武帝答应了他,就任命他为武威太守。当时有朝臣反对说:“我朝六军将多,州郡兵众,都可以任用,不应当再另外设赏募人以免乱了惯例。马隆这位小将妄言大话,不必当真。”晋武帝没有采纳。

马隆募集了腰弩三十六钧,弓四钧,分别立标检试。从早晨至中午,召得3500人,马隆说:“够了。”便请求亲自到武器库选择兵器。掌管兵器库的官吏与马隆发生争执,御史中丞便趁机弹劾马隆,马隆说:“臣要亡命战场,来报答陛下宏恩,武库令竟把魏时朽腐兵器发给我,不能再用了,这与陛下使臣灭贼的本意不符。”武帝赞同马隆,又给他配给了三年的军资。马隆于是西渡温水。

敌虏树机能等人数以万计,有时乘险在前方阻遏马隆军队,有时截伏在后面追击他。马隆按照八阵图扎营,且战且前,弓矢射到的地方,敌人应弦而倒。不断有奇思良谋,出敌不意。有个地方路旁都垒积有磁石,敌人穿着铁铠甲,走到跟前就不能动弹了,而马隆的兵士都穿着牛角犀甲,走到那里毫无障碍,敌人都视之如神。马隆在西方转战千里,杀敌无数。

马隆西征后,音讯断绝,朝廷为之担忧,有的说已阵亡了。后来马隆的信使深夜赶回,晋武帝获悉情况后兴奋不巳。召集群臣请问他们说:“如果依诸卿的话,现在秦州、凉州早不存在了。”于是下诏:“马隆以偏师寡众,奋不顾难,冒险西进而取得胜利。特奖励赐他持节,任为宣威将军,兼加赤幢、曲盖、鼓吹。”马隆到武威,敌虏来降和被诛灭的以万人计。他又任用归附的民族与敌虏作战,取得大胜。朝廷后来又破格赏赐无数。

他在西部镇守十多年,在当地威信极高。后来严舒想让自己的亲戚杨骏代替他,当地少数民族就聚结反对,百姓惊惧。朝廷害怕西部再次叛乱,就又派马隆复职,直到去世为止。

《晋书·马隆传》

孔严太守宽宥王谈

东晋废帝太和年间,有个青年农民王谈,刚10岁时,父亲就被邻人窦度无端杀害。幼小的王谈,悲痛之余立下志向,要不惜一切代价为父报仇。可窦度在当地也算是一个强人,由于欠下命债,他也时刻保持着警惕。王谈幼小,势孤力弱,他的打算惟恐引起仇人怀疑,家里从来不敢购置武器,平日身上连一寸小刀也不携带。他就是这样很有心计地暗中准备,等待时机;不到有把握的时候,他决不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