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思棠心语:履职与创新(上)
6858200000024

第24章 教育篇(24)

按照国家三部委和“两基”攻坚办的要求,甘肃省制定了土建管理、资金管理等办法,规范管理,加强监督。各项目县认真规划设计,及时解决建校用地,尽可能减免建设收费,抓住时机,加快进度,部分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陇南市武都区划拨寄宿制学校建设用地268亩,政府主要领导在现场及时解决问题,工程进度快,质量好。甘南州总结多年坚持发展牧区寄宿制教育的经验,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召开现场会,培训校长,完善寄宿学校各种管理制度,实行全程、全面、全员“三全”管理,使牧区教育驶入快车道。

5月下旬,省教育厅在陇南市召开“两基”攻坚项目实施汇报会,学经验,找差距,提措施,抓落实,有力地推进了“工程”建设。

三、调整学校布局,提高办学效益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甘肃省对中小学校布局进行了调整。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服务半径不足2.5公里的要求予以调整合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以乡镇为单位或几个行政村联片举办寄宿制小学。初中布局的调整,原则上一个乡镇办一所初中,鼓励人口较少、距离较近的乡镇联片举办规模较大的独立初中。截至2004年年底,全省共撤并农村中小学2130所。通过学校布局调整,将农村中小学布局与学校危房改造、薄弱学校建设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相结合,有利于共享教育资源,保证校舍等教育物资不流失,提高了校舍等资源的使用效益。

四、构建支持体系,形成攻坚合力

(一)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中央下达甘肃省2005年免教科书资金1.33亿元,春季6664万元全部下达市、县,秋季6667万元全部实行政府招标采购直接发放免费教科书。省财政厅安排4100万元、市县落实资金5500万元,用于“一免一补”,使全省150万贫困家庭学生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资助。一些县(市、区)多方筹资建立助学基金,广河县三甲集镇设立了40万元助学基金,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就学。

(二)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搭建优质教育资源通向农村学校的桥梁

2004—2005年,国家投入17795.8万元,省、市、县配套8998.9万元,“三种模式”在11个市(州)整体推进,覆盖63个县。2007年项目将全面覆盖全省各县。省上构建了三个平台:通过甘肃教育网络中心,提供快捷便利的信息传输体系;通过甘肃现代远程教育中心,发送教育信息和资源;通过教育管理平台,向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服务。在教育部召开的天水会议、张掖会议的推动下,我们突出应用,注重效益,使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三)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各县(市、区)已将省政府核定下达的中小学教职工基本编制落实到基层学校,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县、乡教师资源中心逐步建立,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培训广泛开展。2004年全省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达到95.99%、初中达到90.25%,各级各类学校在职教师均已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

(四)抓好对口支援

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专门下发文件安排对口支援,分4条线进行帮扶:一是明确天津甘肃对口支援县份;二是省内大中城市学校支援贫困地区学校;三是省直机关单位支援贫困地区学校;四是省教育厅机关处室、高等学校、厅直单位“三位一体”帮助“两基”攻坚县。省教育厅不仅向攻坚县捐赠了资金和实物,还选派优秀教师下乡讲学,请农村教师代表进城参观学习。

五、发扬“三苦”精神,狠抓措施到位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会宁县以“学生苦学、教师苦教、政府苦抓”而闻名,这种“三苦”精神在全省“两基”攻坚中得到弘扬。2004年清水县实现“两基”,政府划拨学校建设用地249亩,划拨勤工俭学用地508亩,并将两个撤并的乡政府的房地产无偿划拨学校。西和县为学校解决用地310亩,68个单位为学校支援了桌凳、图书、资金等。攻坚县农村教师节假日很少休息,积极动员学生入学,整理“两基”档案,粉刷墙壁,美化校园。

为确保“两基”攻坚工作到位,省政府及教育厅等部门多次组织检查指导活动,深入“两基”攻坚第一线,省“两基”攻坚办和督导办也分别到攻坚县督查。省政府教育督导团结合“两基”攻坚督导、达标验收和巩固提高复查,开展专项督导和综合督导评估。2004年督导评估了14个县,2005年上半年督导评估10个县,下半年将督导评估12个县。被督导县的教育财政拨款都有增长;转移支付危改资金都能足额到位;财政安排了公用经费,多数县实现零的突破,部分县达到了省定标准。

甘肃省在“两基”攻坚工作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两基”欠账多,危房面积大,校舍短缺矛盾加剧,代课人员比例高,多数县财政无力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等等,请国家继续给予支持,并希望加大支持力度。我们将乘国家“两基”攻坚现场汇报会的东风,再动员、再鼓劲、再落实,掀起“两基”攻坚的新高潮,确保“两基”目标的如期实现。

(在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现场汇报会上的发言)

坚定课改信心,加大工作力度,把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推向新阶段

(2005年9月8日)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开始启动,是有着不同寻常的时代背景。从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竞争来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实施课程改革的信心

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积极采取措施,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竞争力。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活力、积累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之一加以推行。

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讲,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基础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是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千秋大业。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形成,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这一切都对我国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特别是对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和挑战。目前国家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入的基础教育创新,它培育的是一种充满创新气息、体现创新精神、与时俱进的民主、科学、大众、开放、社会化的教育新文化。这项改革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由课程改革所引发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是国家在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从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

从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需要来讲,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把形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作为深化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同时,也是为了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尽快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的要求和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习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要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改革课程评价标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方面的功能;要改革课程标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增强课程的适应性。这些目标和要求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复杂而细致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系统工程。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根本上改变甘肃省教育落后面貌的需要。甘肃省经济是欠发达的省份,制约甘肃省发展的根本是人才,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开拓进取的人才。前不久结束的中共甘肃省委十届八次全委会议上,苏荣书记讲,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要真正把人口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根本的措施是要把教育事业抓上去。对我们这样一个欠发达省份来说,抓教育就是抓发展的本钱。一个有远见的领导必然是重视教育的领导,一个教育优先进步的地区,必然是未来发展最有希望的地区。从这个意义上讲,要使甘肃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全委会议精神,就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有效地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培养能够生存的、发展的、具有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落实科教兴省战略,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以及甘肃省人力资源开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时,它必将促使甘肃省基础教育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都坚持与时俱进,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从工作的进展来看,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启动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教育部门及广大实验区校长、教师、教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作机构,研究制定了新课程实验与推广工作规划,精心组织,积极探索,扎扎实实开展工作,在教育教学领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学校、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和积极实践,实验工作按预定计划稳步实施,课程改革的预期效果逐步呈现。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从总体上说,课程改革工作的基础和经验的积累还是初步的,工作的开展还很不平衡,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教育部门对课程改革的组织管理水平和教师的专业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农村地区课程改革、新课程资源建设、信息交流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各级政府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和支持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当前,有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的领导同志对课程改革的意义和重要性还缺乏应有的认识,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一般性的业务工作,认为只有分管领导抓一抓就可以了,对课程改革工作了解不够、关心不到位、指导不力,造成具体抓业务工作的同志被动,甚至影响工作的组织管理效果。有些地方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同志认为,“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的任务还很艰巨,当前没有精力顾及课程改革工作。我认为,这种看法也是不正确的。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积极而又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正是“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的重要任务、关键举措和提高教师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的大好机遇。抓“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不仅要抓改善办学条件,更重要的是要抓义务教育质量水平的提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成绩是初步的,改革是必然的,不论多大困难,我们要站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全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坚持改革的精神,坚持全面发展的理念,坚定不移地推进课程改革。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各级政府抓教育工作的重点,不仅分管领导要聚精会神地抓,主要领导也要下工夫深入了解,加强指导,切实做到工作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落实到位。

二、突出重点,扎扎实实推进课程改革工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任务艰巨,涉及面广,由于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工作进展情况也很不平衡,各级政府要切实把课程改革放在教育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切实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质量。

一要抓住教师教育这个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发展教师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也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以,建设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所在。新课程师资培训,又是广大教师理解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提高新课程施教能力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李贵富副厅长在讲话中讲得好,全面实施新课程,师资培训必须先行,要做到“五个必须坚持”。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更新培训观念,改革培训模式,积极探索参与式等积极有效的教师培训方式,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教学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的规划和实施,统筹和协调各方面力量,整合培训资源,落实保障措施,积极创建适合新课程实施需要的师资培训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