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思棠心语:履职与创新(上)
6858200000033

第33章 教育篇(33)

社区工作和校外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原则、方法也是统一的,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又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社区工作和校外教育必须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从“养成教育”和“体验教育”入手,在“校外”、“课余”上做文章。一要重视社区环境对未成年人的道德熏陶。科学、文明、健康的社区文化和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社区风气,在未成年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发展的过程中,都起着学校和家庭不可替代的感化作用。二要坚持智、能并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重智育、轻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现象现在还比较普遍,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符合的。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就社区工作来说,应该尽可能为社区青少年的长远发展考虑,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从礼仪礼貌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到人际交往和劳动创造能力的提高,多方面挖掘潜能,多形式发展特长,为他们提供展示交流、团结互助、亲身实践的条件和机会,赋予孩子开放性、创新性和自我组织性的智能系统,达到知识、能力、方法的和谐统一。三是重视身心健康。健康身心是指健壮身体和健全心理二者的有机统一。未成年人正处在身心成长发育阶段,同时又承受着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包括心理疾病在内的各种疾患都会乘虚而入。社区工作和校外教育应高度关注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他们打破封闭、开阔眼界,走出自我、融入集体,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进行多种形式的意志教育,不断增强他们敢于面对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强化功能,优化环境,全面推动社区育人工作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涉及面非常广,是一项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社区是比较关键的环节,也是甘肃省工作的薄弱点。突破这个薄弱点,重要的是要抓住育人这个根本,强化社区育人的功能,优化社区成长的环境,搭建未成年人社会管理和教育的有效平台。

第一,加强社区管理和社区教育。首先要重视校外管理。了解掌握社区未成年人的基本情况和学习生活规律,建立健全相应的档案资料,做好与学校、家庭紧密衔接的组织和活动安排。落实中小学生减负政策后,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生的在校时间作出了一些规定。孩子们放学后有一段时间,家长还没有下班,很多处在无成人看护的状态下。这就需要社区发挥作用,通过一定的组织管理形式,让孩子们在这一段时间有处可去、有事可做。其次,要督促家长履行好对子女的监护职责。现在绝大多数父母都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也能很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职责。但也有一些值得重视的倾向,比如有的过于溺爱,甚至放纵;有的平时疏于管教,发现毛病就拳脚相加;还有的把孩子的抚育责任完全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等。这些都需要社区发挥优势,通过组织家访,开展家庭教育活动等,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协调。三要安排好中小学生寒暑期和节假日活动。寒暑期和节假日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一方面进行必要的休整、调适和放松,缓解紧张的学习带来的身心压力;另一方面也给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动手实践、接触社会提供了机会,节假日孩子们的主要活动空间是社区。这就要求社区高度重视寒暑期和节假日,提早准备、合理安排,因地制宜地作好组织管理工作,使孩子们的寒暑期和节假日在社区既能得到很好的休整,又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甘肃省有些地方推行的“学校放假、社区报到”制就是非常有益的尝试。四要搞好卫生、安全和法制教育。利用社区工作最贴近日常生活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搞好卫生健康管理和教育,培养未成年人讲究卫生、合理饮食、注意健康的生活习惯;通过各种宣传和辅导,帮助未成年人树立安全意识,防止和减少交通、灾害、伤害、意外等安全事故;配合学校和政法部门开展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引导社区青少年遵纪守法,预防沾染恶习和违法犯罪。五要关注辖区内弱势未成年人。对辖区内单亲儿、孤残儿、流浪儿、下岗职工子女等弱势未成年人给予热情关怀和照顾,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充分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对辖区内暂驻和流动人口,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与长驻居民一视同仁,在社区管理、教育和青少年事务上,绝不允许有任何歧视和限制。要给予他们更多更实际的关爱,帮助这部分孩子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尽早融入城市小伙伴的集体中去。

第二,推动社区内的资源共享。甘肃省社区建设与发展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绝大部分社区规模较小,住户较少,公益性配套设施很不完善,有的连基本办公条件都不具备。这种情况下,要搞好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一方面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投入,逐步改善,另一方面需要社区发挥作用,统筹协调社区内现有的物力、人力资源,使之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实现效益最大化。物质条件方面,要通过横向联合、纵向协调,促成社区内各单位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文化、科技、体育等硬件设施定期或定时向未成年人开放;工作力量方面,要在发挥好党组织和共青团、少先队、妇联、“关工委”等群众团体的优势和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区内管理者、德育教师、各类辅导员、“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青年志愿者等有才者、有心者、有力者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良好局面。这方面,甘肃省许多地方尝试进行的社区建团建队、“教师下社区”、组建专业辅导员队伍、成立志愿者服务组织、聘请老同志担任成人娱乐场所义务监督员等做法,都值得借鉴和推广。

第三,优化社区成长环境。包括社区在内的城区环境建设和治理是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上午结束的城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座谈会上,大家发表了很好的意见。这里我就社区如何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有利的成长环境,再强调三点:一要重视社区文化建设,注意社区人文环境对青少年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等典故都说明社区环境和人文氛围直接影响着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形成,也直接影响着他们对社会的直观认识和判断,进而影响到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通过设立社区政务公开栏、制作抑恶扬善公益广告、设置居民和青少年荣誉橱窗、编办社区信息板报、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组织健康向上的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等多种形式,努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区氛围。二要不断提高社区环境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开展“文明社区”、“文明楼院”、“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等创建活动,引导社区居民和未成年人讲究语言美、行为美、形象美,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区风气;发动居民美化、绿化、亮化楼院、街道,让未成年人在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三要加大整治力度。主动协调工商、公安、城管、文化等部门,清理社区内占道经营和垃圾堆放,维护居民和未成年人的正常生活秩序,特别是要定期检查社区内游艺厅、舞厅、录像厅、网吧等成人娱乐场所接纳未成年人的情况,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整治,坚决杜绝“黄、毒、赌”和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对未成年人的不利影响。

第四,开展社区道德实践活动。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引导未成年人从小事做起,养成注重礼仪礼貌和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习惯;充分利用各种法定节假日和传统节日、重大历史纪念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建团、建队纪念日,未成年人入学、入队、入团以及成人宣誓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集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未成年人从小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通过多种形式培养、树立和宣传未成年人身边的先进典型,引导他们见贤思齐,从身边人、身边事以及道德楷模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第五,构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学校、家庭和社会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把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达到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重点要解决好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问题,就是要把德育渗透到课堂、课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改变重教书轻育人、重学习成绩轻德行表现、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这方面,甘肃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已经作了积极的努力,情况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要继续在强化德育思想、创新教育载体、加强师德建设、推进教学渗透和落实“减负”措施等方面加大力度。家庭教育作为基础,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现在,受应试教育和考学指挥棒的影响,许多家长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智力开发的层次,只关注学习成绩,对于孩子应该走什么路、成什么人的考虑相对少一些。所以,家庭教育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2005年,省文明委在妇联组织和教育部门的有力配合下,在全省13000多所家长学校中,选择确定了100所“家长示范学校”,2006年上半年又进行了一次抽查。结果显示各示范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运行情况良好,成效非常明显。在这方面,各级妇联组织要继续发挥优势,积极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家庭教育讲师团,大力普及家庭教育,推广家庭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要发挥好社区联系协调学校与家庭的纽带作用。社区要关注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和校内外的整体情况,通过家、校联席会的形式,加强学校和家庭的紧密联系,随时沟通有关情况,做到三方密切配合,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始终保持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上的一致性,防止和克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脱节现象的发生;通过开办家长学校、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召开家庭教育研讨会等形式,配合学校给予家长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紧紧围绕学校教育教学,结合社区和家庭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适合未成年人参与的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培训和素质拓展活动,实现学校、社区、家庭在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上的优势互补和整体联动。

三、求实创新,完善机制,提高社区校外教育工作水平

加强和改进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是关键,机制是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突出理顺关系、统筹规划、加强宣传、加大投入、创新提高等关键点,为社区工作和校外教育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第一,要完善体制。社区工作和校外教育要取得成效,必须依靠各级党委的坚强领导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和广大居民的积极参与。按照中办、国办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精神,本着“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不断完善,形成一体”的原则,把社区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成立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督促有关政策和制度的落实,建立以区(县、市)为龙头,街道为主体,社区为依托,辖区单位和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网络,真正做到“协调各方,齐抓共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社区工作和校外教育作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位置。要明确市、区、街道和各职能部门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工作职责,形成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四级工作网络;共青团、少先队、妇联、“关工委”、民主党派、工商联等社区工作和校外教育的主要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分工协作,积极参与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共同推动社区建设与发展,不断完善“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全面落实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行动计划”的各项任务。

第二,要理顺关系。按照城市管理目标和发展规划,逐步理顺条块关系,明确社区职能。重点要做好重心下移、适当放权的工作,强化街道办事处综合管理职能,在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卫生保洁、安全管理等方面,赋予社区一定的权利和职责;社区要处理好与政府职能部门、驻区单位、街道及物业管理公司的关系,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上,相互支持,配合协作,防止出现管理真空地带,避免和克服推诿扯皮现象。

第三,要统筹规划。各级政府要把加强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纳入城市管理的重要范畴,经常分析、及时了解、认真解决社区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目前正在开展的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统一起来,一起规划研究、一起部署落实、一起检查督促,形成有利于社区工作和校外教育的工作体系。

第四,要加强宣传。把集中宣传与经常性宣传结合起来。既要配合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组织好大型集中宣传,又要注意把加强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宣传战线长期进行的重要任务,把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在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委有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部署、总体要求、行动计划以及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的同时,强化舆论监督,激浊扬清,弘扬正气,揭露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不法行为。

第五,要加大投入。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了解和掌握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要重点解决社区建设中人员、经费困难的状况,加大投入,采取省上拨一点、地方财政贴一点、社区自筹一点,社会各方资助一点的办法,拓展社区建设的经费筹措渠道,解决好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机构、人员、场所和经费等问题。

第六,要创新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新思路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拓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