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概念作文名牌大学自主招生录取者范本B卷
6861700000006

第6章 黑白异境(6)

时光转瞬五年过去,10岁那年,好朋友开始学画,我在一旁甚是羡慕,便和她一起去学。那时只学素描,由易到难,一幅幅地画。每个周日的时光,全部在安静的画室度过。我和朋友总是偏爱靠窗的位置,让阳光静静地洒在身上,有时还可嗅到风中淡淡的泥土清香。一天的时光慢慢流逝,阳光射在身上的角度也不断变化,当夕阳霞光斜斜地在窗玻璃上映出一片金黄时,便该背起画板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咬着棒棒糖,背对着夕阳脚步轻快,内心安宁平和得像五月阳光下波澜不惊的蓝色湖水。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两年。上初中后课业开始繁重,我升入了一所距家甚远的中学,开始全新的、更紧凑忙碌的生活。偶尔想起习画的那最为愉悦的两年,遥远得仿佛是上个世纪的事。背上背的不再是大画板,而是重书包。那些坐在窗边涂抹的黑白画面,亦是不曾再拾起。

初中毕业后,有了一个悠长的假期。父母问我有什么打算时,我不假思索地说,学画。

当我再次拿出旧画板时,心中的感动仿佛要溢出来。它的背面有着斑驳的墨渍,那是5岁画国画时留下的痕迹。而我一直钟爱的,是那些铅灰,那些线条。终于又可以背着画板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画自己最喜爱的素描,这让我无比欢欣感激。

当我坐在画架前,面对一张崭新的白纸时,我高兴得像一个得到了糖果的孩子。我仿佛找回了梦想一般,急切地画着,生怕遗落了什么。

那个夏天异常炎热,当我背着画板走在人声鼎沸的街道,视野里全是明晃晃的阳光。而我疾步如飞,只愿多一点时间呆在画室里。

后来因为旅行和军训等原因,这次学画的时间没有超过半个月。但黑白这两种沉静的颜色,让我的生活更加宁静,沉淀着种种不可言说的感动。

直到今天,我的旧画板仍旧放在书架边,仿佛已经在时光的洪流中垂垂老去。在我写下这些字的时候,稍一偏头便能看到覆盖在它上面的薄薄灰尘。不禁垂首嗟叹:已多久没有背上它行走在去画室的路上了呢?已多久没有用黑白两色去构建一个空阔的世界了呢?已多久没有在画室感受温暖的阳光和清凉的微风了呢?

屈指一数,从接触这画板至今,原来已有近10年的时间。10年,发生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岁月有了多少变迁?但是背着画板的旅途,却并无大起大落的情节,只是简单的中断、拾起,再中断、再拾起。但在许多闲暇时光,我仍在为黑白简单却盛大的魅力而心念不息。时间地点一再地变换,惟一恒定的,便是这两种我最为珍爱的色彩,我最喜爱的绘画方式。

如水的苍穹降下夜幕,我闭上眼睛,恍惚间又看到铅笔在白纸上舞蹈出细致悦目的姿态,宛若一场永不落幕的演出。

犹记家乡的刹那花开 文/姜奕辰

2011年夏末秋初,第一次跨越了3300公里,从家乡来到鹭岛,行囊里塞满了憧憬和梦想。

最喜欢春天的时候走在校园里面,宿舍门外那棵高高的木棉树,繁茂的木棉花热烈而可爱,一抬头,就看得见湛蓝的天空之下那一朵朵的红云。厦门从来不乏繁花,四季如此,木棉花落了,不多时凤凰花便又开了;凤凰花谢了,又有更多的一茬一茬的花盛开,情人谷的小黄花,白城门口叫不出名字的很香的花,还有通往海滨的那一树蓝楹。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就是我印象中的厦门。三月的时候,老师叫我们一起去看桃花,才惊觉原来竟然已经到了春天。暖暖的海滨城市,温暖得让人忽略了时令的变更。三月桃花粉嫩可爱,却早已经淹没在四时之景中了。

忽然想到了老家的桃花,东北的冬天是一个几乎灭绝式的漫长的季节,城市灰色的建筑,灰色的街道,还有清理在路边的白雪,街道上面除了松树还能傲然风雪之外,几乎看不到其他的颜色。慢慢的雪化成水,钻进了泥土里面。而只是一夜之间,淡粉的桃花和嫩白的梨花就爬满了枝桠。肥嘟嘟的花朵儿微微打颤,将老树的棕黑色的枝条压得略略下坠,风一过,便是一场窸窣的杏花微雨。那样鲜明的色彩,在灰暗的冬天之后,是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惊喜。

我的高中墙外面也有这样一排老桃树,高中的校址曾是短命的伪满洲国教育部的旧址,门外的老树根枝错杂,一部分树根露在外面,横占了一半的人行道,由于它的年龄,市政的街道建设也默认了这种霸道。

老爸的单位就在我的学校对面,所以我每天都跟着他一起上班,每天月亮还没有离开天空,就已经出门,然后在路上路过一个肯德基店,买一份特惠的早餐,我捏着袋子,在车上晕晕沉沉地补眠,离学校还剩一个红灯的时候,老爸就会叫醒我。我迷迷糊糊地下车走,每天都要被门口的那几棵老树的根脉绊几次,然后从朦胧中醒过来,跌跌撞撞地走进校门,赶在早自习之前,匆匆地扒几口粥,然后开始一天的课程。

很久之后,看了《中国合伙人》,黄晓明饰演的角色说:“中国学生非常擅于考试,你们无法想象,中国学生为了赢得考试所付出的辛酸。”忽然有些慨叹,大概所有中国学生都会有一个属于高考的梦,它是一场噩梦,也是一场美梦,将人生的第一个阶段交给了三年的煎熬和执着。高三那一年,所有的自习室全部爆满,图书馆也一样,某一天来不及吃饭就去图书馆排队,结果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可以自习的位置,失落地走下楼,鬼使神差地走到一个平时很少会走过的走廊,结果竟然发现了一个高一的阅览室,大概高一的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自习的重要性,所以每天中午开了门,几乎没有人去看书,而我理所当然地使用了整整一个高三。至今我还记得,发现自习室那一瞬间的快乐和欣喜,我一直觉得那间教室是我的“有求必应屋”,是早早就为我准备好的。我从未对别人提起,因为这是只属于我自己的秘密。读书读到两眼发昏的时候,抬起头从阅览室的窗户望出去,就可以看到那棵老桃树,围墙遮挡下,只能看到探进校园的几丛桃花,带着些娇嫩和柔美,四围灰墙的压抑感,被那抹清新冲淡,忽然就觉得所有的压抑都被扫得干干净净,长出一口气,继续温书。桌子上还摆着老爸帮我准备的一罐咖啡和一罐凉茶,为了绚丽的梦而努力。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花败了才会觉得花开时格外值得人怜惜,高三那一年春天,长春下了一场非常大的雨,周边都遭了水灾。从教室里面走出来,雨已经停了,上午还开得好好的一街桃花,已经零落得只剩枝干,娇粉的花瓣夹杂在雨水里,被行人和车蹂躏,残破而落败,这幅场景刺激着我紧绷过度的神经,忽然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落败感,无论多么绚烂的事物,也会这样颓败,一种强烈的虚无感抽掉了我所有的气力,我觉得自己特别渺小,开始怀疑自己的付出到底会不会有收获。这个时候没有人关心那些花,只有我一个人看着它们默默地发呆,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这场前所未有的大雨,足以让半个城市的交通瘫痪。我站在校门前等了好久也不见有人来接我,道路泥泞不堪,主干道的车蜿蜒堵塞到学校门口。身边的同学都接到了父母堵在路上不知道何时能到的电话。这时,我看到从路口走过来的老妈,微提着裙子,低着头,踩着一路泥泞冲着我走过来,鞋子被雨水覆盖了大半,头发被风吹得有些凌乱,地上早已经乱七八糟的看不到脚下的路,她的脚步很急,还被粗粗的树根绊了几下,挎在胳膊上的包晃晃悠悠,上面的商标在路灯下亮晶晶的,不知道为什么那一晃一晃的光芒熹微却刺眼,一瞬间刺得我眼睛微酸,酸得我流泪了。

最后一次去看那些老桃树是去领通知书的时候,从四面围墙里走出来,我忽然有一些怅然,以前那么想逃离的地方,这一次真的要说再见了。一街的老桃树早没有了桃花,一树绿油油的叶子,晴空之下擎起一片阴凉,但是却莫名地让我想起无数个清晨老爸送我上学的时候,桃花飘落在车顶,还有那天桃花惨败时老妈一路走来的身影。

一别数载,再无缘见到家乡春秋。四时繁花固然美丽,但却再没有刹那花开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