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概念作文名牌大学自主招生录取者范本A卷
6861800000023

第23章 下落不明的岁月(3)

忽然又想起杨慧在大学写作课上讲到的一些情节处理笔法,就是一切都是必然发生的。但是中国戏曲里讲究无巧不成书,而大师级处理手法的精妙就在于此,每一个人物的发展和成长都是一种必然,就像他们在香港大学演出的时候,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这是一个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事情(大抵是这个意思,原文忘记了)。我想邝裕民大概也是我们所能接受的热血青年的形象,不计后果,徒有爱国热情,不得不说,看过王力宏这么多次,这是他最打动我的一次,一出场的白衬衫学生头,就让人心头一动。青年是朝气满满的,汤唯不该说是美,应该说是有一种清淡的气质,可以温弱而可爱,又可以媚眼如丝风情万种。看似十分周密而聪明的一群学生,即便是经历了战争大灾难,也总归还是学生,不成熟,有理想但也有幼稚,甚至可以说荒唐极了,脑子一热便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其实那个漏洞百出的计划,稍加思索便知道是行不通的,但是一帮少年人却干得万分起劲。热血总归会冷却,当他们开始怀疑的时候,已经晚了。其实我想不通,如果邝裕民真的爱王佳芝,他怎么会容许那样的事情在身边发生,虽然我也万分不赞同,爱情高于全世界,但为了理想要牺牲心爱的人,也未必是大丈夫的行为。

张爱玲的小说里面,虽然找不到王佳芝爱邝裕民的影子,但我却也读不太懂王佳芝爱上易先生的原因。但是电影里面大抵是因为一个人的绝望吧,第二次去做特务,到底是为了让自己之前的失贞有些价值,还是又一次为了邝裕民?可以肯定的是,王佳芝不是为了满腔的爱国热情,我总觉得一个人对家庭的态度与他的价值观有着很大联系,王佳芝对父亲的绝望,影射了一部分她对国家的看法,她对家国该是淡漠的,但是她在乎邝裕民,面对邝裕民的请求,她去演话剧,她去假扮麦太太,当然那时的王佳芝也是一个容易被感染的小女孩,她会为了电影动情,会为了投入演出而流泪。邝裕民到底为什么始终不和王佳芝在一起?或许当时爱国高于一切,但是最后的时候,我却觉得那是邝裕民最幸福的时候,终于,可以肆无忌惮地看着她,终于可以血肉相溶,永远在一起。

最后一段的回忆,是王佳芝的却不是邝裕民的,他说,他三年来都在找她,那么这三年,他最美好的回忆应该是第一次递给她报名表时,该是轻拍肩膀劝她不要紧张时。我猜那也是王佳芝最美的回忆,一切都在未知,罹难的中国,年轻的少年学生。

“东君轻薄知何意。尽年年、愁红惨绿,添人憔悴。两鬓飘萧容易白,错把韶华虚费。便决计、疏狂休悔。但有玉人常照眼,向名花、美酒拚沉醉。天下事,公等在。”我觉得纳兰一生最潇洒的一刻,便是趁醉抒怀的这一句。但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动乱的民国,不是富贵闲散的纳兰的大清,邝裕民,又怎么能有其他的选择。

我不喜欢可怕的易先生,如果可以,我多希望故事只从开头便打住,他仍是她眼中迎风而立的俊朗少年,带着朝气的不可描摹的一道风景。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只是三年前便可以。

西出阳关无故人

文/周悟拿

进大学之后,每每被别人问起与高考有关的事情,我只能垂下眼帘不好意思地说,我没有高考过。然后我一定可以迎接到对方羡慕的眼神,甚至会有人惊叹说,你一定少吃了很多苦。

是的,对有一些人来说,高考这条路并非进入大学门槛之必经。他们是被提前录取的幸运儿,他们往往具备某方面的极度突出的才能,不仅仅是哪一门科目特别出类拔萃;甚至他们提前具备了大学生的视野和气质,因而能在面试中通过大学老师法眼的选拔。他们总是被这个社会视为幸运儿,可以不必承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压力与艰苦。

2008年的2月,在班上其他同学匆匆过完年回到学校继续高三补课的时候,我却登上了开往杭州的飞机。因为浙大的保送生要提前入学,在我刚刚晕乎乎地知道保送结果一个月的时候,我就要跨入大学成为一名大学生了。

大学生,这是一个高中时怀着憧憬默念过无数遍的词语啊。

就这样,没有和任何人告别,我在七十分钟的飞行之后抵达了一个全新的城市。刚开学没几天,我在杭州度过了第一个独自在外的元宵节。在那样理应“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候,我却十分平静。大概是没有想到人生的新篇章会如此迅速地被翻开,当时的我甚至还没有孕育出足够浓郁的思乡情结和离愁别绪。

可事实上,这样的情绪全方面地影响了我那一个学期的预科生活。那是完全真空的半年,仿佛莫名地就被拽上了宇宙飞船,带着全新的加速度向着未知的方向驶去。无所依傍,踉踉跄跄,重心不稳,方向不明。再孤单,再想念,也不能和高中的同学旧友过多地联系。他们还在水深火热中奋战,我再多的鼓励和安慰也只是隔岸观火,想来想去似乎只有尽力减少联系才能不耽误他们复习的时间。再新鲜,再期待,也无法和大学相识的人们敞开心扉。从来不是自来熟的人,我素来相信只有经历时间的酝酿才能得到甘醇的美酒。于是总是独来独往,那半年图书馆成了陪伴我时间最长的伙伴。

离群索居,似乎只能用离群索居来形容。“孤独”这两个字,始终被我载在骑起来会吱吱呀呀呻吟的二手自行车上。有了自行车之后,在偌大的校园里自由地来去如风。这样就不会让那一段段全新的路显得多么难捱,亦不会在一个人默默走过路灯看着影子变短又变长的时候,让周围静默得只剩下自己震耳欲聋的心跳声。

“想念”两个字,隐没在每天编辑好了却又不发出去的短信里,却无法在摁下删除键的时候从心里被清除。无时无刻不从全新的环境里挖掘一丝一缕带有熟悉色彩的风景,甚至走着走着就猛然觉得前面那个人的姿势和班里哪个同学很像。

可是这样的孤寂心情是无法与他人言说的,只能自己囫囵吞下,用时间和忍耐力来消化。如果保送了大学还要跟其他人诉说自己的孤独和怀旧,无疑会被贴上“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标签。你已经成功逃离了无休无止紧锣密鼓的周考月考,又已经告别暗无天日奋笔疾书的做题时代,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五月份,在高考的脚步已经很近的时候,我收到文娱委员的短信。那个漂亮的姑娘在短信里告诉我,广播站即将要做毕业专题节目了,每个班可以播出一段临别感言,而大家都希望由我来写。我珍而重之地把这个小任务接过,为此花费了意想不到的大量时间。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无法想象的,因为那真的只是几十个字,广播员在半分钟之内就可以读完。而我却非常荣幸并且欣喜,在千里之外还能够被授予这样的任务,于是坐在电脑前一遍遍地打字,又不厌其烦地修改。待到节目播出之后,我发短信问及同学是否听到,得到的回复是:广播时间全部用来被老师答疑,班上的喇叭一直是关闭状态。

在离高考不到一个月的时候,所有人都在逐渐变得灼人的阳光里全心全意地朝目标冲刺。也许,的确只有我这样的人才有闲情,来倾注感情与时间在这样一段持续短短半分钟的感言上吧。

在高考的前夜,整个寝室的女孩子们都无法入睡,都在想着明天早晨昔日的同窗们将要迎来怎样的考验。有人一直双手合十为最贴心的小姐妹祈祷,希望她能够成功地跨过这道坎;有人默默地担心着心仪的男孩子,希望他能考到自己身边来,不要让距离成为阻隔感情的障碍;亦有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枕头已经哭湿了一片;更有人百无聊赖却又满心焦虑地在网上四处逛荡,只想打发掉高考前这难熬的时间。那一个夜晚,我们四个女孩儿各怀心事,却又在同一片屋檐下无比默契地失眠着。有室友的电脑一直单曲重复着张震岳的《再见》,明明是轻快的旋律,莫名地就听出了眼泪。

我怕我没有机会,跟你说一声再见。

那一夜我学会的是,在黑暗中舔舐自己的眼泪可以让时间过得更快一点。

许多人告诉我,没有参加过高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其实,缺失的又何止这一场举国重视的选拔考试。我没能赶回去照高中毕业照,所以那张珍贵的合照上我只是一个被PS上去的影子。浙大七月初才放假,所以我回家的时候错过了散伙饭,错过了毕业旅行。

冬天保送结果刚刚公布的时候,在一片喝彩和掌声中,无数人都说我们是先行者,能够先一步离开高中进入大学。而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感觉却像是落单者,而且是后知后觉的落单者。踏进鲜花盛开的大学校园里,在大学里冷气很足的阶梯教室里,忽然意识到周围将不再是那一群熟悉的面孔,才猛然醒悟了人事更替和时过境迁。每个人拿着不同的课程表赶着不同的场子时,才明白不会再有固定的班级教室让我们每天一起上课,而“同桌”这样的词也是离自己异常遥远了。

于是我们,真的没有机会来说一声再见。

世界上有没有不悲伤的别离?除非当时我们不知道是别离。于是我的记忆里,没有专属于离别的场景。我的离开,就只是简简单单地背着书包走出教学楼口斑驳的树荫,在分岔路口像平时一样微笑着说出一句漫不经心的Bye Bye,甚至带着上扬的拉长的欢喜音调。于是我的记忆储存库里,没有和你们抱头大哭,痛饮啤酒的场景,没有啤酒杯上冒出的白色泡沫,以及不知道是因为激动还是因为酒精而微微发红的眼眶。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我的悲哀,却是在走出阳关已不知多远,因周围完全陌生的景致发怔的时候,才发觉原来和友人一起用脚步丈量过的路途早已经划上了句号。只是也许不那么圆满,因为我甚至都没有及时地为自己斟上,那一杯告别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