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文化常识全读本
6873500000052

第52章 文史·典籍(1)

001古代诗歌的起源

诗歌在各民族的文学发展史中,是产生最早的一种文学样式。在我国,几千年来,诗歌更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那么诗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字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这就是诗的形式最初形成的原因。当时诗起着记事的作用。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也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字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与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字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是用感叹字表示情绪,如啊、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把在劳动中发出的“啊”的感叹声叫做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

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后,人类的大脑发达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前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了。

这里,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彼此相辅相成,互相为用。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歌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称,呼之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了诗的代名词。

趣味链接:打油诗的由来

“打油诗”是一种内容直白有趣,词语通俗诙谐,不拘平仄韵律,甚至不定字数格式的浅白旧体诗。它的艺术性很高,内容浅显易懂。它的感染效果,很像北京的相声段,有铺垫、有渲染夸张,有出人意料的“抖包袱”。因此,打油诗并非是任何人均可信手拈来的易为之作。

唐代南阳地方有个读书人名叫张打油,他首先创作了此类诗歌,人们觉得其诗与众不同,不入格律却极幽默风趣。

据说有一年冬天,下了场大雪,村民们请他写首咏雪诗。张打油吟出四句: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第二年冬,又是一个大雪天,他出门散心。路过参政私宅,他竟走进了参政的书房。望着窗外的大雪,不由诗兴勃发,便在白粉墙上题了一首咏雪诗:

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题写完了,见雪稍小,就拉开房门,扬长而去。

不久,参政回到书房,发现了墙上的题诗,很生气,得知是张打油干的事,派人把他抓来责问。张打油不慌不忙地说:“我虽然没有什么才气,但还懂得写诗作文,哪能会这样胡说八道,大人不信,可以马上出题面试!”

当时安禄山发动叛乱,攻打南阳,朝廷迟迟不发救兵,南阳城形势危急。参政就以此为题,叫张打油写诗一首,张打油吟道:

天兵百万下南阳,也无救兵也无粮,

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参政一听,诗的腔调同墙上的诗一模一样,禁不住大笑起来,挥手放了张打油。从此,人们把通俗易懂,不拘平仄韵律的诗叫做“打油诗”。

002什么是乐府

乐府是汉朝时由政府出资设立的一个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它最早见于汉惠帝时,到武帝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

乐府主要是为了适应宫廷的需要,采集民间音乐,创作和填写歌词,以供皇帝消遣娱乐之用。乐府所采诗歌的地域遍及黄河流域、大江南北,在客观上起到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使得大量汉代民歌得以集中、记录和流传。后人就将乐府所唱的这些诗歌称为“乐府”了。

乐府的领导人一般是杰出的音乐家,当时由李延年担任。关于歌词的写作,由几十位文学家配合担任,普通的工作人员,约八百多人,大多是各地民间的艺人。

在公元前6年,由于政府逐渐腐败,贵族、大官僚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农民失去土地,流民日多,统治出现危机,西汉政府便下令取消了乐府的机构。乐府这一机构虽然消亡了,但人们称“乐府”为一种诗歌体裁的习惯并没有改变。

趣味链接:乐府双璧

在乐府诗中,《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堪称是其中的“双璧”。

《木兰诗》是一首着名的乐府民歌,是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功结合的一个范例。关于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历来存在争议,但一般认为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叙述了一个普通女子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她不仅“弯弓征战学男儿”,而且“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在花木兰身上,汇聚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而又淳朴的美德。同时,她乔装10年,驰骋沙场的传奇经历和洋溢全诗的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又无不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孔雀东南飞》则讲述了一个贤淑、勤劳的民间妇女刘兰芝的故事。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是一个家教严谨、多才多艺而又知书达理的闺阁少女。17岁那年,她嫁给了焦仲卿为妻。

刘兰芝嫁到焦家以后,起早睡晚,辛勤操持家务:提水、烧饭、洗衣、织布,一天到晚忙个不停,把家里打理得有条不紊。然而焦母却蛮不讲理地百般挑剔,要让儿子休了刘兰芝。焦仲卿不得已屈从了母亲的意思,约定暂送刘兰芝回家,择日再迎她回来。

刘兰芝回家后,家人强迫刘兰芝再嫁。焦仲卿闻讯赶来责备刘兰芝。刘兰芝委屈不过,趁人不备,跃身投入村外的池塘之中,用生命诠释了她对爱情的忠贞。焦仲卿得知真相,羞愧不已,也自缢而死。

003词的起源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型格律诗体,它以其美妙的韵律,丰富的色彩,委婉的情调,不仅能作为一种重要文体与五言、七言诗抗衡,而且还以比诗更高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今天的读者。

诗词同源,古已有之。清代着名理论家汪森指出:“自有诗,而长短句即寓焉。《南风》之操,《五子之歌》是也。周之《颂》三十一篇,长短句居十八……是非词之源乎!”他认为《诗经》中长短句相杂的诗就是词的雏形,有诗就有词。这种提法的出发点,一方面是注意了长短句这一特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纠正不少人把词视为“小道”的传统偏见,提高了词的地位。

隋唐时期,从西域传入的音乐逐渐和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了燕乐。它与传统的“雅乐”相对而言,称为“俗乐”,当时的词,就是和这种新兴音乐的乐曲相配的歌词。

约从盛唐开始,由乐定词,并开始讲究声律平仄,如李白的《清平乐》和《敦煌曲子词》中的一些民间作品。至中唐作词已渐成风气,刘禹锡、白居易、王建等填的一些小词,以及当时不少民间词,不仅句读参差,而且声律错互,标志着词体形式已经诞生了。

趣味链接:词牌的由来

词牌,就是词的曲调名称。据统计,词牌共有1000余个。早期的词,曲调与内容差不多是一致的,如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到了后来,曲调、内容才分开,词牌只标明曲调,不再作为题目。

词牌的由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为取于原本的乐曲名称。

如“清平乐”,它是汉代乐府中清乐与平乐两种乐调的全称;“菩萨蛮”相传是唐代宣宗大中初年,女蛮国使者梳着高高的发髻,戴着金冠,满身佩挂珠宝,像菩萨般来大唐帝国进贡。当时的教坊,谱成“菩萨蛮”曲来款待使者,后来,“菩萨蛮”也就成了词牌。

二是截取词中名句命名。

如“忆秦娥”,李白用这个格式写出了第一首词,词中有“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的句子,词牌“忆秦娥”由此得名。“蝶恋花”是从南梁简文帝词句“翻阶蛱蝶恋花情”而来。

三是原来就是词的题目。

如“浪淘沙”咏淘金人的劳动生活,“踏歌词”是一种合着脚步歌唱的曲调,“抛球乐”说的是抛绣球等。

四是直接用词的字数来命名。

如“十六字令”全词共十六个字,“百字令”全词共一百个字。

五是以人名、事物名或故事为背景来命名。

如“沁园春”,据说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有座园林,名为“沁园”,后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去,有人作词咏此事,词牌“沁园春”也就产生了;“念奴娇”因唐明皇有个歌女名念奴而得名;“浣溪沙”亦作“浣溪纱”,以春秋时西施浣纱的故事为背景而得名。

004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诗经》原名为《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从西周到春秋中期大概五百年间的作品,共有305篇,包括《风》、《雅》、《颂》三类。

《风》又叫《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国风》中的周代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这些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不满。

如在《七月》中,我们看到了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的诗句更让我们感悟到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责问;在《硕鼠》中,我们感受到了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取得生存权利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国风》中也有数量不少的爱情诗,这些爱情诗反映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给妇女造成的极大痛苦,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如《氓》、《谷风》等篇为我们展示的正是这种生活画面;基调健康、乐观美好的恋歌,如《静女》、《木瓜》等,更为爱情增添了一种和谐、喜悦的情愫。

《雅》有《大雅》、《小雅》之分:《大雅》基本上都是贵族创作的作品;《小雅》中既有贵族作品也有劳动人民创作的民歌,另外还有105篇诗。

《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是贵族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诗歌。

《诗经》的作者是谁呢?其实,它的作者成分很复杂,地域也很广。因为《诗经》中除了有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外,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而关于这些民间歌谣是如何集中到朝廷来的,则有不同说法。

汉代某些学者认为,周王朝派专门的采诗人到民间搜集歌谣,以了解政治和风俗的盛衰利弊;又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些民歌是由各国乐师搜集的,乐师是掌管音乐的官员和专家,他们以唱诗作曲为职业,搜集歌谣是为了丰富他们的唱词和乐调,以献给天子,于是这些民间歌谣便汇集到朝廷里了。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

趣味链接:《诗经》中经典的爱情诗

《关雎》是《诗经》中比较经典的一首爱情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出了他追求未果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该诗首先这样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这个男子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看见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采右摘的美好姿态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对她的爱慕之情油然而生,无论醒时梦时他都思念着她。

而在“求之不得”的下面四句则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未果,所以他“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则写出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姑娘的深切思慕,“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则表达了他抱得美人归的美好愿望。

《蒹葭》也是《诗经》中比较经典的一首爱情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便是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的仙乡琼楼,“伊人”就居住在这里。

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却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但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而是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他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

005唐代的宫闱诗人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不仅在民间而且宫内也有不少的女诗人,现择其要者述之。

徐惠(公元626~650年),湖州(今属浙江省)人,自幼聪明,四岁可读《论语》、《诗经》,八岁能写文章。后被唐太宗所闻,召为才人入宫,贞观末年,她上疏陈述对外用兵、对内兴土木的弊端,深得太宗赞赏。太宗死后,她悲哀成疾,死时仅24岁,死后被封为贤妃。她的创作,长于骈赋,诗亦端雅可诵。

上官婉儿(公元664~710年)是诗人上官仪的孙女,14岁随母入宫廷,后为武则天掌诏命。中宗即位,被封为昭容。她力劝皇帝扩大书馆,增学士员。中宗每宴请名儒赋诗,常令上官婉儿加以评点,被评者不仅为之拜服,而且引以为荣。后来李隆基发动政变,上官婉儿被杀。她的诗属于浮艳一派,开沈(俭期)宋(之问)体之先河。

宋氏姊妹,唐诗人宋之问裔孙宋廷芬之女,共五人,宋若莘、宋若昭、宋若伦、宋若宪、宋若荀,都聪明能文,其中若昭、若宪成就更高。唐德宗贞元中(公元785~805年)都被召入宫廷,称为女学士。若昭、若宪在唐穆宗(公元821~824年在位)时拜为尚宫,经历穆宗、敬宗、文宗三朝,皆呼先生。宋若昭后进封梁国夫人。

鲍君徽,鲍征君之女,字文姬,唐德宗时召入宫中试文章,与侍臣赓和,赏赉甚厚。善写诗,与宋若昭姐妹五人齐名。

趣味链接:唐代的诗妓

诗歌与妓女的结合的确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但从比较文学角度看,中国古代艺妓之多,才情之高,又不能不说是我国古代妇女文化的一大景观。唐代艺妓的诗作,虽有逢场作戏、无真情实感和艺术价值者,但情感真挚的佳作名篇亦不在少数。

常浩,名妓。有《寄远游》诗,述对异地他乡的情人的思念之情:“年年二月时,十年期别期。春风不知信,轩盖独迟迟。”

赵鸾鸾,平康名妓,有诗《闺房五咏》,包括《云鬟》、《柳眉》、《檀口》、《纤指》、《酥乳》。专写诱人的女色之美。其《纤指》云:“纤纤软玉削春葱,长在香罗翠袖中,昨日琵琶弦索上,分明满甲染猩红。”

徐月英,江淮间妓女,据《全唐诗》言,有诗集行世,已失传,今仅剩两首。《叙怀》诗写出了妓女的怨恨心理,也是对吃人的封建社会的强烈控诉。《送人》诗则写情人的别离之情。

薛仙姬,名妓,作回文《四时诗》,可颠倒读,颇有清逸之致。

盛小丛,唐代越州(今浙江省绍兴一带)妓女,有诗《突厥三台》:“雁门山上雁初飞,马邑关中马正肥。日旰山西逢驿使,殷勤南北送征衣。”

006“楚辞”释义

“楚辞”顾名思义就是楚人所为、楚地所生之辞。它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一种诗歌体裁,即战国时代的屈原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诗歌样式,后来许多人都模仿它作诗,所有这类诗被统称为“楚辞”。二是指西汉刘向汇编的包括屈原、宋玉,以及汉人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等人作品的书,定名为《楚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