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为生命而歌
6874400000002

第2章 教学篇(2)

文本是课堂教学中唤起学生生命体验的基础。有的文本,往往是靠“情”贯全文,而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单靠教师的讲解来让学生体会是不可取的。体验文本中蕴涵的情感,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体验强加于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和探究中领悟作者的情感。《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全文出现了三次,体现了全文情感的脉络,即爱国情感贯穿全文。侯老师善于挖掘文本的这一情感因素,“披文以入情”,把握住跳动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脉搏,激发学生去体验、去思考,感悟思想情感的真谛。她抛开烦琐的讲解,抓住这句话在课文中的三次不同意义的出现,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赏、在读中化。通过诵读,使学生看到了一位年轻的台湾省教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的文字。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然后又用还不太熟练的国语,一遍一遍地读。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这段文字,不但文字内容感人,而且教师认真的态度更感人。作者被这动人的情景所吸引,怀着“崇高的敬意”走进教室,和孩子们一起,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通过读这两段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理清了这段文字的层次,前一层是教师教学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后一层是作者和师生共同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读后一层时,感情更要加重。通过侯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孩子们的反复诵读,师生携手步入文本,贴近文本中人物的真情,随着主人公爱国之情的深化,使自己的情感和主人公的情感达到共鸣。生命由此因饱满的情感共振而精彩。

三、借助资源,明理激情

事情中总是蕴涵着一定道理的,只有明白了事情的道理,才能深入理解情感。如该课讲的故事,为什么教师教学生学文字要教“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为什么教师教得那么认真?开课时,侯老师就引导学生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回忆历史,了解台湾省,弄清楚台湾省人民产生这样强烈的爱国情感的社会原因。因为事件离现在的学生太远,他们对书中所写的故事不容易理解。他们没有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天天讲日语、不让讲祖国语言的耻辱感受,所以对课文所写的台湾省一旦脱离日本帝国主义统治后,台湾省师生那种获得自由学习汉语的高兴感、自豪感、美感,现在的学生是体会不到的。侯老师在指导学生深入领会台湾省人民的情感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时,再用多媒体出示画像,引导学生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中国历代伟人的不凡生平和光辉业绩,明白礼堂挂的不仅仅是伟人的画像,它包含的是中华民族光辉的历史和台湾省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从而体会出为什么台湾省教师看得那么专注。理明情自出。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教学不仅仅是单一的认知活动,更是生命发展的活动。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应被看成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充满灵性与活力,具有独特的情感和智慧。因此,我们要不断地用情感浇灌和呵护学生,共享学生生命的真实体验,便不难营造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语文教学讲读的艺术

在现代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使学生得到主动的发展,如何使语文教学从教师的“教”转到从学生的“学”出发,成为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关心、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以为,语文教学要精讲、多读。

一、精讲

所谓精讲,是讲文章中本质的东西,讲规律性的东西,讲学生不懂而又必须掌握的知识,但精讲并非强行灌输,而是讲在学生困惑处,讲在学生所学不足时,寓讲解于教师的点评中,寓点拨、诱导于学生的难点处。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去消化教材的精华。

(一)讲解要准确简明,富有示范性

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只有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述,才能保证知识传授的正确性、学生理解知识的可能性;而词不达意或模棱两可的含混语言,只会干扰知识的传授,造成学生思想混乱,影响教学效果。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教师讲解的语言还要简明扼要,而不能拖泥带水,重复累赘。此外,语文教学本身就兼有对学生进行规范语言的训练任务,教师和学生语言的交流,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应时时注意自身语言的规范性和示范性。

(二)讲解要趣味生动,富有幽默感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提醒教师说:“如果你把课讲得生动些,那么,你就不会担心儿童闷得发慌。”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学生比较容易集中精力的最佳状态一般只能维持15~25分钟。这就要求教师以生动的讲解如磁石一般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教师在教学时多用大众化的谚语、歇后语、习惯用语,多用比喻性词语和摹状词语,多用摹声和儿化韵等,让学生“如临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唤起他们丰富的联想,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地获取知识。如在向小学生讲解缩句的方法时,与其说“去掉修饰、限制、补充部分”,不如说“缩句好比伐木工人剔去树的枝叶而取其主干”,这样要形象得多。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多给学生点“兴奋剂”,利用趣味的语言编口诀、歌谣、顺口溜,穿插小故事等,使教学妙趣横生,达到“寓教于乐,寓庄于谐”的效果。但是,也不能牵强附会,哗众取宠,追求低级庸俗的生动。

(三)讲解要循循善诱,富有启发性

威廉说过:“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好教师讲解,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语文教学要达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求教师的讲解应当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让学生能由“此”想到“彼”,由“因”想到“果”,由“表”想到“里”,由“个别”想到“一般”,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学生不易体会蕴藏在小女孩死后“脸上带着微笑”的悲剧含义,教师用启发性的语言提问:“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在饥寒交迫中悲惨地死去,为什么脸上还带着微笑呢?”学生很快作出回答:“因为他在临死前曾看到许多美丽的东西。”“他真的看到了吗?”“没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小女孩在人世间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可是,她所有的愿望却在幻想中实现了。她是怀着美好的愿望离开这个世界的,所以她死时脸上带着微笑。这微笑饱含着作者的悲愤心情,饱含着他对贫苦人民寄予的深深的同情,对当时剥削制度的控诉。

当然,教师还应把握启发的时机,只有适时而启,相机而发,才能充分发挥启发的功能。

二、多读

朗读训练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意识到多读的重要性,让学生读书的机会并不少,为什么效果仍然不佳呢?原因是缺少读的训练。主要表现在读前教师未提出明确要求,或要求未切中要害,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读;读中少指导,纠正不得力,学生不知道怎么读。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多读的同时,要提出具体要求和教给学生方法技巧。让他们读有所获,读有长进,读有所乐。

(一)明确读的目标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教材上的每篇课文,学生都要读通、读熟,精读课文还要读出感情,有些还要能够背诵。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是否完成的重要标志。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明确其要求的层次:一年级“按句逗停顿,不唱读”,二年级“注意长句中和段间的停顿”,三年级“边读边思考,读出不同的语气”,四、五年级“能初步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六年级“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样把握住读的目标,才能在读时有的放矢。

(二)指导读的方法

(1)培养读书的良好品格。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读书,敢读书,克服怕读错、读不好的心理。要教学生会读书,会按要求采用不同的形式读书,边读边想,边读边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读时注意节奏、语调、速度,读时质疑问难。

(2)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新编教材中每篇课文的预习部分和课后思考练习中均有编者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前要充分地利用起来。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提出一些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要有概括性,要有启发性。

(3)指导学生联系习作的实际读。阅读教学是习作教学的基础。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可见,针对学生习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读书,能够让学生在读中有意识地学到语言的组织、材料的安排、情感的表达等。

(4)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朗读的教师先辅之以生动的描绘,渲染气氛,把学生带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中,和作者的心想在一起,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感其情。如在指导学生读《月光曲》一文时,我先描述情境“清幽的月光把银辉洒进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此时此刻,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心潮澎湃,他想: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那些穷苦的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这皎洁的月光一样,于是,他满怀激情地按起了琴键。优美的旋律在茅屋里萦绕。”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皮靴匠静静地听着……”

(5)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品读。语文课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指导他们品词品句地读书,通过品词品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得到欣赏,认识事物上得到启迪,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抓住“他会揍我的……揍我一顿也好……我自作自受!”这些词句,反复品读,就能感到桑娜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6)指导学生读出标点符号的内涵。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不仅通过文字体现出来,有时也通过标点反映出来,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也能透过标点符号所包含的内在意思,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如在《一夜的工作》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就用了几个感叹号,教师若能指导学生读好,就能体会到作者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无比爱戴、无比崇敬之情。

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作文要“运用联想和想象”,要“写想象中的事物”,要写“想象作文”。然而,在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学生作文的模式化严重,说假话、空话、大话者比比皆是,甚至千人一腔。造成此种现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缺少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对于一个人来说,童年时代最富有想象力,是幻想的年龄,他们的想象和创新的萌芽一旦破土而出,其生命的体验便得到一次拓展。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呢?

一、扩充视野丰富表象

表象是曾经作用于人的事物在头脑留下的形象。一个人感知越丰富,想象也就越丰富。因此,提高儿童的想象力与儿童掌握的知识和扩大眼界是密不可分的。

(1)观察摄取:观察是摄取信息最有效的一条渠道。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通过眼看、耳听、鼻闻、手摸、口尝、心想等方式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观察的兴趣,并定期交流。

(2)访问摄取:访问是摄取信息的另一条重要渠道。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许多人、事、景、物尚不熟悉,通过访问调查可以获得翔实的信息。如可布置学生调查“父母的一天”,了解父母的艰辛,教育学生“孝敬父母”。

(3)视听摄取:现代社会各种媒体迅猛发展,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通过读书看报、收听广播、看电影电视等多种视听渠道,让他们摄取信息。

(4)查询摄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给学生查询资料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查询摄取信息已显得十分重要,且具有时代特色。

总之,生活、图书、大自然都是信息源,通过引导学生不断去采集、储存、扩大知识面,丰富表象,积累想象的材料。

二、开展活动发展想象

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的共同特点都是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而成的,是以前没有见过的新形象。幻想,是一种与个人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了解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激发他们想象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力:

(1)故事性活动:如讲鲁班的故事,引导学生懂得鲁班由茅草想象发明了锯,这是一种创造。学生很自然地明白创造想象。怎样培养创造能力呢?结合具体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平时,要多看书、多观察,在头脑中多储备知识,这样就有了创造想象的基础;学习时要善于动脑,多进行创造想象的练习,还要培养自己的兴趣,多钻研,分析问题要深入等等。

(2)趣味性活动: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比较短暂,因此要注意作文活动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兴趣盎然地练习想象。

(3)形象性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容易感知、理解和记忆,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如可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想象。

(4)知识性活动:设计活动时还要注意科技、自然、社会、生活、文化等知识的渗透,以扩展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心灵。如世界上有两种力量感人至深:一种是“蚂蚁搬物”,一种是“水滴石穿”。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想象讲童话故事,并由这两种事物展开联想。

(5)思维性活动:指导设计作文活动时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求异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如师生一起做想象练习,再造想象联系可让学生根据文章画出图画,依诗画图等,创造想象可以让学生观看图形:半圆、圆、三角等,然后把想象到的东西画出来。

(6)实践性活动:实践能力是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如学写留言条,可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表演,巧妙突破“人称变化”这一难点。

三、通过作文训练想象

形式多样的想象性作文可以有效增强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看图作文:选择能吸引学生,又有广阔想象空间的画面。

(2)续写作文:可以续写课文;也可以设计一个故事开头,让学生续写。

(3)补写作文:①针对课文空白处补写;②设计故事开头和结尾,补写故事经过;③出示多幅图中的首尾两幅图,让学生想象其中的几幅图,进行补写。

(4)假想作文:学生对这类作文很感兴趣。如“假如我有一对翅膀”、“假如我是一名足球运动员”等等。

(5)科幻作文:学生生活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年代,通过多种媒体学到许多成人未知的科学知识。他们爱问为什么,爱异想天开。科幻作文恰好满足了他们爱幻想的心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