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为生命而歌
6874400000028

第28章 科研篇(17)

整个课堂教学方式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教学;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着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引导并促进学生尝试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时,逐步将其转变成一种思维方式,提升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使学生从学做学习的主人开始,逐步成为生活的主人和把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④课堂不是“刻板”的模式,而是动态、多元的行为方式。

传统课堂的教学目标,情境和环境单一,教学信息单向传输,教学要素间的关系是静态的,教学结构比较固定,刻板,甚至僵化,如“组、复、新、巩、布”的固定框框等。

和谐课堂是按新课程新课堂的全新理念生成的,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突破了教学思想、目标、内容、情境、时空、过程、评价的封闭,实行了有序的开放式教学。

和谐课堂的教学内容用多媒体呈现有着丰富的表现力,教学问题“预设”或随机生成,教学情境、环境多样化,教学信息多向互动传输,教学要素的关系随活动改变,组合方式的教学结构多种多样,教学模式多元化,就是一种模式也有多种变式。如:探究式学习就有随机探究、短期探究和长期探究,有多媒体课件的探究学习,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学习,各种不同探究方式方法的时间划分与调控,内容选择与分类又各不相同,教学结构框架也不相同,还有学科不同教学结构的差异等。

因此,和谐课堂的生成,必须改变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教学行为方式及僵化的教学策略方法;在实践尝试过中,不断加深对和谐课堂教学理念和行为方式的理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都有吸引力,都有良好的效益。让每一位学生同享一片“阳光”,同显流溢生命的动感,共同演绎生命的精彩,放飞不断进取与发展的翅膀。

(3)和谐课堂的生成靠深化教改和推进课改实施来实现

反思现有的课堂教学,我们应该树立起个性化的教学观,用个性化的教学观来规范教师的行为,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景象。

①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世界,生活世界是真正切切存在的世界。对于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是相互为用、相互佐证的。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相割裂不无关联。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找准学生的学习最近发展区,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使之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②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生命不仅仅是一个活的有机体,生命的价值更在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是一个有尊严的个性的存在。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精心地设计各种活动,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习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

③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的生存方式与学生是不同的,教师作为一个优势群体,如果没有能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的话,就很有可能用自己的思维来替代学生的思维,用自己的行为来替代学生的行为,忽略学生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的所作所为。教师不应一味地将学生置于支配的地位,而应充分认识到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注意挖掘他们的潜能,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最终获取知识成为知识的占有者。

④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情景。——课堂教学安排要看是否激发起了学生的智慧活动,引发了学生专注于知识的探求与问题的求索欲望和行为。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将知识点转化为待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得到发展。

⑤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加师生、生生之间多维有效互动。——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之间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年的一种过渡性产物。经由学生文化,学生既有机会学习成人的价值和态度,为进入成人世界打下基础,同时也使自己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课堂上要给学生这种独有的文化以一定的展示空间,通过师生、生生之间不同类型的互动,使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水平上交往,促成文化间的交融和整合,以求得师生共同发展。

⑥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班级上课并不等同于全班集体教学,不等同于不能因材施教。集体教学、小组学习、个别指导都可以在现有的班级上课制中留有一席之地。

在和谐的课堂中,孩子的思维往往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不仅感受到尊重和爱,还学会了尊重和爱,形成“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情感交融,交流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教育过程成为师生交往、互动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使课堂成为师生生命历程中的乐园。在教学中,诸如: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等等,都是和谐课堂的重要体现。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以教学领域的“教”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诸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和谐课堂的核心环节。教与学在教育实践中是两种行为、两个过程,又统一于学校连续不断的教育活动之中。“教”与“学”和谐的实质就是要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和谐。这一要素所追求的目标是,“节奏适度、激活潜能、思维协调、和谐共振”。学校各种“教”的活动,既要为“学”的活动调整好学生自身内在的学习准备,如激活学生内潜的学习兴趣与愿望,调动起学生的能动精神与积极态度等;又要为“学”的过程创设良好的外在环境,如必备的学习设施与材料、良好的条件与氛围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双重社会角色,他们既是社会对年轻一代要求的代表,又是将这些要求转化为学生发展需求的中介。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对学生的发展发挥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又要为学生发展寻找并创设所需要的条件,做好服务工作。教师要从微观教育教学目标的确定、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教育教学时空的安排、教育教学情境的设置等方面来调控教育的节奏,积极地适应和影响学生发展的节律,不断地提高“教”与“学”和谐的水平和层次。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构建和谐课堂的终极目标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领域中以“教”与“学”为主的各种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核心。我们要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来实施和谐教学。而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评价形式等。追根溯源,研究在信息化环境下构建小学和谐课堂,其根基还是要研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与学、教师与学生这一永恒的话题。所不同的是,我们的研究要置于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流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特别要研究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各要素的关系,同时,我们的研究是在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的实践和尝试。

(三)研究显示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和谐课堂的强有力支撑

课题组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理论、技术、资源、方法在生成和谐课堂中的作用和影响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认为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为课堂教学从观念、资源、环境、工具、方法等方面向更高层次飞跃提供了思想、方法和物质上保证,是生成和谐课堂理念和物化的强有力支撑。

1.为和谐课堂生成提供了观念支撑

和谐课堂的生成最大的问题是教学观念的根本转变。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理论、技术、资源、方法蕴含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实践带来的教学观念的深刻革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理念基础之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是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本的全新理论,其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像传统教学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或书本上,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儿童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类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学过程的要素是“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强调情境和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用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及学的最终目标是完成意义建构;教学过程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形成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联系的线索,引导探究、协作、会话与交流”;学生的活动是“利用创设的情境,自主探究发现,协作会话交流,自我评价深化理解”。这些正是生成和谐课堂的理念。

2.优质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环境支持

和谐课堂的生成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需要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我校作为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在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一直高度重视教学信息资源的购买、下载、改制、编制,建立了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完成了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顺利实施和资源的正常接收,实现了全国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校园网的升级改造,方便了教学资源的互换和方便快捷地使用。

现在学校信息化教学的氛围浓厚,中老年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已经结束,提高了他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使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不但在青年教师中得到了普及,而且在中老年教师中推广。目前学校的学科教学信息资源已经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这些资源绝大部分可以直接在教学中应用。要改制或编制课件,开发学习网页和专题学习网站,素材资源地比较多;制作的设备、设施和工具软件也比较齐全。这就为生成和谐课堂,变革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以及创设丰富多彩教学环境,提供了教学资源、环境和人才的强有力支撑。

3.提供了变革教与学方式的最佳平台

生成和谐课堂必须改变单纯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信息化环境和资源可以为变革教与学方式搭建最佳的平台,特别是能够实现全班同学在课堂上同一时间里充分参与的交互式学习。

利用信息化环境和资源创设的各种类型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操作;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进行探究式学习;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建立的学习环境,便于学生人人参与进行探索,便于组织协商,互动活动,进行合作学习;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述思想、观点,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或进行信息加工处理,表达交流,尝试创新性实践,或者提供自己形成性练习、学习作品等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机会,收集反馈信息,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这样,必然带来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深刻变革,为和谐课堂的生成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探明了利用信息技术生成和谐课堂必须处理好的关系。

1.信息技术与和谐课堂的教学设计

和谐课堂的生成必须依赖于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和谐课堂教学的融合。这需要把信息技术理论、技术、资源和方法与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因素、学生因素、教学内容等因素有机整合,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使之合理融入教学过程。这一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二是要将计算机媒体作为一要素融入教学过程;三是要将其他教学因素全部考虑在内进行教学设计。对于一项具体教学活动,计算机运用的比例有时可能很小,有时可能较大,有时可能是全部。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组织形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这一理论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内涵。本课题研究所体现的在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享有选择和创造的自由。根据和谐教教育思想,五年多来,我们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建构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和谐课堂教学组织形成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而具有一定特色的课堂教学结构,简单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实行的是综合交往方式,它包括师生直线式交往、学生小组式交往、师生点面式交往,学生网络式交往等,它强调以学生个体自主尝试,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仅仅是点拨、释疑及组织人际互动,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维,去创新。此外,教师尽量扩大参与的覆盖面,创设良好的参与情境,选择好让学生参与的合适时间和方法,尽可能采用“分层教学”或“分组教学”,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和谐教育的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2.生成和谐课堂与人机交互的应用

信息技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计算机媒体最突出的特征是人机交互。充分利用这一特征,就能为和谐课堂搭建起人人参与、协作互动的最佳平台。特别是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在实验研究中,课题组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深化了认识。

(1)运用交互功能可以营造多元的学习空间。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孤立的空间不能最终完成全面和高质量的学习,一个全面发展的学习需要从多种形式的渠道学习知识,包括向媒体学习,向老师学习,以及同学们之间的学习。科学地发挥计算机媒体的交互功能,能建构多元化的学习空间,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与媒体、与教师、与学生、与课程的充分交互,使学生更好地向媒体学习、向老师学习、与同学相互学习,实现教学中各要素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