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为生命而歌
6874400000029

第29章 科研篇(18)

传统的课堂交往方式,主要指师生的交往方式,也指生与生之间的交往活动,现代的课堂交往,往往还有信息技术的介入。

第1种方式是师生单向交往,即教师讲,学生听;第2种是师生双向交往,即教师不但讲,还要重视反馈信息,尊重学生的意见;第3种是师生和信息技术多向交往,即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引导,师生交流,学生之间互相探讨、启发,在研究中学习,也就是我们所提倡的“民主交往”方式。

很显然,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民主,突出平等学习,创建和谐课堂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度依赖师生单向交往方式的状况,积极实施师生双向交往、生生多向交往的方式,形成良性循环,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因此,一堂和谐生动的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简言之,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2)交互功能的应用要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

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的建立,一是计算机媒体特征的启发;二是现代学习理论的指导。从这两个基本点出发,既要坚持发挥计算机的所有优势,诸如交互性特征、多媒体呈现、学习环境营造、数据信息处理和传输等功能,又要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把计算机融入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从教学实际的需要去考虑如何发挥计算机的优点。不能为计算机而计算机,为人机交互而交互,把计算机神圣化和孤立化。要像对待其他媒体一样对待计算机媒体,借助过去使用视听媒体积累的经验来理解计算机媒体,使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式与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紧密结合,才算真正有生命力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创造教学活动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和谐。

3.和谐课堂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1)研究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是前提。由于小学生的心理有以下特征:如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注意的范围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注意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和感情色彩;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有意注意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而信息技术体系博大精深,我们应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探索小学不同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做到精简不失实用,严肃不失活泼。只有这样,才能建构出适合小学生的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和谐课堂的理论和教育规律。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体性是关键。从行为主义到人本主义,从控制主体到自由主体,两个方面撞击到有机融合,使现代教育思想走向成熟,主体教育思想是其中之一。和谐教育要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必须把握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有个性和自由意识的人,学习过程的意义建构只有靠学生自己来完成。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指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主体,并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能动性、自主性和自由性。

积极性指主体内部动力的外显;能动性表现为主体能力,包括主体自觉性、选择性、创造性;自主性表现为主体权力,包括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力,学生尊重自己的权力;自为性是主体自主性的逻辑延伸,自主是自为的前提,自为是自主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和谐课堂从教与学思想、教与学理论,到教与学设计、教与学策略、教与学方法都要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3)主导与主体的辩证演绎仍是主旋律。

合理高效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和谐课堂。一要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使之积极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同时要懂得学生主体地位≠学生自己学习。

二要使信息技术能根据教学需要得到充分发挥,使之与教学课程、与教和学有机融入,相互交织,融合在一起,实施教学活动。

三要尊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被优美地强调与确立,实现控制与自由的良好均衡,在先进的信息化环境下,达到有效且是高效的学习。

(五)总结形成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生成和谐课堂的四策略

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主要研究通过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力求实现信息技术理论、技术、资源、方法与小学各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生生的互动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学习工具的基本途径,来生成和谐课堂,并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利用信息技术生成和谐课堂的四策略。

1.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环境,生成引发学生去观察、思考的课堂

信息技术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具有鲜明的多姿多彩、图文并茂、丰富的表现力,完美的再现性,强烈的刺激性,广泛的适应性。在研究的实践中,我们利用信息化环境和资源,针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需要,创设了不同类型的学习情境,包括再现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生活的、各种问题的情境,以及虚拟的学习环境,以高密度强刺激影响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心理因素,营造出欢乐的课堂基调,轻松的课堂氛围,和谐的课堂人文关怀与情感体验,焕发学生主动地学习的精神,引导学生或积极地去观察、思考,或动手操作,解决学习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享受了美丽,享受了生活,享受了快乐,享受了智慧,享受了成功,获得了生动、活泼、健康的成长。

例如:在上“圆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创设了森林中的小猪、小狗、小兔、小熊等小动物分别骑着装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不同形状车轮的自行车赛跑的情境。精彩的画面,动听的配乐,有趣的活动;比赛前学生们根据自己生活经验的猜想,比赛中的小狗骑得又快又稳,小猪、小兔、小熊奋力追赶,拼搏的情境,赛跑结果与猜想的比较,学生们注意力集体中,观察仔细,兴趣浓,情绪高潮,思维也十分活跃,一个个问题随即生成:“小狗为什么能得第一?”“车轮为什么都是圆的?”“轴为什么要装在圆心上才能跑得又快又稳?”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被激发出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求有关圆的知识奥妙的学习中去了。

2.借助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的联想结构,生成探究发现的课堂

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图文并茂,视听结合,情境丰富,不但对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兴趣,引发学生动机和需要显得十分有效,而且对于利用其具有的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与探索的学习能力,启迪学生发散思维,扩展学生想象空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充分发挥等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借助此可以生成探究发现的课堂。

例如,在小学语文第四册《归类识字》中的“摘”字教学。以往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往往把“摘”字右边的部分,错写成“商”。实验教师就精心设计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让“摘”字右边部分的字形与实物、实景联系起来。在银幕上先呈现教学内容“摘”字,接着闪动提手,老师启发学生说:“我们可以用手摘什么果子”,学生自然地回答道:“摘苹果”、“摘甜橙”、“摘香蕉”、“摘梨”等等,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呈现出苹果树、香蕉树、梨树的实景,并以动画展现摘苹果、摘香蕉、摘梨。完美的动画效果使学生在兴奋的观察、感知、感受的过程中和老师的诱导下,自然地联想到:苹果、梨子像摘字下面的“古”字;学生的回答,教师重复的演示,让“摘”字下面的“古”交替出现果树上或果框里,最后变成了“古”,使枯燥的听讲、拼读识字,变成了趣味性的感知。同学们注意力十分集中,课堂始终呈现在积极的、主动的、活跃的、向上的和谐氛围之中,加上紧接着的学生动手打字、组词,教学效果很理想。

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结合实验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利用信息化资源向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创设了包括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各种问题的情境,或虚拟的科学教育实验环境等。其形象生动的画面、真实的贴近社会生活的情节、悦耳的音乐背景、妙趣益智的游戏等把学生带入宽松愉悦的全新学习环境,使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在愿学、乐学中向会学方面发展。

例如,实验教师在社会课的生态环境教育中,打破原有教材体系,摄制或剪辑了大量正面和反面的生态与环保情境,并进入校园网的资源库,在教学中,教师仅提出问题,圈定资源必看和选看的范围,让学生自己利用计算机去查询、阅读、观看、体验、探讨与思考。真实的贴近生活的情节,使小学生心理产生了共鸣,使生态与环保教育通向了小学生的心灵。

在实验活动中,运用多媒体展现的良好环境行为给了小学生以示范,不良环保行为引起了小学生的批判与反思;“焕然一新的滨河路”、“优美的校园集景”给学生播下了热爱家乡、热爱学校之情;“发展中的中国生态农业”、“西双版纳的热带丛林”、“花园城市——大连”、“卫生城市——张家港”,激发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黄河沿岸的水土流失”、“长江上的白色垃圾”和“州河的严重污染”,又引起了小学生心灵的强烈震撼,较好地培养了我校学生的生态与环保意识和行为。

3.利用人机交互技术生成人人参与、协作互动学习的课堂

人机交互技术的教学应用,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学习与认知方式。在研究的实践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生成了学生都能普遍参与,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方互动协作学习的课堂。特别是课题研究的后期,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了较大提高。我们利用信息工具平台,给学生创造了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或自主加工处理知识信息的机会,生成了重组个性化知识结构和尝试创新的课堂。

(1)人机交互的资源利用和闯关作业

我校校园网的开通运行和效益发挥,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快捷共享,满足了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的需要,使学生获得了更大的学习自主权。

过去,写作文,有些同学感到十分头痛,有的兴趣不大,有的毫无兴趣,有的敷衍了事。在实验中,我们把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的网页制作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FrontPage”制作个人网页,相当于过去常用的手抄报,自主策划创意,制作页面,可以选择一些名篇、名段、名句录入,可以自由创作,可以选登同学的作品,可以合作制作,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学生兴趣大增,学得积极,学得主动,还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心境,文思逐渐如泉涌。同时,学生制作网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激发联想,不断发现写作的奥妙,从探索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在美术《绘画的构图》一课的教学中,实验教师制作了网络课件,由学生点击穿插绘画构图各要素不同再现形式的范画,有对不同风格优秀作品的欣赏,有对具备不同缺陷的画的评判。学生可以自己独立评,可以通过网络交流意见与同学合作评,可以点击专家或老师的点评,可以动手修改作品的败笔,形成新的较完美的新作品,表达自己的想法、理解和思考。在此基础上,学生把看书对绘画构图的聚散、上下、方向等要素的理解,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形成有自己个性的知识结构,通过网络与同学或老师交流,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绘画的构图,而且培养了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制作实践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闯关作业是人机交互的重要形式。主研老师结合各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将有些练习题以闯关的形式设置到学习游戏网页上,供学生自主检查学习情况选择。这种作业由于以闯关游戏形式出现,学生一开始就特别感兴趣。当学生作业闯关成功时,计算机会及时给予表扬或鼓励:一句表扬的话,或学生喜爱的图片,或一段动听的音乐等。当学生闯关遇到困难时,计算机会鼓励再试一次,若连续三次闯不过关,又会提醒或帮助闯关者,使学生能顺利闯关。这种作业增强了学生作业的兴趣,及时弥补了学生的知识缺陷,又省去了老师批改的时间,同时,使一些学习动力不大的学生重新爱上了学习。

(2)生生、师生互动,集思广益,平等共进

网络的教学应用不仅缩短了生生、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增进了生生、师生的交流。在同一单位时间里,全班同学可以针对对方的学习理解,点击打开旁注对话框,同时发表各自的意见,网络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研究中,正是这样的互动、交流、争辩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其他同学的理解、思考的独到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获得了认识及修正的启示,在集思广益中获得了知识经验,相互滋润,促进共同提高。

在研究的实践中,我们在三个方面的应用效果很好,一是课前预习互动,学生在家预习完第二天的学习内容后,打开相应学习内容的旁注对话框,和在线的同学探讨自己弄懂的地方或不懂的地方。而老师则可以利用它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学习动态,及时修正自己的教学设计,以便更好地组织学习。二是教学过程的互动,针对预设或生成的探究问题,或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或知识的拓展与迁移等处,促进生生、师生互动,在相互交流、讨论中相互提醒,相互启发,相互促进,集中全班同学的帮助,更好地解决学习问题。三是课后延伸的互动。例如,在语文的作文教学中,过去大多数同学往往是写完就了事,不愿再修改,对老师的评语和修改意见一看了之。当大家的作文都公布在班级网页上时,情况就完全改观了。学生一方面尽力修改自己的作文,另一方面对他人的文章“忠言直谏”,以显示自己的水平。这样,既能使大家的作文水平在互动修改中得到了提高,又带来了学习作文的热情,还使学生在品尝成功的过程中养成了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学习习惯。

通过网络生生、师生互动学习,营造了一个平等、自由、开放的和谐学习氛围,学习成绩较好的与较差的关系融洽了,教师放下了架子和面子,与学生一齐探究学习,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参与者、伙伴和协同者转变,促进全校各班“智慧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有效运转。

(3)多方互动使学习延伸到课内外、校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