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为生命而歌
6874400000035

第35章 科研篇(24)

在田字格中写字,目的地是让学生安排好字的各部件及笔画的位置,使得整个字匀称、工整。我们可以通过动画移动每一个部件、笔画,让它们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好,什么样的位置不好,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学会安排结构。如讲“莲”的写法,可以把这个字分成三个部件:“艹”、“车”、“辶”,分别移动三个部件,把它们分在不同的位置,使它们产生不同的整体效果。然后让学生说说哪些摆法不正确,并且告诉他们为什么,让学生知其然,上升到理性认识。

④添笔少画的字的书写指导。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字,学生容易添笔画或少写笔画。对于学生容易写错的字,如:“直”,我们通过制作课件,先把这个字容易错的“横”空着,其他的部分用黑色字体出现。教学时,先出示第一部分,即中间没有“横”的部分,指出后,用红笔写的“横”按笔顺出现,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对于容易添笔画的字,如:“融”,我们同样可以如此。这样,新颖的写字方法,加上鲜明的对比色彩,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因而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口语交际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关于口语交际的教学建议:“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北京大学教授郑国民在对课标进行解读时则指出:现在的很多口语交际是在课堂上发生的虚假情境中进行的,必须要在真实的情景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然而,目前很多教师仍习惯于用语言描绘来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由于小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有限,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种缺乏直观支持的情境更为“虚假”,难以引起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而借助信息技术,不仅能够为学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情境中与多种人物交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使训练要素(如语言、语调、表情、动作等)相对集中、指导性强,有利于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

因此,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运用信息技术制作模拟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互动。这不仅具有“根据训练需要再现”的特点,而且还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举例如下:

两人互动屏幕上先出现提示语“交谈要注意自己与对方的动作、表情、语调”,再出示话题《这件事做不得》,然后是甲、乙两位同学在公共场所玩耍的镜头——乙正在做违反公德的事,甲上前劝阻。此时显示的是慢镜头,而且不出现人物对话的声音。第二次播放时,要求学生分别扮演甲、乙相互对话。最后恢复正常速度,播放课件中人物对话的声音,让学生对比。

一人与多人互动出示题目《我去采访》和提示:(1)请、谢谢、对不起、你好、您好——你能运用这些文明用语吗?(2)交际时可别忘了——认真倾听对方讲话,两眼看着对方,面上多带些笑容。接着出示用幽默画风格画成的带有明显的年龄、性格、职业特点的人物,同时播放一位学生对他们的“采访”,这些被访问者的言语、动作各不相同。然后重新播放,让学生进行模仿。在整个过程中始终用“小窗口”显现提示语。

多人互动先出示题目《我也要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观看一群人争相表达自己观点的生活镜头,再出示“要尊重他人,要抓住机会主动向他人表述自己的观点”的提示,然后播放电脑制作的众人发表自己观点的模拟生活场景,丙同学处于这个场景之中,“小窗口”显示他想要发表的基本观点。让每位学生扮演丙的角色,与“众人”口语交际。教师再结合镜头,强调指出“与人交际时,不光要注意倾听、礼貌待人,还要把握时机,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别人了解自己”。

同时,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口语交际时正确使用动作、表情、语调语音的能力,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制作、使用“具体情境”时,还应突出以下三个重点:

一是要突出动作。让一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借助动作或不借助动作说话。其中的动作有的幅度很小,有的较大,有的特别大。通过比较,学生领悟到与人说话时要根据所表达的内容和具体环境,运用恰当的动作。

二是要突出表情。屏幕显示两人或多人对话的场面。或突出特写人物对话时的表情,让学生想象他们对话的内容;或出示说话内容、环境,同时出示数组正在以不同表情对话的人物,让学生通过比较,选择与说话内容、环境相符的一组人物进行模仿。由此引导学生认识表情与说话内容、说话环境的关系。

三是要突出语调。播放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录音,如与家人谈心、在大会上发言等,再播放不同人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录音,如广播、相声、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语速快慢、语调高低,与对方的所说的内容和所处的具体环境等有很大关系;说同样的话,重音落在不同的词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有很大出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的“具体情境”毕竟与现实生活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还要善于开发课外资源,要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鼓励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大胆说话,唯有如此,才能又快又好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机整合使语文文化的内蕴融入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之中,将传统的学习环境重新构建为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更先进,学习内容更丰富,这样的教学是培养21世纪综合型人才的摇篮,它使语文阅读教学更焕发出新的活力!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目的课文距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这样没有生活实际作为参照的课文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空洞的讲解也很难起到预想的效果。运用信息技术则能够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能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充分发挥学习主人翁的主体作用。如:在上《江姐》这一课时,课题组一位老师发现有很多学生对这样的革命题材的文章不感兴趣。他们觉得索然无味。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位老师找来了《在烈火中永生》这部电影的光盘,利用常用的播放软件截取了其中与课文内容比较匹配的那一部分内容在课堂上进行了播放。看着坚忍不拔的江姐和丑陋、恶毒的敌人。学生终于体会到了在革命战争年代中这位女性了不起的人格魅力。课下不少同学主动多方面查找有关课文所记叙年代的一些资料,有的学生读了《在烈火中永生》那本书,也有的同学继续看完了课堂中没有播放完的电影,还有的学生上网查找了一些关于重庆渣滓洞集中营的图片资料。仅仅是简单的一个小小的影片的播放就使学生对于课文的态度发生了如此之大的改变,不能不说这是信息技术的功劳。

(2)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没有信息技术加入的阅读教学难免有些空洞乏味。只是一味听老师讲解或是针对于单一的语文教材所进行的理解都是比较枯燥的,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是不能够令人满意的。在信息多元化的社会之中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了解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文所要求的层面之上。这就要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信息,使它们向深度和广度上去扩展。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信息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

(3)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

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如下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显然这是个不低的要求。让学生把大量的课外书籍都买回家是不现实的。信息技术中的电子图书库,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读课外书难的问题。电子阅读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阅读方式。在线阅读时,学生可以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非线性路径阅读大量的有关文本主题的课外读物,增加课外知识的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

我们知道,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黔之驴》一课中,我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其做法如下:运用多媒体出示幻灯片——猛虎下山;就是这百兽之王也有惧怕驴的时候,继而引出“惧驴”、“识驴”、“戏驴”、“吃驴”一系列画面,看着这一幅幅画面,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情境之中,接着,教师抛出点拨式质疑:如果你是导演,你将如何改变驴子的命运?学生马上被这一有创意的设计吸引过来,展开大胆而有创造性的想象,有的说驴子应保守一些,不要露出它的可怜的技能;有的说驴子应该知趣,早一点逃之夭夭;还有的说驴子应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智取胜。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得益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由此可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让学生综合适应多种感官接收信息,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发现、善于总结、敢于创造的阅读习惯。

5.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传统作文教学过于强调甄别功能,学生在被动的考核压力中不得不抄、背、套,出现了闭门造车、无病呻吟,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严重现象。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受到冲击,高速发展的时代呼唤新型的作文教学模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技术,扩展语文学习环境。”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当中,有了以下一些收获。

(1)运用信息技术,扩展写作空间,创设写作情景

“作文是言语交际中的一种书面表达,这种表达的起因完全是出于一种需要。”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他们眼中的世界较之成人就更为丰富。天边的彩虹,门前的小树,昨日的朋友,今日的活动,无不令孩子们或喜或忧。在这些多姿多彩的事件面前,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们心中不会波澜不惊,他们心中一定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以前许多老师研究发现,只要多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他们就不会发愁作文没东西写。这种观点是非常正确的,这些老师的经验我们是应该学习和发扬的。但同时我们又应该注意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玩儿得高兴,忘得快!活动组织了,孩子们玩儿得很高兴,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活动结束后,却只记住个大致过程,很难回忆起当时的具体情节。活动中哪个同学说了什么,有什么表情,其他同学是什么表情?要么说不上来,要么谁和谁说得都不一样。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注意一件事时,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所以大都是无意注意。因此,也就出现了活动花费了大量时间,但为学生提供的写作帮助却很少。难怪有的语文老师说作文教学是一个费时低效的教学过程。由此可见,当学生亲身参与了一个活动之后,已经有了表达的需要,但对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印象模糊,只记得大致轮廓。如果老师此时急着去讲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把重点写具体,只会把学生越讲越晕。也就出现了前文所说的供需不一致的现象。怎样才能使一个活动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做到省时高效呢?现代教育技术因其有准确记录和反复播放的功能,无疑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2)运用信息技术,在合作中作文

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世界各国引起强烈反响,被人们誉为“近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应让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新的教育理念认为合作是比竞争更重要的素质,而传统的作文教学认为习作是学生个人的行为,不重视甚至忽视合作的功能。有的老师虽然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但却存在流于形式、走过场的问题,如何充分发挥合作的优势,使之能真正为学生服务,成为促进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21世纪之所以称为信息时代,人们之所以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就在于信息技术使人们之间的合作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广泛、更深入。我们的作文教学既然定位在习作的基础上,就不应只让学生“单兵作战”,应充分发挥集体力量,使学生互学、互助、互评、互赏。

①写前合作,运用信息技术获取最广泛的素材。学生总说作文没东西写,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材料。但一个人的材料再多也没有集体的材料多,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互相交流、材料共享,从而使每个人都能拥有更广泛的素材。

②写中合作,运用信息技术提供最便捷的交流平台。学生完成草稿后,教师经常要进行再指导,肯定学生文中的成绩,指出文中的不足。在处理这一教学环节时,在电脑上进行是非常有效的。学生通过学生机首先欣赏优秀文,教师电脑演示,指出文章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然后出示需要修改的文章,学生先自行修改,然后将文件另存。指导时展示这些被同学修改后的文章,经过和原文比较及修改后文章之间的对比,使学生明白应该怎么改,为什么这样改,既明确了写作的方法,又增强了合作的实效性。